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年里,無論從政策、制度上還是從業務上,財務管理都有許多可圈可點的事件。這些事件不僅為2007年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也給財務管理的未來留下了思考的空間。
回顧2007
2007年,《企業財務通則》(以下簡稱新通則)的實施對我國企業財務管理的宏觀和微觀體制都進行了有效界定。應該說這種界定是我國第一次較為徹底的、按市場經濟的要求對財務管理體制的重構。
從宏觀上說,新通則將過去由國家直接管理企業具體財務事項轉變為指導與監督相結合,為企業財務管理提供指引。現代企業制度的根本要求是企業經營權必須回歸企業,但作為企業經營權最重要組成部分的財權卻始終沒有完全回歸企業。受此影響,企業普遍感到由于財權的不到位,經營活動也不可能完全獨立自主進行。新通則的實施明確規定財務管理的權利主體是企業,國家主要對企業的財務事項和活動進行指導與監督,這就為企業財權的歸位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據。
從微觀上說,新通則順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要求,明確界定了出資者與經營者間的財務管理職權與責任。過去在企業內部通常把財務管理的職權與責任賦予財務管理的主體,似乎財務管理就是財務管理人員和部門的事情。新通則通過界定出資者與經營者間的財務管理職權與責任,不僅在企業內部形成了出資人、經營者和財務管理部門的財務管理分層體系,而且通過這種分權體系使財務管理與公司內部治理結構有效地結合起來,這一方面使企業財務治理能夠落地生根,另一方面也使企業內部治理能夠建立在可操作的財務治理的基礎上。從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看,公司治理的核心內容是財務治理,這主要在于企業內部存在經營活動和財務活動,伴隨著經營活動,必然要發生籌資、投資、分配等財務活動。離開了這些財務活動,企業經營活動順利和有效地進行是不可想象的。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財務活動對經營活動有著控制性的作用,而有效地形成財務治理也就能夠有效地進行經營活動的控制。因此。財務治理的關鍵就是要明確劃定出資者、經營者和財務管理部門的職權和責任,使其形成相互制約。新通則對此有較為明確的規定,其有效實施無疑有助于完善企業內部治理。
伴隨著新通則的實施,與之相匹配的制度也相繼出臺。2007年9月8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意見》(國發[2007]26號),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實施將從根本上解決財政經常性收支預算與資本收支預算合二為一的問題,實現財政收支預算與資本收支預算分別運行。通過編制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國家出資者可以對國有企業和國家參股、控股的企業借助預算手段行使出資者的基本權利。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表達了出資者對出資企業的利潤分配權和資本利得權,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表達了出資者對出資企業的投資權,而在新通則中有關出資者財務管理職責的最主要權利是投資權和分配權。
在國家層面要求編制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基礎上,國資委也要求企業層面根據發展戰略、經營規劃和財務戰略、財務規劃編制財務預算或全面預算。從理論上說,該預算應與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實現對接,通過各企業編制的預算為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提供基礎,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則為各企業預算的編制提供指引。新通則明確規定出資者有權審議批準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財務戰略、財務規劃和財務預算,這無疑表明財務預算或全面預算是出資者對出資企業行使權利的有效手段,通過預算不僅能滿足出資者希望實現報酬的要求,而且通過預算收支項目的批準行使出資者有關籌資、投資、担保、捐贈、重組、利潤分配等重大財務事項的決策權。企業預算編制及其批準是落實出資者權利的有效方式。
新通則規定企業應當建立財務風險管理制度,明確經營者、投資者及其他相關人員的管理權限和責任,按照風險與收益均衡、不相容職務分離等原則控制財務風險。如果說編制財務預算或全面預算屬于財務目標管理,那么建立財務風險管理制度則是為了實現預算目標、防止預算偏差。風險管理就是要通過全過程、全要素、全員的風險控制防止或減少收益不確定性的發生,從這個意義出發,企業管理或財務管理就是風險管理或財務風險管理。正因風險管理如此重要,2006年國資委出臺了《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并在2007年國資委所屬企業全面開展了風險管理培訓和風險管理指引的實施活動;2007年財政部出臺了《關于印發<企業內部控制規范——基本規范>和17項具體規范(征求意見稿)的通知》,這些規定與國際上強化風險管理的趨勢是完全一致的。與此同時,我國證監會對上市公司的內部治理也在有關行政法規和條例中做出了明確規定,并幾經修改日趨完善,其目的也是為了控制企業風險。上述行政部門從不同角度對企業風險管理提出了具體要求,但從本質上說,這些要求最終都將走向趨同。
不難看出,2007年通過企業財務通則的發布規范了政府、出資者、經營者及其企業內部的財務行為,通過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企業預算使政府、出資者、經營者的財務職權和責任實現有了具體的操作手段,通過內部控制、公司內部治理以及風險管理的實施,形成了企業的風險預警體系和風險控制體系,從而有助于保證國有資本預算和企業預算的最終實現。
2007年不僅是財務管理政策和制度實施發生根本性轉變并具基礎性建設的一年,而且也是財務業務具有重大轉型的一年。傳統的財務業務主要圍繞企業的生產經營組織理財活動,即圍繞生產經營的資金需要開展籌資活動,圍繞生產經營的手段和對象需要進行投資活動,圍繞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進行組織分配活動等。但伴隨著2007年金融市場的進一步開放,企業的財務業務也開始不斷拓展新領域,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由過去主要進行間接融資轉向主要通過直接融資獲取資金。二是由過去主要從事實物和無形資產投資開始較多地涉足金融市場投資。三是由過去主要依靠擴大資金增量取得規模效益轉向主要依靠外部資金存量的組配取得規模效益,即通過收購、兼并使企業取得重組效應,特別是規模效應。四是由過去的經營活動和財務活動彼此分離甚至對立轉向兩者的有機融合。
展望2008
一、財務政策和制度層面
2007年所確定的財務通則、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企業財務預算和全面預算以及有關風險管理的各項規定都將在2008年得到進一步的落實和貫徹。如果說2007年是這些政策、制度頒布和初步實施之年,那么2008年則是進一步完善、細化、落實之年。
首先,企業財務通則制定后,如何圍繞新通則所確定的各個相關主體的職權與責任制定相應的細則,將成為財務制度進一步完善和可操作之所需。新通則只是從總體上規定了相關利益主體的職權與責任,還不具有可操作性,特別是涉及一些通過數量邊界來劃定不同利益主體權限的條款,都必須通過相應的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的實施細則才可能具有可實施性。另外,新通則將企業重組、財務風險、財務信息管理作為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但對如何實施卻并沒有明確,也需要企業根據自身情況制訂相應的措施和辦法。
其次,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實施仍須進一步細化和解決。一是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如何與社會和國民經濟發展計劃、財政收支預算相銜接;二是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各收支項目的基礎數據從何而來,怎樣保證這些數據的形成基礎是客觀可靠的;三是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有關收入項如何與企業預算的相關收入項及收入分配項相互銜接,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有關支出項如何與企業的籌資或投資項相互銜接;四是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執行過程中,由于執行環境發生變化而使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必須改變時,如何進行調整及調整的程序;五是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編制、執行和決算的過程中,建立怎樣的信息體系才能使預算編制、執行和決算順利有效實施;六是如何編制國有資本經營決算和評價考核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執行情況;七是如何根據上一年度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執行情況形成下一年度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
再次,企業全面預算如何進一步推廣并更加有效地發揮作用。通過幾年來特別是2007年在企業廣泛推行全面預算,應該說全面預算相對于財務預算有了更好的執行力,但卻仍然存在以下問題:預算還不能準確反應客觀實際,預算執行與預算目標間存在較大的偏離度;預算的過程控制仍然較差,難以做到過程控制自動實現結果或目標;適應預算需要的信息體系還沒有很好地形成,既難以滿足預算目標制定的需要,也難以滿足預算執行過程中的動態控制和最終考核的需要。縱觀世界發達國家企業的經驗,進行企業預算管理僅僅就預算自身進行完善是遠遠不夠的,要使預算真實可靠、充分有效必須對預算所形成的基礎進行擬合。這里預算所形成的基礎就是企業的經營業務活動,為了實施預算必須對企業的經營業務活動進行再造,這種再造包括作業的價值分析(作業的增值性分析)和崗位分析(哪些作業以及按照什么樣的方式聯結能更好地形成一個崗位)、組織再造和流程再造。過去的企業流程(含人、財、物等各種要素的流程)大多采取供應鏈流程模式,它極易造成企業內部各部門、環節間權、責、利邊界的混淆,不僅使預算執行難以堅決貫徹(搭便車、偷懶的現象時有發生),而且使預算考核由于互相推諉而難以進行。解決這一問題應逐步采取在企業內部模擬市場確定以需定供的需求鏈管理模式,在需求鏈的每一環節必須簽訂內部合約,以內部合約明確界定各環節的權利和義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經營活動與財務活動的整合。
第四,如何根據企業的外部環境、行業特征和內部狀況進一步制定有關內部控制、公司治理和風險控制的實施細則并具體落實。企業風險管理包括兩個必要的環節:風險識別和風險控制。其中,風險識別也稱風險預警系統,企業建立怎樣的風險信息體系才能全面、充分、及時地預計和發現風險,必然成為企業風險管理或財務管理的重要內容。在風險識別的基礎上,如何對已發生的風險進行有效控制也對財務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企業從傳統財務管理向現代財務管理轉變后,財務風險的形式、發生和作用方式、作用結果等都有了很大變化,企業必須根據這些變化制定相應的財務風險控制措施和辦法。
二、財務業務層面
2007年財務業務主要在金融市場、收購兼并以及企業整合上得到擴展,預計2008年這些業務會進一步向縱深發展。伴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我國企業不僅會更多地在國內金融市場進行融資投資,也會進一步在國外金融市場上進行融資投資。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國宏觀經濟層面的基本走勢仍然能夠維持較好的增長。伴隨這種增長,企業一方面會通過投資獲得良好的經濟收益,這為企業的投資擴張提供了基礎;另一方面為維持這種投資擴張,必然需要大量的資金,這些資金不僅要通過國內金融市場取得,而且會越來越多地通過國際金融市場取得,這無疑會加速國內企業走向國際金融市場。同時,隨著各國資本市場開放程度及經濟依存度的提高,各國政府會逐漸放松對收購兼并的限制。所以,收購兼并特別是國內收購兼并會成為企業擴大規模、獲得重組效應的首選方式。
在企業內部,財務管理會更多地注重如何在企業內部整合中發揮作用。一般意義上說,管理的職能化、專業化程度越高,協同整合的必要性越大。所以,進入本世紀以來,企業管理的整體趨勢是整合管理。從供應鏈管理到ERP體系的建立,再延伸至電子商務系統,無不表明整合的趨勢。在整合的過程中,人們發現預算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透過預算可以對整個企業的資源按照預算目標的要求進行有效的組配;透過預算可以將企業的預算責任目標有效分解到各個責任主體,并配置相應的權利和享有相應的利益,從而能夠在企業內部各個主體間有效地配置企業的全部責任、權利和相應利益;透過預算可以把企業內部各利益主體的行為都和預算目標有效地連接起來,實現企業內部各分工主體行為的整體協同。所以,如何從整合的角度進一步發揮預算的作用,是企業應進一步考慮的問題。可以看出,財務在基于外部資源的整合(收購兼并)和內部資源的整合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正是財務管理進一步發揮作用的亮點之處。
財務與會計:理財版京8~10F1011財務與會計導刊(實務版)謝志華20082008
謝志華,北京工商大學。
作者:財務與會計:理財版京8~10F1011財務與會計導刊(實務版)謝志華20082008
網載 2013-09-10 21:3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