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現狀分析與思考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要想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首先必須摸清其現狀。本文(注:本文為教育部規劃司“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研究”課題的部分內容。)從生師比、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學歷結構、“雙師型”教師的比例、教師的來源結構和外聘教師的比例這7個方面,對我國不同地區部分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現狀進行整理,以期對這一問題作比較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一、生師比現狀與分析
  通過調查分析,我國認為高職院校的教師數量相對不足,生師比偏高,隨著教育大眾化和高職院校的普遍擴招,這種偏高在未來一段時間還可能進一步趨于嚴峻。據1999年《中國教育統計年鑒》,166所全國高職高專學校共有在校生1361453人,專任教師總數為88206,平均生師比為15.4:1。同時通過問卷調查和資料查詢,我們收集到全國24所高職院校2001年上半年的生師比數據,見表1。
   表1 2001年上半年全國24所高職院校生師比數據
  附圖G532d02.JPG
  上述兩項平均生師比數據均已超過了教育部在《關于新時期加強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中提出的“到2005年……在保證高等教育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全國高等學校平均當量生師比達到14:1左右”的目標。從高職院校與普通院校在培養目標、實踐教學比例等方面的特殊性上看,高職院校的生師比以不超過普通高校平均生師比為宜。因此,高職院校在未來的若干年中,隨著教育大眾化和高職院校的普遍擴招,應當增加任課教師的總人數,從而保證教學質量的穩定和提高。從這一點上看,高職院校在未來幾年中,將面臨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即大力補充師資,并迅速提高新增師資的教學水平和整體素質。
   二、年齡結構現狀與分析
  心理學研究表明:30--50歲是人們創獲成果的最佳年齡區。因為這一年齡段精力旺盛,記憶力較強,實際經驗比較豐富,知識更新較快,思維敏捷。由于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起步較晚,所以中青年教師比例較大,對保證教學質量十分有利。依據1999年《中國教育統計年鑒》,全國成人高校、普通高校專任教師的年齡結構可見表2。
   表2 1999年全國成人高校、普通高校專任教師的年齡結構
           35歲以下   36~55   56及以上  合計成人高校 人數     45088    44996    7560  97644     比例%     46.2     46.0    7.8    100普通高校 人數    211556    171799    42327  425682     比例%     49.7     40.4     9.9   100
  
  (表2雖沒有將高職院校師資的年齡結構單獨列出,但作為剛剛從普通專科院校及部分中專學校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高職院校,其師資的年齡結構與此沒有太大的區別。)
  從表2中可以看出,1999年高校師資隊伍的年齡結構青:中:老大致呈4.7:4.3:1分布。從數字上看,雖然青年教師的比例較大,但是它包括了30-35歲這個年齡段的教師,所以,我國高職院校的教師年齡結構比較合理。中青年教師充滿活力,身體狀況好,可以承担較多的教學任務,是教學一線和管理一線的骨干力量。與其他類型的教育相比,沒有什么知識老化、退體人員較多的負担。這是高職院校的一個優勢。
   三、職稱結構現狀與分析
  教師的職稱結構是反映教師整體水平的一個重要參數。一般說來,一個學校的高級職稱的教師比例越高,其教師的整體水平就越高。參照表4,可看出1999年全國高職高專院校教師職稱結構高級:中級:初級大致為25:43:32。另外,我們調查的14所高職院校2001年上半年的教師職稱結構見表3。
   表3 14所高職院校2001年上半年的教師職稱結構
  附圖G532d03.JPG
  表3中職稱結構的平均分布與表4中數據基本吻合,能夠反映高職院校教師職務結構的總體狀態。而這種職稱結構與比較理想的高級:中級:初級為2:5:3的“卵型結構”比較接近,也符合教育部在《關于新時期加強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中所提出的“教授、副教授崗位占專任教師編制總數的比例,……職業技術學院和高等專科學校一般為15%-25%”的目標。可見,高職院校職稱較為合理。
   表4 1999年全國高職高專專任教師職稱結構
     教授  副教授   講師   助教   教員 小計人數   1852  20463   38070   22370  5451 88206比例(%)   21  23.2   43.2    25.4  6.2  100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高職院校的教授比例僅占21%,比例偏小,而同年普通本科高校的教授是39359人,占專任教師總數425682的9.2%。同時,在高職院校教師職稱評聘的過程中,也是存在著一些問題的,比如套用本科標準,不利于反映高職院校對師資隊伍的“雙師型”及專業帶頭人的客觀要求。
   四、學歷結構現狀與分析
  學歷結構反映了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但目前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學歷結構不容樂觀。一份2000年上半年開展的對江蘇、遼寧、湖南、陜西和四川5省40所高等專科學校、高等職業學校、成人高等學校、本科舉辦的二級職業技術學院和民辦大學師資隊伍的調研表明,上述5省高職高專教育教師中,江蘇省的博士學位教師比例為1.27%,碩士學位教師比例為8.14%,5省教師中具有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平均比例為7.13%。另外,我們調查的2001年上半年4所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學歷情況見表5。
   表5 2001年上半年4所高職院校教師中具有研究生學歷教師所占比例
學校          博士研究生(%)      碩士研究生(%)浙江金華職業技術學院      0.4            5.1四川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1.0            5.3邯鄲職業技術學院        2.2           32.7邢臺職業技術學院        0.2           16.0具有研究生學歷教師平均比例          15.7
  
  無論是江蘇等5省的7.13%,還是表5中的15.7%,都遠低于教育部在《關于新時期加強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中所提出的“具有研究生學歷教師的比例,……;職業技術學院和高等專科學校達到30%以上”的目標,也是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和培養專業帶頭人的一個不利因素。因此,高職院校應盡快提高具有研究生學歷教師的比例,轉變“高職不需要博士”的落后觀念,將教師進修的重點轉移到博士學歷提高上。
   五、“雙師型”教師比例及專業帶頭人現狀與分析
  2000年11月在福建召開的中國高職教育研究會五屆三次常務理事會上,教育部高教司劉軍誼處長提出,今年五年高職高專教育發展目標之一是“加快‘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專業教師要有80%達標”。而據我們的調查,目前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狀況,離此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
  表6列舉了我們調查的7所高職院校中“雙師型”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和專業課教師的比例。
   表6 2001年上半年7所高職院校中“雙師型”教師所占比例
學校        占專任教師總數比例(%) 占專業課教師比例(%)蕪湖職業技術學院     40.0              53.3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15.0              20.0四川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17.7              24.0麗水職業技術學院     20.5              29.0邯鄲職業技術學院     31.0              38.7邢臺職業技術學院     37.7              47.6浙江金華職業技術學院   20.7              44.5平均           26.1              36.7
  
  可見,目前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比例偏低,而且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各學校對“雙師型”雖然都很重視,但是缺乏有效的培養措施,教師們接觸實踐的機會較少,除個別由企事業單位調入的教師外,能達到“兩年以上的專業實踐鍛煉”的微乎其微。如北京高校高職教育質量檢查專家組對北京工業大學、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北京理工大學、海淀走讀大學、北京聯合大學5所高校的14個高職教育辦學點的檢查表明:教師中獲得職業技術資格證書的只有51%,參加過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科研工作的只有38.5%,曾下廠實踐的也僅占23.9%。由于教師自身動手能力不強,高等職業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則就很難得到有效的落實。
  而國外發達國家的高職教育則十分重視教師實踐操作能力。一方面在選拔和任用專業教師時,要求必須具備較強的工程師實踐能力。例如,澳大利亞TAFE的師資必須是“雙師型”,教師至少要有3年的實踐經驗,一般35歲以上的教師有十幾年的工作經驗。另一方面強調專業教師在實踐能力方面的繼續教育。例如,德國高等職業教育師資的專業理論課教師在大學畢業后,還要修完三門課程,即與職業教育有關的專業課、教育學選修課,然后到工廠企業實踐3-5年,再經過2年培訓,通過國家的第二次考試后,才能担任教師。同時,為了保持現任教師的技術先進性,許多發達國家安排現任教師到企業進修,一般3-5年進修一次。如瑞士有關法律規定:職業學校的理論課教師,必須畢業于工程師范學校,有4年的學徒經歷,再有2年以上的工程師實踐,然后到職業學院學習一年的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課程才能任教。也許是由于職業學校的教師難當,德國職業學校教師工資待遇約為其他行業的1.5-2倍。我們可以看出,國外的高職院校無論是專業理論課教師還是實訓教師,一般都是“雙師型”。
   六、來源結構和流動性現狀與分析
  教師的來源多元化是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方面。一般說來,高職院校應當有相當一部分專業教師來源于企事業單位和其他高校,以有利于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避免教師的知識老化和“近親繁殖”。資料表明,職業技術院校66.6%的教師是從學校畢業后直接走上講臺的,有的學校甚至高達96%,大多數教師的實踐工作年限偏低,尤其是青年教師大多缺乏專業實踐經驗和必需須的專業技能;有實際工作經驗和技能的骨干教師和專業教學帶頭人匱乏。[1]新分配的大學畢業生担任教師工作一般都要經過1-2年的適應期,因此,大量無經驗的年輕教師對保證教學質量是不利的。
  高職教師的合理流動是優化師資隊伍的有效辦法,我們應當采取措施促進高校之間、高校與社會之間合理的人才流動。有關資料表明:知識分子(含高校教師)的流動率,美國為20%,而我國僅為1.5%-3.5%。為了推動人才流動,德國還制定了《聯邦德國高等學校總綱法》,以保證其順利進行,[2]美國、法國則實行“非升即走”的政策。這種流動性對于優化師資隊伍的結構,激勵教師不斷提高學術水平,更新知識,提高教學能力,具有明顯的積極意義。
  我們將搜集到的2001年上半年3所高職院校專任教師的來源情況舉例列表如下(見表7)。
   表7 2001年上半年3所高職院校專任教師的來源情況
              普通師 普通高校 其它學 企事業              范學院 畢業分配 校調入 單位調入浙江金華職業技術學院 人數   308    209  10    15           比例(%) 56.8  38.7  1.7    2.8邢臺職業技術學院   人數   67   161   6     5           比例(%) 28.0  67.4   2.5   2.1邯鄲職業技術學院   人數   57    104   22    40           比例(%) 25.6   46.6  9.9   17.9合計         人數   432   474   38    60           比例(%)  43    47.2  3.8   6.0
  
  結合表7可看出,高職院校專任教師的來源結構不盡合理,流動率較低,主要表現在來自其他學校和由企事業單位調入的比例過低。高職院校應當增強教師的流動性,變學校的被動流動為主動流動,使高職院校的教師來源多樣化多元化。
  而在一些發達國家,高校教師尤其是職業教育院校則非常強調教師的專業實踐工作經驗,其來源也較多樣化。如德國高校教師的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通過博士學位研究生的培養;二是聘請工商業等經濟部門或國際事務方向有工作經驗的人員任“編外教授”;三是從企業部門外聘教授。外聘教授的條件除了要有博士學位外,還要有5年以上的專業工作經歷;而后兩類來源的教師占到教師總數的50%左右。前蘇聯高等學校的師資,除40%來自研究生部的畢業生,10%來自本科畢業生外,約50%來自企業、科研單位的專家。美國高校實行公開聘用制,當教師職位空缺時,則在全國有關報刊上刊登招聘廣告,面向全國甚至全世界進行招聘。
   七、外聘教師比例及分析
  高職教育本身的特征決定了高職院校有必要建立一支具有流動性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外聘教師隊伍。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張堯學指出,“我們只有不斷減少專職教師的比例,加大兼職教師的成份,使得我們的教師隊伍始終保持在一個比較前沿的、先進的水平上。”[3]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師知識和技能結構必須反映最新技術發展,大量聘用來自企業和生產一線的高級技術人員或高級管理人員担任兼職教師是提高高職院校整體師資質量的重要的有效途徑。據1999年《中國教育統計年鑒》,1999年普通高等學校專任教師總數為425682人,而編制外招聘教師數則為5777人,是專任教師總數的1.36%。此項數據反映了我國普通高校外聘教師的總體狀況。高職院校外聘教師明顯高于普通高校,我們調查的4所高職院校的外聘教師平均為10.3%,具體數字見表8。
   表8 2001年上半年4所高職院校的外聘教師情況
學校           本校教  外聘教  比例   平均             師總數  師人數   (%)   比例                            (%)浙江金華職業技術學院    648    36   5.5邯鄲職業技術學院      223    33   14.8   10.3邢臺職業技術學院      237    15   6.3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480    70   14.6
  
  以上數據反映出我國高校總體外聘教師的比例較低,高職院校雖然略高,但與教育部在《高職高專教育教學工作優秀學校評價項目的內涵和標準》中所要求的“各專業從企事業單位現職高級技術管理專家中聘請的兼職教師占學校專業課教師的比例≥16%”相比,還有一定差距,而在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職業教育發達國家,職業院校外聘教師與專任教師的比例均接近,甚至超過1:1。美國社區學院的教師當中將近一半是外聘的。根據1992年檀香山社區學院的教師聘任情況統計,全日制教師121人,占教師總數的56%;非全日制教師6人,占教師總數的2%;外聘教師73人,占教師總數的42%。[4]由此可見,大量任用外聘教師是高等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特點。事實也證明,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外聘教師隊伍是發達國家職業技術教育的一條成功經驗,值得我們認真借鑒。
職教通訊(常州技術師范學院學報)19~22G53職業技術教育黃立志/劉慶華20022002黃立志 劉慶華 河北省邢臺職業技術學院 054000 作者:職教通訊(常州技術師范學院學報)19~22G53職業技術教育黃立志/劉慶華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1:30:10

[新一篇] 我國高職教育發展代價問題的理性思考

[舊一篇] 我看到的中國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道路  (注:此文系費孝通先生提交5月10日在杭州舉行的“中國農村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國際研討會”的論文。經作者同意,在本刊首次公開發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