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文獻完備性的再認識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從傳統的圖書館藏書建設到80年代發展起來的文獻資源建設,文獻完備性一直是人們不斷追求的目標,也常常作為圖書館藏書評價的一個重要原則。尤其是在建立文獻保障體系的實踐中,文獻完備近乎成為完善的文獻保障體系的同義語。然而,隨著信息網絡化的迅速發展,人們存儲、獲取信息的方式正在發生變化,一些傳統的理論與實踐已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作為信息資源主要集散地之一的圖書館,其文獻資源建設的目標也應該有所改變。基于此,我們對文獻完備性理論及其在我國的實踐進行了重新認識。
      1 文獻完備性理論的提出與發展
   文獻完備性較早的提出者是蘇聯圖書館學家斯多里亞洛夫。 他在1973年建議把藏書完備性作為讀者服務的完備性的基礎,認為讀者服務的完備性是衡量科學圖書館工作效率的一般標準。其他一些圖書館學家也相繼對藏書完備性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其中以格里戈利耶夫提出的絕對完備性與相對完備性理論為代表,影響較大。他認為:“所謂絕對完備性就是在館藏中不經任何選擇地購入各個國家用各種文字出版的各個知識門類的各種出版物;所謂相對完備性就是每一個具體圖書館館藏,根據圖書館的類型、專業和任務,以及服務的讀者成分,盡可能地補充它所需要的出版物和其他資料。”格里戈利耶夫極力主張“有限范圍內的相對完備性”,堅決反對圖書館的藏書要達到絕對完備性,因為絕對完備性是達不到的,也是沒有必要的。
  蘇聯另外一位圖書館學家捷廖申認為:“圖書館藏書完備性就是其中擁有指定藏書范圍內,現有的全部文獻。”他用下面一個公式來表示:P=m/M
  P:藏書補充程度指標,m:各種藏書補充指標,M :館藏對這些成分特定數量的要求。并指出:P〈1時完備性不足,P〉1時出現過分的完備性,只有P=1時才表明藏書達到完備性要求。
  由于讀者需求的根本是文獻所含有的情報,一些圖書館學家主張用“情報完備性”來代替“文獻完備性”。H.A.魯巴金在這個問題上發表過這樣一個論點:“將圖書館視為對宇宙的反映,即其中集中的不是世界上已有的全部文獻而是人類所創造的全部知識。”這表明關于完備性問題的研究越來越接近文獻的本質,促使人們在進行藏書補充時不要再追求館藏文獻本身的完備性,而是要進行選擇,提高情報完備性。
  在文獻資源整體化建設的進程中,人們為提高文獻完備性也做過種種努力,如館際協作、合作采訪等等,也提出過種種目標,如美國提出五級藏書體制,其中完整級和研究級可以認為達到相對完備。
      2 對我國文獻完備性理論與實踐的思考
  我國在1987年開始對全國文獻資源的布局現狀進行調查,本次調查明確提出了要建立完善的文獻資源保障體系及應該達到的文獻完備性目標,即:“滿足讀者對國內印刷品需求的100%, 滿足讀者對國外文獻需求的80~90%,或滿足80%的期刊需求和70%的圖書需求。對讀者需求滿足的總體水平應達到90%以上。”本次調查還引出了量級和量級指數兩個指標來考察文獻完備程度。
  所謂量級就是指該學科文獻國內收藏最多的一個館的館藏,所謂量級指數就是某館某學科的文獻量與量級的百分比,公式表達如下:
  量級指數=某館某學科文獻量/量級×100%。
  這兩個指標是文獻相對完備程度的測度,以量級來近似地作為該學科相對完備性的一個標準,以量級指數來作為測量相對完備程度的一個指標,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不同學科之間、不同圖書館之間、不同地域之間乃至不同國家之間的文獻比較。
  在深入研究之后,我們認為這種新的量化指標對于了解我國現有的文獻資源分布狀況,認識其分布特征,把握其中的分布規律,具有很大的指示作用。其直觀而又明確的數據可以為實施全國文獻資源宏觀控制提供決策依據。但是,也必須指出,以此量化指標來作為衡量文獻完備程度的標準有不妥之處,理由如下:
  (1)量級從根本上說僅僅是學科文獻數量的指示, 雖然以文獻品種數來代替文獻冊數,但也僅僅是去除了復本量之后的文獻數量。在沒有質量指標相結合的情況下,完全依賴于數量指標來考察文獻完備性顯然是不妥的。在我國,圖書館從屬于不同的條條(系統劃分)塊塊(地理分布),具有不同的讀者對象和學科文獻需求,有的面向某一地區的公眾,有的面向高校師生。即使在高校圖書館系統中,不同高校有不同的學科重點,形成了綜合性院校、理工類院校、農醫類院校、藝術類院校等等圖書館。這些圖書館在購入文獻時各有側重,在數量上、載體類型上、語種上以及內容深度上千差萬別。因此,以量級來衡量不同圖書館學科文獻的完備程度難免有片面性。
  (2)量級指數在量級的基礎上進行文獻的橫向比較, 同樣具有不可避免的片面性,我們從下面的調查統計數據來分析:根據《全國文獻資源調查與布局研究成果匯編》中的數據資料選編的數理、化學類文獻的館藏統計表,國防科技大學圖書館以94051種藏書居首位,取得100%的量級指數;北京圖書館作為國家圖書館以83639種藏書居第二位, 取得88.9%的量級指數;北京大學圖書館作為高校中藏書量最多的圖書館以56428種藏書居第11,僅僅取得60%的量級指數。 依照量級理論我們可以知道,北京大學圖書館的數理化類藏書只相當于我國最大收藏館的60%。這么低的完備性是不可能充分滿足北京大學全校師生的文獻需求的。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北京大學圖書館根據本校師生的需求特點進行合理規劃,精選書刊,適當地滿足了該學科的文獻需求。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把國防科技大學圖書館的94051 種數理化類藏書搬到北京大學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可以以最大的收藏量取得100 %的量級指數,但這又能說明什么問題呢?恐怕其中相當一部分藏書會滯留在書架上或書庫里,不但不能適當地滿足本校師生的特定需求,反而會帶來空間緊張、資源浪費、難于管理等問題,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這絕對不是文獻完備性所要追求的目標。
  (3)問題的另外一方面是,這種完備性指標一旦確立, 又成為各個圖書館追求的目標,會產生盲目攀比的現象。圖書館為了提高本館某一類學科文獻的完備程度,就會拼命增加購入文獻的種數,而忽視了文獻的質量與本館讀者的需求特點。圖書館為順應這種潮流已經形成了不良的采購方針。所以說,量級與量級指數的引入產生了不可避免的消極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對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誤導。
  (4)隨之而來的文獻的重復購入,難于形成館藏特色, 不利于文獻資源共享。圖書館在館藏數量上追求多多益善,以大為榮,久而久之,各自為政的局面不但得不到消除,反而得到了加強,文獻資源的互補與共享更加難以實現。
      3 關于信息完備性
  文獻完備性在傳統的文獻資源環境中困難重重,難以實現。新的信息技術造就了新的信息環境,文獻資源建設將被納入信息資源建設的體系中去,人們正期待著新理論的產生來指導信息資源建設的實踐工作,信息完備性理論在這個背景下應運而生。
  為了對信息完備性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我們首先來分析一個文獻與信息的不同之處。人們對文獻下了各種各樣的定義,目前常用的是:“文獻是一切記錄有信息的載體。”也就是說,文獻是信息的記錄,是信息的一種物理表現形式。人們對信息也有各種各樣的看法,它總是和消息、知識、情報密切相連。在信息論中,信息是指“用符號傳送的報道,報道的內容是接收符號者預先不知道的。”可見,信息是文獻的本質。但從內涵上看,信息比文獻要大得多,讀者對信息的需求除了通過文獻以外,還可以通過其他形式得到滿足。在信息環境中,信息需求的滿足將成為讀者的主要追求目標,文獻需求只是信息需求的一種形式。因此,信息的完備無論是對圖書館還是對讀者而言,都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我們認為,所謂信息完備性就是建立面向用戶的信息服務體系,根據讀者的信息提問,以各種方式,通過各種渠道,迅速、及時地把讀者所需的有關信息傳遞給讀者,滿足讀者的信息需求。
    3.1 對實現信息完備性目標的分析
  隨著文獻數量的不斷增加,文獻載體類型的不斷多樣化,文獻完備性已成為難以實現的目標。人們對文獻實體的追求已經不再適應信息環境的發展,尤其在信息網絡普遍建立以后,讀者不再關心他從哪個圖書館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并且,讀者的需求實質上就是對信息的需求,文獻只是信息的一種物理表現形式,況且同樣的信息往往會有不同種類、不同形式的文獻來進行表達。讀者是不會對表達同一信息內容的全部文獻都有需求的。顯然,追求文獻的完備性會使信息資源形成冗余、造成浪費。我們強調信息完備性,是從讀者的角度出發,以滿足讀者完備的信息需求為目標。雖然圖書館沒有做到文獻的完備,但通過網絡檢索和傳遞,完全能夠保證讀者所需信息的完備。由此可見,追求信息完備而不是文獻完備,將可以使圖書館最終放棄對文獻的全面采集,變傳統的對藏書的占有(Ownership)為現代的對信息的檢索獲取(Access),促進信息資源的共知、共享。因此,信息完備性具有其實現的必要性。
  高新信息技術使得信息完備性具備了實現的可能性。計算機技術與通訊技術的結合使信息網絡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再加上高密度數據存儲技術、多媒體技術的廣泛使用,信息的收集、加工、處理、傳遞與利用有了堅強的技術依托,人類獲取信息的能力與手段大大加強,圖書館作為信息的集散地首當其沖地成為網絡革命的前沿陣地。圖書館的信息采集與信息服務方式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圖書館的工作重點必然從完備文獻轉移到完備信息,因此,在新的信息環境中,利用新的信息技術,信息完備性具有其實現的可能性。
    3.2 實現信息完備性目標需要采取的措施
  (1)推動信息資源建設理論與實踐的發展, 信息完備性理論是在信息資源建設的背景下提出的,信息資源建設理論的成熟必然會促進信息完備性理論的發展。現在,雖然我們極力提倡信息完備性,但是,由于對這個新的理論的研究還很不深入,如何進行信息完備的定量與定性分析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解釋,有關信息完備性的問題還需要大量的研究。因此,加強理論研究是當前一項重要工作。
  (2)加強信息網絡建設,利用信息技術提高信息收集、加工、 處理、傳遞與利用能力。良好的技術手段是實現信息完備性目標的一個重要保障,同時,信息完備性只有在高度發達的信息網絡中才能真正實現。圖書館作為信息網絡的節點,互相協作,在資源共享的指導原則下,各自建立有本館特色的信息資源系統,才能實現社會整體的信息完備性目標。
  (3)提高信息服務效果。在面向需求的信息工作中, 信息完備性主要是相對于讀者的信息需求的完備,而不是圖書館館藏的完備。很容易理解的一個事實是:圖書館擁有的信息不管多么完備,如果信息不能為讀者所得、所用,這只能是一種浪費。信息完備性應該是相對于讀者信息需求滿足程度的信息完備程度,而不是圖書館儲存的信息在絕對數量上的完備程度。圖書館應該努力提高信息服務的質量與效率,保證以各種方式,通過各種渠道來及時滿足讀者的信息需求。
情報資料工作京8~10G9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劉茲恒/張久珍19981998本文在回顧傳統圖書館文獻完備性理論發展的基礎上,對其所起的作用和局限性進行了分析,提出用信息完備性來代替文獻完備性,并對信息完備性目標的實現作出了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文獻完備性/信息完備性劉茲恒 張久珍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 北京 100871 作者:情報資料工作京8~10G9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劉茲恒/張久珍19981998本文在回顧傳統圖書館文獻完備性理論發展的基礎上,對其所起的作用和局限性進行了分析,提出用信息完備性來代替文獻完備性,并對信息完備性目標的實現作出了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文獻完備性/信息完備性

網載 2013-09-10 21:43:42

[新一篇] 對振興我國商業的若干思考

[舊一篇] 對新審計準則中審計與鑒證兩個概念的理解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