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領:為教育立心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我首先感謝大家利用星期六的下午,把本來要去玩耍的時間用來聽我這一次講座,也感謝李玉龍、感謝中國教育第一線教師發展研究中心邀請我來和大家分享我的為教育立心的一些觀點。我今天分兩個方面來談這樣的觀點,第一個部分講“美是教育的本質”,這是我幾年前提出的一個觀點,我主要講我是怎樣發現美是教育的本質,還有我是怎樣論證美是教育的本質的過程;第二個方面我要講美是教育的本質的觀點具體在教育中的運用,我們怎樣運用在我們的幼兒教育小學教育乃至于中學教育以至于所有的教育活動中,它都是具有全方位應用的普遍法則。因為我講過音樂課、市場營銷課、管理學、成功哲學,醫學,和大家講課的內容不一樣,我講第二部分內容的時候,希望大家來參與交流,我知道今天來參加活動的老師都是具有自己的教育思想的老師。

開始講之前,首先來談最近感悟到的一段格言性的東西,“一個人的審美空間有多大,他的生存空間就有多大。正是因為審美才拓展了我們的生存境遇與多元發展的可能性,因此,通過審美教育來拓展我們的審美空間、激發我們的審美精神就應該是當代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這是我這段時間回來修改我的《為教育立心》這本書的時候,靈感突然來了。為什么呢?因為在國外去走了一圈,有很多感悟,很多體驗,怎樣把這樣的感悟與體驗升華成理論的東西呢?這一句就是我最近想出來的,我不知道大家聽后有沒有感覺?就是一個人的審美空間有多大,他的生存空間就有多大!這句話有一定的哲理性,大家有沒有感覺?周老師你是教語文的在這方面應該有一些體會。

(周老師:還是有這樣的體會的。)一個人的審美空間有多大,他的生存空間就有多大!我在美國當中醫骨傷科醫生,業余時間在從事教育研究,我很幸運,我去了一個星期就上班,在這個過程中,我治療了差不多4000人次的病人,這中間各種各樣的人都有,其中就有一個來自北京大學的博士研究生,他在斯坦福大學也就是我們微電腦的發源地學習,我們在治療的過程中有過交流,他就跟我講:柯醫生啊,我覺得我們在美國來有點悲慘!我說為什么呢?他說,美國的教授聘請我們來,他們講一年時間的課,我們要花六年的時間來消化,第一年我們就把理論的東西學完了,然后,我們以后的五年幾乎天天往實驗室跑,在國外的教授,不像國內,他們叫老板,他跟我說,為什么國外的老板那么喜歡中國的留學生呢?因為不管是大陸還是臺灣去的留學生都有一個特點:不會玩!那些教授的課題都是設計好了的,這些學生無非就是到實驗室去收集幾年數據,他們用兩三千美元聘請你就干這個事情,在美國,別人不愿意干。我還碰到一個來自武漢的留學生,在武漢大學讀碩士然后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后來留在了硅谷搞研究,我們也聊到中國的教育問題,他說,不錯,我們中國人包括大陸和臺灣過去的,我們數理化的成績都不錯,這一點美國人根本比不上,但是關鍵是這些我們覺得很難的東西對我們將來沒有什么用啊!這就是我們的評價問題,一直以來有一種論調,認為我們的基礎教育比美國的基礎教育搞得好,我曾經在中國看電視,一個教育部管基礎教育的副部長講:“我們很多富翁把很小的孩子送到國外去,值不值得我們反思,因為有很多教育專家經過研究發現,我們的基礎教育并不比美國的差”。據我的觀察和理解,我認為這是對兩國基礎教育的誤解,西方國家他們評價的重點不在于具體要掌握多少知識,找一些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是要培養學生生命的狀態,他們把情感、意志力、自信心、愛心的培養放在了核心的地位,至于孩子學到多少知識他們并不要求,我問過很多家長,他們說學校不會排名次,他們的孩子普遍比較放松,不管是在家里還是在學校,華人的孩子怎么辦呢?他們不太重視知識的教育,因為幼兒園和小學一般來說下午三點以前就放學了,華人就把孩子送到很多中文學校去補習中文、音樂、鋼琴、體育等等,那些學校就派車來接。在西方國家呆久了我就發現,我們華人的審美素質普遍較差,在我看來,美國有很多文化含量非常高的城市,尤其是舊金山,我問過很多華人關于文化的問題,答案都讓我非常失望。我說,后現代有一個著名的人物叫金斯•伯格,有一個著名的文學流派叫做“垮掉的一代”,他就是在舊金山一個城市之光書店誕生的,我問了一些教授,問了很多當地的華人,他們從來不知道,根本沒有聽說過,還有舊金山的同性戀是最多的,為什么全世界的同性戀都集中的這個地方呢?為什么舊金山能夠產生那么幾位文化大家呢?基本上沒有人思考過這個問題,更沒有人知道。所以說,我跟大家講,在美國的中國人生命的狀態不太好,因為在西方國家不像在中國,他們非常的孤獨,在硅谷哪個地方,大家一上完班就回到了別墅里去了,他們整天就是家里、公司、超市、送孩子到學校這樣四點一線的枯燥生活,平時沒有什么交往,不像在國內,朋友來了,大家一起到館子里去搓一頓。我就感覺到我們從大陸、臺灣、香港去的華人因為我們長久以來缺乏審美的教育,導致我們到了一個比較好的環境里面,感覺也沒有豐富起來,對美的東西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是我的一個開始!

下面我就提一個問題,用問題開始我們的討論,大家思考一下:為教育立心是我寫的這本書的書名,就是教育到底有沒有心?如果沒有,為什么?如果有,那么教育的心在哪里?大家思考幾分鐘。

我請大家來談一下你的觀點,根據你的觀點,你認為有沒有心?(凡夫子:我認為教育是有心的,教育的心在于提高人民的生命質量。)你講得非常好,你講了教育主要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那么周老師你的意見呢?(周敏:我認為當然有,我現在教高三,盡管競爭非常激烈,排名也很厲害,全年級一千多人,那么排在后面的同學就會感覺到沒有希望,生活非常灰暗,但是我覺得我們的教育應該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應該培養學生的良好的生命狀態。就算不能考上大學,我們的生命也應該是多姿多彩的。)那么你認為教育的心就在于培養學生的生命的狀態(周敏:包括老師的生命狀態),那么周校長呢?你在這個方面好像很有研究,(周校長:我認為所謂的教育有沒有心還在一種理想的追求中,我們現在過多地陷入行政文化的約束下,我們現在并沒有把我們的真正的教育體現出來,我贊同剛才周敏老師說的,我們的教育應該培育學生形成一種生命的狀態,但是我們還遠遠沒有達到。)大家講得非常好,那么下面我就來講一講,我是怎樣來發現“美是教育的本質”這個觀點的。(一個老師插話:教育是否有生命?我們認為有生命的人就是有心。凡是有生命狀態的東西,也就是有時序性的東西都應該有心,但是到底教育的本質在不在美,我們愿意聽一聽柯老師的講解。)

在1985年,我當時在重慶大學生命發生了危機,感覺到生命沒有了希望。我是82年進大學,讀了一兩年就感覺非常厭倦這樣的自然科學或者說這種工科的東西,本來八十年代初進大學的學生,都是非常熱愛讀書的,非常希望自己的生命在大學里昂揚起來,但是我發現,我們成天沉浸在無休止的解題中,老師出大量的練習題基本上可以把你整個下午和晚上的休息時間占完。甚至你還不能完成老師的任務,于是我感覺到很壓抑,很沉重,越沉重就越不想學,越不想學就越想找一條出路,至于什么樣的出路,當時,我還是非常茫然,所以我在重大就號召了一大幫同學走上講臺,組織了一個“懇談會”,我們自己來講,利用星期六的時間,我們隨便你講什么,只要你站上講臺講就可以,講我們的學習,講我們的曾經,講我們對社會的看法,我就在那樣的活動中發現了自己居然還有講課的能力,一方面,我對工程技術很不感興趣,另一方面我又發現自己在講課上很有天賦,于是我給自己的將來有一個定位:我要當一個教師,要當教師就要當最好的教師,因為80年代那個時候,有一種觀點,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是拿破侖說得,還有高爾基有一句話:“一個人的理想有多高,他的才力發揮就越大”,在這樣的信念鼓動之下,我就相當一個教育家。既要當教育家,我就要當第一流的教育家,做世界級的教育家,85年我什么教育學的基礎都沒有,但是我的理想定位就在這里了,既然要當世界級的教育家,你就應該有一本世界級的專著來顯示你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要寫世界級的專著就應該解決世界性的難題。當時,我在重慶大學讀書就跑到重慶師范學院去旁聽教育的課程,在旁聽的過程中,我就向老師請教,那個老師是那里很有名的一個教授,我就向她請教:我說,老師,在教育里面有沒有世界性的難題?她就跟我說,我們現在的教育學還不是科學,還僅僅是經驗之談。為什么這樣講呢?因為每一個教師的經驗都不一樣,左說左有理,右說右有理,我們國家的教育還僅僅是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闡釋。很多規律搞不清楚,她說世界性的難題,比如說首先我們搞不明白教育的本質是什么?這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沒有人解答或者說解答得不好,如果你想突破的話,那么教育的本質是什么?這就是一個突破點。然后,我就試圖找一些書來看,但是,那些關于教育的本質的闡釋的書,我看不懂,不知道里面到底講了什么。這個問題就一直根植在我的頭腦中,后來我就去辦音樂培訓班,在這個階段,我又到重慶師范學院去請教心理學的一個教授叫唐自杰,他講整個西方國家的心理學是錯誤的。我就喜歡這樣的教授,因為他居然敢講整個西方國家的心理學都是錯誤的,我很佩服,他是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的所長潘菽教授的學生,潘菽二三十年代留學美國獲得心理學博士,我想他們這樣講應該是比較理智的,不會隨便亂講的。1988年,我從重慶大學畢業后,我就拜在唐自杰教授的門下學習心理學,他們講,整個西方把認知看得很重要,而心理學不應該把認知看得很重要,應該把情感和意志看得更重要才行,心理活動不應該是“知、情、意”三分法,而應該是“意向活動與認識活動”二分法才對。他們認為,用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這樣的理論來解釋心理學發生的機制,才是正確的。潘菽教授與唐自杰教授提出的理論,在80年代后期,整個中國心理學界把他們的東西否定了,基本上不采納他們的意見。這時,我在那里學,只是作為學生,還沒有在理論上突破。

后來,大概是92年,我就從重慶到成都來了,在四川愛達經理學院作教務長,我上成功哲學和市場營銷這樣的課程。每天早上,從6點半到8點半兩個小時的時間是我主持的,我就跟學生們一起跑步,每天大概要跑幾千公尺,跑完以后,我們就開始演講,我就負責這些基礎性的訓練工作。94年的時候,在教育理念上還是沒有突破,94年十月份,為了移民美國作準備,我就到成都中醫學院學中醫去了,學了半年多以后,我感覺到,怎么中醫那么美?一個教授問我學了半年中醫以后有什么感覺?我說,哎呀,中醫是美學!我說出這樣的話,突然想起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中醫學院那么多的老師那么多的同學沒有哪一個說中醫是美學呢?從他們講課和聽課的狀態來看,我感覺,他們上課就是一種應付!除了幾個名老中醫,很少有人說起中醫就眉飛色舞。我就在反思,為什么我有這樣的感覺而其他的老師和同學們沒有呢?他們為什么感受不到中醫的美呢?這是一個事情。

還有一個事情,在中醫學院期間,我有一個周末到成都科技大學去跳舞,舞會是晚上8點半開始,我準時去了,但是到了那里以后,整整一個半小時我一曲都沒有跳,本來我是非常想跳跳舞的,但是為什么我一曲都沒有跳呢?我當時憤怒到了極點,為什么?因為他們放的全是港臺音樂,就是劉德華張學友他們的歌,本來科技大學的活動中心應該是一個雅俗共賞的地方,港臺音樂也是一種形式,你不能說他們就不對,但是我還是渴望有高雅一點的東西,一個半小時我都在等待,我當時憤怒到了極點,沖進他們那個放音間,差一點把他們那個攤子砸掉,我說,他媽的(不好意思,我當時確實憤怒到了極點)你科技大學是狗屎大學!我好不容易有一個周末,我周末是到這里來休閑的,可是你們全部放的是港臺的東西,哪里的工作人員說,老師,請息怒,你是什么意思?我說,你作為一個大學校園,應該有一個大學校園的文化,應該雅俗共賞,港臺的不錯,但是,你還是應該放一點高雅的東西嘛,他們一個工作人員拿來一盤張學友的歌,就是那種“瓦咯咯瓦咯咯瓦咯咯”聽起來很刺耳的那種歌,他說這難道不好聽嗎?我說,難道你認為這好聽嗎?他就說,老師你息怒,先出去,我等一下放一些高雅的舞曲。然后,他們很快就放了一個波蘭圓舞曲還有放了一個多瑙河之波舞曲,我的精神一下子就來了。但是,舞會結束后,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掉淚了,我說,他媽的,愚蠢的國家!我就痛罵這個國家,普遍性的把丑的東西當成美,這不是愚昧是什么?于是我就意識到實際上很早就想過這個問題,我跟他們的沖突,實際上是一種審美上的沖突。那段時間我的情緒處于非常亢奮的狀態,我知道處于這個狀態,我就有新的東西要冒出來了,在中醫學院期間,我就開始臭罵中醫學院了,我說中醫學院整個就是在搞破壞,有些老師就說,嘿,柯領,你怎么這樣講?我對一個剛從日本回國學習藥材的老師講,我說,本來中醫是一門非常美的學問,可是現在你們把中醫用一系列的條條框框把它填滿,整個中醫學院的教材就是有結構沒有精神。他說,你講的太好了,能不能寫一篇文章表達你的見解?我們盡管也感覺到現在的教材有問題,但是就是不知道問題在哪里,他說,你認為精神應該是什么?我說,首先是審美精神其次才是科學精神。你看我們的學生進來以后就是背誦條條框框的教材,不獨中醫,就是我以前重慶大學學的那些理工科的內容也都是這樣,背誦條條框框,本來學習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我們就偏要把它搞得那么枯燥乏味!那段時間,我整個的生命狀態非常亢奮,我知道我一定會有什么新的東西出來了,時間推到1997年,我在成都鐵路中心醫院實習,1月6日這天早晨,我騎車行進在錦江大橋上,我就在想,人的核心素質到底是什么呢?那段時間到處都在提素質教育,我就在思考這個問題,突然,一個想法就從我的腦袋里蹦出來:實際上一個人的核心素質應該是審美素質,我們的教育應該要以培養一個人的審美鑒賞力為中心,從培養一個人的審美的感覺開始。之前一直糾纏在心中的問題突然得到了解決,我興奮得不得了,從自行車上跳下來,把這個想法記在醫院的那個實習的記錄本上。于是我認為教育的本質就是美的教育,培養人就應該是三部曲,第一,要培養人的美的鑒賞力!第二,塑造獨立而高貴的人格,第三,就是形成良好的習慣。我就站在成都錦江大橋上,寫了一個教育學的框架出來。我找到“美是教育的本質”這種感覺以后,我就想這樣好的東西,前人有沒有講過呢?于是那天晚上我下班以后就翻閱書籍,教育的本質是什么呢?說教育的本質是生產力,說教育的本質是上層建筑,說教育的本質是多樣的,說教育沒有本質的……太多了,可是就沒有人說教育的本質是美的教育,以前我看這樣的書籍我是看不懂的,但是,這一次我看懂了,我覺得他們說的都不對!那么,我要怎樣來論證這個觀點呢?我就跑到書店里去買書,有一天,我就到了一個比較偏僻的書店,剛好看到一本名言警句的書,我就翻到了郭沫若有一句話:“人類社會的進步有待于人性的改造,人性的改造應該從兒童的情感教育、即美的教育入手”!我一看,哎呀,心里非常激動。我認為正是審美把人分成了不同的層次,于是我就去查資料。

我發現,德國在17世紀以前在法國這些國家面前是抬不起頭的,但是,為什么在18世紀19世紀,德國產生了、康德、歌德、席勒、黑格爾這樣一批人?他們這一批人有一個核心的觀點,就是審美鑒賞力才是一個人最本質的能力。席勒曾經講過這樣的話:“要把感性的人變成理性的人首先要讓他成為審美的人”。也就是說要把一個感性的人培養成為理性的人,必須要經過審美的橋梁。而且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這本書里把審美教育分析得非常好。于是我感覺到,前人有這樣的一個見解和我的感覺是一致的。我就要來論證這個觀點的正確性。后來,98年1月14日我就把論文寫完了,然后就投給中國《教育研究》雜志社,我就對“美是教育的本質”問題進行了論證。

我的推理比較冗長,首先我從“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這個最基本的命題入手,在這個前提下我進行推理,教育是培養人的心理與行為的社會活動,心理決定行為,所以心理比行為更根本,心理活動由兩大部分組成,一個是意向活動,一個是認識活動,這樣一下子分開了!我們以前一直以為,心理是知情意的統一,現在我證明這個結構是錯誤的,這個觀點還不是我的,應該是潘菽和唐志杰他們的,為什么他們不能讓人們接受這個觀點呢?就是因為他們盡管知道意向活動很重要,但是不知道意向是怎么構成的,有哪些要素,我就把他們的觀點大大地推進了一步!我認為意象活動包括需求、情感、意志、理想、信念、價值觀;認識活動包括,注意、感知覺、記憶、思維。意向是人的活動動力所在,心理活動中意向活動是最重要的居于核心支配地位。認識活動是在意向活動主導下的活動,所以意向活動比認識活動更根本。那么在意向活動中,需求是本體,到目前為止,學術界仍然不知道心理是如何發生的,這是一個世界性的懸案,我這里就明確的提出來:需求是心理活動的本體。你看,不管是中國主編的還是美國主編的心理學方面的書,他們第一章講什么?感覺、知覺!講思維、講記憶對不對?我現在把它顛倒過來,我首先講人的需求,然后,講情感、意志、理想、信念、價值觀,這才是心理學的基礎的基礎。那些感覺、知覺、思維都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服務的。那么現在心理學界的這個世界性的難題一下子就被我突破了!

在意向活動中,需求是本體,是有機體向外擴張的生理要求和心理要求,是一種生存的本能與發展的潛能,需求是否得到滿足而產生情感!現在全世界不知道人的情感是怎么產生的,你們去看那個普通心理學的書,他們根本不知道需求是怎么回事!還停留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上,沒有最根本的突破。在我看來,需求是生命的種子!我們培養孩子的過程和農民種莊稼的過程是一樣的,那些有經驗的農民種莊稼為什么種的好?因為他們知道農作物在那個階段需要什么,你需要什么我就配合你的需要,需要陽光我就給你陽光,需要雨露我就給你雨露,需要肥料我就給你肥料。教育和這個一模一樣,需求就是心理活動的本體。如果我們知道人的需求是如何展開的,那么我們教育的過程中就是滿足人的需要嘛!一個是滿足需要,一個是提高需要,這不就簡單了嗎?需求是否得到滿足產生了情感,情感內化就形成了價值觀,情感活動是起主導作用的活動,是心理活動中最根本的活動,他決定了意志、理想、信念、價值觀的方向。決定認識的深淺,決定感知的大小,就是在這里,情感是本體。

人的情感又分為本能情感、審美情感、與理智情感。其中本能情感是人天生具有的情感,審美情感和理智情感是后天由教化形成的具有社會屬性的情感,而審美情感比理智情感更根本,它是連接本能情感與理智情感的中介和橋梁,因此情感活動中最基本的情感就是審美情感,我就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審美情感是由人的審美需要通過心靈對客體的審美共鳴而產生的情感,審美情感是我們所特有的本性,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根本特征。也就是說,審美情感是人擺脫動物性的出發點,是人走向理性、走向精神生活,走向創造性實踐的邏輯起點。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審美情感為核心的社會活動。所以,健康審美情感的教育就應該是教育存在與發展的出發點。換句話說,美是教育的本質,也就是培養美的高尚的心靈才是教育的本質。正如美學家李澤厚說:“美的本質是人的本質最完美的展現,美的哲學是人的哲學的最高級的峰巔”。美是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人的感性和理性人的現實性與超越性相統一的中介。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美是人的本質與教育的本質及其人類文化本質的最完美的展現。

我在得出這個結論的時候,《教育研究》的主編就告訴我說很多人可能還是看不懂。他說,你能不能就這個問題再做一些解釋?從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角度進行進一步的論證。我這次從美國回來就是做一些這方面的解釋,剛才這里是理解我的觀點的最關鍵的地方。我以為變革社會要從變心開始!教育是心腦手合一的結構,心的變革要從重建審美價值觀開始。就心理活動來講,情感和認知是構成心理的兩個最基本的維度。

美是人化程度的標志!這句話不是我講的,是一個著名的美學家叫高爾泰說的。以前是四川師范大學的教授后來好像到美國去了。他有一本書《美是自由的象征》,里面就有這樣一句話,我當時看了感覺太經典了!你觀察任何社會的精英階層,他們普遍的審美修養應該是比較高的。但是,我們中有一點特殊,我們一直以為,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把音樂美術這樣的學科看成是豆芽學科。80年代我在重慶大學,我是音樂協會的會長。我搞了一個調查,在重慶大學里百分之九十五的人不會識簡譜,而那百分之五的人中間,有古典音樂文化教養的人很少,而這些人現在已經工作了,我的那些同學,現在在各條戰線上担任領導,有時候我打電話過去,他說,嘿,老柯,晚上晚一點再給我打過來!好嗎?你知道他們在干什么?打麻將!他們休閑的方式基本上就是在打麻將上度過,我不能說一律的反對打麻將,因為每一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愛好,但是如果說,一個國家大多數人打發休閑的時間都耗費在了麻將里面,是不是值得我們反思?本來,休閑的時間你可以打麻將,可以跳舞,可以踏青,也可以參加音樂會,生活是非常豐富的,但是由于我們從小沒有培養他們如何享受生活的能力,我認為學習藝術就是培養人享受生活的能力,學藝術不是學了沒用的,好像現實沒有用,但是卻是在培養他們享受生活的能力。我回到成都來,最大的感覺就是,到處的茶館都是打麻將的,本來我們沒有資格去指責別人的娛樂方式的選擇,但是一個社會的娛樂方式都是打麻將的話,那么是不是應該引起我們社會的反思,尤其是引起我們教育的反思!你看,在西方國家,那些精英階層,他們的娛樂方式是非常多樣的。他們玩游艇,自己開飛機,還要去聽歌劇!還有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他們就把時間花在了豐富多彩的活動上了,這些東西就激發了他的生命狀態,提高了他們的生命活力,你說,他們的創造力怎么不強呢?在硅谷我們中國人的地位是什么呢?上不沾天,下不沾地!但是,這一批人在國內基本上算是精英,他們中間能夠真正的沖到管理階層與最頂級研發的就不多了。我遇到過美國一家軍事武器公司的人,她跟我說,在他們公司真正在研發第一線的人基本上都是老美,因為他們有新奇的想象力,他們把自己的想法貢獻出來,我們中國人就把這些想法變成具體的程序,也就是說,我們只能給別人當下手。很多國內的留學生也講,他們很多時候思路不開闊,習慣了知識的記憶和積累,往往那些平時成績不太好的同學在研發上特別有感覺,我們學得比他們扎實,但是創造性沒有他們好。所以我就講,美是教育的本質!就得出這么一個結論。接下來,我們休息一會兒,然后就講美是教育的本質在具體的教育中怎樣來貫徹。

下半場:

在開始之前,我引用毛澤東的一句話來和大家分享,就是“感知了的東西我們不一定理解了它,但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我們才能更好的感知它”。我覺得他的這句話說得非常好,在他的《矛盾論》和《實踐論》文章里有,我剛才講美是教育的本質,要深入的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僅僅靠大家看這些參考資料不行,我建議大家讀一些書,比如說,黑格爾寫過一本書叫做《歷史哲學》,它里面有一章就談古希臘這個民族是一個美的民族,他為什么要這樣說呢?席勒曾經寫過一本書《審美教育書簡》,然后,尼采也寫過《悲劇的誕生》,這是他的美學著作,還有海德格爾《林中路》,還有就是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從德國跑道美國的一個德國人叫做馬爾庫塞,他寫過一本書叫做《審美之維》,那本書很有意思,當時被希特勒迫害的人很多都跑到美國去了,這些人并不是就一味贊同美國,美國是一個包容性的國家,在美國自然科學發展得很好,那些搞人文科學的人就不是很好了,掙不了多少錢,美國盡管是一個科技至上的國家,但是,那些來自硅谷的人就講,他們已經把科技發展成了美學,比如蘋果公司,人們從中體會到了科技之美。馬爾庫塞在寫這本書之前,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單向度的人》,是對美國這個國家意識形態的研究,他認為,美國這樣的國家發展到極致也是很不自由的。科技發展以后,科技反過來控制人,把人當成工具,他認為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它既反對蘇聯的社會主義,因為社會主義是政治壓迫,也反對美國的資本主義,他認為資本主義是技術壓迫,他就號召大家起來造反,所以在六十年代,美國發生了一場很大的運動,最終被鎮壓了,馬爾庫塞就覺得應該在內心深處發動一場審美的革命。他在書里就寫道:藝術代表所有革命的終極目標,個體的自由和幸福,藝術的使命就是要人民去感受一個世界,讓個體在社會中擺脫他的工具性生存的思想和活動,藝術的使命就是在所有行動中去重新建造感性和理性,去塑造新感性的人。他成為美國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文化運動的精神領袖。要把這些現象理解清楚,才能把“美是教育的本質”深刻的理解,我們一定還要看很多書。

還要了解人類演變史,尤其是西方哲學史,弄清楚那個階段,西方哲學要解決什么問題,哲學史是人類精神文明的最高成就,你要了解這個過程以后,才能更好的理解美是教育的本質這個命題。

剛才有一個老師講,我也有同感,我們中華民族不管是來自哪里的華人,由于我們的教育理念出了問題,我們的教育就是培養人怎樣去謀生,而不是去生活,臺灣也是如此!大陸也是如此!我認為,我們的教育應該是培養人怎樣去生活,而不是去怎樣謀生。生活才是最根本的,生活需要感情,需要浪漫!我們的教育是千方百計的摧毀你生活的能力,不要以為臺灣就好,臺灣也是如此!我在美國可以看到臺灣的電視節目,但是我根本不看臺灣的電視,我還情愿看大陸的,因為臺灣搞的也是資本主義,但是他們搞的不是原汁原味的東西,尤其缺乏宗教的引領,所以很多東西他們也搞得亂七八糟的,又土又俗。我們的教育走到今天,不是我們教育部的問題,也不是哪一個學校或哪一個老師的問題,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教育理念體系出了問題,從根部到樹干到枝葉全部出了故障!我說美是教育的本質就是要把中華民族的感性的力量激發出來。把感受生活的能力重新激發出來。我就是帶著這個使命從美國回來修改我的書稿的,我以為,我到美國一年多了,腦子可能生銹了,到美國,我去做醫生,沒有更多時間來思考這個問題,所以我回來對修改我這本書沒有太大的信心。結果,這段時間我靜下來,我覺得妙語連珠,所以,我很有信心,只要一出版,出來就是世界名著!整個表達沒有商量的余地,就是自言自語,把它表達出來就行了。我記得中國古代有首著名的古詩就是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大用外腓,真體內充。返虛入渾,積健為雄。具備萬物,橫絕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長風。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持之非強,來之無窮。”我感謝我的國家,因為她帶給了我太多的痛苦!可以說,是豐富的痛苦,我要去思考,為什么我如此痛苦?毛澤東也說過,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所以,我認為美國、德國這樣的國家不太容易出偉大的思想家了,上海的德國文化研究所的主任趙鑫珊有一次就問德國的人,為什么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你們產生不了像康德、黑格爾這樣的人了呢?那個德國人沉思了片刻說,也許是我們在德國的生活太好了吧!我們苦難少了,我們的德國人不再反思,不再思考了!我們去享受生活了。而我們中國呢?我們生活在壓抑之中,這種壓抑正在開始釋放。我們中國其實是一個多元的國家,美國表面上看是多元的,但是他們西方人盲目自信,以為自己的文化是人類的核心,他們的孩子根本不知道東方是什么樣的,我認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應該是苦難培養起他們憤怒的激情。在我們這塊土地上,我們有非常好的文化,比如易經、比如中醫的博大精深,而起我們也可以學到美國的、德國的文化,我92年差一點到美國去,但是,后來我就到成都來辦四川愛達經理學院了,我現在甚至認為,如果那個時候就到美國去,我這一輩子就完蛋了,因為我到那里,最多就是去學一個MBA,然后毫無疑問就去一個公司做負責人。但是毫無意義!我在中國的這段苦難的日子,把我內心中美的感覺激活了。在問題很多的環境容易發現問題,你在美國那種環境發現不了。下面,我們就看怎樣把美運用起來。

具體到我們中國的教育,實際上歸納起來就一句話:中國的教育就是在搞破壞!從教育部到大中小學團結起來搞破壞,這也符合發展中國家的身份。我在引言里這樣寫道:長久以來,我們的教育是以培養人的認知能力為核心的社會活動,現在,經過我對“美是教育的本質”的揭示以后,教育變成了以培養人的審美情感為核心的社會活動。我把這一轉變稱為教育的革命,所謂革命,就是世界觀的轉變。我們的教育把知識的傳授,把條條框框看得非常重要!我們強迫學生,用很多方法逼迫他們學習,導致他們普遍厭學。興趣是一種情感,但是我們卻用條條框框的東西破壞了他們的情感,最后導致我們這個民族的心智是非常狹隘的。這是整個教育系統出現了問題,與我們哪一個人都沒有關系。那么,西方國家也有作業,但是他們不允許排隊,排隊就是歧視!所以很多剛剛到美國去的家長很痛苦,他們還愿意把孩子送回國內讀小學、讀初中,因為如果在美國,你逼迫小孩子學習,他要告你!他要保護他自己的權益。還有些父母要去看孩子的日記,孩子照樣可以去告你,因為這是個人的隱私。所以我們很多到美國的父母非常痛苦,他們認為:我們好不容易為了孩子到美國來,但是他們現在不孝順我們,動不動就要告我們!實際上,這是因為環境發生了變化。他們從小培養人,培養你自由選擇。那么中國現在呢?有沒有辦法改變呢?我認為大環境要改變起來確實是非常難的,由量變到質變需要一個過程。但是,我們的教師至少可以把“美是教育的本質”運用到我的日常教學之中。我常常講的一句話:與其埋怨黑暗,不如自己點亮一支蠟燭!從現在做起。那么接下來我就想和大家分享我的經驗。

我先給大家念一下我的引言里的內容:人類的教育在奔波了二千多年以后,現在正走向轉折點。我們要從根本上改變對人的態度,才能根本上改變對教育的態度。人不是工具,而是目的——教育要回到一切為了人,一切為了人的美好生活的理念上來。只有這樣才能讓人類的教育擺脫功利主義的糾纏而真正實現為人謀幸福的理想。我的直覺發現與理性論證揭示了美是教育的本質,為整合教育打開了一個新的維度。人類的教育需要經過美是教育的本質這個收縮點,才能確立一個新的存在。美是教育的本質,構成教育的核心和靈魂。在此教育思想的徹照和穿透下,教育內容的五育結構,就應該是“美、德、智、體、勞”的有序結構才符合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由此,教育的實踐就應該在“教育為立國之本,美育為立教之本,審美為立人之本”這三大信念的主導下,全面而系統的展開。美是教育的本質,美為教育立法。因而也就重塑形象與更塑精神地為教育建立一種新的世界觀與新的方法論。

那么現在變過來了,美是教育的本質要求我們:教育要以探索人的幸福作為出發點。要學會傾聽孩子、傾聽學生,并在傾聽的基礎上建立一種“自由、平等、博愛”的對話關系。美是教育的本質要求我們:教育的過程是價值引導與自主建構的過程,因此,在學校文化的建設方面要在高雅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保持一種平衡:一方面學校要倡導高雅文化至上的價值觀,把學生的審美情趣盡可能引向到對世界文化精品的欣賞中——欣賞世界名曲、欣賞世界名著、欣賞世界名畫等等;另一方面,學校也不反對同學們對大眾文化的選擇。學校在文化的選擇上要保持“一”與“多”的態度。“一”是指學校倡導的高雅文化。“多”是指文化選擇上的多元寬容的態度,學生們可以選擇高雅文化,也可以選擇大眾文化、民俗文化作為自己審美修養的組成部分。

那么,這個就是談校園文化的建設的,周校長,我不知道你在負責校園文化的建設方面是不是這樣運作的?你們對大眾文化和高雅文化的態度是怎樣的,就是反不反對大眾文化?(我們學校對于學生的文化追求還是鼓勵他們自由選擇,我們學校對于不同的學生盡量創造不同的方式讓他們發現自己,同時學校盡量營造一種良好的文化氛圍)也就是說,學校還是在高雅與大眾文化之間,我認為周校長是在目前的體制下,把美是教育的本質發揮的很好的一個校長。把美是教育的本質的理念貫徹進去了,比如說,你們在開學的時候,寫那個告同學書,告家長書,我認為寫得很美!語言也很美,很有感染力!剛才涉及到一個國家整體的問題,接下來,就是對我們每一個老師都有用的了。

美是教育的本質要求我們:要走向體驗式學習。體驗式學習是一種學習方法的選擇,它要求我們學好任何一門學科都要遵循“感覺(Feeling) ——思考(Thinking)——實踐(Practice)”這樣三個階段才能完整與深刻。說到這里,我就有這樣的感覺,你看我們到書店里去買書,看到西方國家那些學者寫的東西,你們看他們的前言后語就感覺好像有什么東西往自己內心里鉆,但是,你看我們國家很多學者寫的東西為什么就沒有這樣的感覺呢?當然,我們國家還是有三四個左右的還可以,比如說周國平這些,我們的有些青年的知識分子寫得文章不亞于西方國家的作家寫的東西,比如說,馬爾庫塞說到美的功用的時候,中國的劉小楓就比西方國家解釋馬爾庫塞解釋得更好。我有一個朋友給我說過這么一件事,說它有一個侄兒在作文寫大海,說把大海寫得那個好呀,寫得活靈活現,但是,后來他發現一個問題,那么小把大海寫得那么好,已經遠遠超過了他的能力。他無非就是背誦了很多文章,這篇文章無非就是他們背誦出來的。 后來我就意識到這是一個問題,西方國家并不是不要你背誦,但是,他們首先是要你感覺,它不是要求你要有多少華麗的語言,多少美妙的詞語,他們是要你親自去感受,去體驗,把你的所見真實的表達出來。我在中國碰到一個博士研究生,我看他的論文,我就問他,為什么你們的文章沒有我字呢?他就說,我們的教授說過,我們要客觀的研究事物,所以即使我們的文章里有我,教授也要把它刪掉。所么恐怖呀!一個國家的學術界的精英寫出來的東西沒有我字,沒有自己的情緒體驗的參與,純粹就是背誦!所以,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很多精力的寫的書,實際上成就是很小的。那么這個地方我就講道:感覺(feeling)就是通過眼、耳、鼻、舌、身來全面接觸學習內容,形成第一印象,對感覺的對象在感性接觸的過程中有了內心把握的方向,也就是說找到了整體感覺,培養自主發現的眼光與解決實際問題的悟性直覺力。思考(Thinking)就是在找到感覺的基礎上對學習的內容進行全面的分析綜合、歸納與演繹、判斷與推理,形成把握整體的理性認識。實踐(Practice)就是在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主導下,對學習的內容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把握,把經驗與知識內化成自身的一種素質,把感覺與思考內化為心靈深處的信念,從而更好地幫助我們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走向自我實現與社會實現。我不知道我們現在的老師是不是體驗式的教學。(周老師:我覺得這個方面做得非常少,一方面我們被關在學校里,出去體驗的機會非常少,另一方面,老師的教學就是一味的灌輸,學生就是記憶和訓練)但是,在目前這個情況下,可以把他用起來。我講課時講得很好的,其中有一個奧妙在什么地方呢?比如說,我上市場營銷這門課程,學生來了,我首先提前一個星期把這本書和教材發給大家,要求大家找整體感覺,回去以后自學,一個星期以后,也就是我上課的時候,我要看到他們每一個人手里有一本自己寫的市場營銷的書。如果寫不來,我要把寫不出來的學生趕出教室!有些人說我沒有時間,文化水平很低,寫不出來,我說不行,市場營銷這門課不是說你文化高就可以學好的,首先要看你有沒有感覺。任何一門學科,要找到整體的感覺很重要,因為一開始的感覺決定了以后學習的積極性。我們現在的老師基本上是分解式教學法,大大低估了學生學習新鮮事物的能力,我在學習系統論的時候,我就發現了一個規律,你從“整體——部分——整體”這個角度去思考問題。效益絕對提高很多。我們的老師,不管是教語文教英語還是教其它的,都要首先停下來,給學生一個整體的映像,對這門學科有一個整體的感覺。如果學生沒有找到這樣的感覺,不要急于灌輸,一定要有感覺以后,上課的時候討論!老師要啟發學生去找到這樣的感覺。包括其他的學科!找到整體的感覺以后學起來就很容易了。我在教市場營銷的時候,采用趕出去的方法,他們都找到了感覺。本來這門課,八十個小時完成的,我四十個小時就教完了。后面的四十個學時干什么?講案例,講具體的運用。我就把主要的時間用在了用市場營銷的知識、原理、方法來培養具體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上,效果當然很好。學完這門課以后,我們很多學員說可以馬上當經理了。

我就在想,我們其它的學科也可以這樣。一旦找到了感覺,學生會很有興趣!我們很快把該講的東西講完,然后就可以按照老師自己對教育的理解,對人生的感悟做其他的事情,甚至可以聯系運用,本來用美的觀點去看的話,我們的教學講究的是形象性、情感性、活動性可以把課堂搞得非常好。但是我們很多老師還是用“部分——部分”的方式,我們應該用“整體——部分——整體”三部曲的方式,這也就是系統心理的認識方式。美國人就很成功的運用了這樣的系統思維方式。這是人類系統研的最高成就,為什么我們不能夠讓我們的老師運用起來呢?周老師,你在平時的教學中運用這樣的方式嗎?(周敏:用過)下面我們請新都一中非常優秀的語文老師周敏老師來和大家分享以下你的感受。

(周敏:我教高一的時候就把語文書發給他們,讓他們自己讀教材,然后要求他們每個人辦一張報紙,可以談對課文的看法,也可以談談自己的心得感受,大家知道我們高中教材比初中教材要有趣一些,內容要寬泛一些,但是,這里面還有一個應試的問題,所以,還要進行知識的梳理……)你的教學也是為了讓學生擁有獨立的發現的眼光。我在這方面還有一個感受,我上音樂課。我是重慶大學音樂協會的會長,我培養了將近兩萬名音樂愛好者。我在頭一堂課就從宏觀上去講,盡管音樂的很多地方比較枯燥,但是一旦講到宏觀就有很多故事了,我就在這一堂課里把所有的愛好者的興趣煽動起來,我就講怎樣欣賞,找到音樂的感覺。我要演奏幾十首歌曲,把錄音機打開把大家引入到對音樂的美的意境中去。很多音樂不好的人實際上缺乏的是節拍的訓練,我就在教學樓里帶著他們幾百人一起打拍子,把教學樓弄得震天響,于是別人看到這里還在學音樂,他們也來了。我們很多人跳舞不好,關鍵是沒有找到心靈的節拍。這些工作做完了,才開始進行簡譜的訓練,五線譜的訓練,到最后的時候,我就帶著大家回顧第一講的東西,我們經過七次講座大家已經把音樂的框架填滿了。

所以說,我們可以把這樣的方式運用起來的“整體——部分——整體”。我覺得凡是非常優秀的老師都會運用這樣的方法,我以前的高中數學老師就是這樣把平面幾何、立體幾何、等等東西總結出一個圖表的方式,我們不在于做多少題,關鍵是要培養一種整體的感覺。有了這樣的感覺,學生就很有興趣了。

美產生于整體觀照下的局部行動之中,我們要運用起來。我到了美國以后,等到我的書出版以后,我要給教育部寫信,教育部部長要看!我要強迫你看!你把中華民族的教育搞得這么糟糕,花一點時間看看這本書不就可以了嗎?所以說,我這一輩子的任務不做多了,就只做一件事情,就是把美是教育的本質這樣的理念在中華民族這個多災多難但是充滿希望的民族的土地上慢慢生長起來。

最后我要用這一句做個總結:

只有美的東西,才能把渴望成長的心靈導向正確的方向;只有美的東西,才能引起人們的審美共鳴,激發想象力和學習興趣,使學生們的學習變成一種激動人心的智力探索,一種愉快的審美享受,一種懷著希望的文化旅行。這時,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担、一種責任,而是一種審美的需要,是生活的組成部分。謝謝大家!

柯領對話妙語錄:

1、我建議把中國的語文教材全部燒掉!除了《新語文讀本》。(李玉龍說,現在的新教材有一些改變)我可能看到的是老教材,那就不要全部燒完,留一點好的。

2、(一個老師講到需要很多柯領這樣的人為中國的教育吶喊,要自上而下改革的時候柯領說)我跟他們較量去!我們大家一起努力,我來做我的事情,你們做你們的事情,我這本書不寫好不交給出版社,自己都沒有被說服,怎么說服別人呢?要出就要出個世界名著!



網載 2015-08-23 08:40:00

[新一篇] 梁衡:張聞天,一個塵封垢埋卻愈見光輝的靈魂

[舊一篇] 鞏勝利:中國房地產遭遇“死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