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區是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當一個城市與周圍地區聯系越來越緊密,帶動郊區和周圍縣市的發展,并且逐漸完善和加強自身的功能,使整個區域形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了一個大都市區。美國最早提出了大都市區的概念,為城市經濟學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領域。
一、大都市區的界定
1980年,美國規定,大都市區的全稱為大都市統計區(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 MSA),包括中心市、中心縣、外圍縣3個部分;對于這3個部分的常住人口、非農業人口、距離遠近、人口通勤率都有一定數量上的要求。比如中央城市人口不低于5萬人等。顯然,這些標準不適合中國的國情,據中國2000年的統計數據,2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就有311個。但是,其衡量的方法和依據都是十分可取的。
日本參照美國的經驗,提出“大都市圈”的概念,要求中心城市為中央指定的城市或者人口超過100萬,且鄰近有50萬以上的城市。其范圍要比西方大都市區要大一些。
我國的城市發展明顯落后于發達國家。近年來中國的大城市也出現了幾十年前西方國家城市出現的癥狀,面臨著進一步發展的瓶頸,于是一些中國學者也試著提出適合中國國情的大都市區的劃分方案。經濟學家王建提出了到2010年在中國建立“九大都市區”的設想。他先把我國劃分為華南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華北地區、東北地區、黃河中下游地區、中南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臺灣地區9大經濟區,再把這些地區的核心城市輻射的范圍設為大都市區。其定義的范圍與日本大都市圈的概念相似。而周一星等人定義的大都市區的范圍相對較小,他認為大都市區是以縣為構造單位,圍繞在一個較大城市周圍的具有高度的社會經濟一體化的鄰接社區的組合。它不是一級行政單位,而是城市功能上的一種統計單元。
在我國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分布比較密集。以上海為核心,以南京和杭州為副中心,城市和城市之間,城市和郊區、鄉村之間,聯系非常密切。因為距離都不遠,且上海的影響力超強,這一帶完全符合大都市區的特征,可以看作一個大都市區。
世界上的大都市區大多存在著產業結構、布局不合理和人口擴散帶來的負面影響等問題。
二、上海大都市區的人口分布結構
在我國城市化進程加速的過程中,有些城市卻出現了郊區化的現象。
1. 人口變化趨勢
西方學者認為,城市的發展會經歷城市化、郊區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過程。美國著名城市學者彼得·霍爾(Peter Hall)認為就單個都市區而言,人口的變化要經過6個階段:
①流失中的集中:郊區人口減少,向中心區集中,中心區人口低速增長,同時中小城市人口向大城市遷移。
②絕對的集中:郊區人口減少,向中心區集中,中心區人口高速增長,都市區總人口上升。
③相對的集中:郊區人口增長,但大城市中心區人口的增長更快,都市區總人口增長。
④相對的分散:郊區人口調整增長,中心區人口仍有增長,但增長率低于郊區,出現人口從中心區外遷,但都市區人口總量仍在快速增長。
⑤絕對的分散:中心區人口負增長,郊區人口仍在低速增長,人口從中心區向郊區遷移明顯,都市區總人口在低速增長。
⑥流失中的分散:中心區人口總增長負增長速度更快,人口除遷到近郊區外,更遷至非城市區或者其他小都市區,都市區總人口下降。
許學強、周一星、寧越敏等城市經濟學家認為城市化的進程分為離散階段、極化階段、擴散階段和網絡階段。
據上海市統計局發布的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表明,十年來,上海中心城區人口密度明顯下降、全市城鎮人口比重大幅上升。中心城區尤其是核心區的人口密度增長基本上處于下降趨勢,而靠近中心城區的近郊區人口增長迅速。一些重點建設的衛星城鎮的人口密度也呈增長態勢,如松江城區,金山區、奉賢區的一些鄉鎮。全市的總人口數量仍然是增加的。所以上海市正在經歷著郊區化也就是絕對的分散這一過程。
1969年,B. E. Newling等提出城市發展后期人口密度分布模型:
筆者認為,隨著上海城市發展,其中心城區的人口密度會最終低于郊區,向Newling的模型靠拢;并且人口密度最高區逐漸向外層推移。
國內專家對南京、杭州等城市開展的實證研究證實,這兩個城市也進入了郊區化進程。隨著這三個城市的郊區化,無錫、常州、蘇州、南通、揚州、鎮江、杭州、寧波、溫州、嘉興、湖州、紹興、金華、舟山、臺州等城市的人口總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將會上升。
2. 郊區化的積極和消極作用
城市人口郊區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心城市的人口壓力,從而改善住房、環境、交通等問題;帶動整個大都市區產業發展,有利于形成城鄉一體化;并且可以使市中心獨立出來,專門從事回報率高的行業,比如金融、服務業等。
但是,大片的郊區被開發利用,回報卻不成比例。企業、地產商很多都把目光盯在了價格低廉、離市中心又不太遠的地區。急功近利、盲目開發導致土地利用率不高、基礎設置建設重復、治安差等問題。
三、上海大都市區的產業構成
2006年上海市GDP達到1萬億元,從1992年的1千多億元,到2006年的上萬億元,僅僅用了14年。2001年的GDP總量是4950.8億元,也就是用五年時間就翻了一翻。現在人均GDP超過7000美元,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從1992年開始,GDP增長每年都在10%以上。
但是只看這些數據是片面的。與紐約、東京、倫敦等國際性大都市相比,上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從例年上海市產業結構變化情況來看,除2001、2002年第三產業略高于第二產業外,其他年份都是低于第二產業。尤其是2003、2004兩年第三產業持續回落。而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大多數在60%~70%,東京為73%。產業結構是經濟發展水平特征的重要指標之一。發達的第三產業可以促進貨幣流通,改善投資環境,穩定人口,提高資產回報率等等。所以,上海的第三產業還急需進一步發展。
杭州做為大上海都市區的副中心,2005年GDP總量為2918.61億元,連續15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5.3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496.1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277.10億元。第三產業占GDP總量的比例為43.75%,仍然很低。
大都市區的另一個副中心南京2004年服務業所占比重為45.6%。
2004年上海市的六大支柱產業(信息產業、金融業、商貿流通業、汽車制造業、成套設備制造業、房地產業)占GDP的比重為47.4;占全部制造業的93%(2004年第二產業創造值為3788.22億元);而在1994年,前十位行業總產值之和占全市制造業總產值的比重也只有70.1%。這六大產業,資本回報率都比較高,說明上海工業的發展效率是比較高的。但是,上海比國際上的一流大都市還有很大的差距。比如金融產業,上海僅為741.68億元。上海要想提高自己在國際都市中的地位,必須發展金融業。南京市的四大支柱產業為石油化工、汽車、鋼鐵、電子。石化和鋼鐵對原材料依賴性強;汽車和電子技術更是遠遠達不到成熟的程度。而杭州除了旅游服務外,沒有明顯的有優勢的產業。
從上海市的工業部局上看,2004年上海工業總產值為3492.89億元。其中處于較外圍的松江工業區、康橋工業開發區、嘉定工業開發區、莘莊工業區、上海市工業綜合開發區、金山嘴工業開發區、寶山城市工業園區、青浦工業園區、崇明工業園區9大工業區的工業總產值僅為995.51億元。這說明上海市市區內的工業較多,而市區外的工業又不集中。
由于大都市區內缺乏礦產資源,區內自然條件又十分相似,各城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皆以加工工業為主,產業結構趨同現象已經十分顯著,現在長江三角洲15個城市的支柱產業中,就有11個城市選擇汽配業,12個選擇石化業,只有8個選擇現代通信業,產業結構趨同化必將導致競爭加劇;城市間分工不明確,由此導致各城市之間競爭激烈,從原材料如蠶絲、棉花的爭奪到產品市場的相互競爭,都極大地浪費了財力、物力和人力;基礎設施方面,雖然不像支柱產業那樣容易碰撞,但因為港口等重大項目的重復建設而出現能力放空的現象也時有所見。
綜合以上可以看出,上海大都市區產業發展面臨著產業結構、工業布局不合理、城市之間功能重復又不完善等問題。
四、制定合理的政策,促進大都市區的可持續發展
對于區域經濟發展,政府要起到掌控全局的作用。目前的政治地域的劃分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全區的統一協調發展。中國應該學習美國的經驗,設立大都市區單獨管理部門,賦予他們足夠的權力。對于上海大都市區,應該從以下方面著手解決存在的問題:
1. 加強對郊區土地的管理,合理規劃城市用地
人口的擴散引起郊區土地利用嚴重浪費。政府要對郊區的土地嚴格規劃,轉變傳統的思維方式和做法。要認識到郊區也是城市的一部分,是城市未來發展的后續力量。要及時地科學地對郊區土地進行評估和定級,嚴格用地審批制度,堅決杜絕為眼前經濟利益過量批租土地的現象。提高工業企業建筑密度,對優質土地、林地、自然的河道網進行適當的保護,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有機結合。
2. 完善城市中心區,解決人口壓力過大問題
目前中心區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人口擴散會使中心區的人口壓力減小,但是也可能會引起中心城區的衰落。政府應該加強中心城區的建設和管理,控制住適當的人口,并把低回報率和環境污染嚴重的產業向外圍地區遷移。合理的規劃街道,限制機動車流量,提高綠地面積都可以改善中心區的生態環境。
3. 以上海帶動區域經濟,以區域推動上海發展
由于地理位置、歷史發展等原因,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文化聯系緊密,具有鮮明的綜合性特征。我們應當抓住這一機遇,運用大都市區的管理觀念,使整個地域融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整合過于分散的產業,完善產業鏈條,發展良性競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對于競爭力比較小的工業企業,要堅決的合并或者關閉。美國五大湖區的產業發展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模式。芝加哥、匹茨堡、底特律分別重點發展汽車、鋼鐵、煤炭行業,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大經濟合作區域。我們要努力使整個區域成為上海的經濟腹地,為上海發展提供原料來源和商品市場,把上海推動成世界一流的城市;上海可以為整個大都市區提供生產和服務面向世界的窗口,從而使長江三角洲經濟真正的騰飛起來。
4. 加快城市之間、城郊之間和城市內部交通系統的建設
正是由于交通工具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發展,也促進了城市人口的擴散。交通又是產業之間聯系的必然手段。韋伯的工業區位論實際上是用工業的位置來適應交通運輸的限制。我們完全可以用最高效的交通手段來緩解人口流動帶來的城市擁擠問題,促進工業企業之間的聯系。
大都市區是區域經濟行之有效的發展模式。對于大上海都市區而言,只有城市內部和城市之間協調好,才能真正做到整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特區經濟深圳48~50F107城市經濟、區域經濟張祥庭20072007
人口擴散/產業結構/中心城市
population diffuseness/industry structure/center city
The thesis analyzed the inevitability of building up Shanghai big cities area by economics and geography, and pointed out two latent problems of it. Besides, the thesis brought forward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resolving these problems.
本文從經濟學和地理學的角度,討論分析了建設上海大都市區的必然性,指出了上海大都市區正在或者即將面臨的兩大問題。并且提出解決這兩大問題的合理建議。
作者:特區經濟深圳48~50F107城市經濟、區域經濟張祥庭20072007
人口擴散/產業結構/中心城市
population diffuseness/industry structure/center city
網載 2013-09-10 21:4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