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與展望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辭舊迎新,我們又跨入了新的一年。在過去的一年,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變化。俄羅斯重整大國地位,美俄拉開距離;諸強作用加強;全球經濟形勢看好,市場爭奪加劇;緩和仍為大勢所趨,但世界并不安寧。這些構成了1994年國際形勢的鮮明特點。
  大國構筑國際關系的新態勢
  大國為構筑面向21世紀的新型國際關系,制訂了把地緣政治目標和經濟目標融為一體的長期戰略,這是1994年大國對外關系中的一個主要動向。
  美國作為冷戰后唯一超級大國,推行“參與和擴展戰略”,欲主宰世界,但力量相對削弱,并同諸強利益相互碰撞。今日世界敢于對美國說“不”的國家越來越多。在此形勢下,美國基本戰略目標未變,但鋒芒有所收斂,企圖更多依靠盟國和聯合國來分担責任,對大國政策亦分別進行調整,意欲緩和矛盾并制約不利于美國的大國組合。
  今年,俄羅斯在恢復大國地位努力中有一系列重大舉動,與西方利益發生碰撞,矛盾明顯地表現出來。俄羅斯竭力阻止西方向前蘇聯地區滲透,美國則竭力“挖墻角”;在北約向東擴大問題上,俄與美發生齟齬;俄為維護在中東歐傳統利益,介入前南斯拉夫地區沖突;俄羅斯重返中東,謀求利益。
  俄羅斯對外政策調整的實質是,以其唯一可與美抗衡的核威懾力量和橫跨歐亞兩大洲地緣政治中的優勢等為后盾,正在對其國家利益和安全利益重新認識和進行戰略定位。
  在蘇聯解體初期,俄視美國為“天然友邦和最終盟友”,執行的是向西方“一邊倒”的政策,但并未得到所期望的西方的回報。內部,俄“休克療法”激進改革政策失敗,陷入了深刻的政治、經濟危機,民族主義情緒強烈;外部,西方以冷戰“勝利者”自居,把俄當作“二等伙伴”,俄大國自尊心受到傷害,國家利益和安全利益被忽視。俄學者認為,美國執行的是使俄“弱而不亂”的政策,以便“最大限度地瓦解俄對西方利益構成威脅的東西”,美國的遏制政策促使俄重新反思其國家利益之所在,逐步調整它的對外政策。
  調整后的俄對外政策,在繼續執行親西方政策的同時,著重維護國家利益。俄美矛盾的實質是重劃勢力范圍的斗爭,重點集中在中東歐和前蘇地區。西方把中東歐地區視為冷戰的“勝利成果”,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并進而擴展到俄聯邦以外的獨聯體國家;俄羅斯則視前蘇地區為其傳統勢力范圍加以堅守,并設法確保中東歐傳統利益,最低目標使中東歐成為俄安全的“緩沖地帶”。
  美俄爭奪勢力范圍的斗爭,不同于冷戰時期那種帶有意識形態的對抗,加上力量對比懸殊,俄處劣勢,雙方還有協調與妥協的一面。今年,美俄宣稱建立“成熟的戰略伙伴關系”,9月葉利欽和克林頓舉行兩年來的第5次首腦會晤,簽署美俄關于“經濟進步伙伴關系”和“戰略穩定與核安全”的兩項聯合聲明,還簽訂了價值10多億美元的協議與合同。但是,在涉及自身國家利益的重大問題上,美俄常會發生摩擦與爭吵,有時甚至可能出現關系緊張。美担心俄“重建帝國”,出現不利于西方的逆轉,對俄采取繼續支持其“民主改革”,遏制其恢復大國的努力的兩手策略。
  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的過程中,1994年內德國和日本追求政治大國地位的努力明顯加強。在戰后近50年的滄桑變遷中,德國和日本得益于美國的核保護傘,在美蘇核軍備競賽的夾縫中實行經濟和貿易立國,脫穎而出,悄然成了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經濟大國。但鑒于歷史的負担和憲法的限制,在國際政治中,兩國謹慎從事,很難發揮與其實力相稱的國際作用,人們稱之為“經濟巨人,政治侏懦”。“雅爾塔體制”的瓦解使國際關系尤其是大國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德日兩國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明顯地加強了其國際政治地位。國際環境和輿論也發生了有利于兩國發揮更大國際作用的變化。去年以來,兩國加快了邁向政治大國的步伐,最明顯的是兩國都明確宣布謀求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甚至希望明年聯合國成立50周年之際就能實現。
  統一的德國在歐洲心臟地區崛起。擁有8000萬人口的德國在歐洲成了僅次于俄羅斯的大國,其經濟實力幾乎相當于英國和法國之總和。倘若說前幾年德國政府還為統一深感包袱沉重步履艱難的話,去年已經開始好轉。一貫堅持實行穩定貨幣值、控制通貨膨脹為主要目標的德國政府擺脫了經濟衰退,對東部地區的消化也走上了良性的軌道,不僅原西德地區經濟復蘇,而且原東德地區成了歐洲經濟增幅最大的地方。經濟復蘇將為德國加速謀求政治大國地位提供有力支撐。
  去年以來,德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明顯加強,主要表現在:1、克林頓總統7月份訪德宣布了德美“特殊關系”,要求德國分担“領導責任”。葉利欽總統兩度訪問德國則強調加強德俄關系對于歐洲政治的重要;2、德國憲法法院裁定德國可以派兵參加北約地區之外的國際維和行動,為聯邦政府更多參與國際行動解除了羈絆;3、第二次世界大戰進駐柏林的美、英、法三國的軍隊9月8日撤離柏林,在此之前,在德國東部的俄國駐軍也舉行了撤軍告別儀式。德國終于重獲完全的國家主權;4、科爾在大選中獲勝,第四次連任德國總理,穩定的國內環境和連貫的外交政策有助于德國在國際社會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統一的德國沒有擺出大張旗鼓,咄咄逼人的架勢,它極力避免刺激它的伙伴和鄰國,尋求歐洲的統一和平衡,然而卻以謹慎而堅實的步伐向政治大國邁進。路透社評論說,“自1945年以來德國同外界關系的特點是還沒有消除過去的陰影,但是今年所發生的一切提示人們:已經開始了新的篇章。”
  日本是地處遠東的西方工業化國家。在地理上它跟德國分據前蘇聯的東西兩側,蘇聯的解體同樣減輕了對日本的威脅。戰后經濟的迅速發展使日本一舉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經濟強國,并在經貿領域同美國展開競爭和角逐。1994年,日本在大國交往中膽大氣壯起來,正在拋棄那種日本慣有的唯諾謙恭之態。去年2月中旬,細川首相在華盛頓同克林頓總統就日美貿易框架舉行談判時明確向美國說“不”,公開抵制美國的壓力,反應了日本外交姿態趨于強硬,這與日本政治地位的變化不無關系。
  去年,日本加快了謀求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進程。戰后的日本一直臥薪嘗膽,不事聲張。日本國內今日仍然存在著主張多發揮國際作用和少國際參與兩種截然對立的派別。1991年第46屆聯大有人建議聯合國改革以后,日本政府采取“謹慎對待”的態度。1994年8月下旬,村山首相對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四國進行了訪問。這次訪問使日本增加了自信。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明確支持日本担任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新加坡也表示支持。泰國總理川·立派說的更具刺激性:如果日本持消極態度,亞洲將另找侯選人。9月,聯合國秘書長加利訪日也支持日本加入。村山內閣改變了以往遲疑謹慎的態度,并在今年聯大正式提出申請。
  日德由經濟大國走向政治大國是兩國既定的戰略,而且已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向。除了強大的經濟為它們提供了依托,舊的世界格局的打破提供了國際環境外,美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以重振美國經濟為首要任務的克林頓政府需要德、日兩國在全球事務中為其分担一肩。在歐洲,由于英法實力地位下降,美國更加重視建立同德國的“領導伙伴”關系。在亞洲,美日兩國是一對吵嘴的伙伴,美國希望日本能在國際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又不愿讓日本擠掉自己的經濟利益。美國正在加強對建立亞洲自由貿易區的參與,并堅持作為兩國關系基石的日美安全條約。應當看到,美國對日德兩國既有支持也有牽制。日德要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也決非一蹴而就的事。總之,大國關系的演變是影響世界局勢發展的主要因素。
  總體環境改善但局部動蕩不安
  1994年內多數國家尤其是大國都比較集中于實施經濟優先戰略,在解決政治分歧和經貿摩擦上加強了協調對話機制,并取得一定成果,全球總體和平環境繼續有所改善。從地區形勢看,和解趨勢也愈加明顯,年內一些老大難熱點問題相繼降溫或滅火,為世界和平和發展增加了有利因素。但同時也有亂的一面,一些地區性矛盾和紛爭不斷出現,形成新的熱點,而且有的相當激烈,構成了世界不安寧的一個重要方面。
  1994年內許多熱點降溫或滅火。其中有的是爭端一方在戰爭中壓倒另一方,如也門北方戰勝南方,盧旺達圖西族擊敗胡圖族,使沖突暫告中止,有的是以“兵臨城下”手段迫和,如美國出兵海地和海灣,迫使海地軍政府下臺和伊拉克撤退軍隊。這些解決方式帶有脆弱性,只是把矛盾壓抑了。最成功和最令人矚目的是通過政治談判途徑促成突破或取得完美解決。如南非、中東問題和朝鮮半島危機。這些都是對世界形勢牽動比較大的,它們取得的突破說明對話取代對抗是今日世界主潮流。
  地區形勢中動蕩不安的一面也很突出,新生熱點層出不窮。據統計,1994年發生熱點36起,從數量上看呈上升趨勢。
  當前的最大地區熱點是南斯拉夫危機。波黑戰火已持續32個月,政治解決前景暗淡。波黑沖突各方在涉及領土分配問題上各不相讓,塞族拒絕接受五國和平方案。美歐俄似在聯手解決危機,但由于戰略利益相左,互相牽制,使波黑形勢更趨復雜。北約空軍對塞族陣地的轟炸,又使塞族同北約以及聯合國維和部隊關系驟趨緊張,維和與協調困難重重。由于波黑危機對南聯盟實施制裁,使它和鄰國經濟蒙受重大損失,而且引發了新矛盾,使局勢進一步復雜化。
  地區熱點比較集中于歐亞(原蘇聯東歐地區)和非洲大陸。波黑戰火之外,納卡爭端、塔吉克沖突、阿布哈茲問題以及車臣宣布獨立于俄國而引發的戰爭,一時難以平息。此外,巴爾干南部國家馬其頓、保加利亞、希臘、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等國之間在民族問題上相繼發生爭端,并因此互施制裁、互逐外交官甚至發生流血事件。非洲除安哥拉(11月才簽署和解協議)、莫桑比克、利比里亞以及索馬里、馬里、尼日爾的內戰和部族沖突之外,年內又新生十數起熱點,有的十分激烈、殘酷。盧旺達由于總統座機失事引發的部族沖突,從4月起的兩個月中相互殺戮50萬人,另使200萬人淪為難民。
  中東在阿以矛盾取得突破的同時,去年又爆發了也門內戰、發生了第二次海灣危機。4年之前實現統一的也門,今年5月起持續兩個月的南北方交戰中造成數萬人傷亡,工礦企業和基礎設施遭到嚴重破壞。在加沙─杰里科巴勒斯坦自治區,極端勢力哈馬斯運動同以色列之間的暗殺和鎮壓形成惡性循環,有可能成為干擾巴以協議實施的新熱點。
  亞洲政治形勢穩定,但熱點和潛在熱點也不少。阿富汗、柬埔寨之外,印巴之間的克什米爾之爭以及印尼同東帝汶的沖突也埋伏著危險。在美洲,今年發生了海地危機,美古矛盾一度加劇。
  由于一些地區和國家各種復雜的內部矛盾,加之又有干預他國內政的大國強權政治的存在,地區熱點問題將難以完全平息。但從目前的熱點來看,絕大多數沖突和戰爭都是內戰型的。即使國家間的領土、邊界爭端,也看不到擴大到更大范圍的跡象,更不會出現類似海灣戰爭那種規模的局部戰爭。因此,地區熱點問題對世界整體形勢會有干擾,但影響程度將是有限的。
  世界經濟步入新的時期
  1994年,世界經濟在度過了乍暖還寒的早春之后,終于迎來陽光明媚的季節。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經濟,都已走上復蘇和增長的道路,原蘇聯和東歐國家經濟形勢也趨于好轉。從總體上講,世界經濟即將步入一個新的繁榮期。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去年全球經濟平均增長率將達3.1%,其中發達國家的增長率將為2.7%,發展中國家的增長率將達5.6%。
  作為西方經濟“火車頭”的美國經濟最先陷入衰退,也最早開始復蘇并進入擴張期。去年上半年,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3.7%,第三季度的增長率達到3.9%,預計全年的增長率將在4%上下。西歐經濟目前也已走上全面復蘇的道路。歐洲聯盟委員會預計,歐盟12國經濟今年可望增長2.6%,其中西歐第一經濟大國德國的經濟增長率將達3%。日本官方最近確認,在經過長達30個月的衰退后,日本經濟于1993年10月停止倒退,進入復蘇階段,國內生產總值預計今年可實現1%左右的增長。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形勢也普遍看好。值得一提的是,非洲經濟在經過多年的停滯與徘徊后開始顯現出增長的勢頭,預計去年的增長率可達3.3%。在世界經濟中最活躍的亞洲經濟今年仍保持高速增長,全年的增長率可望達8%。拉美國家在擺脫了“失去的10年”的陰影之后,經濟也恢復了活力,預計今年的增長率仍將保持在去年3.5%的水平上。俄羅斯和中、東歐國家經濟已接近或抵達谷底,有的已恢復增長。
  就前景而言,1995年,世界經濟的增長勢頭預計將進一步加強,增長步伐將有所加快。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明年全球平均經濟增長率將上升到3.6%,為1990年至1993年平均增長幅度的兩倍。預測表明,今年除亞洲經濟仍保持高速增長外,還將出現另外兩個積極因素,一是非洲經濟增長勢頭加強,增長率將上升到4.5%,逐步接近發展中國家的5.6%的平均增長速度;二是俄羅斯和中、東歐國家的經濟形勢繼續好轉,其中,中、東歐國家經濟將轉降為長,增長率由今年的-5.4%轉為1.4%,俄羅斯經濟雖將繼續下降,但降幅將大為縮小,由今年的12%縮至3.9%。
  從目前的情況和今后的走勢來看,世界經濟有可能進入一個較長期的持續和穩定增長的新階段。在經濟發展戰略方面,發達國家和許多發展中國家都放棄了過去單純追求增長速度的經濟政策,轉而實行促進經濟增長和抑制通貨膨脹雙管齊下的政策。特別是在世界經濟舞臺上唱“主角”的西方發達國家吸取了70年代中、后期生產停滯與高通貨膨脹并存的滯脹的教訓,提出了實現“沒有通貨膨脹的增長”的目標,加強了以利率杠桿為主要手段的宏觀調控,這對西方經濟、進而對世界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1994年世界經濟中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是區域一體化、集團化的潮流更加洶涌。歐洲共同體在建立內部統一大市場和走向全面一體化的歐洲聯盟之后,去年又進入自1958年成立以來的第四次擴大的最后階段。在已談判入盟的4個國家中,除挪威公民投票否決外,奧地利、芬蘭和瑞典3國定于今年1月1日起加入歐盟,從而使其成員國由目前的12個增加到15個。去年1月1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開始生效。就在北美自由貿易區剛剛起步不久,美國即把建立西半球自由貿易區的目標提上日程。12月9日至11日在美國邁阿密舉行的美洲國家首腦會議確定2005年為談判達成建立美洲自由貿易區協定的最后期限。11月中旬,在印度尼西亞茂物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第2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發表了《亞太經合組織經濟領導人共同決心宣言》,提出了“不遲于2020年在亞太地區實現自由、開放的貿易和投資”的目標。獨聯體12國于今年10月決定成立跨國經濟委員會,從而向以經濟合作為中心的一體化邁出了第一步。此外,一些范圍較小的區域性合作在過去一年中也有了明顯的加強。
  在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進程中出現了一個新的跡象,即:區域經濟合作的覆蓋面趨于重疊,大區域集團化與小區域集團化齊頭并進。如果把現有及潛在的歐洲經濟集團看作是一種“圈”的話,那么未來的世界經濟就有可能形成“圈”與“圈”相“扣”、“大圈”套“小圈”的格局。以亞太地區和美洲地區為例,從廣義上講,“亞太地區”包括所有的亞洲國家和地區及太平洋沿岸的美洲國家。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和智利屬美洲國家,同時又是亞太經合組織的成員,因而,在未來就有可能形成這樣的局面:上述4國及其他太平洋沿岸的拉美國家既參加西半球自由貿易區,又參加亞太自由貿易區,從而把這兩個大“圈”連在一起。而在西半球自由貿易區這個“大圈”中,還存在著北美自由貿易區及拉美現已成立的一些地區性經濟合作組織這樣范圍較小的“圈”,在亞太自由貿易區這個“大圈”中則存在著東盟自由貿易區這樣的“小圈”。
  
  
  
國際展望滬3~6D7國際政治宗河19951995 作者:國際展望滬3~6D7國際政治宗河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43:01

[新一篇] 回顧與啟迪——寫在海灣戰爭10周年之際

[舊一篇] 回顧與展望:對“散文熱”的再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