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育觀念 鼓勵教學創新  ——深圳市歷史學科“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教研活動綜述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57-6241(2008)01-0017-03
  2007年7月,我市制定了2007-2008學年度高中歷史學科教研活動計劃。計劃在本學期以“如何組織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有效的學習”為主題,組織兩次主題式教研活動。目的是進一步促進教師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實現并深化教學內容及其組織方式和組織手段的多樣化和有效性。
  9月13日,我收到實驗學校高中部徐怡華老師發來的論文《新課標理念在暑假作業中的一次成功實踐》(原文題如此),文章介紹了以編撰一份歷史報紙為要求的暑期作業,教師的策劃有創意,文章的真情實感和充分翔實的實例,使我深受感動。我當即打電話給徐老師,要求她將學生所辦的報紙全部收集、保存起來,進行分類整理,但不要作任何后期加工。10月9日,我到實驗學校調研,又聽了王果然老師的高一必修課“中國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實踐”。這節課在教學組織方式上的創新之處,與徐怡華老師的課外作業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的熱情。王老師設計了一個學生評選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五項獎的活動,使課堂氣氛十分活躍,熱點集中又緊扣課程目標。同一天,我仔細閱讀了實驗學校歷史科組近三年的教學總結材料,發現在近三年的高中新課程中,有5位歷史教師先后組織開展了十幾次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活動,并保留了學生活動的原始材料。這充分說明徐、王兩位老師的教學創新有相當的基礎,他們不是在“作秀”,而是經過認真思考、努力實踐的結果。在課程改革中,素質教育的實施,教育質量的提高都有待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教師觀念的更新不是停留在口頭上,而是在實踐中。當我把這些活動聯系起來,并將組織全市性主題式教研活動的設想與教師們商討時,一個全面、系統而又緊湊的教研活動方案就成型了。
  經過兩個多月的醞釀、策劃,12月13日,我們在深圳實驗學校舉行了“教師在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中,如何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主題教研活動。
  時間:一個上午。
  內容:一、教學成果展覽:用展牌形式展示實驗學校歷史科組近三年來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學生學習成果,其中包括徐怡華老師的暑期“報紙”作業和學生們的感想。二、課堂教學觀摩:王果然老師執教必修3“中國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實踐”一課。三、教學經驗交流:徐怡華老師介紹“新課標理念在暑假作業中的一次成功實踐”,探討如何組織學生課外進行自主學習。四、教學方法研討:全市聽課教師交流、研討“教師在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中,如何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整個活動在實際進行中,有120多名教師參加,結束時間為12點39分。
  深圳實驗學校是深圳市直屬重點中學,歷史科組是一個團結融洽的科組。科組長何新方老師帶領全組認真推進課程改革,他們不僅是高考成績一直名列深圳市前三名,全組教師對教學研究還保持著高度熱情。此次活動展示的教學成果,推出了28面展板,其中高二年級學生(暑期處于高一結業)辦報作品占14面,另外14面是高一、高三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主要有“試析古代希臘羅馬民主制度形成的原因及影響”“古代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原因及其影響”“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特點”“日本發展史”“西藏發展史”“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軍事裝備”“論‘冷戰’政策”“論蘇聯解體”“評價歷史人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調查報告”等等。這些僅僅是實驗學校歷史科組5位教師在近三年時間中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部分學習成果。透過這些散發著朝氣與稚氣的學生小論文和調查報告,我們看到,在推進高中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學生的學習方式在轉變、學習能力在提高、綜合素質顯著提升。
  王果然老師是去年剛畢業的研究生,教學時間不足兩年。他授課對象是高二理科班。盡管學生未來高考與歷史課無關,但是,在他的調動下,學生在歷史課堂上仍保持著濃厚的學習興趣,思維活躍,氣氛集中。王老師的這節課,雖然在教學內容的過渡,知識內在關系的處理,課堂總結的深化提高等方面,還存在著明顯的經驗不足、力度不夠等缺陷,但其對“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探討和實踐,卻具有兩個方面的借鑒意義。其一,教師通過“課前探究”,組織、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對教材知識的歸類整理和識記理解。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識記仍然不夠準確,這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把課堂教學的重點放在這方面,難免重蹈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老路。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有些教師在觀念上其實沒有走進新課程,課堂教學仍然行走在過去的套路上,將大量的教學時間放在講授、復述教材知識的層面上,導致教學方式單一,講授內容陳舊、乏味,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也不能引導學生從理解的層面掌握知識,學生即使記住了也是死記硬背,不能保持長久。王老師沒有在課堂講述教材知識上下工夫,而是用“知識競答”的方式,激發學生注意、回憶、識記,用這種方式檢查、鞏固學生的預習和自學效果,盡管不很理想,但是為下一個環節作了鋪墊,而下一個環節反過來有助于促進學生的記憶。
  其二,教學的重心是通過組織學生評選五個獎項,達到了促進學生理解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目的。教師設計的“最具學術價值獎”“最具創意獎”“最具推廣價值獎”“最具時空價值獎”“最具人氣獎”,無疑對學生具有挑戰性和吸引力。在課后的交流討論中,有人提出,評獎沒有標準。為什么要先入為主地提出一個標準呢?我認為,沒有標準反倒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有效的學習是建立在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問題,自主建構知識的基礎之上的,只要教師最后的總結到位,學生的印象反而更深刻。這一教學結果更多地依賴于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和協作交流。從這節課學生評選出的古代科技成果及其各具特色的論證、闡釋過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學生思維活躍的廣度與深度,感受到課堂教學的活力與張力,感受到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與真實。這不正是我們課堂教學所要追求的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的協同共振效果嗎!當然,遺憾的是,教師的總結有欠缺。
  徐怡華老師是擁有豐富教學經驗的中年教師。她和王果然老師一起,要求選報歷史學科的學生“選擇1949.10-1978.12中的某一天、某一地”,結合所學的歷史知識每人自辦一張報紙,要編寫出新聞稿,配發社論,并設計出反映特定時代內容的插圖、漫畫、氣象報道、廣告等。從展出的14張“報紙”和徐老師的介紹來看,這個課外作業,收到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歷史問題的效果,是一般課堂教學難以達到的。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了“過程與方法”的課程目標,我們經常發現一些教師對此目標要么熟視無睹,要么無力兼顧,其原因可能是根本不理解。筆者認為,這是教育理念問題。徐老師組織的這一活動,使學生獲得了對某一歷史事件的深入認識,更重要的教學意義與教研價值在于,她相當成功地實踐了對“過程與方法”的理解與追求。她追求這一課程目標的路徑是:教師營造一個模擬真實的平臺和情境,引導學生深入參與與探究,通過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促使學生體驗學習歷史的方法,尋找歷史感覺,形成歷史意識,感悟歷史情境。整個過程沒有教師聲嘶力竭的講解,沒有老師聲色俱厲的訓斥,有的是教師的組織和引導,有的是學生對學習過程和方法的體驗,有的是學生對歷史的深入理解和思考。經過這樣一個過程的磨礪與沉淀,學生收獲到的是什么?是比較深刻的自我認知,是比較純粹的自我覺悟!現代教育的本質不正是要實現學生的有效學習嗎?不正是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嗎?如果這樣的活動多一些,何愁素質教育無法落實?!
  這次教研活動我們邀請了《歷史教學》任世江主編,和深圳市教育局主管教學教研工作的唐海海副局長。他們不僅聽課、參加研討,還進行了精彩到位的點評。作為教研員,我認為,組織開展主題式教研活動,是深入推進課程改革的重要手段。這種主題式教研活動是否成功、是否有效,取決于教研活動的主題是否具有前瞻性和時效性,取決于教研活動的內容是否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還取決于教研活動的組織開展是否具有親和力和感染力。我們應該賦予教研活動以新時代的內容和新的價值發現,讓參與教研活動的教師們,在親歷這一過程中,在感動、激動之余,更多地萌生出理念的思考,從而增長教學智慧,提高教學能力,感受歷史教學的魅力,感受學生自主學習的潛力。我們應該覺悟到,歷史課程的三維目標,并非只是對學生而言,更是對教師的要求。如果說,教師的教學是引導學生達成三維目標的過程,那么,教研員組織開展的教研活動就是引領教師們感受三維目標的過程。我們在期待、要求教師們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同時,應該更多地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卓有成效的教研活動,為教師們的專業成長拓展空間,創造條件。
  總而言之一句話:教師的價值在于實現學生的有效學習;教研員的價值在于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編者提示:隨后的三篇文章展示了這次教研活動。)
  [收稿日期]2007-12-08
歷史教學:中學版津17~19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賓華20082008
歷史教學/教研活動/新理念
賓華,深圳市教研室。(深圳 518020)
作者:歷史教學:中學版津17~19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賓華20082008
歷史教學/教研活動/新理念

網載 2013-09-10 21:36:23

[新一篇] 明晰人民銀行職能 增強中央銀行獨立性

[舊一篇] 有關經濟學科學性的幾個問題(注:本文最初提交給1995年8月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召開的“經濟學方法論國際學術研討會”,后在昆士蘭大學《經濟學研究工作論文系列》上發表。由作者本人譯成中文,并有增刪。)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