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10年來的中國芭蕾舞劇的創作,我們發現——
幾乎沒有有影響的現代題材作品
至今沒有原創的現代芭蕾舞劇作品
近年來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建設也在突飛猛進地發展 。各藝術門類中最具國際性的歌劇(包括音樂劇)、舞劇(芭蕾)、交響樂更在發揮著國際 性的相融相通的優勢,面向世界的佳作迭出。時代要求我國這三門藝術跟上潮流,要求 芭蕾中國學派盡快形成。
中國原創芭蕾從60年代誕生之日起,從《紅色娘子軍》和《白毛女》開始,就在“走 自己的路”,就在探索芭蕾的中國學派之路。
改革開放后的新時期以來,中國芭蕾舞劇的創作有前10年的《雷雨》《家》《魂》《 阿Q》《傷逝》《祝福》《林黛玉》等,其特點是從中國的文學、戲劇名著改編。這批 作品,以蔣祖慧的《祝福》,李承祥、王世琦的《林黛玉》的代表,無論在民族題材的 選取還是在民族芭蕾舞蹈語匯的運用等方面都作了很有價值的探索。近10年來,我國的 5個芭蕾舞團齊頭并進,各自都作出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首先從題材內容來看,后來這批作品的取材從遠古神話傳說到近代文化名人的生平, 從歐洲傳統芭蕾原版本到西洋歌劇,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從形式上看,或重視傳 統芭蕾的傳承性,重視其基本形態特征、基本美學風格,在古典芭蕾形式美的基礎上發 展;或突破傳統,大膽運用民族舞蹈語匯,借鑒民族戲劇形式;或二者兼顧,形式上追 求中西合璧,熔鑄中西舞語,力求自成中國特色的芭蕾語匯體系。
重視傳承性的如遼寧芭蕾舞團的《二泉映月》,全劇洋溢著古典芭蕾的形式美,清麗 、均衡、適中、合度。戲劇舞劇的結構使得劇情明白曉暢,人物形象鮮明。編舞張建民 從中國舞蹈的審美品格和精神氣韻方面著眼進行創作。古典芭蕾語匯和中國古典舞語匯 如果從外形上很難找到結合點,但上升到精神氣韻,就可以找到相通相融之處。如江南 女子舞蹈的靈秀同古典芭蕾的優雅便是可以找到共同語言的。
突破傳統的如中央芭蕾舞團的《大紅燈籠高高掛》,該劇展開了一幅舊中國民俗風情 的畫卷,京劇、麻將盡入其中。中國特色鮮明,中國氣派、中國風味十足,借鑒姊妹藝 術的手法也時有可觀。缺點是戲沒有編好,因此影響到人物形象的鮮活和性格的塑造。
形式上追求中西合璧,熔鑄中西舞語較成功的是天津芭蕾舞團新近創作的《精衛》。 內容取材于遠古神話,在主題開掘上得到了深化,歌頌精衛填海,激勵民族精神,極具 現實意義。編舞鄧林既重視芭蕾的基本形態特征和基本美學風格,又不為成法所拘,大 膽突破程式,融入民族舞蹈語匯,上取花山崖畫,下取苗、藏舞語,熔鑄為獨特的語言 。既不失芭蕾特點,又有濃郁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
這方面較好的還有取材于敦煌莫高窟的黑飛天的廣州芭蕾舞團的《玄鳳》。編舞在開 發演員上身動作時審慎而恰當地運用了中國古典舞和民族民間舞的動作元素,同時也巧 妙地將中國古典舞的水袖、飄帶,民間舞的紅綢結合為不規則的彩綢,在3種不同的規 定情境中巧妙地運用,極富中國特色和民族特色。
廣州芭蕾舞團的《梅蘭芳》,戲編得很精致,尤其是以梅蘭芳先生創造的4個舞臺人物 形象:虞姬、趙艷容、楊玉環、穆桂英濃縮了梅先生戲劇人生的精華和戲劇人物形象塑 造的精髓。結構上4大板塊,干凈利落。問題是沒深入人物內心,因此感覺只流于表面 化的外在形象展示。再就是對梅先生生平事跡的選取表現還欠準確,因此人物形象立不 起來。編舞方面缺乏語匯創新的深思熟慮,作了“上身拉山膀,下身立足尖”的簡單化 處理。再就是梅先生形象把握不準確,如舞會一場過于女性化,矯揉造作。
上海芭蕾舞團的《梁山伯與祝英臺》,音樂上得小提琴協奏曲之利,舞美上揚“海派 ”形式美之優,表演也好,能給人以美感。但因遼芭同題材作品在前,顯得創新不足。
中央芭蕾舞團的《胡桃夾子》中國版,場景將東正教的圣誕節改成中國春節,看似荒 唐,但正顯示出一種反傳統的精神。此類作法在國外已不鮮見。這個例子的成功與否并 不重要,這種蔑視傳統、挑戰經典的探索精神值得充分肯定,這正是我們今天非常需要 的。
個別失敗的例子如廣州芭蕾舞團的《圖蘭多》。該劇盡管用了大量字幕交代劇情(這種 方法本應避免。維諾格拉多夫說:“舞劇是最具國際主義的藝術,它任何時候都不需要 任何翻譯”。),情節線仍然不清。同時,由于結構上構思不足,主要人物性格單一, 缺少發展,黯然失色,大大遜色于歌劇。該劇情節精華主要在于三道謎語的謎面和謎底 的表現,編劇笨拙地掛字幕,像猜燈謎,芭蕾的基本形態特征、基本美學風格全失。語 匯更是不中不西,不洋不土。歌劇原作本是有時代特征和地域特征的,但舞劇中喪失殆 盡。
從創作實踐來看,芭蕾舞失敗的原因多在于劇本。早在50年代,前蘇聯西蒙諾夫就主 張吸納作家、詩人、劇作家創作舞劇臺本,這是很有道理的。不知我們的舞蹈界對這個 問題是否已有清醒的認識。
筆者曾提出舞劇創作“詩魂樂骨”論,音樂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舞劇的成敗。《二泉映 月》前半部太拘泥于二胡原作,弦樂太多,音響音調,手法簡單,影響了編舞的發揮。 黑傘舞以后放開了,越來越好。到后來配器厚度、力度都不錯,有助于渲染環境、推動 劇情和塑造人物。《梅蘭芳》以京劇曲牌《夜深沉》為序曲,先聲奪人,將觀眾立刻帶 入規定情境當中。同時《夜深沉》為梅蘭芳代表作《霸王別姬》舞劍音樂,以此為人物 主題,再好不過。第二幕再現,既抒寫人物內心,又加深觀眾印象,用得好,主題發展 也不錯。人聲的運用(包括閉口哼唱)也很精彩。只是該劇多完整采取京劇西皮正調及南 梆子,忽略了二黃及反二黃、反西皮,難免單調和與情緒不合。又因表現京劇人物,而 京劇曲調性質有特定的情緒、情感表現的約定俗成的用法,簡而言之,如歡快之處多用 西皮,而哀情、憤意、悲涼、凄惻便多用反調。因此有的地方京劇音樂與人物情緒不盡 吻合。我國芭蕾和民族舞劇的音樂創作都存在生硬搬用民族民間音樂素材和戲曲音樂素 材的通病。本來,《梅蘭芳》的音樂創作是有特色的,但在這一點上欠缺一些。作曲較 成功的是唐建平的《精衛》。以交響性推動劇情發展,烘托主題。同時用交響性的人物 音樂主題貫穿。
綜觀新時期近10年來的中國芭蕾舞劇創作,有幾點不足之處:一是幾乎沒有有影響的 現代題材作品,沒有反映我們這個翻天覆地的偉大時代的火熱而又多姿多彩的現實生活 。二是從世界范圍來看,20世紀以來,隨著社會轉型,芭蕾藝術先進的各國都在大力發 展現代芭蕾,而我們至今沒有原創的現代芭蕾舞劇作品。這個問題涉及中國原創芭蕾總 體態勢的現代感和現代風貌,涉及創作者(包括批評界)的現代性立場和審美觀的現代性 。三是幾乎沒有像《絲路花雨》那樣扎扎實實地、潛心發掘民族藝術底蘊,從成千身彩 塑,數萬米壁畫中提煉典型化的靜態舞姿,思索其動作姿態流程,在此基礎上形成舞蹈 語匯的自成體系的作品。
中國芭蕾舞劇創作任重道遠,惟有多所實踐,大膽創新。
文藝報L京②J5舞臺藝術羅辛20032003 作者:文藝報L京②J5舞臺藝術羅辛20032003
網載 2013-09-10 21:4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