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必然代替”與“必須利用”的對立統一性,正確處理  “兩制”關系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既有相互對立、斗爭的一面,又有相互聯系、合作的一面。作為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如何全面把握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堅持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必須利用”資本主義的對立統一性,是當代社會主義國家在實踐中遇到的重大課題。因此,研究兩制關系的理論,對于社會主義國家加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科學社會主義在本質上是對資本主義的辯證否定。辯證歷史地揚棄,決不是一概排斥和簡單拋棄,而是既有所排斥、拋棄,又有所繼承、吸收,并且進一步創新、發展。大膽吸收借鑒資本主義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是建立、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客觀要求,完全符合歷史的辯證法。眾所周知,歷史上任何一個社會都是全部歷史的縮影。換言之,其愈能反映社會歷史的合理進步性,它本身的存在就愈加豐富和愈有價值。社會主義社會不僅是人類社會的發展必然,而且它更是人類社會歷史精華的縮影和展現。因此,社會主義歸根到底是現代經濟運動的產物,并創造性地發展人類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已積累起來的一切文明成果,特別是資本主義在工業化、社會化和現代化發展過程中不斷更新創造的積極成果。作為高于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社會主義社會,要解放發展生產力,以整體全面發展的優勢和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最終取代資本主義,以其優越的社會制度否定資本主義制度。然而這種取代是在充分吸收和繼承舊事物中合理的、有價值的現代文明成果基礎上實現的否定。堅持這種歷史辯證地否定,新制度才能真正地確立和發展起來,舊制度才能被真正徹底否定。馬克思、恩格斯曾經指出:“歷史不外是各個時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遺留下來的材料、資金和生產力。由于這個緣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變了的條件下繼續從事先輩的活動,另一方面,又通過完全改變了的活動來改變舊的條件。”(《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 頁)社會主義既要改變取代資本主義落后的生產關系、腐朽的意識形態;另一方面又要繼承、吸收資本主義社會創造的全部生產力和全部有科學價值的思想文化成果。唯有如此,社會主義才能建立優越的社會制度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在社會主義實踐中,長期以來,由于復雜的原因,許多國家并未處理好這個問題,往往是過分強調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對立、斗爭的一面,而忽略對其利用、借鑒、合作的一面。就如南斯拉夫著名社會主義理論家格爾利奇科夫所言:“過去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失誤之一就是不正確地評價了資本主義,認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是絕對對立的。資本主義是這樣,社會主義就應當是那樣。社會主義要發展就不能簡單地摒棄西方發達國家解決社會經濟問題的某些方案,因為這些方案不僅僅具有西方社會的階級特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具有人類文明發展的共同特征。”特別是在當代西方發達國家具有資本、科技、對外貿易,產業結構應變能力強等優勢情況下,這種觀念對社會主義發展事業極為不利。
  吸收、借鑒和利用人類社會所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來發展社會主義,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的意義上來講,并不是后人的標新立異。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對此都有過明確論述,而且這一思想乃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基礎之上的。馬克思指出:尤其是在大工業開創了世界歷史之后,任何一個民族、國家都不可能在封閉狀態下獲得生存與發展,因而,每個文明國家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整個世界。對于任何一個社會來說,尤其是社會主義社會,如果不能主動地向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開放,它就不能繁榮強大甚至還會衰弱。由于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未來社會主義社會是建立在經濟文化發達的基礎之上,他們思考問題的重心更多的是歐洲發達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問題。十九世紀下半葉,恩格斯開始把俄國列入可能發展為共產主義的起點。馬克思在1875—1881年對俄國認真研究后對此從更深層的角度作了進一步拓展闡發。他在設想俄國革命前程時,把資本主義比喻為能使人類社會得到巨大發展,但同時又能使人類社會遭受巨大災難的卡夫丁峽谷。并進一步提出在經濟文化落后的俄國跨越資本主義這一卡夫丁峽谷而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可能性。他認為實現這一超越的前提條件必須是“吸取資本主義制度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而且這完全是可能滿足的前提條件。因此,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利用資本主義肯定成果”的思想,是基于經濟文化欠發達國家取得社會主義革命成功后所面臨的首要命題,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生存、發展、繁榮和強大的根本前提。二十世紀初期,社會主義在經濟文化較落后的俄國首先變為現實,并形成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制度并存的局面。列寧直接面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雙重任務。為此,他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相互關系不能不予以較大的關注。他在談到社會主義要以資本主義的成就為基礎時,強調指出:“資本主義文化創立了大生產——工廠、鐵路、郵政、電話等等”,他要求“在這個基礎上”考慮國家的職能。為此,列寧還專列了一道著名公式:蘇維埃政權+普魯士的鐵路管理制度+美國的國民教育等等等等++=總和=社會主義。這一公式直接表明:在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中,對于社會主義社會來說最有利用價值的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積極成果,以此闡述了社會主義社會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特別是資本主義發展時期所創造的一切肯定成果的相互關系。蘇聯十月革命勝利后的最初幾年中,俄國曾出現過一些“左派共產主義者”,他們所主張的觀點是:凡是沾染上資產階級的一切東西,都是和社會主義不能相容的,必須在建設社會主義中拋棄,他們反對列寧所說的“向托拉斯組織者學習社會主義”這句話。對此,列寧批駁說“如果你們不能利用資產階級世界留給我們的材料來建設大廈,你們就根本建不成它,你們也就不是共產黨人,而是空談家。要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和資本主義俄國給我們留下來的一切東西”。(《列寧全集》第36卷第6頁)他還指出:“沒有資本主義文化的遺產,我們建不成社會主義。除了用資本主義遺留給我們的東西以外,沒有別的東西可以用來建設共產主義。”(《列寧全集》第36卷第129 頁)列寧為克服當時俄國黨內的“左派幼稚病”做了大量的工作,后來便產生和實施了以利用資本主義,引進資本主義肯定成果為重要內容的“新經濟政策”。如果說,在十九世紀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利用資本主義肯定成果是一個指導原則,那么,二十世紀初,列寧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把馬克思提出的這一原則進一步具體、充實和發展,找到了在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的前提下,學習、借鑒、利用資本主義肯定成果的可行道路,解決了在經濟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當資本主義生產力還占優勢的條件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問題。由此可見,社會主義要用制度的優越性戰勝資本主義,首先必須繼承資本主義社會所創造的巨大生產力,充分利用資本主義社會的科學、技術和組織社會化大生產的手段與方法,借鑒資本主義的優秀文化,在此基礎上,社會主義優越性才能真正發揮出來,才能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和更高的現代文明。所以,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只是對立、斗爭關系,而且還存在必然的繼承、借鑒關系。
  第一,吸收和利用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是一個辯證的過程,各種文明形態之間,既有質的飛躍,也有歷史的量的繼承。新的文明并不是對以往文明的根本否定,而是產生于以往的文明土壤之中。利用、繼承是創新發展的先決條件,沒有歷史上各種文明的積淀作基礎,就不會產生新的文明形態。因此社會主義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也必須從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中吸取利用有利于社會主義快速發展的東西。但是,過去我們在對資本主義問題的認識上存有片面性,特別是對二戰后資本主義的自我調整、自我變革的應變力估計不足,忽視了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現代化大工業的興起帶動產業結構、社會結構、階級結構的變化。生產的高度社會化已超越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狹隘界限,資本主義在某些領域不得不被迫作出讓步,以調節和緩和社會階級矛盾,從而不自覺地為社會主義因素的萌芽提供了客觀條件。因此,我們必須看到,現代資本主義與早期的資本主義相比,有很大變化,可概括為“本性未改,面目已非”。就是說,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矛盾和歷史局限性依然沒有從根本上改觀,但已發生重大變化:生產關系在調整,社會生產力在發展,科技革命發揮著巨大推動作用。對此,我們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如果看不到“本性未改”這一面,就會迷失方向,如果看不到“面目已非”的變化,就不能正確客觀的評價現代資本主義的地位,不利于吸收利用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代資本主義和現實社會主義最終趨勢都將走向共產主義社會。共同的歷史發展大趨勢,決定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在各自的社會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中,在堅持各自根本制度的前提下,二者必然存在著許多可以相互交流、借鑒和利用的因素。
  第二,從生產力標準來看,當代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總體上處在同一時代,面對共同的經濟發展要求。當今世界,經濟、科技、管理等方面的社會化程度達到了空前高度,以至形成世界經濟一體化,科學技術一體化。各個國家,不論大小、強弱,其經濟的發展彼此間都存在相互依賴性、互補性。它使各個國家之間經濟與科技的交流趨于密切,國際分工和專業協作迅速發展。在這種國際大環境中,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經濟體系之外求得經濟繁榮和強大。閉關自守只能導致貧困、落后。這是邏輯的推理,也是歷史的教訓。二戰后,蘇聯經濟增長速度之所以不斷滑坡,在先進科技上同西方發達國家差距拉大,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兩個平行的世界市場理論的指導下,它關起門來搞建設,沒有通過與發達國家的相互交往,汲取新科技成果去發展經濟的緣故。在當代,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都處在以機械化、智能化勞動工具為代表的近代生產力階段,生產社會化是這一經濟時代的重要特征。由于任何社會經濟時代的生產力,都具有共同的特性和要求,這種內在關系就能夠超越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框架。因此,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作為根本不同的社會制度,但出于發展的生產力內在要求,兩者在各自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必然要遵循某些共同的經濟規律,存在著許多共同特征。
  第三,現實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基礎,需要通過利用資本主義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加快自身經濟發展。眾所周知,經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物質基礎和核心。它既是長期積累的過程,又具有抓住機遇呈現跳躍式發展的特性。國家與國家之間經濟實力的抗衡,實質是包括社會制度、體制在內的全方位挑戰。迄今為止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國家,由于歷史的原因,使得現實社會主義的經濟實力落后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在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后,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力量對比發生了嚴重失衡,呈現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緩慢,而經濟實力雄厚,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快速、而經濟基礎薄弱的特點。社會主義國家迫切需要大力發展生產力,為社會主義制度建立較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提高綜合國力,逐步縮小與發達國家在經濟和科技上的差距。只有完成這個過程,才能充分顯示出社會主義強大的生命力和優越性。
  基于以上的論述,我們必須樹立這樣的觀念:否定和代替資本主義私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歷史使命,繼承利用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也同樣是社會主義的歷史重任。社會主義只有在吸收、借鑒以往社會積極成果的基礎上,才能不斷地創新、繁榮、富強起來,并創造出人類社會更新、更高的文明成果,最終完成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使命。
  作為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鄧小平同志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高屋建瓴地提出了當代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關系方面的新思路,拓展了處理“兩制關系”的新視野。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江澤民也強調指出:應當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地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來發展社會主義。這一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論斷,集中揭示了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與“必須利用”資本主義的對立統一關系。這就是要堅持“必然代替”與“必須利用”相結合原則,并找出二者最佳結合點。“必然代替”是從終極意義上說的,堅持“必然代替”是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為之奮斗的最終目標,但如果不去利用資本主義的肯定成果,就不能創建雄厚的社會主義物質基礎,去實現“必然代替”的使命。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為了最終“必然代替”,就“必須利用”。“必須利用”是手段,“必然代替”是目的,二者相輔相成,由此推動社會主義社會不斷發展、繁榮、富強。
  社會主義是在資本主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看到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相對立的一面時,還要看到社會主義學習、借鑒和利用資本主義的一面,馬克思主義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上從來就是講對立統一的。在中國搞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在解決了恢復我國在關貿總協定中的地位問題、在與世界經濟接軌的條件下,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既共處又斗爭將是長期的。因此全面把握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的關系,不能只講否定而不講繼承,也不能在社會主義國家同資本主義國家和平共處時期,只看到協調合作的一面,而看不到矛盾斗爭的一面。西方資產階級總是力求把資本主義制度擴張到全世界、“西化”和分化社會主義國家。對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的關系,是兩種根本不同社會制度的對立統一。統一是在對立基礎上的,是相對的,既便是和平共處,也不是沒有斗爭,而是更加復雜、更加隱蔽,資本主義的本性總是害怕社會主義國家的存在與發展會威脅到它們的私有財產制度。在武裝入侵、武裝干涉失敗后,他們就轉向采取和平演變的戰略,同社會主義國家打一場沒有硝煙的世界大戰。因此,資本主義國家同社會主義國家之間滲透與反滲透、顛覆與反顛覆、和平演變與反和平演變的斗爭將是長期的。
  社會主義從幾國勝利到最終戰勝資本主義取得全世界勝利,將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它決不像過去人們所預計的在幾十年內就能完成的。從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雙方實力的消長來看,也將是一個漫長較量過程。我們對社會主義在全世界范圍內必然取代資本主義應有堅定信念,但又要看到任重而道遠。因此,社會主義國家在對外開放、處理同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時,一方面要利用資本主義的積極成果來發展生產力,另一方面要抵制資本主義的和平演變,只有在這兩方面兼行并進,社會主義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才能不斷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實力、活力和吸引力。
社會主義研究武漢13~16D1社會主義研究楊魯慧19981998楊魯慧,山東大學國政學院副教授。濟南,250100 作者:社會主義研究武漢13~16D1社會主義研究楊魯慧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1:56:40

[新一篇] 地方自治的理論與實踐

[舊一篇] 堅持大眾化、群眾化的創作道路  紀念趙樹理誕辰90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