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6201(2000)06-0007-05
政治發展是當代政治學研究和各國政治實踐都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指導下,積極探索21世紀中國政治發展的道路和模式,明確和把握中國政治發展的目標、任務和途徑,對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協調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一、政治發展模式的概念性框架
關于政治發展的道路和模式問題,是當代國內外政治發展理論與實踐所共同關注的焦點和核心問題。西方政治學者自20世紀50、60年代以來所提出的政治發展模式的概念性框架,就基本方法和內容來說,主要有三種:一是從比較政治研究角度把政治發展界定為民族國家的“政治體系的結構日益分化”,包括政治體系結構分化、政治過程結構分化和政治政策結構分化三個大的方面的變化和發展[1](P22-418)。二是現實主義學派政治學從為發展中國家設計政治模式出發,認為政治發展就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在政治穩定的基礎上,對現行政治體系進行重組重構,其標志是采納西方民主政治體系模式,其核心主張是從原舊政治制度向新政治制度的完全徹底轉變,即實現政治“制度化”[2](P1-21)。三是從政治過程分析方法出發,把政治發展理解為政治過程特別是公共政策過程的社會適應性改革和完善,不僅取決于政治體系和政治結構狀況,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取決于公民政治參與和集團政治的發展。上述國外政治學者的三種有代表性的政治發展模式的概念性框架,把政治發展主體定位于民族國家,著眼于政治體系和政治結構的變化發展,以及采用比較分析、過程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都是可以借鑒的。然而,就其本質意圖而言,他們都是要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完全西方化的資本主義的政治發展道路和模式,他們都以美國民主政治體系的“現狀”為標定價值取向,顯然是不符合人類政治文明發展規律的,而且事實上他們也未能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發展實踐產生多大的積極作用,加之其中內含有強權政治色彩的國際政治理論原則質素,是斷然不可認同的。
國內政治學者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于政治發展模式問題的研究,大體上形成了狹義上的和廣義上的兩種概念性分析框架。狹義上的分析框架著力從現代化這一特定社會歷史階段中探討政治發展的過程和趨勢,認為政治發展特指現代化過程中的社會政治系統的變遷,是社會全面現代化的基本內容和重要條件,并進而認為政治發展的一般趨勢在于政治權威的強化、政治系統職能范圍的擴大、政治體系科學化、政治運作制度化、政治參與大眾化等方面[3]。廣義上的分析框架則把政治發展納入到人類社會的歷史長河中去考察,并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結構理論和歷史過程理論為指導,或認為“政治發展意味著建立適應一個特定社會的歷史——社會——文化要求變化的穩定的政治體系”[4](P237);或認為政治發展“是適應經濟與社會變革要求的政治制度與政治體制的建構、調整與變遷”[5](P301)。上述國內政治學者提出的關于政治發展一般模式的概念性分析框架的共同特點是體現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和與中國國情緊密結合,既從西方政治發展理論中得以借鑒和啟示,又對突破西方中心主義的政治發展觀進行了必要和有益的努力與探索。在此基礎之上,我們還應該結合時代特征和面向世界并與國際社會結合起來深入考察民族國家的政治發展問題。
筆者認為,從人類社會史宏觀角度看,政治發展應是指人類從政治國家產生起,各個民族國家的政治文化與政治制度由低級向高級,由舊質態向新質態不斷發展變化、上升前進的政治文明運動過程。歷史事實表明:政治發展的根本動力在于社會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遷;政治發展的基本內容和形式是社會政治制度的漸進量變與根本質變的統一;政治發展的一般邏輯順序是由奴隸社會政治制度到封建社會政治制度、再到資本主義社會政治制度,然后到社會主義社會政治制度,這一政治發展過程的主流取向是由政治專制到資本主義民主、再到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實現途徑主要有政治革命、政治改革和政治改良等。
政治發展的一般模式在每一個民族國家的體現和實現,都是一個具體的歷史的辯證的運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同民族國家的政治發展以及同一民族國家政治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都會面對不同的環境、條件、形勢和任務,因而也會有不同的具體實踐模式。就中國社會政治發展而論,近代以來的特殊國情和時代特征,決定了中國社會必然地要經歷社會政治革命和政治制度的質變而走上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殊國情和新的時代特點,又客觀地決定了中國社會必須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實現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這也就是21世紀中國政治發展模式的既定歷史前提和邏輯框架。
二、21世紀政治發展的基本目標和要求
中國政治發展的基本目標和要求,應該是中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的反映。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同時也是一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上的發展中國家,因而不僅面臨著加強經濟建設、發展社會生產力的任務,也同樣面臨著政治發展的任務。早在1957年毛澤東分析我國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社會基本矛盾關系時就指出:“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已經建立起來,它是和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的;但是,它又還很不完善,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產力的發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發展的這種又相適應又相矛盾的情況以外,還有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又相適應又相矛盾的情況。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和法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這些上層建筑對于我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即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是相適應的;但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存在、國家機構中某些官僚主義作風的存在,國家制度中某些環節上缺陷的存在,又是和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相矛盾的。”[6](P328)這一論斷實際上已經指明了中國社會主義社會政治發展的根據和動力,也涉及到了中國政治發展的內容、目標和要求問題。這對于我們分析當前和今后的政治發展問題同樣具有指導意義。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基于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經驗、教訓及其客觀規律性的深刻認識,明確提出了通過改革推動中國社會經濟和政治協調發展的戰略,并進一步對中國以政治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政治發展的目標和要求作了原則性的闡述。鄧小平指出:“我們政治體制改革總的目標是三條:第一,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第二,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第三,發揚社會主義民主,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7](P178)這一總體目標完全符合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提出的政治發展的基本方向,它已經指引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并將繼續指導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和政治發展進程。
展望21世紀,中國政治發展的任務將更加復雜和艱巨,這不僅是因為在21世紀我國將面臨國內外新形勢、新情況和新問題,尤其是要適應國內統一大市場和經濟全球化的國際大市場的發展,而且由于政治作為相對獨立領域,政治體制改革牽及各個復雜環節和處在相對滯后的時態。按照鄧小平關于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的指導和黨的“十五大”的戰略部署,在21世紀,中國政治發展的基本目標和要求,就是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這一基本目標和要求在實踐中的推進和落實,必須要著力于從整體上和全局上有利于下述五個方面的發展:
(一)有利于增強黨和國家的活力。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和執政地位以及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體系的確立,是20世紀中國社會政治發展的歷史性選擇和偉大的歷史性成就。堅持和鞏固黨的領導與人民民主專政,也是21世紀中國社會政治發展不可動搖的基本前提和基本原則。這就意味著黨和國家機關的活力,將始終與中國社會進步和政治發展的實際進程息息相關。黨和國家的活力是政治體制改革和政治發展得以順利推進的基本保證,而政治體制改革和政治發展也必須著眼于為增強黨和國家的活力創造條件。
(二)有利于保持和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勢。實踐反復證明,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是我們的立國之本,是我國包括政治進步和政治發展在內的一切進步和發展的基礎。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實踐,已經形成了許多特點和優勢,并已初步地顯示出了它的超越于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當然社會主義制度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以及其優越性的完全發揮,都需要經歷一個長久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通過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和政治發展,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走向完善,使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勢不斷得以保持、優越性不斷得以顯現和充分發揮。
(三)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代表著中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中國社會進步和政治發展的基本保證。21世紀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的全面實現,更需要有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環境。這就要求我們在政治發展的全過程中都要始終注意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高度警惕和努力消除一切破壞性因素,努力維護和發展良好的社會政治環境。
(四)有利于充分、切實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人民群眾是我們國家和社會的主人,是社會主義事業的依靠力量和建設力量,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21世紀是中華民族實現騰飛的世紀,是黨和國家歷史發展的關鍵時期,只有緊緊依靠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社會主義勞動者和愛國者,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他們的歷史主動精神,才能實現我們的任務和目標。因此,中國的政治發展要始終著眼于廣大人民群眾利益和意志的實現,為調動和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供有利的政治條件。
(五)有利于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是經濟建設,這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和社會主要矛盾進行科學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結論,是解決當代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在21世紀,我們仍要把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擺在首要地位,政治發展作為整個社會發展的組成部分,必須要服從和服務于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創造良好的社會政治環境。
三、21世紀初期中國政治發展的主要任務和途徑
在21世紀,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和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將有許許多多的政治發展的具體任務展示在我們的面前,需要我們通過合理有效的途徑加以解決。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基本目標和需求的框架內考慮21世紀初期政治發展的任務和途徑,致力點主要應該在如下幾個既相對獨立又內在統一的方面:
(一)健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體系,進一步實現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制度化。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和國家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充分實現這一目標的基礎和保障就是要建立健全一整套民主政治制度體系,因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8](P293)。在這方面我們已經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尤其是以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為核心的,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為支柱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的基本制度體系的框架已經確立,21世紀中國的民主政治發展應該在堅持和完善這一框架的前提下,進一步充實和健全各方面的各層次的具體民主制度,從而為中國社會政治的穩步發展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二)加強法制建設,努力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民主與法制緊密結合,以法制體現和保障民主,是現代民主政治的生成和發展規律,也是我國政治發展和整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必然要求。在21世紀初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必須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應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全面實施依法治國方略,使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的途徑和形式,廣泛參與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事業和文化事業,并通過政治立法基本實現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在中度水平上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嚴格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原則和要求,在努力建設完備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和基本樹立憲法和法律至上的權威的基礎上,應重在切實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健全行政執法、司法監督機制和責任追究制度。同時,法制建設要與精神文明建設同步推進,不斷提高干部和群眾的法治素質,逐步把我國建成新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法治國家。
(三)進一步規范政府職能,繼續推進機構改革,建立和健全高效有力的政治管理系統。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政治管理系統,是市場經濟體制得以正常運轉的基本要求,因而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治發展所面對的重要任務。在我國以市場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原有的政府管理職能的范圍和方式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機構改革也取得了重大進展和成效,但是由于幾十年計劃經濟體制的慣性,使得一種能夠滿足市場經濟體制運行需要的政府管理體制應該說還沒有完全形成。因此,在21世紀初期,還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進一步轉變和規范政府職能,理順政企關系,并繼續深化機構改革,努力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政治管理體系和行政體制,從而為中國政治發展的其它方面任務的完成創造條件。
(四)加強政治文化建設,為政治發展提供穩定的政治心理基礎和政治思想保證。政治文化作為文化系統中的特殊文化現象和政治系統的特殊政治現象,是民族國家生存、發展的主要精神支柱之一,在現實上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政治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政治穩定的思想基礎。在21世紀初期,加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建設,首要的是要加強鄧小平理論教育,牢固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理想和信念,堅定中國政治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增強抵御一切錯誤思想的干擾和侵蝕的能力。同時要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觀教育,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設和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此外還要加強公民的政治心理素質教育,優化政治心理結構,塑造公民的政治人格,通過多種渠道、采用多種手段和措施,努力培養訓練一代又一代符合社會主義社會政治制度要求的合格公民。這是中國政治持續穩定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性工程。
[收稿日期]1999-11-22
《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長春7~11D4中國政治張順/柏維春20012001從中國國情出發,21世紀中國政治發展模式的概念性框架必然是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實現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其動力根源于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和要求是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此,需要通過深化政治改革來解決健全民主制度體系、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完善政治管理系統和提高全民政治文化素質等主要任務和途徑問題。政治發展/政治改革/民主政治/中國political development/political reformation/democratic politics/ChinaThe Basic Pattern of Chinese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the21st CenturyZHANG Shun,BAI Wei-chunThe Political Department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Based on Chinese social reality,the basic pattern of Chinese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is to realize the self-perfect and self-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politic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polit-ical reformation.The motive stems from the operating rule of the basic contradiction in socialist society;the primary goalis to administer our country acoording to law and develop democratic politics,under the prerequisite of the Four -Basic Principles and on the basis of people becoming the master.Thus,it is necessary to deepen political reforma-tion in order to strengthen democratic system,administer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perfect political administration and improve thepolitical cultural qualities of people.張順(1963-),男,遼寧綏中人,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講師,法學碩士 東北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柏維春(1964-),男,吉林長春人,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 東北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作者:《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長春7~11D4中國政治張順/柏維春20012001從中國國情出發,21世紀中國政治發展模式的概念性框架必然是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實現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其動力根源于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和要求是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此,需要通過深化政治改革來解決健全民主制度體系、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完善政治管理系統和提高全民政治文化素質等主要任務和途徑問題。政治發展/政治改革/民主政治/中國political development/political reformation/democratic politics/China
網載 2013-09-10 21:5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