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改為“信息”引發的思考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1 對“情報”改為“信息”的看法
  1992年9月國家科委決定將“科技情報”更名為“科技信息”。 對于這項決定,國家科委有關人士解釋說[1] :隨著科技對外交往的增多,在東南亞和港臺地區,“情報”常和“諜報”相混淆,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誤解,為此,決定正式采用“科技信息”取代沿用已久的“科技情報”。決定發布后,國家的科技情報主管部門——國家科委科技情報司改名為科技信息司,國家的科技情報中心——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改名為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一些大學里的圖書館學情報學系也紛紛改名為信息管理系。
  國家科委的決定雖然僅是更改了一個政府機構的名稱及其相應業務工作機構的名稱,但在很大程度上預示著科技情報事業以及情報學將會有重大的變革。雖說是為避免“情報”與“諜報”的混淆,實際上是一個重新整合情報學框架的舉措,即將情報學擴展為廣義上的信息科學,以信息科學的理論與方法,構造一個更為新穎的信息科學。 可是改名3年來:擴展了的情報學是不是在理論研究和方法應用上因為改名而有了長足的進步呢?似乎情況并不是這樣,至少工作在科技情報第一線上的人并沒有感受到這一點,相反,卻對此感到茫然。
  在我國,以中國科學院科學情報研究所(現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的前身)的建立為標志,科技情報事業已走過了40個春秋。40年不懈的努力,不僅使科技情報工作成為科學技術事業的一個組成部分,為國家的科技進步、產業現代化以及各級政府、各部門的科學性決策作出了貢獻,更重要的是,“情報”以及“科技情報”本身獨特的含義,已被社會接受和理解,人們已能在各自的領域中,準確地運用“情報”這一詞匯。由于英文詞匯“information”被譯成了“情報”和“信息”, 而這兩個詞又詞義相近、概念不同,于是,人們便小心翼翼地區別使用“信息”和“情報”。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在科學交流過程中,幾乎沒有人把“情報”理解為“諜報”,大家對此都有一個約定俗成的理解和運用,更多的人似乎更習慣使用“情報”一詞,而“信息”一詞則是在更廣泛的意義上使用著。正是這廣泛的意義,使“信息”成為眾多學科的研究對象,甚至成為一門學科;“情報”則是科學交流活動中特有的一種現象,50年代末出現的“information science”, 一開始便被認為是一種狹義的信息科學,即情報科學。
  在某種程度上,香農《信息論》的誕生刺激了情報學的產生,他的一系列理論被一系列學科吸收,當然也包括初生的情報學,然而它不久就明顯地導致了“情報”這個詞的模糊混亂。在香農看來,“信息”是各種信號,而按情報學家的觀點,“情報”則是對用戶有用的東西。正是在這種理解的基礎上,“情報科學”沿著科學交流這條線不斷地發展著自己的理論,豐富著自己的技術手段。經過近50年各國情報學者的研究探索,及其近50年的現代情報工作實踐,情報學理論體系已經形成,在以情報檢索理論與方法為核心的情報學研究中,一些子學科,如情報計量學、情報經濟學,比較情報學、情報系統理論、情報技術等等,也相繼發展與成熟起來,作為二級學科群,有力地支撐了情報學與圖書館學、文獻學一起作為一級學科,立足于學科之林。
  但是情報學的發展道路是很曲折的,時至今日,學科中的一些基本問題,尚未得到大家的公認。如“情報”這一術語,應是情報學立足之根,然而它的定義及解釋,就有近百個之多,在眾說紛紜的情形下,情報學的研究對象也就模糊起來,無怪乎人們去從廣義的信息科學中尋求解決的方法。盡管情報技術的發展為情報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可理論上的先天不足,導致了一些人懷疑情報學存在的真實性,繼而想用信息科學取而代之。
  這樣能解決問題嗎?眾多的情報學研究者和情報工作者正為情報學、情報事業做著不懈的努力,為情報學理論及其應用進行著艱難的探索,這時需要的是支持,是理解,是面對曲折過程的勇氣。改名則是從某種程度上對情報學的一種否定,是回避情報學學科發展的一種態度,這并不能給情報學研究與實踐帶來積極的意義,相反,會使業已建立起來的學科地位以及它對社會的影響力降低下來。
      2 “情報”和“信息”的區別
  情報學研究者認為[2],信息傳遞交流領域的情況很復雜, 如果運用簡單的框圖作些分析,或許對我們有些啟發。請看下面的框圖:
  附圖G98a02.JPG
  從信息的主動性來源或目的來看,信息傳遞可分為下面三種情況:
  ·以信息發出者的要求為出發點的傳播活動,如宣傳,目的是影響信息接受者,傳遞的內容、時機和方式都按信息發出者的要求選擇;
  ·以信息傳遞媒介為出發點的傳播活動,如郵政、電信、通訊,目的是克服干擾,幫助人們高速有效地傳遞信息,而不大關心傳遞的內容;
  ·以信息接受者的需求為出發點的傳播活動,目的是滿足信息接受者的信息需求,傳遞的內容、時機和方式按信息接受者的要求選擇。
  從以上三種信息傳播活動來看,情報活動顯然屬第三種傳播活動。它有著自己特定的范圍、方式,是信息傳播活動的構成部分。情報所具備的信息傳遞功能,在于構成情報的兩個基本要素——“情”與“報”,即“情”之“報”,有“情”必“報”。在這里,用戶的需求始終是情報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這是情報活動區別于其他信息傳播活動的基本點。因此,將情報簡單地等同于信息,會使情報這一概念的內涵不確定,外延又過于寬泛,結果是引起了情報學研究中的混亂,無助于情報學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對實際工作的指導意義甚小。把使用了幾十年的“情報”一詞一律用“信息”一詞來替代,不僅失去了連續性,而且割斷了歷史。在使用詞語時,我們應當尊重自然語言“約定俗成”的客觀規律。由于“信息”和“情報”意義相近,但不等同,更名之后,兩者混淆使用的情況很多:有人把它們當作為兩個不同涵義的術語區分使用;有人當作并列詞組作為一個概念使用;也有人將之當作同義詞交替使用,這些既無規范,又不統一,反映了人們在本學科的研究和實踐中,對學科的基本術語把握力度不夠,進而也就給本學科其它方面的研究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
      3 “情報”與“信息”的正確定位
  誠然,為了適應新形勢下情報事業發展的需要,一個研究機構或是一個業務部門,改變一下自己的名稱是無可厚非的,而作為政府主管部門和教學部門,其名稱的更改,意味著隨之而來的相應學科或專業名稱的改變,其影響力會遠遠超過學術研究及其業務部門名稱的改變,而這種改變還會使人們對情報學本身存在與否更加感到疑慮,對情報工作的意義產生誤解。改變一個部門、一個機構的名稱是容易的,但若是在此基礎上改變一個學科的名稱,那就要持慎重的態度,因為改名后的“信息工作”及“信息學”,并不是信息傳播及信息科學的全部。盡管在新的形勢下,情報工作在技術方法、工作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但也未涵蓋信息工作的各個方面,所以“信息”是不能在任何意義上都取代“情報”的,更不意味著“情報”一詞從此將從社會或從字(辭)典、百科全書等一類工具書中悄然消失。“情報學”最好的歸宿是成為信息科學學科群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即情報學是屬于信息科學的一門子學科。
圖書情報工作京56~57G9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秦明/吳家玲19981998針對“科技情報”更名為“科技信息”的問題,認為“信息”不等同于“情報”,情報活動是信息傳播活動的一部分。情報學應是信息科學的一個子學科。情報/信息/情報學/信息科學  After the Renaming of "Information"('Qingbao'in Chinese)      秦明 吳家玲 山東建筑材料工業學院圖書館 濟南250022  Library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Buliding Materials,Jinan  秦明,男,1959年生,副研究館員,發表論文數篇。  吳家玲,女,1961年生,館員,發表論文數篇。 作者:圖書情報工作京56~57G9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秦明/吳家玲19981998針對“科技情報”更名為“科技信息”的問題,認為“信息”不等同于“情報”,情報活動是信息傳播活動的一部分。情報學應是信息科學的一個子學科。情報/信息/情報學/信息科學

網載 2013-09-10 21:32:50

[新一篇] “德”—“育”生態論

[舊一篇] “意境”范疇的形而上意味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