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照亮高新技術產業化之路  寫在我國火炬計劃實施15周年之際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當今中國,說起高新技術產業所取得的令世界矚目的成績,不能不提及火炬計劃。這項于1988年批準實施的以“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為宗旨的計劃,15年來,取得了巨大成績,成為引導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一面旗幟。
    破解“兩張皮”難題
  上世紀80年代,困擾中國科技發展的一大難題是科技與經濟的嚴重脫節:每年有上萬項重大科技成果躺在科研人員的抽屜里,而此時,世界范圍內高技術產業迅猛發展,新技術革命浪潮正滾滾而來。火炬計劃正是為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矛盾,應對新技術革命挑戰,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而組織實施的重要戰略部署。
  火炬計劃實施15年來,有力地促進了科技與經濟的結合,加速了高新技術及其成果的產業化。火炬計劃項目的實施,促進了科技與經濟的有機結合,加快了高新技術成果的迅速轉化,使一大批高新技術成果轉變為直接的生產力。截止到2002年底,火炬計劃項目累計立項2.4萬多項,其中國家項目8745項(截止到2001年底,實施重點國家火炬計劃項目501項),占34.57%,地方項目15769項,占65.43%。在國家項目中,新材料領域占26.95%,生物技術領域占14.73%,電子與信息領域占22.52%,機電一體化領域占21.48%,節能與環保領域占11.87%,其他領域占2.45%。
  15年來,火炬計劃項目的實施,使一大批具有國內外領先水平和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在新材料領域,火炬計劃同攻關計劃和“863”計劃相銜接,使鎳氫電池及相關材料、稀土永磁材料、金屬陶瓷復合材料、高性能化纖、電子信息材料、新興建材等一大批新材料項目實現了產業化。高性能電容器用鉭粉鉭絲、高純超細炭化硅、人造金剛石、稀土永磁、納米材料等,不僅滿足了國內需求,還進入了國際市場,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目前已建成了一批產業特點鮮明、規模較大的新材料產業。
  火炬計劃項目的實施,造就了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扶持了一批重點項目和重點企業(集團),增強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據統計,從1991年開始,截止到2002年底,全國共認定高新技術企業28503家。15年來,通過重點國家火炬項目和實施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工作,切實加強了對高新技術企業的重點培育和指導,培育出一批優秀的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火炬計劃項目的整體技術日益呈現出自主創新的特色,項目產品技術含量和水平逐年提高。以江蘇省為例,火炬計劃項目的實施技術中,44%來源于承担單位的自有技術,30%來源于高校和科研院所,20%是在引進消化基礎上的再創新,僅6%直接來源于國外技術。
  火炬計劃實施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推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建設。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指經國務院或省級人民政府批準成立,旨在促進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的形成和發展的特定區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建設,是我國經濟和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成果,是符合中國國情發展的有效途徑。
  經過10多年的發展,53個國家高新區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實施戰略性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一支重要力量,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從1991年到2002年,全國53個高新區營業總收入從87.3億元增長到15326.4億元,年均增長60%;上繳稅額從3.9億元增長到766.4億元,累計創造稅收2808億元。近10年來,國家高新區的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長率達到60%。2002年區內企業工業增加值的新增部分占到了全國工業增加值新增部分的22%。國家高新區已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的主要基地。
  高新區培育出了一批知名的高新技術企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中國新時期經濟發展最亮麗的風景線。高新區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15年來取得的累累碩果,充分表明了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發展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力量,它們所培育的高新技術產業正是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動力在于不斷地創新,高新區的建設為我國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培育了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2002年度,高新區有28338家(其中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19353家)企業進入統計,年末從業人員349萬人,實現營業總收入15326.4億元、工業總產值12937.1億元、工業增加值3286.1億元、凈利潤801.1億元、實際上繳稅費766.4億元、出口創匯329.2億美元。同時,一大批機制靈活、適應市場經濟要求、技術創新能力強的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在高新區內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成為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一支重要生力軍。高新區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領域孵化和培育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企業,在若干技術領域已經形成了我國具有一定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主要力量;產生了眾多的名牌產品和杰出的企業家群體。
  15年來,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通過不斷地吸引高素質科技和管理人才,鼓勵高新技術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極大地提高了區內高新技術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加快了高新技術領域研究和應用的步伐。我國約有1/5的R&D活動資金投入在國家高新區企業的創新項目上,區內企業R&D投入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例平均在2.5%以上。2002年,高新區企業的R&D經費支出為314.5億元,占到高新區技術收入+產品銷售收入的2.37%。2002年高新區內經認定的19353家高新技術企業中,R&D活動經費投入達303.2億元,占產品銷售收入比例達2.9%;占高新區全部R&D活動經費投入的96.4%。2002年高新區企業實現人均營業收入達45.1萬元/人(營業總收入/年平均從業人員);人均工業總產值38.1萬元/人;人均工業增加值9.7萬元/人;人均凈利潤2.4萬元/人;人均上繳稅費2.3萬元/人;人均出口創匯0.97萬美元/人,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5年來的實踐充分表明,高新區已經成為我國發展高新技術,培育高新技術企業,提高研發創新能力,實施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重要基地。
  目前,高新區已經成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新的增長點。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收入一半以上產值源自國家高新區。高新區已經成為所在省市經濟增長快,投資回報率高,創新能力強,極具發展前景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其工業增加值在所在城市工業增加值中占有較大的份額,如蘇州為50%、綿陽45%、吉林40%、無錫25%、西安18%、北京14%等等。
    區域創新的新亮點
  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以鮮明的產業特色和突出的專業企業集群優勢,逐漸成為區域創新的亮點。為加速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建立和培育區域經濟的增長點,形成有特色的高新技術支柱產業,1995年,科技部開始重點扶持一批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經過幾年的發展,39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以鮮明的產業特色和突出的專業企業集群優勢,在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支柱作用,逐漸成為區域創新的亮點。
  國家特色火炬產業基地負有培育區域經濟特色產業的重任,基地將同一行業或有關聯作用的企業聚集在一起,企業集群的產生,使特色產業凸顯出來,逐漸形成當地的主導產業。根據各地產業的特色,當地就可以依托產業基地逐步形成完備配套的關聯產業和要素市場,優化產業布局、調整產業結構、擴大產業規模,從而提升區域經濟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帶動高新技術和相關產業的發展。
  企業的聚集效應有助于充分發揮各企業的優勢,通過企業間直接的寬領域合作,雙方甚至是多方降低了相關成本,實現了多贏。因此,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在培育地方特色產業方面發揮著聚集的作用。
  火炬計劃項目的實施,促進了經濟結構的優化和傳統產業的技術升級,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廣東省80%以上的火炬項目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火炬高新技術產業帶內,深圳市通過實施火炬計劃項目,發展電子信息這一支柱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的產值已占到了全市工業總產值的32%以上。
  另外,通過實施火炬計劃項目,使一批高新技術成果在傳統產業中得到了推廣應用,帶動了產業技術的升級。如遼寧省通過“兩高一深”戰略,使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在促進老工業基地改造和產業結構調整中初見成效;傳統產業比較密集的老工業城市——沈陽市,在106戶大中型企業中共實施火炬計劃項目154項,累計實現產值40多億元。同時積極探索運用高新技術的增量,盤活傳統產業的存量。通過“一廠一角”活動,帶動了相當數量的老工業企業的全面騰飛和發展,如,1998年東北制藥總廠承担的兩個國家級火炬項目——“Vc”和“磷霉素鈉”的產值,約占東北制藥總廠西藥總產值的53%。江蘇省江陰市是一個以傳統產業為主的地區,紡織行業占江陰經濟總量的30%左右,通過實施火炬計劃,加快了紡織行業的高新技術改造,使紡織行業技術水平達到國際上世紀90年代水平,目前證券市場中比較活躍的“江陰板塊”中的10家高新技術企業都是通過實施火炬計劃項目發展壯大起來的。
  附圖C7N654.JPG
  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分部圖
    新形勢 新挑戰
  黨的十六大提出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高新技術產業化與新型工業化道路內涵完全一致,火炬計劃的核心就是高新技術產業化,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為深入實施火炬計劃提供了很好的機遇。
  附圖C7N655.JPG
  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火炬計劃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矛盾和問題。
  其一,火炬計劃項目的核心技術創新不足。目前我國的科技成果原始創新不足,表現在階段成果多,成熟成果少;單項成果多,整套技術成果少;跟蹤模仿成果多,核心技術創新成果少。這種科技成果供給方式,在我國短缺經濟、市場化程度和開放度不高的情況下發揮了一定的歷史作用,但隨著我國加入WTO后知識產權保護的不斷強化和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這種以跟蹤國際先進水平和填補國內空白為主的科研模式,已不適應新時期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需求。某項核心技術的缺乏,甚至制約整個產業的發展,如操作系統和通用CPU的制造技術的空白,使得我國的企業只能徘徊在計算機和軟件產業利潤最薄的環節,甚至長期為國外公司貼牌生產,嚴重影響了我國信息產業的長遠發展。如果不跳出“跟蹤模仿”的模式,不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不在核心技術方面有所突破,將嚴重制約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其二,高新技術產業化模式尚需探索。火炬計劃的總體思路是通過高新區、孵化器、火炬企業以及火炬項目的整體推進,促使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加速發展,但更重要的是探索符合我國目前國情和高新技術產業自身發展規律的發展模式。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市場的需求巨大,但主要是對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終端產品(成本低且技術完善)的需求,而對高新技術產業化初期產品(價格相對較高且技術不完善)的市場需求不足。因此,在火炬計劃的進一步實施中,要注意從產業發展的需要出發,正確處理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的關系,注意技術引進后的消化吸收和創新,不能一味上項目、鋪攤子,重復建設、重復投資,真正把高新區做實,把有價值的火炬項目搞好,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快速發展,并帶動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
  其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體制和機制有待完善。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逐步深化,許多作法必須適應WTO的規則。高新技術開發區管理體制還需進一步探索,規范管理權限,高新區與區外原有體制的權力、利益、責任劃分明確,防止出現摩擦,真正用好高新區產業規劃、土地征用、工商注冊、人才引進、資金融通等方面政策條文。
  其四,火炬計劃可支配資源有限。資金是實施火炬計劃很重要的資源。目前我國政府部門條塊分割分散,重復計劃、重復研究的現象還比較嚴重,國家每年有限的資金被以“撒胡椒面”的方式,分割在幾十個科技計劃、幾十個行業和上千個項目中。盡管近年來,我國科技投入明顯增加,但作為發展中國家,資金匱乏始終是制約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突出問題。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科技資源供求格局已發生了很多大化,企業、地方的投入占有絕對的比重,市場在培植科技資源中正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火炬計劃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能否充分利用種子資金的引導作用,發揮火炬項目、火炬企業以至高新區的帶動和輻射效應,是火炬計劃面臨的很大挑戰。
  新世紀新形勢下,實施火炬計劃的指導思想是: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為目標,深入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培育科技型企業做大做強的步伐,繼續加強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進一步完善科技服務體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堅持服務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現代化,大力推進高新技術及其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
    火炬計劃說明了什么
  15年前,當新技術革命在世界范圍內風起云涌、迅猛發展的時候,打開國門不久的中國感受到了因技術落后帶來的巨大挑戰。國家及時作出了“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戰略決策,當時的國家科委及時地組織實施了中國第一個以市場機制為基礎,強調創新和競爭為導向的產業指導性計劃——火炬計劃。從此,中國的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掀開了新的篇章。
  15年過去,火炬計劃告訴了我們什么?它又證明了什么?我們可以先看一組數字:15年來,火炬計劃累計實施項目24000多項,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90%以上來自企業自有技術或國內開發的技術,其中40%以上來源于國家和地方各類科技計劃項目的科研成果。通過項目的實施與引導,高新技術企業實現了從小到大、滾動發展,收入超億元的企業從1991年的7家上升為目前的1800多家,并扶持和培育了一批如聯想、方正、華為、海爾、地奧等著名的高新技術企業。據調查,目前主板市場100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20%以上的公司實施過火炬計劃項目。
  火炬計劃為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結合立下了汗馬功勞。它已成為引領科學技術面向經濟建設,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一面旗幟。
  火炬計劃推動了中國區域經濟的快速增長。這一計劃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推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建設。自1991年以來,全國53個國家高新區充分發揮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實現了產業超常規發展,據統計,各項主要經濟指標10年平均增長率達到50%,2002年國家高新區企業工業增加值的新增部分占全國工業增加值新增部分的22%,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和上海高新區營業總收入已超過1000億元,南京、深圳等11個國家高新區營業總收入超過400億元,大多數國家高新區成為所在城市新的經濟增長點,蘇州、綿陽、西安等高新區工業增加值占所在城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已超過30%,顯示出蓬勃發展的生機與活力。
  火炬計劃已成為引導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的一面旗幟。它引導廣大科技人員跳出舊體制的藩籬,以市場為導向,以競爭力為核心,引導科技走入經濟主戰場,科技越來越直接地服務于中國的經濟建設。
  火炬事業15年的創新與發展,不僅印證了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和產業化發展道路的正確性和必要性,而且也向世人證明,我們有能力駕馭市場,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有能力根據市場和創新的規律,根據國情來發展自己的新興產業。當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已成為我們近期共同奮斗的目標,這表明一個更加有利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大環境正在形成,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發展的時期正在到來。
    火炬計劃宗旨
  火炬計劃是在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政府組織實施的,旨在運用市場機制,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發展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指導性計劃。火炬計劃的宗旨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貫徹執行改革開放的總方針,發揮我國研發力量的優勢與潛力,以市場為導向,促進高新技術成果商品化、高新技術商品產業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化;同時,充分發揮其示范引導作用,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本版稿件均由本報記者王一娟采寫)
經濟參考報京④C7高新技術產業化王一娟20032003 作者:經濟參考報京④C7高新技術產業化王一娟20032003

網載 2013-09-10 21:46:18

[新一篇] 湘粵外商直接投資比較分析及對策研究    ——一個地理集中模型

[舊一篇] 靈與靈的對話  ——倮伍拉且詩歌創作述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