我國失業問題的成因及對策探析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F24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3)08-0020-03
      一、我國的失業現狀
  目前,我國正處于第四次失業高潮的延續期。根據有關部門數據,2001年全國城鎮登記失業人員(680萬人)和國有企業下崗職工(500多萬人)為1200萬人左右,2002年達到1400萬人左右;若加上國有事業單位、城鎮集體企業與事業單位,大專以上和高職畢業生以及農民工失業者,我國估計2001年城鎮實際失業人員約1900萬人左右,2002年也在1900萬人左右。城鎮真實的失業率大約在7%—8%左右。下崗職工再就業能力愈來愈低,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下崗職工再就業率由1998年的50%,降至為2001年第三季度的19%。即使按再就業率30%計算,這些實際失業人員可再就業的只有540萬~570萬人(胡鞍鋼)。另外,我國城鎮還存在大量的隱性失業,據國際勞工組織和中國勞動部1995年的聯合調查,我國城鎮非公開的隱性失業率已達到18.8%,如果將農村的失業考慮在內,問題會更加嚴重。我國農村現有隱性失業勞動力1.38億人,每年約有3000萬人需要向非農產業部門轉移。同時,在我國國有企業中存在著大量的冗員,特別是在一些重工業和夕陽產業,如森林、煤礦行業這種情況特別嚴重。目前各方面對企業冗員的估計在1500—3000萬人左右。綜合考慮上述各種因素,我國目前失業人群將達1.53億人,失業率可能達到21.4%或更高。沒有就業,就沒有正常和穩定的收入,這些群體在孩子就學、大病醫療等大項開支上會陷入困境,住房條件將長期得不到改善,甚至房租水電等生活開支也會發生問題,成為社會不穩定的巨大潛在因素。能不能使失業者理想地就業,不僅是一個經濟難題,還將是一個最重大、最尖銳的社會和政治問題。(周天勇)
      二、我國失業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分析
  根據凱恩斯在《就業、利息、貨幣理論》一書中提出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論,失業分為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和周期性失業。摩擦性失業指勞動力供求在時空上的不一致引起的失業,結構性失業指產業結構的變化導致的勞動力供求在結構上的不一致引起的失業,周期性失業指經濟的周期性變化在經濟陷入衰退期時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失業。我國長期高失業率的原因,除了上述因素外,還有由我國特殊國情決定的歷史因素和制度因素。(黃向陽)
  1.歷史上人口政策失誤,人力資源嚴重供過于求,且勞動力整體素質低下。我國人口眾多,人力資源嚴重供過于求,這是產生就業形勢嚴峻的基本原因。據國家統計局預測,我國15—64歲的勞動適齡人口1995年為8.07億人,2000年為8.5億人,2010年為9.70億人,2020年將達到最高峰約9.97億人,比1995年增加了近2億人,約增長23.5%(陸躍祥),以2000年為例,我國凈增勞動年齡人口估計為1171萬人,按照78%的參與率計算,大約有910萬人需要就業,按照當年經濟增長速度,最多也只能增加就業機會640萬個,勞動力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必須與其它生產要素結合才能創造財富。勞動力要素與其它要素之間應保持適當的比例,其它要素的有限性決定了結合的勞動力有一個最大的限度超過這個限度的勞動力供給,不僅不能為社會創造財富,反而會成為社會的沉重負担。
  2.我國歷史上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積累了嚴重的隱性失業。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舊體制國有企業低效率、低收入的高就業模式不可避免地遭到沖擊。隱性失業是計劃經濟的產物,隱性失業者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其價格已高于其邊際生產率。國有企業改革的一個主要措施就是減員增效。這樣就使原先國有企業內早已大量存在的隱性失業顯性化,顯性化是國有企業改革的必然選擇。如果國有企業改革3年完成,每年將使隱性失業顯性化約6.3%。同時,為應對人世后激烈的競爭,優勢企業的減員將擴大和加劇,劣勢企業也將加快退出,關、破、兼并增加。根據最近對全國31個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初步摸底統計,僅需要退出市場的資源枯竭的礦山和國有大中型企業(不包括國有控股企業)的在職職工就近400萬人。估計國有企業最終減員達到30%,總量1500萬人。我國經歷了計劃體制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市場經濟的框架基本建立。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主要由市場調節,這已成為趨勢。而在此轉型階段,大量企業冗員的下崗失業,實屬不可避免。
  3.科技進步加強了使資本和技術對勞動的替代作用。在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中,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年提高,資本技術密集型的產業將對經濟增長起主導作用。技術進步不僅體現在企業的生產能力和勞動生產率大幅上升,而且也使管理水平和勞動者能力不斷提高,隨著現代管理的方式和辦公自動化的實現,一些簡單低效率的重復勞動便被新興機器替代。使技術含量低的崗位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新技術崗位。這無疑對勞動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使一些勞動者無法適應先進的操作方法和現代化的管理,不能適應現代化快節奏、高效率的生產方式。(劉蓉,年桂芳)
  一般說來,產業的發展總是朝著資本密集型的方向進行,而且工資的上升率要大于單位資本的使用成本上升率。在一定技術水平條件下,資本對勞動的替代作用會加強。
  4.產業結構失衡,不利于吸納勞動力。產業的比較優勢與相對競爭力,決定著產業結構的調整方向,一部分喪失比較優勢和競爭力的部門,必然會排擠大量的勞動力。企業面對WT0之后國際市場的競爭,受國外沖擊較大的產業如機電、石化、醫藥等行業,虧損面將會擴大,下崗分流的職工人數將會增加。“入世”后的激烈競爭和嚴峻挑戰必然會迫使這些行業積極進行技術和觀念等方面的更新。對于難以跟上企業發展步伐的員工來說,經過再學習和培訓,如還不能適應現代企業發展的需要,必然要被淘汰(張曙霄等)
  產業結構的升級也要求調整不同產業之間的比例和規模。第三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和對穩定就業市場的作用已日益突出。第一、第二產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三產業所占比重穩定上升。三次產業中就業比重的變動關系和國內生產總值的構成所表現的趨勢一致。在農業、制造業相對萎縮,紛紛釋放出剩余勞動力的同時,服務業卻興旺發達,成為穩定勞動力的主要渠道。在這樣一種“經濟服務化”的現象中,勞動力結構發生了大規模的轉移,并伴隨著“結構性失業”。
      三、解決我國失業問題的對策建議
  1.利用財政政策和收入政策調控失業率。積極的財政政策對于促進就業有較好的作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從財政支出角度看,可以通過加大公共投資項目,刺激經濟需求,帶動社會投資。1998年以來中國的國債項目就發揮了較好的作用,5100億元的國債投資創造了500萬個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從稅收的角度看;減稅也是積極財政政策的一種有效形式。有關對下崗職工采取的一系列減免營業稅、所得稅和工商管理等行政性收費的措施,產生了相當積極的效果,為下崗職工自謀職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收入與就業密切相關,這是不言而喻的。勞動力成本過高,企業就會少使用勞動力,通過延長勞動力成本使用時間或者采用技術來生產;如果勞動力成本降低一些,企業就會增加勞動力的使用,通過擴大市場規模或者延緩使用先進技術來生產。那么,政府可以通過制定人工成本指導線的辦法,避免就業機會的過多損失。現在西方一些大的跨國公司開始注重社會形象和增強社會責任。它們在需要裁員時,先與職工代表商議用降低10%的工薪福利的辦法替代10%的裁員計劃,如果一年以后公司的業績沒有好轉,才考慮實施裁員的計劃。(曹玉書)
  2.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選擇勞動密集型的工業化方式。從各國工業化實踐來看,有三種工業化技術路線:一是“節省勞動、多用資本”,二是“節省資本、多用勞動”,三是介于兩者之間的“中性路線”。第一種大多為勞動力資源匱乏國家所采用,第二種則多為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國家采用。我國作為勞動力資源極其豐富、資本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應選擇“節省資本、多用勞動”的工業化技術路線,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選擇勞動密集的工業化方式。入世后,我國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出口產業是受益的行業,其中以服裝、紡織等長期受到國外進口配額限制的優勢出口行業受益最大。國外對我國紡織品實行的配額限制會逐步降低,到2005年全部取消,這對于我國在這方面的出口無疑是十分有利的。據有關部門測算,考慮到今后幾年我國紡織品在設限國的配額將在現有基礎上每年提高25%—27%的情況,預計每年能增加50億美元以上的出口。按照1億美元的紡織品出口能夠增加1萬個就業機會計算,每年就能增加就業機會50萬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課題組)
  3.加快勞動力市場建設,完善就業服務。在市場就業機制初步建立起來的情況下,發展勞動力市場的重點是完善服務,建立職業信息、職業培訓、職業介紹一體化的服務體系。
  首先,發揮公共職業介紹的主體作用。一是要投入資金,改善服務設施、服務手段,特別是要改善中西部地區城市的公共職業介紹機構狀況;二是服務網絡的延伸。適應社區功能的強化,將服務網絡延伸到街道和社區,以及適應農村勞動力流動就業的需要,發展鄉鎮勞動力中介服務。
  其次,大量培養和充實公共職業介紹和職業指導人員隊伍,拓展職業指導范圍。建立起專家型工作團隊,適應越來越專業化的職業介紹和職業指導工作要求,提高服務和管理水平。為滿足工作的急需,可從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人員中發展一批兼職隊伍。將公共職業介紹機構開展的職業指導工作延伸到中學、大學等各類培訓機構,拓展服務范圍,實現普通教育、職業培訓與勞動市場的廣泛連接。
  再次,全面加強職業信息工作。一是根本改革職業信息的封閉狀況,加大對公共職業介紹的財政支持,將公共職業介紹工作納入財政供給體制,解決信息渠道統一和信息共享問題。二是加強基礎建設。在服務網絡延伸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信息員隊伍,完善信息采集流通、分析的制度和機制,構建通暢的信息網絡,建立現代化信息系統等。三是加大力度,加強勞動力市場研究,分析勞動力市場的供需狀況和變化規律。(同上)
  4.更新就業觀念,創新就業形式。要在開放競爭的經濟條件下解決就業問題,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要轉變職工的就業觀念。從企業領導到員工,要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一定要樹立優勝劣汰的觀念,市場經濟的觀念,創新的觀念和終身學習的觀念,要有意識的加強自身的綜合修養,磨練自己的意志,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質,成為適應社會需要的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據統計,美國人平均一生要輪換六、七種工作,而我國很多人一輩子只會做一種工作。只有一種工作技能的人將來很有可能成為下崗的對象。
  5.積極發展教育產業,進一步提高勞動者素質,減少結構性失業,發展教育產業,加強職業教育和基礎教育要雙管齊下,產業結構升級,科技進步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都要求具有一定文化素質和技能的勞動者與之相適應。因此,文化程度低的失業者進入再就業領域相對困難一些。只有加強學習和職業培訓,使失業者掌握先進的技能,提高就業和再就業的能力,緩解結構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實行勞動預備制度,以就學替代和延遲新增勞動力市場的時間,適當降低勞動力資源的勞動參與率。
  6.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社會保障體系。我國的高失業率不是暫時現象,而是由許多原因造成的長期現象。一個完善的有效的社會保障體系可以減輕下崗或失業給職工帶來的打擊,使他們的基本生活在一定時期內得到保障,不致于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另外,有效的社會保障體系有利于改進居民的預期,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從而有利于刺激消費和投資,特別是對失業人員,通過失業保險可以幫助其調整技能重新適應市場。社會保障標準不宜太高,失業救助水平過高,失業者往往會依賴保險金,而不去積極地尋找工作。(衛中)社會保障體系資金可以通過國有股減持,拍賣中小企業、開征財產稅、遺產稅、社會保障稅等多種途徑解決。
理論導刊西安20~22F13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趙精兵20032003失業/成因/對策趙精兵,西安聯合大學科研處,陜西 西安 710061 作者:理論導刊西安20~22F13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趙精兵20032003失業/成因/對策

網載 2013-09-10 21:30:01

[新一篇] 我國大陸與臺灣地區國際私法學若干問題比較

[舊一篇] 我國對外開放度的評估與合理目標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