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兩個轉變實現高效發展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濟南鋼鐵集團總公司)
  自1984年企業內部體制改革以來,濟鋼4萬員工高揚自我加壓、 爭創一流的“濟鋼精神”,勵精圖治,銳意改革,取得了持續、穩步、高效的發展。濟鋼由一個地方中小型企業,發展成為國家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經濟實力、生產經營、職工生活一年一個新臺階。12年來,在國家沒有投入的情況下,濟鋼的國有權益年平均遞增23.3%,增值20. 67億元,上交國家利稅共23.50億元,兩項相加等于1983 年濟鋼國有權益的24.2倍。回顧走過的道路,濟鋼人深深體會到,實現五中全會提出的“兩個根本轉變”,是搞好搞活企業的關鍵。
      深化企業改革 轉換經營機制
  經濟體制轉軌時期,企業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適者生存,優勝劣汰。對此,濟鋼人不是“等”、“靠”、“要”,而是努力擺脫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思維定勢和發展模式,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深化改革,建立起一整套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經營機制。
  建立穩固的國際國內原料供應和產品銷售基地。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指令性計劃越來越少,需要企業自購自銷的原料和產品越來越多。企業若無穩定的原料供應和產品銷售基地,發展將嚴重受阻,甚至陷入困境。為此,濟鋼先后投資近億元,與省內外聯合建起一批鐵礦廠、煤礦廠,每年可得到數百萬噸鐵精粉和煤炭。同時又與澳大利亞、南非等國家建立了海外礦石供應基地。在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等十幾個省建立起長期密切聯系的銷售基地,銷售網點輻射全國。同時,還在香港、日本、馬來西亞等地建立起較為穩定的銷售渠道,在東南亞地區建立起坯、鋼材的深加工基地。在馬來西亞合資興辦的濟南(馬)鋼板有限公司是迄今山東省在國外建立的投資最多、規模最大的合資企業,年產中板25萬噸以上,投產后,將在東南亞形成較穩固的鋼材市場,同時輻射其他國家和地區。濟鋼在國外建立的原料基地和產品銷售基地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八五”期間進口礦石565萬噸,出口鋼鐵產品99萬噸,進出口貿易總額高達3.7億美元。
  將市場機制引入企業內部,建立內部銀行,強化資金管理,加速資金周轉。隨著向市場經濟的快步轉軌,企業管理須從以生產為中心轉向以財務為中心,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放在效益上。我們逐步加大資金和成本的管理力度,根據市場銷售動態,產品該停的停,該擴大的擴大,該研制的研制。濟鋼自1988年建立了內部銀行,把社會銀行的全部功能,如信貸、結算、利率等,全部引入到企業內部來,生產經營各環節都用廠內貨幣等價交換,隨時隨地辦理結算業務。此舉有力地促進了成本管理,加速了資金周轉,增加了企業效益。
  搞好搞活營銷渠道,大力提高服務質量。公司明確提出“服務質量也是企業生命線”的口號,成立了用戶服務部,設立了一條龍服務的營銷體系。明確規定客戶來買鋼材,必須在規定時間內為其辦完手續并把貨運出去;客戶來聯系業務,任何人不準說不能干或不知道,只準往上匯報,不可支走客戶;要求變坐商為行商,八方聯絡,廣開銷路。1993年下半年以來,企業資金普遍緊張,鋼材市場疲軟,但求購小額量鋼材的客戶驟多,濟鋼順勢在全省建起8個小額鋼材零售站。 由于現款現貨交易,服務周到,營業十分火爆,其銷售量已占濟鋼銷售總量的15%。
      依靠科技進步 發展集約經營
  企業的競爭是科技的競爭,科技進步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集約型經營就是要依靠技術進步,實現現代化、科學化經營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以盡可能少的投入獲得較高的產出。
  這些年來,濟鋼從實際出發,闖出了一條“內涵挖潛,配套改造,小步快跑,滾動前進,抓住機遇,大步跨越”的技改之路。在資金匱乏,設計和施工力量薄弱的條件下,濟鋼的技術改造艱難起步。我們抓住影響綜合生產能力發揮的薄弱環節,首先攻克。4年間,投資1.39 億元,完成了122個項目,增加效益4741.4萬元。 技術改造不僅大大增強了企業的經濟實力,而且極大地提高了企業向科技進步要效益的自覺性。濟鋼技術改造投資愈來愈大,步伐也愈來愈快。12年來,濟鋼完成技術改造、技術革新項目上萬項,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1500多項,科技進步成果轉化率達到100%; 不僅相繼完成了老設備的技術改造,新建了5、6號高爐,1.5 萬立方米制氧機等在國內居領先地位的新設備,還投資2億元實施“三電一體化”工程, 使全部生產工序及衡器計量檢測等生產過程實現了基礎自動化;鐵前、煉鐵、煉鋼、軋鋼四大系統的關鍵工序實現了過程自動化,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科技進步促進了新產品的開發。1983年前濟鋼產品只有17個品種、40多個規格,如今已發展到13大類,140多個品種,2480多個規格。 科技進步推動了產品質量經濟技術指標的迅速提高。“八五”期間,在全國同類企業按可比口徑統計的91項經濟技術指標中,濟鋼有31項進入前3名,其中12 項第一,10項第二。
  集約化經濟增長方式也是一種規模經濟。規模經濟可以使資源合理配置,優勢互補,加快發展,因此,凡是可以形成規模效益的行業,都應逐步發展規模經濟。根據這一認識,濟鋼先后兼并了17個企業,涉及礦山、冶煉、機加工、鐵合金、耐火材料、軋鋼等行業,并參股組建了一些商業、金融、醫療衛生,房地產開發等方面的公司。1994年又聯合110多家中外企業,組建了濟鋼集團,為實現高質量、多品種、 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年產200萬噸鋼的目標,并按照以年產120萬噸中厚板為主體,以年產15萬噸煤化工產品和15—20萬噸球墨鑄管、鑄件為兩翼的發展格局,采取世界最先進的冶煉短流程工藝,加快發展,多創效益。
      強化管理練內功 解決“三個不適應”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影響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企業自身的因素,關鍵是思想觀念、管理水平、職工素質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只有以改革的精神,強化管理練內功,努力解決好“三個不適應”的問題,企業才能在市場競爭中求得發展。
  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是實現兩個轉變的思想基礎。企業上臺階,思想觀念必須首先上臺階。我們一直把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作為第一位的工作,教育職工樹立競爭觀念,效益觀念,質量觀念,優勝劣汰觀念,變外部壓力為內部動力。還開展了以“我為濟鋼添光彩”、“企業是職工的家,職工是企業的主人”、“我與企業共命運”等為主題的大討論,增強企業利益共同體的意識,提高職工主人翁的責任感,從而有力地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向心力,使公司上下充滿了團結、和睦、文明、禮貌的濃濃氣氛。
  逐步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為實現兩個根本轉變提供制度保證。我們制定并實施了中層干部一年一聘制度,每年制訂業績考核指標,半年一考核,凡沒完成考核指標者,一律解聘。對科技干部,根據德、能、勤、績和工作需要,經過單位推薦,總公司評委會評審,決定晉升或聘任,使全公司行政干部和專業技術干部的考核和升降進入了正常軌道。在生產、服務崗位,我們建立了從初級工、中級工到高級工,助理技師、技師到高級技師的系列考核標準,建立了多能工制度,拉開了分配差距,調動了生產、服務崗位職工學習技術的積極性。我們還在“起點低、臺階高、三檔次”經濟責任制考核的基礎上,推行了爐長、機長負責制,一個爐子、一臺軋機為一個考核單位,爐長、機長全面負責,工資、獎金捆在一起與產量效益緊密掛鉤,嚴格考核,實行多勞、多創、多得,責、權、利高度統一,到崗到人。
  從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出發,改革大而全,小而全的管理體制,實行全公司統一管理。過去,各二級廠礦既管生產,又管供應,還要管食堂、浴池、分房、治安保衛等生活后勤工作。這種小而全的復合管理模式分散了生產廠的精力,并造成了機構臃腫。“八五”期間,我們積極創造條件,本著成熟一項實現一項的原則,先后把食堂、浴池、保衛、材料供應、財務等專業管理從生產廠礦分離出來,實行全公司專業統一管理,生產廠礦由全能型變為生產型。新的管理體制,為企業發展帶來高效率、高效益。*
  
  
  
人民日報京⑷F31工業企業管理19961996 作者:人民日報京⑷F31工業企業管理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34:14

[新一篇] 加強社會科學應用研究與開發研究的思考

[舊一篇] 北京出版發行集團有望月底掛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