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非主導價值觀的初步研究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D9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8919(2004)04-0062-05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經濟、政治和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帶來了意識 形態領域和文化領域的空前活躍。傳統思想和文化僵化、封閉的狀況被打破,與市場經 濟相適應的思想意識、道德觀念開始顯現,人們思想解放,各種價值觀豐富多彩,充滿 活力。應如何分析和研究這種現象,如何認識非主導價值觀的影響與作用,特別是如何 有效、適度地控制非主導價值觀?對此,本文擬進行初步探討。
    任何一個社會的價值觀體系都是多重價值觀的組合,這種組合并不是簡單堆積,而是 有多層面結構并以一種核心價值觀為主導的價值觀念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主導價值觀 引導著社會總的價值取向和價值判斷。同時,從主導價值觀中引申出次要價值觀,即非 主導價值觀,從而形成主導價值觀的外圍“保護帶”。也就是說,價值觀體系不僅有自 上而下的主導價值觀的輻射,也有自下而上的非主導價值觀的聚合。所謂非主導價值觀 的聚合,就是指社會中不占統治地位的價值觀的某些合理內容逐漸地被核心價值觀所吸 納,并變成價值體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主導價值觀當然有著最廣泛的接受者和最深刻的解釋力,是社會群體在觀念上普遍認 可并在行動中實際踐行的價值標準。然而,我們也應看到,重視價值觀的主導性,絕不 是要消解人們價值觀選擇的自由;相反,是以承認非主導價值觀的存在為前提的。
    非主導價值觀是相對于主導價值觀而言的,是社會中不占統治地位的價值觀的總和。 按照唯物史觀,在一個特定的社會中,只有那些代表先進生產力,代表歷史發展的總趨 勢與社會變革的方向和未來的價值,才具有根本性、處于主導地位,此外的其他價值就 是所謂的非主導價值觀。非主導價值觀雖然有其存在的歷史理由,但只能處于從屬的地 位。
    考察非主導價值觀時,我們常常想到馬克思的一句話:“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 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這句話清楚地告訴我們,價值判斷 產生在人們與外界物的關系之中。客觀世界是復雜多樣的,滿足人們需要的外界事物與 人的關系也是復雜多樣的,所以,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就會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從 某一方面看,這種滿足需要關系是可取的、積極的、有利的,但在其他方面卻又是相反 的。因此,根據與主導價值觀的關系,將非主導價值觀界定為兩類:一類是與主導價值 觀基本一致的價值觀;另一類是與主導價值觀背道而馳的消極價值觀。對于前者,應該 肯定,并不斷地給予積極引導,使這一類非主導價值觀與主導價值觀達到有機的契合; 而對于后者,要加以有效和合理的控制,防止其對社會造成不利的沖擊。
        一、與主導價值觀基本一致的價值觀
    一個社會及其發展的不同階段存在著主次有別、層次分明的價值觀念系統,價值觀的 這種層次性為社會成員提供了多元的價值空間和在價值空間內進行價值選擇的自由度, 這是社會日趨多元化的需要,也是社會各方面積極性得以發揮的源泉。在這種多元價值 空間內,社會允許非主導價值觀在一定范圍內存在并發揮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匯集各方 面力量為社會的共同發展做出各自的貢獻。
    眾所周知,我國在發展市場經濟時,出現了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這就決定了處于不 同經濟成分中的人或群體,必然會有某些不同的滿足其需要的外界關系,因而也會有不 同的利益標準和要求,會有不同的或不完全相同的價值要求和價值觀。因此,在我國社 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多種非公有制經濟成分共存的情況下,我們還不能把全國人民都統 一、團結在共產主義的思想基礎上,還不能要求所有人都“以共產主義為核心”去確立 自己的價值觀,因為我們知道,現階段多數人還不能達到這個要求,人們的覺悟和世界 觀還有著明顯的差別,在這種情況下,自然就會有不同層次的價值觀。十二屆六中全會 后,我黨將以前“以共產主義為核心”的提法改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正體現了這 個意義上的不同的價值觀間的差別,即本質上都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但又有層 次區別。應該承認,同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也會有不同的價值觀,但“以馬克思 主義為指導”比“以共產主義為核心”明顯具有更大的兼容性。
    這樣,我們就明確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多種經濟成分 共存的情況下,承認有不同的價值觀,不但與接受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不矛盾,而 且是必須的。只有確立了這樣的前提,才能堅持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建設方向,把 我國建設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現代化國家,而又不偏離共產主義這個根本的方向和 目標。我們不必要求一切價值觀都“以共產主義為核心”,在多種多樣、多層次的價值 觀念中,凡是符合上述要求的,與馬克思主義指導相容的,在現階段都是可以肯定的, 它們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建設,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都是有積極作用的。
    社會需要、社會目標和社會理想是由一定社會的本質特性決定的,即由生產力和生產 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發展所決定,其中最根本的決定性因素是生產力的發展狀 況。任何價值觀都不可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對現存合理的、有一定進步意義的價 值觀,首先應該尋找它的社會基礎和經濟根源,應該深入到具體的社會歷史中去尋找。
    不僅如此,我們還應看到,非主導價值觀與主導價值觀在相互作用中實現著一種雙向 互動。非主導價值觀的合理存在不但不會削弱主導價值觀的主導地位,還可在主導價值 觀的正確導向下,由較低層次向較高層次轉化,高層次價值觀帶動低層次價值觀向前發 展,從而使具有差異的不同價值觀保持必要的張力,并達到一定程度的協調互補。正是 在這種雙向互動的過程中,主導價值觀不斷地改變并統攝著非主導價值觀,非主導價值 觀也通過其特有的滲透力給主導價值觀以一定的影響,使主導價值觀的內容日益豐富, 兼容性更強。
    承認非主導價值觀,對于我們制定具體的方針、政策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這樣的認識 態度能使我們在意識形態工作中真正做到實事求是,從我國的社會現狀出發,有的放矢 ,徹底擺脫曾經存在的“左”傾錯誤影響,使社會能在總體上保持不同利益群體和社會 成員之間一定程度的協調和合作,使社會健康有序地向前發展。
        二、與主導價值觀不一致的消極價值觀
    我們判斷消極價值觀,標準是看其是否符合在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為廣大社會成員所 接受的主導價值觀。社會主義社會的主導價值觀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 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的意識形態為核心的各種文化形態和形式。這一主導價 值系統是判斷各種社會現象、人們行為的主要標準。凡是與此相違背、相異質的價值觀 就是消極價值觀。
    消極價值觀與主導價值觀不一致甚至對立,它是社會管理者不允許存在、明確排斥的 非制度化的價值觀,在公開的、以傳播主導價值觀為內容的傳媒中沒有地位。大多數社 會成員并不認同消極價值觀,所以,消極價值觀只能通過非正式的傳播渠道,在某種特 定的群體中散布。
    首先,消極價值觀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結構。它的存在是對現存主導價值觀的一種挑戰 ,對主導價值觀起著腐蝕和瓦解作用。它吸引、凝聚著游離于主導價值觀之外的各種非 主流價值的特質,補充著正式社會結構的不足,提供著另類的價值參照系統,創造著異 類的道德新角色,助長著社會越軌行為,為越軌者提供了精神“綠島”,成為解釋越軌 行為合法化的理論依據。“某些活動一經被確定為某種亞文化群的組成部分,它們就將 以贊成犯罪的價值觀念和如何從事這種犯罪的專業知識的形式傳播給其他人。”[1]接 受消極價值觀的成員,與其他社會成員相比,其越軌行為往往由無意識變為有意識,由 不自覺變為自覺,由無理論變為有理論,因而,消極價值觀與主導價值觀是異質乃至沖 突的,它是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異化力量和不良成分。
    其次,利益比較加劇消極價值觀的顯露。社會改革的深層動力機制是利益機制,利益 是人們的生活目標,人們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實現和滿足自己的利益和需要而進行的。 馬克思說:“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2]因此,利益就成了 社會領域里主體與客體的價值關系,即成為主體向客體取向的內在尺度。社會進程就是 在某種程度上與他人利益相沖突,同時在某種程度上與他人利益相一致的個人利益所驅 動的連續過程。隨著中國社會的經濟體制轉型,社會成員的個人利益明顯覺醒,人們對 高利益的期望呈現出強烈的勢頭,然而對大多數社會成員來說,分享社會資源的機會極 其缺乏,還只能遠離資源分配的權力中心。因此,當社會利益的需求強烈而致富機會短 缺時,有些社會成員會不顧自己的條件,用非正當方法去獲取利益,而當卷入越軌行為 的人數量較多時,消極價值觀產生的條件就成熟了。這些與主導價值觀格格不入,但在 現實生活中逐步累積起來的消極因素,經過一部分越軌人員的相互交流和補充,構成了 消極價值觀,它的一些解釋系統和行為方式被相關的人所認同和共享。如此,消極價值 觀便得以產生。
    最后,西方價值觀的侵蝕提供了消極價值觀滋長的條件。伴隨改革開放,西方的文化 及其價值觀逐漸涌入我國,在中西文化交流、融會的過程中,一些不同于中華民族傳統 的、非馬克思主義的、非社會主義的價值觀逐漸被一些人接受和信奉,如個人主義、功 利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迅速膨脹,填充著傳統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失落后留下的 空白區域,已成為一部分人的生活哲學,甚至被相當數量的社會成員所接受,致使過分 強調自我設計、自我實現、自我價值、自我選擇而不講集體利益、國家利益和他人利益 的價值觀,成為一部分人的生活準則。這種消極價值觀的泛濫,已嚴重侵蝕我們的社會 肌體。
    消極價值觀的存在,反映了作為文化基礎的社會經濟、政治結構的多樣性和文化的多 樣性,同時也反映了社會成員對主導價值觀認同的不一致性和差異性,某種程度上還反 映了社會主導價值觀整合程度的不足。消極價值觀滋長越快,異質性成分越大,主導價 值觀所倡導的道德規范被社會成員的認同程度,無論在質上還是在量上都越被削弱,主 導價值觀便會呈現出軟弱性和虛幻性,甚至最終僅僅停留在形式上的傳媒宣傳、思想教 育中,而不能在實際生活中起作用,所以,消極價值觀具有較強的腐蝕力。消極價值觀 的核心價值是個人利益至上,把追求感官上的物質享受和精神刺激放在首位,它一旦產 生就會積極尋找新的成分,把新成分在它的范圍內加以同化。社會成員對主導價值觀的 認同程度,特別是對基本價值觀的認同程度,直接影響到他們的行為模式。消極價值觀 對過度追求個人利益、道德素質較低的人具有相當的吸引力,對社會化的失敗者、越軌 者也始終存在著吸附力。同時,它會對社會的主導價值觀形成侵蝕和威脅,繼而會影響 到社會秩序的穩定性。
        三、對非主導價值觀的社會控制
    價值觀是指人們對于社會現象、社會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態度,它涉及到人們的世界 觀、人生觀,影響到人們對事物和現象的判斷、選擇、行動,因此,任何社會都必然要 通過它的控制體系,用各種方式來推行統治階級所確定的主導價值觀,達到預定的政治 、經濟目標,對于非主導價值觀特別是消極價值觀更不會放任自流,而是會采取有效和 適度的方式進行控制。那么,應如何采取有效、適度的控制呢?首先,社會主流意識形 態的導向作用十分必要。任何社會都需要通過政策導向、輿論宣傳等手段將主導價值觀 輻射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領域,以形成主流意識形態對整個社會生活的巨大影 響。這種影響有的來自理論,有的來自實踐,有的則來自政策引導。在主流意識形態的 輻射和影響下,人們的價值觀才會發生根本性轉向,正是在這樣的變化過程中,社會主 流意識形態才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影響。社會的主導價值觀是主導社會風尚和精神信念 的靈魂,它對處于非主導地位的種種價值觀中不利于社會穩定和發展的成分具有強大的 抑制作用,因而也是穩定國家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精神支柱,它關 系到國家的興衰成敗。
    同時,有效和適度控制還應考慮社會穩定的需要。控制不足,管理松懈,民心渙散, 整個社會一盤散沙,缺乏主導的信仰和理想,顯然不利于社會的運行和協調發展,而過 度的控制雖然可能會帶來社會穩定的局面,但是實質上這種穩定局面只是暫時的、表面 的,穩定的背后往往蘊藏著深刻的社會危機。歷史多次表明:對非主導價值觀的過度控 制并不能帶來長久的社會穩定和發展的良性運行,反而會引起惡性事件,使社會卷入巨 大的負面震蕩。
    最后,對非主導價值觀的控制還應注意社會成員一定的自由度。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 ,人類的活動空間正在不斷擴大,新因素取代舊因素,開放取代封閉,多元取代一元, 拓寬了人們的活動天地。這意味著人們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自由,更有利于個人能力的發 揮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無疑是一種巨大的社會進步。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是否認同這一 現象,而在于對此現象如何進行有效的調控,因為價值觀制約著人們的行為選擇,“過 控”限制了人類,而“失控”則放縱了人們的意識,讓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極端的個人 主義、享樂主義及拜金主義,擾亂人們的思想,對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極為不利。所以 ,適度控制才可以確保人們的行為選擇向有序化方向發展。
    綜上所述,有效和適度的社會控制應注意把握好兩個維度,即控制的力度和控制層面 的密度。毛澤東曾指出:“我們的目標,是想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 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3]。毛 澤東的這段話非常準確地表達了控制的適度性問題。“過控”會抑制和掩蓋多樣的價值 取向,會帶來思想保守、單一、僵化,使社會缺少生氣和活力;反過來,“失控”會使 社會缺乏統攝和引導,會使個體的價值取向偏離社會價值導向,從而導致社會價值導向 與人們價值取向之間的嚴重背離和沖突。可見,“失控”與“過控”都不利于社會進步 。
    社會是人的群體存在方式,人是有思想的高級動物,正確把握和實現對非主導價值觀 有效的、適度的控制盡管十分困難卻格外重要。社會轉型期,加強對價值沖突的引導和 調控相當迫切。當前,社會價值觀越來越多樣化,不同價值觀之間的沖突在所難免,可 以說,價值觀念的激烈沖突和深刻變革是當代文明進程的突出表現,其結果可能是從無 序到有序,最終確立一種新的價值觀;也可能是主導價值觀被摧毀,而新的主導價值觀 又沒有確立,導致社會價值總體目標的失落,從而造成社會心理的失衡和混亂。因此, 必須對非主導價值觀主動進行調控,使科學、健康的價值觀始終處于主導地位,使價值 觀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從而確保社會的穩定和健康有序,使社會既穩定又充滿活力, 從而為社會的和諧進步創造最佳的發展環境。
    一句話,對非主導價值觀進行有效、適度的控制是我們所追求的理想目標。
    收稿日期:200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京62~66B1哲學原理劉小新20042004當前,我們在關注如何建立主導價值觀時,也應把非主導價值觀的有關問題提到應有 的高度來認識。正確認識非主導價值觀的社會存在,注意這些價值觀對社會和個人形成 的影響,特別是應注意消極價值觀的負面影響,進而對非主導價值觀進行有效、適度的 控制。非主導價值觀/消極價值觀/控制/non-dominating value concept/passive concept of value/controlling基金項目:本文為作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的重大項目“經濟全 球化與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項目批準號:02JAZJD710002)的階段性成果。文華,男,1940年生,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譯審,1007A Primary Study in the Non-dominating Value Concept
   LIU Xiao-xin
   Section of the Social Sciences,Beijing Unified University,Beijing 100000,ChinaAt present,in paying attention to how to establish a dominating value concept,one should take the issues of non-dominating value concepts into account in a serious way.We need to understand accurately the social existence of those non-dominating value concepts,to pay attention to their influence on both society and individual,and in particular to the minus impact of some passive ones in order to give an effective and suitable controlling on them.北京聯合大學 人文社科部,北京 100083
    劉小新(1954-),女,北京人,北京聯合大學人文社科部副教授,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 哲學原理。 作者: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京62~66B1哲學原理劉小新20042004當前,我們在關注如何建立主導價值觀時,也應把非主導價值觀的有關問題提到應有 的高度來認識。正確認識非主導價值觀的社會存在,注意這些價值觀對社會和個人形成 的影響,特別是應注意消極價值觀的負面影響,進而對非主導價值觀進行有效、適度的 控制。非主導價值觀/消極價值觀/控制/non-dominating value concept/passive concept of value/controlling基金項目:本文為作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的重大項目“經濟全 球化與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項目批準號:02JAZJD710002)的階段性成果。

網載 2013-09-10 21:58:02

[新一篇] 最大多數人利益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根本價值標準

[舊一篇] 有效利用資本主義 最終戰勝資本主義  ——紀念列寧誕辰130周年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