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主體性和現代人格建構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B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04(2001)03-0049-05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是人的現代化。而作為人的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人格現代化,則直接表征著現代化的特點與進程。尤其在新的世紀,擯棄或揚棄舊人格,建構或塑造新人格,不僅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本性。
  1
  人格作為一個學科研究的對象性存在,被諸多學科所關注。盡管不同的學科對此有不同的界說,但從哲學的角度予以研究,人格是以人的主體資格和品格為其內容,關注的是人的“有自由價值的自我”,強調的是人的主體的自我確證與人之為人的根本性質的歷史獲得。人格作為人的價值生命的承担者表明:生而為人,并非就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人是從事現實活動的人,是歷史中行動的人,也就是作為活動主體的人。這樣的人,從根本上說,就是作為主體的人在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現出來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特性,即主體性。自主性表明:人對于影響和制約他的存在、發展的主客觀因素有著獨立、自由、自決和自己支配自己的權利與責任、必要與可能;能動性表明:人在現實活動中,并不是單純受制于外物或他人作用的被動存在,并不聽命于某種命運的擺布,而是有選擇地從事一切對象性的活動;創造性表明:人的活動本質上是一種改變客體以滿足自身需要的活動。主體性的上述主要特性,又是密不可分的。它們各自凸現出主體性不同側面的表現和作用。自主性是人的主體地位的確證,是能動性、創造性的基礎和前提;能動性是人能夠成為主體的根本特征,是對現實的選擇;創造性則是主體對現實的改變和超越,是人的主體性的最高表現。由此可見,人格就是人的主體性在主體身上的集中表現,是人作為活動主體的一種資格。人只有作為活動主體才有人格,人只有獨立人格才能成為真正的主體。喪失了作為主體的人,就是喪失了人格;沒有了獨立的人格,也就不能稱其為主體。從這個意義上說,人要獲得真正獨立的人格,就必須在對象性關系中保持自身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
  從人類歷史發展過程看,不同時代的人格狀況是不同的。在人類早期,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沒有私有財產、剝削和階級,人在社會生活中是以活動主體的身份出現的。而在奴隸社會,奴隸被作為奴隸主的會說話的工具,完全屈從于主人的意志,因而是被看作沒有人格的。同奴隸制度相比,在封建社會制度下的農民有了屬于自己的簡單的生產工具和少量土地,因而在生產活動方面有了一定的自主權,但由于不能擺脫對地主階級和土地的附屬,其人格又是被“扭曲”了的人格。“資本主義使個人擺脫了農奴制一切束縛,使他變成商品所有者(作為商品所有者來說,他和其他任何商品所有者是平等的),獨立地和市場發生關系,同時造成人格的提高。”[1](P376)但是,資本主義社會對人的人格的提高是有限的、片面的。資本主義集中了大量勞動者采用機器生產,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卻受到物的統治,資本主義社會的人格實際上是物的人格或人格的物化,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只有經濟范疇的人格化”[2](P12)。對于廣大工人來說,雖然他們的勞動能力較之古代明顯地增強了,但他們并不因此真正成為社會生活的主人,反而淪為機器的附庸,淪為資本家賺錢的工具,因而其人格是“畸形”的。只有到了共產主義時代,人格的發展才能突破資本主義的物化形式,人才能在對自然、社會和自身的全面關系中具有真正意義上的主體性,形成完整的人格。
  完整的人格具有多方面的特征。諸如有正常的生理需要和生理機能;有強烈的自主、自我實現的需要和能力;有強烈的交往合作與愛的需要和能力;超越利己與利他的對立;有強烈的審美需要和審美能力等。其中,創造、發展的需要和能力是完整人格的根本特征,亦即主體活動擺脫了自然、社會的束縛,以完全自覺、自愿、自主、自為、自由的狀態從事勞動創造、社會交往。從這個意義上說,完整人格的實現,也就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把人作為目的而發展。
  當然,人格都是現實的,并通過個體人格表現出來。世界上不存在抽象的、純粹的人格,人格都是個體的一種本質的存在狀態。具體的人格,既由特定的生產條件、社會環境和文化教育等因素所塑造,又反映傳統文化的積淀和主體的內在特質、價值取向,同時還通過外顯的行為模式、感性具體等現象表現出來。因此,一般來說,一定的人格一旦形成,首先具有相對穩定性。就是說,主體在現實活動中所形成的內在特質在某種程度上有一種“慣性”或固定化,從而使自己的活動總是帶有一定的傾向,在不同條件下總是顯示出較為恒定的人格。比如意志堅強的人,在各種困難面前都不會輕易心旌動搖、自暴自棄;自私自利的人在各種生活情境中總是患得患失、斤斤計較。誠所謂“江山易改,秉性難移”。然而,人格的相對穩定性并不排斥人格的可變性。正如世間一切事物都不是絕對不變的一樣,主體在發展的對象性活動中,由于社會生活的不斷變化,新事物、新文化、新觀念總會感染、熏陶、催化活動主體并逐漸融入、內化為主體的心理狀態,從而逐漸揚棄舊人格,樹立新人格。
  2
  社會主義社會,尤其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是舊人格向新人格轉型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提供了建構新人格的外在環境。首先,社會物質文明建設為新人格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3](P104)正在形成。其次,以馬列主義為指導的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激發著人們的能動性,使廣大人民群眾正以嶄新的精神面貌從事創造性的活動。再次,國家制度文明和方針、政策對新人格日益起著重要的規范、導向和幫助作用。在此環境下,人們的主體性意識正在日益增強,同時帶來價值觀念、行為規范和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但是,對于每個人來說能否在這一過程中選定自己的位置、確立獨立的人格,則首先取決于他的文化心理素質和價值取向。有的人能夠自覺順應社會發展,樹立主體意識,能動地進行創造性的活動,形成現代人格。而有的人則缺乏主體意識,恪守舊的習慣與傳統,維持舊的人格模式。前一種情形表現為與時代的契合,后一種情形表現為與時代的沖突。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文化傳統的文明古國。我國人民在漫長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將中國傳統文化內化到文化心理結構中,形成了特定的心理特質、行為規范和角色模式。其中,既有應該繼承和發揚的優秀人格,也有必須擯棄的陳腐人格。傳統的優秀人格,諸如儒家的以“仁”為核心的“忠、孝、信、義”的人倫規范和“慈、智、勇、剛、敦、樸、莊、勤、敏”的行為方式,墨家提出的“兼相愛”的道德準則,是可以為現代人格所批判地汲取的。廣大勞動人民世代相承的勤勞儉樸、吃苦耐勞的傳統道德,求是務實、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高尚品質,尤其是在中華民族面臨內憂外患的緊要關頭,“以為國為民獻身而榮”的愛國主義精神等,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對于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道德水準都是有積極作用的。
  同時還要看到,中國傳統人格也存在著不可低估的消極因素,至今仍頑強地遺留在人們的心理素質和行為規范中,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形成尖銳的沖突。因為,當我們滿懷信心推進某些改革措施時,卻時常感到舉步維艱,阻力重重;當我們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而呼吁吶喊的時候,有時卻收效甚微……由此昭示了一個極簡單而又非常深刻的道理:現代化應該先化人而后化物。只有擯棄陳腐的人格模式,建構起能夠深刻感知、適應和創造現代社會生活的人格模式,才能把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方針,通過人的自覺行動化為現實。
  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應該擯棄的消極人格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附屬人格。附屬人格是在我國封建社會自然經濟和高度集權專制政體的基礎上形成的。封建的生產關系本身缺乏把分散的小農經濟組織起來的力量,而是通過高度集權的專制政體和嚴格的宗法制度來維持社會的整體秩序。每個人都被編織在等級森嚴的社會網絡和強權的文化氛圍中,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俯首貼耳的依附人格、奴性人格。這種傳統人格,不僅使得現實的人從社會主體異化為被動人,還扼殺了人類本性中的創造動機。在當今社會生活中,這種依附人格仍然存在。例如,下級在上級面前,察顏觀色、唯命是從、阿諛奉承、攀龍附鳳;子女仰仗父母的權勢和地位,父母指望子女養老送終;職工期望國家和單位把個人的一切都包攬下來而缺乏社會責任感;在教育領域,重知識的被動灌輸和循規蹈矩人格的培養,輕智力開掘和獨立工作能力的培養,等等。這種人格嚴重窒息了人的自主、進取和創新精神,必然導致社會生機的萎縮和停滯。
  二是無為人格。無為人格來自于一種安于天命、不求非分的人生態度。道家主張,要順天從性,聽其自然,保其本性,聽天由命,無為而無不為。無為,就要知足常樂,以退讓求進取;就要無智無憂,無欲無我,從而求得一個相安無事的逍遙人生;就要獨善其身,自我節制。這種人生態度,造成了人們“安貧樂道”、“見侮不辱”、不思上進的無為人格。時至今日,這種無為人格仍成為一些人的行為準則。例如,在成績面前自我滿足,故步自封;在重大的社會關頭,缺乏必要的危機感和緊迫感;“不求無功,但求無過”,沒有做過的事不敢做;求穩求安,寧愿維持現狀,也不愿和別人搞協作。如此等等,其結果只能是自我封閉,與動態的社會生活相悖。
  三是中庸人格。中庸人格是以對統一和諧關系的保持,對競爭機制的抑制為特征的。孔子用“持中”的辦法,來規定和諧的界限,作為達到與保持和諧的手段。《中庸》將孔子主張的持中原則,從“至德”提到“天下之大本”、“天下之大道”的哲理高度,強調通過對持中原則的體認和踐履,去實現人與人之間、人道與天道之間的和諧。這種文化觀念使得中國人十分注重維護整體利益,對做事不走極端是有積極作用的。但是由于中庸之道是一種否認和排斥競爭的簡單協調觀念,當人們以此作為處世的人格模式時,就往往表現為調和折中,圓滑世故,喪失原則的妥協退讓。行為方式上的中庸,必然導致對利益牟取的平均主義和對名譽地位的斤斤計較。一些人不是通過改善既定條件圖進取,卻在維持既定條件下爭奪平均利益,對任何出人頭地的行為都視為自身利益的否定和削弱,因而極易導致那種表面“謙和”和內心“嫉賢妒才”的虛偽人格,使外表穩定的社會群體趨于離心渙散。
  僅此以上對中國歷史和現實人格的分析,從中不難看出陳腐人格與當前深化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尖銳沖突。為了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新經濟體制,建立起共產黨領導的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政治體制,激發和調動廣大社會成員的社會主義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就要破除不適應時代發展的消極人格,確立和強化現代人格。
  3
  現代人格是以與現代化建設同步發展,并體現人的主體性為本質內容的心理特質和行為規范。它應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征:
  一是自主自強。如前所述,人作為活動主體不僅能支配外界對象,還要以自身為對象,支配自己,成為自身的主人。人只有能夠支配自身,才能真正支配外界對象。換言之,主體的自主意識,也是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前提。因為每個人只有充分意識和感覺到自己具有主體性時,才會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才會產生活動的熱情并發揮自己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缺乏主體自主意識的人,是談不上什么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廣大勞動者是國家的主體,是生產資料、勞動過程和勞動產品的主人,應該具有自主自強的人格。這就要求人們對任何社會現象都應有自己理性的思考,而不應成為他人的依附物;要增強社會的責任感,按社會進步的要求,塑造自己的人格,選擇自己的行為方式;對于自己確定的人生目標,要發揚自強不息的精神去努力實現。在政治活動中,增強民主和參與觀念,珍惜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利。在經濟生活中,自覺參與企業決策,積極提合理化建議。在日常生活中自主地安排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情感方式、婚姻方式等。
  二是開拓進取。現代化建設是開拓性事業。開拓,就是要探索未知領域,走前人與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就要對現實存在的問題提出新的見解,拿出新的解決問題的辦法。鄧小平就深刻指出:“干革命,搞建設,就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闖將。”要求人們“大膽地試,大膽地闖”[4](P263)。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現代人格就是要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不為別人觀點所左右;敢于質疑,敢于否定,并能克服大多數人所具有的“從眾心理”和“隨大流”;敢于沖破舊習慣的羈絆,不為過時的陳腐觀念所束縛。
  開拓又意味著進取、創新。社會主義改革的成功離不開創新。一切都框定于固定的模式,一切都按舊章法辦事,沒有任何創造,是不能稱得上改革的。古今中外改革的成功者,無不有所創新。在現代經濟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情況下,只“守業”是守不住的,它需要的是“創業”。只有“創業”才能使人類更好地生存發展。當然,創新往往又與崇高的理想和對事業的高度責任心密切相聯。只有有了崇高的理想、道德、紀律,再有了創造性的品質和良好的心理品質以及合理的知識結構,才能創造出光彩奪目的業績來。
  三是惜時高效。在現代社會中,人們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往日益頻繁,相互依賴的程度加強,生產過程要求人與人、人與物密切協調。因此在人們的行為規范中,提出了守時與惜時的客觀要求。隨著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社會信息傳播工具、溝通渠道和方式的現代化,方便了人們的交往活動,縮短了人們之間交往的距離和周期,使社會生活的節奏大大加快。時間與時機有著更重要的價值。在單位時間里,人們能做的事,能創造的價值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多。因此,空間的價值在貶值,而時間的價值在“升值”。“時間”、“效率”已經成為人們最珍貴的東西。那種患得患失、躊躇不前、遲疑不決、優柔寡斷的作風,是同時代的要求背道而馳的。
  四是面向未來。鄧小平關于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示,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在當代思考問題的新的著眼點。也就是說,無論做什么事情,都需要著眼于未來。這也是由當今的時代所決定的。當今時代,經濟全球化趨勢正在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創新空前加快。在此情況下,只關心過去和現在,只在一個狹窄領域里面思考單一的因果聯系,或者只根據現在指導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不“立體”地去考察處理問題,已經越來越不可靠了。只有充分考慮未來發展的趨勢和各種因素,關注將來可能出現的問題,主動設計和創造未來,迎接未來的挑戰,才能在急劇變化的社會中取得主動權。
  當然,面向未來,并不等于割斷歷史。具有現代人格的人,不是拘泥于傳統和過去,而是有可能對傳統中的精華與糟粕做比較客觀的取舍。現代人比傳統人更能尊重和理解歷史和傳統,更好地利用前人的思想成果、物質財富去建設當代和創造人類的未來。
  總之,現代人格的特征,主要表現為自主自強、開拓進取、惜時高效和面向未來。當然,這四個方面的具體內容并不是凝固不變的。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它必將被不斷賦予新的內容。
  4
  現代人格建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是人們通過特定的文化心理結構,選擇和吸收社會現實信息,接受新的社會文化,淘汰舊的人格模式而最后確定新的人格模式的過程。這一過程的實現,既離不開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的客觀環境,也離不開人們積極能動的主觀努力。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培育現代人格的優良“土壤”。如果說自然經濟條件下,“人都是互相依賴的:農奴和領主,陪臣和諸侯,牧人和牧師。物質生產的社會關系以及建立在這種生產的基礎上的生活領域,都是以人身依附為特征的”[2](P94),那么,商品經濟最大的優點是使人擺脫了人身依附關系,還人以自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給人們提供了人身自由和活動自由的廣闊空間,同時也迫使人走向自立、自強。誰要在充滿競爭的浪潮中站穩腳跟,誰就得奮力拼博。這就要求成就需求的動機大大加強,能動性、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而自立、自強、競爭、拼搏的過程,本身就是現代人格的建構過程。可見,現代人格的培育,首先離不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片優良的土壤。
  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是現代人格成長的最佳“氣候”。如同植物生長離不開陽光、水分、空氣一樣,現代人格的成長也離不開一定的政治氣候。專制制度使人格的成長遭到嚴重的扭曲,民主政治則使人實現了自由、平等,使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權利行事,真正成為自己的主宰。這種自主、獨立,內在地包含著一種理性精神,它使人不再是盲從、愚昧的主體,而是變為具有獨立判斷能力和能動創造精神的積極主體。這樣的主體不僅是社會現代化所必需的,而且也是現代人格所必需的。
  健康的文化環境,是現代人格培養的必要條件。任何文化,都對人格的生成起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制約作用。現階段,我們所面臨的文化環境空前地豐富和復雜。其中,既有民族的傳統文化(包括它的糟粕和精華)的積淀,又有外來文化(主要包括五四以后傳入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化和近代以來不斷影響著中國的資本主義文化)的傳入,更有大量的現代文化的存在。我們所期待并努力的是:反思傳統文化,揚棄占主導地位的早期儒家文化;直面西方文化,用合作精神以及競爭奮斗精神來強固我們的文化根基;強化現代科學文化,營造文明健康的文化氛圍。只有這樣,人們才能在豐富而復雜的文化環境中提升人格的境界。
  恩格斯在評價文藝復興運動時指出:“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5](P445)當代中國也正處在一個從來沒有過的更加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時代,這個時代不僅需要巨人,需要一大批具有現代人格素質的“新人”,而且也必然會產生巨人和造就一大批具有現代人格素質的“新人”。
  收稿日期:2000-12-20
《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49~53B1哲學原理魯獻慧20012001哲學視野中的人格是人的主體性在主體身上的集中表現,是人作為活動主體的一種資格。人格隨著主體對象性活動而發展和轉變。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應擯棄附屬人格、無為人格、中庸人格。現代人格的特征應當是自主自強、開拓進取、惜時高效和面向未來。現代人格建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培育現代人格的優良“土壤”;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是現代人格成長的最佳“氣候”;健康的文化環境是現代人格培養的必要條件。人的主體性/現代人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man's subjectivity/modern personality/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Man's Subjectiv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PersonalityLU Xian-hui(Plitics and Law Department,Luoyang Teachers'College,Luoyang 471022,China)From the view of philosophy,personality is the concentrated manifestation of man's subjectivity on the subject itself,it's the qualification of man as active subject.Personality develops and changes with the objective activities of the subject.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we should cast away the subsidiary personality,the nonaction personality and the mean personality.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 personality should be independent and strong,pioneering and aggressive,to treasure time and be effective,and to face the future.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personality is a complex systematic project:the socialist market-oriented economy is the perfect soil to foster modern personality;the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is the best climate to form modern personality;the healthy cultural environment i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to cultivate modern personality.魯獻慧(1951-),女,河南蘭考人,洛陽師范學院政法系副教授。洛陽師范學院 政法系,河南 洛陽 471022 作者:《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49~53B1哲學原理魯獻慧20012001哲學視野中的人格是人的主體性在主體身上的集中表現,是人作為活動主體的一種資格。人格隨著主體對象性活動而發展和轉變。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應擯棄附屬人格、無為人格、中庸人格。現代人格的特征應當是自主自強、開拓進取、惜時高效和面向未來。現代人格建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培育現代人格的優良“土壤”;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是現代人格成長的最佳“氣候”;健康的文化環境是現代人格培養的必要條件。人的主體性/現代人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man's subjectivity/modern personality/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網載 2013-09-10 21:54:45

[新一篇] 人物春秋 和“圣人”對話——毛澤東晚年文化心態的一個側面

[舊一篇] 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初探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