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社會哲學的對話——訪《社會哲學導論》課題負責人王銳生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本刊記者)
  〔編者按語〕開展課題立項研究,是發展我國科學事業的一種基本形式。為了更好的反映哲學研究的新動向、新問題、新成果,交流科研工作的心得和體會,本刊從本期起,新辟“課題研究追蹤”欄。我們將有選擇地追蹤報道某些課題的研究狀況、研究成果以及今后如何進一步拓展、深化該課題的設想等內容。歡迎大家向我們提供有關信息,以便為大家作出最佳的追蹤報道。
  由王銳生、陳荷清等著的《社會哲學導論》一書,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它是中華社會科學研究基金會資助的研究項目。日前,記者就社會哲學研究的有關問題采訪了該課題的負責人王銳生(現為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首都師大教授),現將訪談錄發表如下,以饗讀者。
    *             *          *
  問:由你帶頭,以社科院哲學所歷唯定成員為主體承担的《社會哲學導論》一書已出版。請問,這一成果有何特色?
  答:80年代末,我曾担任中國社科院哲學所歷唯室主任。那時,我與該室成員有一個共同心愿——把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擴展成為社會哲學研究。目前的這本書就是該項研究的初步成果。它的最主要特色就在于此。我用“擴展”這個詞,正是要表明:社會哲學同歷史唯物主義,對于我們來說,不是兩種哲學。后者是前者的核心內容。《社會哲學導論》在以下幾個方面超出了當前國內哲學教科書所闡述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容。
  第一,它力求拓寬研究的領域。
  歷史唯物主義本身給我們提供的只是以唯物主義方式解決社會歷史問題的理論框架。而不是提供解決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中社會問題的現成答案。把唯物史觀的理論框架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哲學的任務。我們就是這樣理解社會哲學的。讀者從《社會哲學導論》各章的題目就可以看到,除了第二、三章(社會起源論、社會實踐論)外,其余各章(社會系統論、社會價值論、社會交往論、社會認識論、社會整體論)都是以往國內的歷史唯物主義研究較少觸及的領域。這里所涉及的不是某個新概念、新范疇,而是一些相對獨立的嶄新研究領域。
  第二,它在研究方法上力求與現代科學認識相一致。
  讀者在本書的各章中可以看到,作者不但重視運用各門學科所發現的最新資料(例如在“社會起源論”中運用了民族學所發現的大量原始部落的資料),而且注意用系統方法觀察社會,因為現代科學所認識的社會有機體是一個包括自然事物和社會事物在內的高度復雜系統。作者把社會整體論當作自己的研究課題,也是基于這樣一種認識:現代科學越來越證明,生命世界以其獨特的整體性區別于非生命世界。而人類社會的整體性是在生物整體性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所以社會哲學應當把整體主義當作一種社會科學方法論來研究。總之,注意從現代科學認識中汲取新的方法,是社會哲學應當特別重視的。
  第三,它注意通過對日益豐富的社會生活的概括和汲取其他哲學學派的一切理論成果來豐富社會哲學自身。
  在這方面,我們認為,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比如說,馬克思曾經給我們留下關于社會交往的重要論述。另一方面,當今西方社會科學中的交往理論同樣是當代西方社會生活的概括。無視后者的存在,抹殺其理論成果的價值,是不對的。本書的“社會交往論”一章比較好地解決這兩者的關系,作者細心地發現馬克思對社會交往概念的理解與現代西方社會科學中的交往理論的某些融合之處,汲取其研究中的科學成果,以便從理論上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哲學。
  問:你們所理解的社會哲學在哲學體系中占有什么樣的地位,它同歷史哲學、自然哲學的區別何在?
  答:我認為,對于各種哲學派別來說,“社會哲學”這個詞是中性的。霍布斯最早使用“社會哲學”一詞。后來,恩格斯用“社會哲學”來稱呼傅利葉的社會理論。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中的法蘭克福學派也用“社會哲學”來稱呼他們的“社會批判理論”。至于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哲學的提法,可以追溯到普列漢諾夫。他曾經認為,《共產黨宣言》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會哲學”。由此可見,任何一種哲學學派都可以用社會哲學來表述該學派關于社會發展的觀念。就實質上看,馬恩創立的唯物史觀也就是他們代表的這一哲學學派特有的社會哲學。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哲學同其他哲學學派的社會哲學的根本區別在于:前者是唯一把唯物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中貫徹到底的。
  如同歷史唯物主義是與自然唯物主義相對應的,社會哲學是與自然哲學相對應的。社會哲學在哲學總體系中占有的地位是:它在社會歷史領域中貫徹這一總體系的哲學觀。實踐唯物主義——這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哲學在社會歷史領域所貫徹的哲學觀。
  社會哲學與歷史哲學所探討的都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當我們從歷時態看人的活動時,呈現在我們思維中的是“歷史領域”;如果我們考察的是現時態的人的活動,那么使用“社會領域”就比較恰當。假如撇開時態的不同,就區別于自然界的領域來說,“歷史的”,也就是“社會的”(例如恩格斯曾經說,“歷史思想家(歷史在這里只是政治的、法律的、哲學的、神學的——總之,一切屬于社會而不僅僅屬于自然界的領域的集合名詞)……”。(《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 卷第501頁)在上述意義上, 社會哲學與歷史哲學——就其以揭示人的社會(歷史)活動的規律為自己的任務來說,并無本質區別。所以能夠把社會哲學與歷史哲學區別開來的界限,無非是觀察人們的實踐活動的不同視角而已。比如說,《共產黨宣言》是馬恩在19世紀中葉觀察歐洲的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時所表達的一種社會哲學思想。而在今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者看來,《宣言》所闡述的,又是一種歷史哲學。
  問:目前,在國內學術界,社會哲學這個概念已經為許多研究者所接受。問題在于,各人所理解的社會哲學的內涵遠不是一致的。對此,你有何見解?
  答:我認為,這種現象是正常的。沒有必要強求一致。且不說不同哲學派別所理解的社會哲學有天壤之別。即使在同一哲學派別之內,各個人對社會哲學的理解也有很大差異。近年來,有的“社會哲學”論著,其內容只不過是原有的歷史唯物主義概念、范疇和規律的重新排列組合。另外,有的學者把“社會哲學課題”理解為論述我國社會轉型時期的哲學問題。這自然比把原有范疇、規律作重新排列組合高明得多。但我認為,這種理解并沒有賦予社會哲學以它在當代哲學發展中應有的地位。
  我們知道,社會發展的研究,特別是對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發展研究,是近年來理論研究的一個熱點。這種研究可以相對地劃分為三個理論層次:社會哲學研究的層次;理論社會學(元社會學)研究的層次;具體社會問題的實證研究層次。上述關于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哲學問題研究可以納入第一個層次。但這并不能涵蓋社會哲學層次的全部。我以為,近代哲學發展史表明,康德哲學不僅使近代哲學主題由本體論向認識論轉變,而且首先開啟了近代哲學主題由認識論向歷史觀的轉變。我們今天的任務則是重視近代哲學的這一發展趨勢,通過馬克思主義社會哲學的理論形式全面地豐富和發展馬恩所開創的社會歷史觀。社會哲學研究當然包括現實問題的哲學解決。但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社會哲學僅僅理解為把唯物歷史觀運用于解決某一些具體社會問題。社會哲學研究的意義首先在于:總結當代社會現實和概括各門科學最新發展成果的基礎上,發展理論本身。就社會哲學理論來說,有許多理論問題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僅僅觸及到(例如社會時間與社會空間)而沒有形成系統理論;有許多理論問題是當代現實生活提了出來(如信息時代的世界一體化以及與此相聯系的一系列全球性問題,特別是全球經濟的哲學問題等),而經典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哲學由于種種原因并沒有把它們納入自己的考察范圍。總之,我所理解的社會哲學首先是對構成它的核心的唯物史觀的豐富和發展,而不是僅僅把唯物史觀應用于社會實際問題的解決。
  問:你說,《社會哲學導論》僅僅是走出了第一步,那么進一步的研究是什么呢?
  答:首先是繼續拓寬研究的領域。目前可以開展研究的新領域還有不少,比如社會公平、社會選擇,社會文化,社會傳統,社會習慣……。光是在其中某一個領域中做出可觀的成績,可能就要耗掉一個人大半生時間。因此我以為與其把有限精力耗費在社會哲學“體系”的構造上,不如在拓寬研究領域,深入探討問題上下功夫。
  其次,是開展社會哲學思想史的研究。了解馬克思以前的社會哲學思想,可以使我們更深刻地理解馬克思所實現的哲學革命的歷史必然性,也可以由此更好地把握馬克思主義社會哲學往后進一步發展的前景。
                 (責任編輯:李立新)*
  
  
  
哲學動態京2-4B1哲學原理19961996 作者:哲學動態京2-4B1哲學原理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33:57

[新一篇] 關于田漢南國戲劇的再思考——為紀念田漢誕辰百周年而作

[舊一篇] 關于社會工作發展中的幾個問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