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經濟學家的壟斷利弊之爭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任何事物都存在著彼此對立又相互統一的部分。同時,客觀現實的變化錯綜復雜,日新月異,隨著客觀實際的不斷變革,人們對事物的理論概括會產生不同看法。另外,人們所處的利益各異,他們對理論的定位也會有所差異,因此,理論上的爭論就勢必難免。壟斷這一社會經濟現象,與其他現象一樣,對待經濟的發展,既有著消極的抑制作用,又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這樣,在理論與實踐發展過程中,對壟斷利弊的認識,必然各有所見,爭論不休。
    一、壟斷與效率
  壟斷企業的效率高低是壟斷利弊之爭遇到的首當其沖的問題。
  在一部分經濟學家的研究中,認為在壟斷市場條件下,企業的效率是低下的。美國哈佛學派學者謝佩德就說:“市場勢力所產生的經濟損失和社會損失是重大的,它在資源的有效利用方面所造成的損失,就內部的低效率,資源配量不合理和外部影響合起來高達國民收入的5%。”(注:威廉·謝佩德:《市場勢力與經濟福導論》,中文版,94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在近期的研究中,他又重復了這個觀點,認為,一些大的壟斷公司,由于內部效率低下,造成的損失往往超過公司成本10%。(注:Shepherd,William,1990.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New York,pp.129.)這些學者堅持認為,只有在競爭市場條件下,企業的效率才是最高的。
  另一部分經濟學家卻持相反意見,他們認為競爭市場條件下,生產效率是低下的。熊彼特批判了競爭企業具有高效率的觀點,他說:“很難設想是完全競爭一開始就會采用新生產方法和新產品,這就是說,我們所稱為經濟進步的東西,大部分和完全競爭不相容。”“完全競爭的效率、尤其是就新技術效率而言,是低劣的”(注:約瑟夫·熊彼特:《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中文版,110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這一部分學者認為,企業只有建立大批量生產經營體系,才能利用規模經濟效益,而大批量生產經營必然引起資本積累和資本集中產生壟斷,這種在規模經濟作用基礎上形成的壟斷,顯然有著較高的效率。羅伯特·博克反駁了高度集中的壟斷企業會使經濟效率低下的論點,他認為規模經濟形成的壟斷企業與效率的提高有著密切關系。
  他還說,占有市場份額較大的企業,為了提高價格,限制產量,企業的效率必須是優越于它的競爭對手,否則,它的競爭對手會擴大市場占有份額,因而,市場自由地調節各自企業的效率(注:Report of the White House Task Force,p.54.In William Baldwin,1987.Market Power,Competition and Antitrust Policy.Richard D.Irvin Inc.Homeword Illinois.p.309.)。哈羅德·德姆塞茨贊同博克的觀點,他進一步論述到,壟斷企業的市場份額占據統治地位,是因為它們有更高的效率,集中水平導致的市場勢力與壟斷企業較高效率是密切相關的,一個大企業在該部門的市場份額較大,擁有效率較高,該企業必然依據其效率高的優勢,獲取比其他企業更多的利潤,從而進一步鞏固其市場勢力地位,德姆塞茨總結出如下良性循環模式:壟斷企業——效率高——利潤大——占有市場份額增加——促進企業發展(注:Demsetz,Harold,The Market Concentration Doctrine.In William Baldwin,1987.Market Power,Competition and Antitrust Policy.Richard D.Irvin Inc.Homeword Illinois.p.310.)。
  哈耶克從壟斷與競爭之間存在著辯證關系方面論述了這一問題,他說:“競爭與壟斷相連時,競爭才達到最佳狀態”。“壟斷企業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勝而留下的有效率的企業。”(注:Hayek,F.A.,1982.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New York,p.84.)這種把壟斷處于競爭狀況中的表述是哈耶克別具獨特見解的思路。
  效率高低的標志是什么呢?德姆塞茨說,“利潤是效率的標志”,利潤高低是衡量企業效率的主要指標。在壟斷企業里,由于壟斷企業擁有雄厚資本,能夠進行大規模投資,增加生產規模,開展新興科學研究,從而比一般企業的生產效率要高,正是大壟斷企業有較高的生產效率,可以在原有基礎上投資更多,研究與開發更先進,從而獲取更多的利潤。倫納德·偉斯通過大量資料研究得出結論,效率與利潤與集中程度三者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關系。(注:Weiss,Leonard.Quantitation Studie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Intirligation,Nichal D.,1969.Frontiers of Quantitation Economics.North Holland Amsterdom.p.362.)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也對集中程度與利潤高低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調查研究,它們的結論是,利潤率與最大4家企業的加權平均集中率之間有著明顯的正相關關系。(注:Federal Trade Committee.Economic Report on the Influence of Market Share on the Profit Performance of Food Manufacturing Industry.GPO Washington D.C.,September 1969.)
  有的經濟學家進一步用價格與成本之間的差額反映壟斷企業利潤率的高低,來論證壟斷與利潤的關系。約翰·夸克研究了制造業集中率高的企業壟斷價格與成本差額之間的關系,他的結論是,在一些行業里,兩家最大壟斷企業市場份額的增加,明顯的提高了價格與成本之間的差額。這是由于集中率的增加,企業效率提高的結果。(注:Kwoka,John E.,1979.The Effect of Market Share Distribution on Industrial Performance.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February p.101.)
  另外一些經濟學家則認為,用實際資料為基礎來檢驗利潤率與壟斷勢力之間的關系是有困難的,貝思研究的結果,發現利潤與集中程度之間存在著某種較弱的相關性,并說,“利潤率作為顯示壟斷勢力……顯而易見是絕對不可靠的。”(注:Bain,Joe S.,1941.The Profit Rates as a Measure of Monopoly Power.Quan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February,p.271.)持這一派意見的經濟學家認為,不同行業的利潤率是由許多因素決定的,壟斷因素僅其中之一。斯蒂格勒認為,由于市場的不均衡,企業利潤率的測定都是暫時的。博恩威爾和基勒把風險容入市場結構中進行研究,認為一個行業的風險越大,預期的利潤也就越大,利潤率受行業風險程度影響很大(注:Bothwile,James L.,and Keeler,Theodore E.,1986.Profits,Market Structure and Portfolio Risk.Cambridge MA.Ballinger,p.77.)。因此,高額利潤率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它不僅僅只是集中率一種因素在起作用。
  在以后的一些學者研究利潤率與壟斷之間關系時,卻發現利潤率與壟斷程度的關系不是負相關,而是正相關,但是,他們在分析這種正相關產生的原因時,得出結果是,壟斷程度高的企業之所以利潤率高,不是由于壟斷企業的效率高所導致的,而是依靠壟斷企業的市場勢力而取得的。他們認為在壟斷利潤形成過程中,壟斷資本集中程度越高,它的市場勢力就越強,它能維持超額利潤的時間就越長,強度越大,隨著壟斷企業的市場勢力不斷加強而取得的利潤也就越多。諾曼·柯林斯和李·普雷斯頓的研究資料表明,在美國主要工業部門中,一個行業4大公司集中率在5%以上的利潤率為30.5%,集中率在20%以下的行業,利潤率僅為22.5%,壟斷公司集中率越高利用其市場勢力獲取的利潤率越高(注:龔維敬:《美國壟斷資本集中》,19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企業效率反映在產量與價格上,完全競爭論主張者一貫認為,只有在競爭市場狀態下企業的產量是最高的,價格是最低的,效率是最好的,一旦成為壟斷企業,理所當然的減少產量,提高價格。
  但是,另一部分經濟學家認為,壟斷的結果導致價格上漲和產量減少的論點是不能成立的,在某些情況下,壟斷會使價格下降,產量提高。
  這就是說,在壟斷企業有較大的規模經濟情況下,企業可以較低價格出賣更多的產品。
  附圖F11NC09.JPG
  圖1顯示了這種觀點,∑MC為多數競爭企業的邊際成本曲線,Pc為均衡價格,Qc為均衡產量,一旦出現有較大規模經濟效益的壟斷企業,這時該企業的邊際成本曲線下降為MC,產量由Qc增加到Qm,價格由Pc下降為Pm,這樣就出現了壟斷企業以較低價格生產較多產量的經濟效率。
  反映企業效率的一個重要指標是成本,壟斷企業成本高低也是經濟學界爭論焦點之一。
  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克拉克森在他的《產業組織:理論、證據和公共政策》一書中,以完全競爭的長期均衡和完全壟斷的長期均衡的對比圖示中,得出結論:壟斷企業的成本比競爭企業的成本要高。(注:肯尼思·克拉克森:《產業組織:理論、證據和公共政策》,中文版,174~175頁,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3。)
  壟斷企業的成本是否更高,哈維給予了否定的回答,他說,“壟斷者在恰當的市場產量上,有可能取得比在完全競爭條件下生產的廠商更低的生產成本。”(注:哈維:《現代經濟學》,中文版,183頁,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德姆塞茨研究了企業規模效益與企業擴大所形成的管理費用上限之間關系后,認為壟斷大企業的成本費用并不高,他說,“壟斷企業的規模效益所帶來的成本效益是遠遠大于企業的機構龐大管理費用增加所導致的成本費用上升”(注:Demsetz,Harold,The market Concentration Doctrine.In William Baldwin,1987.Market Power,Competition and Antitrust Policy.Richard D.Irvin Inc.Homeword Illinois.p.312.)。
    二、壟斷與社會福利
  壟斷導致社會福利損失是有關壟斷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也就是說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形成壟斷之后,究竟社會付出了多少代價,西方經濟學界對這一問題的認識有很大的分歧。
  研究壟斷的社會福利損失具有代表性的,首先是阿諾德·哈伯格提出的“哈伯格三角形”。
  哈伯格計算了美國制造業由于壟斷造成的福利損失占美國國民收入的0.1%,后來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哈伯格計算的數據過低,與實際情況相差很遠。卡默遜得出的結論是,壟斷導致社會福利損失占國民收入的6%(注:Kamershen,D.R.,1966.An Estimation of the"Walfare Losses" from Monopoly in American Economy.West Economic Journal,Summer.)。隨后考林和米勒的數據認為,美國大企業形成的福利損失占公司生產總值的13%(注:Cosseling,K.and Mueller D.C.,1978.The Social Costs of Monopoly Power.Economic Journal,Dec..)。
  近年來,一些經濟學家進一步研究壟斷導致社會福利損失,得出的結論是,由于壟斷的產量減少,使得福利損失并不像某些人所說的那樣多,它的數量是被大大地夸大了。威廉·布萊德溫具體計算了被夸大的數量(更何況像前面所說的那樣壟斷企業的產量并不一定會減少,其福利損失就更談不上了)。
  布萊德溫認為人們把福利損失夸大了,他的觀點是:一個壟斷企業在形成生產者剩余與消費者剩余過程中,財富由消費者轉移到生產者要比社會損失大得多。他的計算結果是:
  附圖F11NC10.JPG
  也就是說,財富轉移比社會損失要大8倍。(注:Baldwin,William,1987.Market Power,Competition and Antitust Policy.Richard D.Irvin Inc.Homeword Illinois,p.317.)
    三、壟斷與技術創新
  壟斷與技術之間的關系,一向是西方經濟學有關壟斷利弊爭論的永恒主題。壟斷究竟是促進技術創新還是阻礙技術進步?在理論與實踐發展中,一直是各有所見,爭論不休。
  在西方經濟學家中,一部分經濟學家在壟斷與技術之間關系問題上,一貫堅持認為,壟斷市場結構會降低技術創新過程,影響技術進步步伐,從而延緩經濟發展。他們認為,只有競爭市場才能帶來技術進步,更好地促進技術創新。新自由主義學派代表人物路德維希·艾哈德說,壟斷“會使技術進步與經濟進步有倒退”(注:路德維希·艾哈德:《來自競爭的繁榮》,中文版,124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美國經濟學家哈羅德·德姆塞茨則認為,競爭更能促進技術變革,“競爭可以產生更多的研究和創新活動”(注:Demestz,Harold,1989.Information and Efficiency,Another Viewpoint.Journal of Low and Economics,April,p.11.)。
  在壟斷與技術關系上爭論的焦點之一是,導致技術變革的主要原因是那種市場結構更具有積極的激勵作用,是競爭市場具有技術與開發的動力,還是壟斷市場具有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呢?
  一部分學者認為,只有競爭市場的存在,才有開發新技術、創造新產品的積極性。
  壟斷市場結構為什么缺乏開發新技術的積極性呢?這一派經濟學家認為有以下一些原因。
  原因之一,壟斷市場缺乏競爭壓力。競爭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只有不斷進行新技術開發,生產新產品,進入新市場,才能使企業得以生存與發展。壟斷企業有著穩定的市場勢力,因而對技術開發的積極性不高。謝勒說,“壟斷減弱大公司對競爭壓力,可能降低它們進行技術創新的積極性”(注:Scherer,F.M.,1980.Industrial Market,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Rand Meally,Chicago,p.424.)。
  原因之二,壟斷企業在提高生產率方面不占優勢。一些經濟學家研究了技術創新對壟斷程度與生產率之間關系的變化,他們的結論是,技術創新的結果,規模大的企業在提高生產率方面與規模小的企業相比,并不占優勢,因而影響了壟斷企業從事技術開發的積極性。謝佩德認為,“中小型公司的研究開發活動所產生的凈生產力往往較之規模大的公司為高”,因此,“一般可以預期中等規模的公司更熱衷于技術革新”(注:威廉·謝德:《市場勢力與經濟福利導論》,中文版,312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原因之三,技術開發投資多,風險大,影響壟斷企業從事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在技術發明與產品開發之間,需要化費大量時間和投資費用,還存在很大風險,壟斷企業技術創新的投資總是猶豫不決。謝勒對這個問題的研究結論是,最初的技術發明費用較小,而產品開發成商業用途則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較大的投資,同時,開發產品階段,風險是處于整個技術創新的最高點。他指出1938年切斯特·肯爾森就發月了復印機,可是施樂公司化費了21年時間和20多萬美元才正式投入批量生產。(注:Scherer,F.M.,1980.Industrial Market,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Rand Meally,Chicago,p.410.)
  關于技術開發積極性的爭論,除了以上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有關利潤驅動問題,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壟斷企業之所以大量投資于研究與開發,主要動力是利潤驅使,它們期望把資金投放到技術開發中去,要比用于其他方面投資能夠獲得更多的利益率,但是,實際情況卻剛剛相反,壟斷企業投資于技術創新,并不是隨著企業的集中程度的提高,獲得的收益率也隨之增大。謝佩德的研究資料說明,“一個壟斷者已經沒有什么余地來擴大它的市場份額,它還必須從創新所增加的利潤中,減去原來利用現存技術所產生的利潤,所以,它從技術創新中所得到的凈收益要比一個競爭性企業可能得到的收益小”(注:Shepherd,William,1990.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New York,pp.148.)。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發表的1985年《科學指南報告》的結論,認為壟斷企業投資于高科技風險資本,壟斷利潤并不是支撐企業發明創新的必要條件”(注:Scherer,F.M.and Ross,Pavid,1990.Industrial Market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Haughton Mifflin Co.Boston,P.630.)。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克拉克森引用的研究成果也得出了類似結論:在企業對研究開發的投資中,集中程度與企業盈利之間關系存在著不確定性,石油工業企業盈利率與企業規模有一個負相關關系,而化學工業則存在著一個正相關關系。(注:肯尼思·克拉克森:《產業組織:理論、證據和公共政策》,中文版,619頁,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3。)
  壟斷企業的利潤率是與企業投資于研究與開發費用的多少密切相關的,由于壟斷企業相對于其他企業來說,投資于研究與開發可能獲得的利潤要小,必然影響企業的投資。
  日本經濟學家植草益認為,“研究與開發投入,在達到某個集中度水平以前,是不斷上升的,超過一定水平以后,可能逐步下降”(注:植草益:《產業組織論》,中文版,108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在壟斷與技術之間關系的爭論中,有一派經濟學家始終堅持認為,壟斷技術的消極作用之一,就是對技術創新的壓制,把技術開發的新產品擱置起來不予使用,從而阻礙了技術發展。在吉伯特和紐勃里的研究中,他們從專利的被擱置論證了這一觀點。他們認為,壟斷者處于壟斷地位,它們獲取專利權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為了采用先進技術,促進技術的發展,唯一的目的在于加強進入壁壘,阻止競爭者進入,以繼續維持它們的壟斷勢力。文章分析到,“一項產品創新與壟斷者的產品并無很大差別,并不值得為了引進新產品而支付成本,但壟斷者也要求該項產品創新的產權,以避免競爭。同時,壟斷者對于一項技術創新即使將來不準備采用,也要求得到它的產權,主要是為了防止競爭者的進入。這樣,為了鞏固進入壁壘,取得的技術專利也就被擱置起來,從而阻止了技術的發展”(注:Gilbert,R.and Newbery,D.,1982.Preemptive Patening and the Persistence of Monopol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72,p.574.)。
  克拉克森還從專利所形成的社會成本闡明技術創新有被擱置的可能性。他認為,由于技術創新所獲得的專利實行壟斷價格,必然帶來資源配置不當,從而造成社會成本。持有專利的創新者可通過專利的排它性來獲取壟斷利潤,然而壟斷價格造成的資源配置不合理進而造成社會成本,可能會抵消取得專利權的創新所提供的收益,有時專利制度的社會成本可能遠大于提供給社會的利益,這樣,技術創新必然會受到抑制。(注:肯尼思·克拉克森:《產業組織:理論、證據和公共政策》,中文版,619頁,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3。)
  從以上論述可知一部分經濟學家主張,只有競爭市場才是技術創新的主要市場結構,而壟斷市場卻是阻礙技術進步的主要市場機制。但是,另一部分經濟學家持有完全相反的看法,他們認為,壟斷市場結構是有利于促進技術變革,是社會技術進步的主要動力。
  西方創新經濟學的創始人約瑟夫·熊彼特在經濟學中是首先突破市場結構與技術進步之間關系的禁區,反對競爭市場是技術創新的主要機制,竭力主張,只有壟斷市場機制才是促進技術變革的主要市場結構,他說,“在資本主義現實中,有價值的不是這種競爭(完全競爭),而是關于新商品、新技術、新供給來源、新組織類型(例如大規模的控制單位)的競爭,也就是占有成本上或質量上的決定性有利地位的競爭。在那里,似乎沒有理由指望獲得完全競爭的結果,卻更適合于壟斷的圖式”。他批駁了競爭促進技術進步的看法,“很難設想完全競爭一開始就會采用新生產方法和新商品,這就是說,我們所稱為經濟進步的東西,大部分和完全競爭是不相容的”(注:約瑟夫·熊彼特:《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中文版,106、133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美國經濟學家約翰·克拉克在他的代表作《動態過程中的競爭》一書中,提出了有效競爭理論,在這個理論中,他認為應區分兩種不同性質的壟斷,一種是靠獨占形成的市場勢力,是非效率壟斷;一種是由于技術創新形成的市場優勢地位,是動態性的,是效率壟斷。克拉克的有效競爭論就是把后一種壟斷視為動態競爭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沒有這種壟斷,就不會促使企業技術創新,就不能實現技術進步。
  為什么壟斷市場結構更有利于促進技術創新呢?一些經濟學家從多角度分析了這一問題。
  首先,關于開發技術創新積極性問題,上一節我們論述了一派意見,認為只有競爭市場條件下,企業才具有研究開發的積極性,壟斷企業不具備這種動力。現在我們論證另一派意見,他們認為,只有大壟斷企業才有進行技術創新的動力,而競爭性企業不存在這種利益驅使。
  熊彼特說,“這類(壟斷)企業家利潤中包含或可能包含一分真正的贏利成分在內,這是資本主義社會須給成功者的獎金”。(注:約瑟夫·熊彼特:《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中文版,129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一些經濟學家研究了技術創新的外溢性,分析了壟斷企業從事研究與開發的積極性。一般來說,一種新產品的技術仿制成本比研制成本要低得多,在競爭市場條件下,一項新技術的發明有很大的可能很快為競爭對手所模仿,從而減少發明的收益,這種技術創新的外溢性特點,影響了革新者的積極性。而在技術壟斷情況下,技術發明者有壟斷保護,他們就會積極地進行大規模研究與開發的投入,不會受到這種外溢性的影響,否則的話,很少會有人從事代價很高的技術創新活動。經濟學家保羅·羅默就持有這種觀點。他認為,創新與發明本身就是企業為追逐利潤而進行的有意識投資的產物,如果不能對技術發明擁有壟斷權利,將不會有企業投資進行研究與開發,所以,只有對壟斷企業的技術創新給予壟斷權,才具有推動技術進步的積極性。(注:Paul Remer,1986.Increase of Revenue and Long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V.49.p.1002.)
  正是由于壟斷企業具有從事研究與開發的動力,因而只有在大壟斷企業里才有進行大規模技術創新投資的積極性。
  法國經濟學家泰勒爾論證了這一觀點,他認為,一個壟斷者在產品市場上是否比一個進入者更有可能創新,主要取決于對研究與開發投資的多少。一般來說,壟斷者由于投入較多的研究費用,先于進入者占有專利,從而獲得一個凈利潤,這表明壟斷者具有更大的創新激勵,這就決定了它們在研究與開發上愿意花費更多的投入。(注:泰勒爾:《產業組織理論》,中文版,526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有的經濟學家從信息傳遞角度分析了壟斷者只有對技術創新投入大量費用,才有可能獲得專利的壟斷權。弗德伯格等人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來說明這一問題:有兩個運動員在比賽長跑,如在同一場地上比賽,信息傳遞是完全透明的,他們彼此之間都知道對方速度與距離,他們都為了保存實力,寧可保守點,不愿快速奔跑。如果兩個參賽者用墻隔開,互不知道彼此跑步的速度,情況就不一樣了。在不知對方情況下,兩人均唯恐落后,奮力拼跑。信息滯后造成了激烈競爭,所以他們的結論是,兩個壟斷者技術競爭的一個重要標志是,追隨者超越先行者的可能性,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信息傳遞。在信息滯后情況時,兩者都竭盡全力對某一技術研究開發全力以赴,進行大量投資,誰的投資多,誰就有可能取得研究成果的優先地位,這樣,只有勢力強大的壟斷者才能在技術競爭中獲取勝利。(注:Fudenberg,D.,Gilbert,R.,Stiglitz,J.and Tride,J.,1983.Preemption,Leapfrogging and Competition in Patent Races.European Economic Review.V.22 pp.3~21.)
  與此同時,肯尼思·阿羅研究了壟斷勢力與研究開發關系后,得出的結論是,在競爭市場條件下,企業對研究與開發的投資是不足的。他認為,競爭市場的企業投入研究開發費用后,不能占有投資的收益,也不愿承担投資的風險,更不能從使用發明的遞增收益中獲取利益”(注:肯尼思·克拉克森:《產業組織:理論、證據和公共政策》,中文版,619頁,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3。)。
  壟斷企業投放巨額資金,進行大規模研究與開發,不僅有其必要性,而且有其可能性,因為技術創新需要巨大資金實力,只有大壟斷企業擁有雄厚資金,才有可能承担巨額研究與開發費用。一些經濟學家用大量統計數據,論證了壟斷企業在研究與開發費用上占有很大比重,是中小企業遠遠不能與其媲美的。
  有的經濟學家論證了研究與開發費用要由壟斷企業來承担的原因。
  從投資風險方面來看,因為研究與開發需要巨額投資,具有很大風險,如果是小企業的話,資金實力有限,有限的資金只能投放到某個單項研究與開發項目中去,萬一研制遇到困難,會全功盡棄,風險是很大的。而壟斷企業的資金實力雄厚,有能力投放到多個科研項目,可以分散風險,成功的概率較高,所以壟斷企業更有能力抗拒投資風險。
  從生產成本方面來看,首先,采用技術創新的企業,因其產品的個別成本低于社會成本,可以獲取超過行業平均水平的收益,同時,率先使用新技術的企業,可以利用成本優勢,以較低價格較快地銷售產品,加速資金周轉,從而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進一步加強了壟斷勢力。哈維說,“壟斷者在恰當的市場產量上,有可能取得比在完全競爭條件下生產的廠商更低的生產成本”(注:哈維:《現代經濟學》,中文版,183頁,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其次,技術創新不僅投資巨大,而且投資成本也是很高的,只有壟斷企業才有能力勝任這一任務,中小企業是難以接受沉重的高額投資成本的,加爾布雷斯說,“由于技術進步的發展是高成本的,這必然導致只有資源有相當規模的企業才能夠勝任”(注:Galbraith,J.K.,1951.American Capitalism.Haughton Mifflin Co.Boston,P.91.)。
  壟斷企業還具有規模經濟優勢,克拉克森分析這方面問題時,認為大企業能使用小企業不能使用的專業化設備,從而大企業能從事小企業所不能從事的專業化生產,這是因為在研究與開發中存在著規模經濟效益。同時,規模經濟是與多樣化生產聯系在一起的,只有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才能進行多種經營,從而節約成本,提高效益。(注:肯尼思·克拉克森:《產業組織:理論、證據和公共政策》,中文版,619頁,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3。)
  近年來,經濟學家保羅研究了企業的生產規模與研究開發之間的關系。他認為,在完全競爭條件下,由于企業規模較小,又缺乏保障技術創新收益的壟斷勢力,不會形成更大的技術創新。他又進一步作了具體分析,他認為,如果企業的產量增長程度與規模擴大程度相等,企業所得盈利不會增加,企業用于研究與開發的費用不會變化,技術變革速度也不變;如果企業產量增長程度大于規模擴大程度,企業所得盈利就會上升,由于盈利增加,投放研究與開發的費用也會增加,從而技術創新速度也會加快;如果企業產量增長程度小于規模擴大程度,企業所獲盈利則會下降,由于盈利減少,投入技術開發的費用也會相應縮減,從而技術變革速度就會放慢。他研究了生產增長程度快慢,企業規模大小,盈利多少,投入研究與開發費用變化以及技術變革速度五個方面的關系,得出的結論是,五者存在著正相關關系。(注:Sylon-Labini Paolo,1993.Oligopoly and Technical Progre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idge MA.,p.93.)
  1998年,經濟學家約翰·薩頓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出版了《技術與市場結構:理論與歷史》一書,系統地論述了技術創新與企業規模的關系,其中內容之一,研究了采用新技術的企業規模的大小對推廣技術所起的作用。他認為,一個企業必需達到一定的規模,才有可能采用某種新技術,否則的話,是不可能的。他用農場規模與采用收割機新技術過程之間的關系,來說明這一問題。19世紀30年代,美國就發明了收割機,它的效率比工人收割操作的效率要高好多倍,但長期來沒有為美國農民所采用,主要是農場規模過小。當時美國中西部平均每個農場小麥種植面積只有25英畝,而一個農場的小麥種植面積最少要有44英畝,采用收割機才能節約成本費用。過了20年后,美國農場規模逐步擴大,改變了使用收割機成本費用與農場規模之間關系,從而收割機在美國農業中得到了廣泛推廣。(注:Satton,John,1998.Techology and Market Structure:Theory and History.The MIT Press,Cambridge MA.p.45.)
  當今經濟全球化時代,壟斷集團以增強國際競爭力為目的進行全球一體化戰略,力圖用跨國公司組織形式,通過世界市場機制,利用各國的優勢條件,把一國的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各個再生產環節轉移到有利可圖的地方去,形成全球范圍的國際壟斷。各國壟斷集團通過跨國兼并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一個強大的一體化組織,以提高生產能力,擴大生產規模,在不斷增長實力的基礎上加強競爭能力。壟斷集團如果不進行規模龐大的資本積累,不在很大程度上擴大自己在國際市場上的資本實力,就不能取得優勢,就有被對方打敗的危險,也就不能保住自己在國際上的優勢地位,斗爭形勢十分嚴峻。美國競爭理論專家邁克爾·波特認為,當前衡量一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就看該企業在世界市場上所占有的份額(注: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中文版,51頁,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也就是說,競爭要靠壟斷實力作為基礎。當前國際壟斷集團的實力越來越強,壟斷型跨國公司規模越來越大,數量越來越少。如汽車工業,20世紀60年代,世界上有52家大型汽車公司,到90年代末只剩下20多家,有人估計本世紀前10年,全球性跨國汽車公司可能只有10家左右。世界性跨國飛機制造壟斷集團目前只剩波音和空中客車兩家了。其他行業的情況都正在向這個趨勢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壟斷與技術之間的關系發生了深刻變化,當今世界經濟競爭,歸根到底是技術競爭,誰擁有先進技術,誰就能打敗競爭對手,占領世界市場,增強壟斷實力地位。在一個部門里,發明一項新技術的企業,可能改變原有部門內在壟斷結構。在各個部門間,由于新技術的交叉,就會出現各個部門之間壟斷者格局的變化。今天世界經濟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表現為技術難度大,知識集約程度高,只有實力強大的實體才能擁有最先進的技術,一旦控制壟斷技術,在市場上擁有占有率就迅猛上升,擁有高門檻的壟斷、進入壁壘的保護,使得其他壟斷者難以與之競爭。這種壟斷實力依靠技術因素的競爭,遠非昔日的技術競爭可以比擬的。所以說,當今壟斷本身就是高科技的產物,諸多經濟學家論證了微軟公司稱霸世界軟件市場,就是一個明顯事例。
  面對壟斷同時存在著正面效應與負面效應,人們應該不斷調整對壟斷利弊所表現本質特征的認識,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妥善處理兩者之間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的關系,以便更有力地促進整個社會經濟不斷向前發展。
經濟評論武漢60~64F11理論經濟學龔維敬20032003任何事物都存在著彼此對立又相互統一的部分。壟斷這一社會經濟現象與其他現象一樣,對待經濟的發展,既有著消極的抑制作用,又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在理論與實踐發展過程中,人們對壟斷利弊的認識,必然各有所見,爭論不休。作者就西方經濟學家對壟斷利弊之爭進行梳理,并作了簡要的評述。壟斷/企業效率/社會福利損失/技術創新龔維敬 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 上海 200433 作者:經濟評論武漢60~64F11理論經濟學龔維敬20032003任何事物都存在著彼此對立又相互統一的部分。壟斷這一社會經濟現象與其他現象一樣,對待經濟的發展,既有著消極的抑制作用,又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在理論與實踐發展過程中,人們對壟斷利弊的認識,必然各有所見,爭論不休。作者就西方經濟學家對壟斷利弊之爭進行梳理,并作了簡要的評述。壟斷/企業效率/社會福利損失/技術創新

網載 2013-09-10 21:31:23

[新一篇] 西方經濟學家的儲蓄理論

[舊一篇] 西方經濟學家的最新研究表明,失業率與宏觀經濟政策有關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