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價值觀研究與構建當代中國價值觀體系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B0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023(2007)02-0011-04
  中國當代哲學價值論的研究,大致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始,逐漸將中心落在價值觀研究上,社會各方面對價值論的重視也主要體現在這一方面。但是,不客氣地說,我們在這方面的工作和努力,我們所提供的理論觀念和精神產品,還遠遠沒有達到滿足社會需要的程度。中國社會正發生著深刻的轉型,可我們在觀念和理論上,仍存在諸多含糊、迷茫甚至混亂的情況。筆者以為,我們應該以構建當代中國價值觀體系為目標,圍繞問題,有的放矢,進一步推進和深化價值觀研究。
  一、重新反思中國傳統價值觀
  當今中國是從傳統中國發展而來的,無論人們在觀念上理論上如何進行超越,或號稱實現了跨越,實際上任何人也無法割斷這個歷史過程。傳統是現實的根,是現實的源,不理解傳統也就無法認清現實,對傳統的弊端指認不準,在現實實踐中就很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走舊道履覆轍。這兩個方面,在當今中國都有著大量的經驗根據的支持。傳統之為傳統,之能夠傳下來,表明其還有著生命力,繼續影響著現在的人們,其中起作用的一個重要渠道,就是價值觀。價值觀既是人們評斷是非、好壞的標準和原則,也作為一種人們以為的合理看待事物、知人論世的方式,一旦確立,就具有了一種普遍化的社會性性格,并得以薪盡火傳地延續和橫向地播散或流傳。而唯有這種為實際生活著的人們所相信所信奉而延續而流傳的觀念,才是真正能起作用的,也是有著生命力的表現。至于那些僅僅存留在經典文本中的思想觀念,也就是那些為理論家思想家所提倡的屬于理想主義的東西,恐怕更多地只具有思想史意義,而與現實生活中人們借以知人論世、進行行為選擇的實際價值觀有著很大差別。
  馬克思早就指出過,正如看一個人不能以他所說的話為依據一樣,了解一個時代也不能只看它的意識形態和觀念文化。但我們許多搞理論研究的人恰恰忽視這個道理,把古代思想家寫在書中的價值觀當作是那個時代人們真實奉行的價值觀,比如把中國儒家經典中的價值觀當作是中國傳統的主流價值觀。無論是激烈的反傳統派還是保守主義者,基本上都以此來看待傳統,只是各自所側重的方面不同罷了。他們都忘記了一個基本的事實:漢武以降的歷朝統治者,盡管嘴上講的是獨尊儒術,在制度安排上卻是“百代都行秦政制”,施行法家那一套東西。陰法陽儒,儒表法里,價值導向與實際的價值取向形成悖反,其重要后果之一,就是導致了普遍的雙重人格,從知識分子到普通老百姓,都奉行著嘴上講仁義道德,似乎都只為著如何正其誼明其道而努力,實際上卻斤斤計較地進行著利害的盤算,謀利計功,不落人后;明里都在講人性本善,誠信為根,謙讓是本,經教化皆可為圣賢,暗里卻堅信人心險惡,有罪推定,處處設防,輸誠失信,在在有之。盡管我們無法對過去各朝的價值觀予以實證的調查,但通過正史、野史和其他文獻的記載可以知道,實際生活中的人們并非把儒家經典中的那些理想的也是高調的東西當作信條,國家政治生活中如此,人們的日用倫常中也如此。這正如今天農民工人們的評價標準與報紙上提倡宣揚的標準有很大差別一樣。
  如果說鴉片戰爭之前中國社會是一個比較封閉的社會,自此以降,西方文化就隨其商品、商人、傳教士等開始逐漸滲透了進來。經上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對民主和科學的推崇,西方實用主義、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等各種思潮更是大舉進入。在價值觀層面,民主、共和、憲政、法制、平等、自由、權利等等,都在沖擊以往中國本土的家天下、等級制基礎上的君臣父子、仁義禮智信觀念的同時,為世人特別是知識分子階層所廣泛接受,形成了近代以來的新的傳統。中國被強行拖進了現代化的過程,成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或全盤西化固不現實,或保存國故,都是一些文化人的一廂情愿。加之嚴重的城鄉二元化,一方面是城市文化和知識分子觀念形態的云翻霧起,另一方面則是廣大農村和農民原生態生活的死水微瀾。中國的價值觀在固有的多元混雜的基礎上,又突現出了傳統性與現代性的矛盾沖突。還有共產黨人所開創的延安傳統,因其解放后變成國家的主流觀念,其影響和地位就絕不能以一地一派的眼光而視之,如何分析其緣起、構成和利弊,也是一件非常復雜的事情。
  如此看來,對于中國的傳統價值觀,既不能以“禮儀之邦”來贊之,也很難用“民族劣根性”來貶之,其復雜性決定了我們很難用“一言以蔽之”的模式來概括。“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固然不錯,但如何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弄清其本來面目和來龍去脈,如何立足于中華民族現代化和人的全面發展確定合理的解釋框架和評判標準,分清其精華與糟粕,是其所當是,非其所當非,卻是一件十分艱難的工作。毋庸諱言,這方面的工作我們做得還是很差的,至少是很不夠的。我們應該盡快地將這方面的工作開展起來,結合倫理學史、美學史、經濟學說史、政治思想史、制度發展史、教育史、民俗史等,將中國的各種價值觀及其歷史發展,做一番系統的整理和梳理。這將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二、當代價值觀調查工程
  關于開展這個調查工程的問題我們在好些年前就提出來了,由于種種原因,至今也沒有真正地開展起來。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工程,是我們非做不可的一件事情,而且可以說,我們進行傳統價值觀的研究工作,也是為了與當今中國人的價值觀調查聯系并為之服務的,是為了更好地了解和理解當今中國人的價值觀情況及其變化的趨勢的。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各個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很不平衡的國家,我們進行當今中國人價值觀的調查,一定得特別重視這個國情,分別地以不同地域、不同信仰、不同階層、不同民族、不同年齡段、不同行業人群的價值觀為對象,對價值觀的不同方面進行調查。毫無疑問,這是一種工作量非常巨大、非常艱苦復雜的工作,是需要與社會學、宗教學、民族學、教育學、經濟學、政治學等學科進行聯合,需要獲得國家有關部門支持的一項龐大工程。
  我們實現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對中國國情的真切認識。過去我們多把國情理解為物質性的經濟性的條件以及相關的教育、醫療衛生、體育等方面發展的情況,也通過人口普查等途徑獲得了比較全面的掌握。但是,我們對于“人情”——人們的生活態度,對當前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對黨和政府工作的滿意程度,對許多國家重大政策的了解和贊同的程度,對社會在權力、地位、財富、機會等方面的分配是否公正的看法,對人際關系和社會安全方面的看法,對黨和政府的信任程度以及對社會發展前景的看法,人們的生活期望、信仰以及社會道德狀況到底是怎樣的,人們的實際評價標準到底如何構成、對社會主導價值觀到底有多大的認同度,等等——相對說來,就了解的比較少,甚至還沒有將之納入“國情”研究之中。而在實際上,這種“人情”不僅是最鮮活最動態的國情,也是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據。
  我們都說這些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特別是隨著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到市場經濟體制之后,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在不同階層、不同地區的人們之間有哪些速率和程度的差別,有哪些方向性的差異,價值觀方面的差別在什么條件下導致了沖突以及這些沖突帶來什么樣的后果,我們都缺乏實證性的材料數據。可以這么說,我們所理解所了解所談論的許多變化,都是或主要是在知識分子階層中所發生的,是通過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所表現出來的。對大量的存在于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中的東西,大量的存在于農民、工人和下層群眾中的屬于生活原生形態的東西,說實話,我們了解得并不是很多,有的就根本不了解。有研究表明,城市人群與鄉村人群在價值觀上的差別,城市中上層和下層人群在價值觀上的差別,知識分子階層與工農階層在價值觀上的差別,先富起來的一大批人與生活還比較貧困的人們之間的觀念差別,甚至老年一代與青年一代之間的觀念差別,正在形成一種“斷裂”。這種“斷裂”不僅是描述性的,更主要的還是功能性的,它意味著人們在立場和評價方面的對立,也容易導致實際選擇和行為上的對抗。這些年來大量發生的且具有增加趨勢的所謂“群體性事件”,就是這種對抗的具體表證,是社會不和諧不安定因素的突出表現。而在這些方面,我們恐怕還是相當不熟悉不了解的。
  在對國內的價值觀進行比較細致而實證的調查的同時,也應對西方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人們的價值觀進行適當的調查和研究。在歐洲一些國家,已經開展了這方面的調查研究,而且是持續不斷的追蹤性的調查,以便對人們的價值觀的變化進行必要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與他們合作,一方面將中國的調查納入他們的計劃,并獲得一定的資助,另一方面,也可使用他們的材料,使我們對西方國家的“人情”有比較實證的了解。對于發展中國家,則可選擇那些與中國具有可比性的大國如南美的阿根廷、巴西、印度,通過有關組織,間接地進行一定的調查。另外,對于與我們有著較近的文化傳統的鄰國如日本、韓國等這些后起的國家,對于曾搞過社會主義的俄羅斯和東歐一些國家,都應該積極地進行聯系,將這種調查工作開展起來。
  筆者以為,我們價值哲學學會成立之后,可以以社會學術團體的名義向國家有關部門申請立項,然后組織全國的力量,開展這項調查工程。同時也與國外有關組織聯系,分階段有步驟地實現全球性的價值觀調查工作。
  三、推動思維方式轉變,構建當代中國價值觀體系
  現代化作為一種整體性的社會演進,不僅包括物質器具和制度層面的現代化,也包括文化的現代化;不僅意味著社會教育水平、體育衛生設施、通訊交通等交往條件和社會服務中介組織的現代化,更意味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的現代化。總之,是生產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全面的系統演進,任何一個方面的單兵獨進,看似是效果顯然,實際是無法持久的,也不能產生應有的合理效應。
  中國作為一個后發展的國家,也是一個集權傳統最為悠久、皇權神圣政教合一的國家,在現代化和參與國際競爭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利用國家政權的力量進行社會動員,組織和推進現代化進程,并整合民族資本的力量和全國資源來參與國際競爭(從這個角度看,中央權力和權威的弱化是不利于中國的現代化的),另一方面,現代化過程又是一個市民社會逐漸發育、社會自組織功能增強、個人從依附性走向獨立性、國家政治權力逐漸回縮的過程,也即是形成如一些人論證的“小政府大社會”的過程。這就在路徑選擇和目標設定方面存在巨大的二難困境,同時也成為造成民眾特別是知識分子的政治預期與實際的民主政治過程之間的巨大落差、形成民眾的政治冷漠感、社會冷漠感、局外人或看客心態的重要根源。
  這些年來,在國家倡導的意識形態系統和主導價值觀之外,自由主義、新左派、文化保守主義、民族主義等也都表現著現代化“謀劃”的一些思潮。這些思潮既反映著一定的價值觀,也內在地體現著一定的思維方式,二者是密切地聯系在一起的。盡管說它們主要存在于一些知識分子群體中,表現為這些知識分子群體的話語行為,但同時也是社會矛盾的不同方面的折射,比如自由主義更多地與市場經濟所訴求的個人獨立、個人權利等相聯系,新左派則抓住了現實生活中的嚴重的社會不公正現象,文化保守主義與民族主義則呼應著中華民族和平崛起后的文化根基問題和增強民族凝聚力的問題。除此之外,各種宗教力量的迅速擴展和蔓延,也是不可小視的一種新動向。
  中國社會的價值觀的多元性異質性存在,并非自今日始,而是自來如此的。問題是如何看待這種多元性和異質性,如何通過制度安排形成一定的和而不同互動互補的機制,取其利而去其弊,揚其利而避其弊。這里既涉及價值觀也涉及思維方式。無論從傳統思維的尚同排異的傾向,還是從現實的統一思想的政治需求,我們歷來對于多元化總是比較忌諱比較反感的,寧肯“統就假”也不愿意“放而亂”,寧肯要表面的形式的口服,也不愿意看見真實的不服與不和。我們一直未能從經濟、政治和思想各個層次的“一統就死一放就亂”局面中走出來,一直未能找到一種“統而不死活而不亂”的制度形式和運行機制。現在我們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一步把這個問題的重要性突顯了出來。和諧不是排除矛盾的和諧,不是排除異質性的純一,恰恰是以承認多元性和異質性因素的存在為前提,以承認不同社會力量、社會群體的合法權利、合法利益訴求及其順利表達為前提,是要通過協商和妥協而達到的一種和而不同、爭而不亂的局面。這種和諧社會,是在求解各種不同利益之間的最大共同利益、各種不同價值觀的基本公約數基礎上形成的,是經過確立一些共同認可的規則和約法并在其基本框架內的談判和妥協而達成的。國家和中央政府作為社會最大共同利益的代表,作為管理公共事務的最高代表,其權威就在于維護這些共同認可的規則和約法的威嚴,在于在引起糾紛的當事人之間公正地裁判。
  要而言之,我們構建的和諧社會,是一種和諧安寧的現代公民社會,或者說是現代公民社會意義上的和諧社會,而不能是至少不應是傳統等級制臣民社會意義上的和諧社會。因此,政治問題、政治理念必然是當代中國價值觀體系中的核心內容,這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回避無法繞開的關鍵問題。任何將價值觀體系道德化的企圖,當它抽去了公民權利和現代民主政治的基礎、有意忽略價值觀多元化和異質化的現實,主要是圍繞著如何使個人成為溫良恭儉讓的“善人”、將各種普遍的“好”組合起來形成體系,勢必將失去其時代特點和對現實的解釋及批判意義,成為一種抽象的超時代超民族的烏托邦理想。
  對傳統價值觀研究、現實社會價值觀調查,既是為著了解歷史和現實的人情世道,更是為著構建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公民社會的時代要求的價值觀體系而服務的。希望我們能夠通過價值哲學研究會的組織性活動,有計劃地對這些工作做出一些安排,確定一些選題,大家分工合作,避免低水平重復,將有限的資源合理而充分地利用起來。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武漢11~14B1哲學原理馬俊峰20072007
價值論/價值觀/當代中國
  Axiology/Values/The contemporary China
Deepen the Studies of Value and Build the Value System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a  MA Jun-feng  (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Renmin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2, China)Tradition is the root or fountain of reality. We can' t recognize the reality without understanding the tradition. If we fail to recognize the traditional abuses, we are most likely practicing the new but following the old ways unconsciously. The traditional values in China were formed by complicated elements and the values in today' s real life are also various. Aiming to build the value system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a, surrounding the problems, having the definite object in view, dividing the work properly, we should promote and deepen the studies of the traditional values and the investigations of the values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a.
傳統是現實的根,是現實的源,不理解傳統也就無法認清現實,對傳統的弊端指認不準,在現實實踐中就很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走舊道履覆轍。中國傳統價值觀是由復雜的多種因素構成的,現實社會中人們的價值觀也多種多樣,我們應該以構建當代中國價值觀體系為目標,圍繞問題,有的放矢,合理分工,進一步推進和深化對傳統價值觀的研究和現實中國社會價值觀的調查。
作者: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武漢11~14B1哲學原理馬俊峰20072007
價值論/價值觀/當代中國
  Axiology/Values/The contemporary China

網載 2013-09-10 20:43:24

[新一篇] 消費時代的暖色幽默  ——《桃李》與當代知識分子形象的轉型

[舊一篇] 漫論現代基督教神學的人性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