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技術話題—商業文明的嶄新時代 >>> | 簡體 傳統 |
最近臺灣一家新網站 Gigacircle 一夜爆紅,一個月內流量從零沖到臺灣第 10 名,輕松擊敗了著名網站如蘋果日報、聯合新聞網等流量冠軍。
Gigacircle 是一個內容聚合網站,以集合其他網站的內容為內容。目前臺灣網站流量前20名中,聚合網站占據大多數,包括痞客邦、東森新聞云、卡提諾論壇、伊莉論壇、Life 生活網等5個網站都是聚合網站。
既然聚合網站這么多,Gigacircle 怎么可能后來居上,登上臺灣Top 10?它號稱靠一個非常特別的設計 類似直銷的「上下線」拆帳模式。
Gigacircle 號稱采用了直銷的獎金制度。每一位發文者可以從讀者的點擊中賺錢,每千次點擊收到 $2 ~ $4 美金不等。
除此之外,每一位轉發或分享的人,也可獲得一定比例的傭金。抽傭比例由發文者決定。另外,每一位使用者還可以建立自己的下線,并從下線收入中抽取15%的傭金。下線越多的使用者,可以從下線的收入中抽取穩定的收入。可以說是整套照搬直銷機制。
這一套手法也出現在另一個新網站Videomosa上,只不過后者以針對影片分享為主。Videomosa 與 Gigacircle 是否屬同一家公司目前無法確認,只是雙方的抽成方式、價格,以及出現時間都十分吻合。
現在在各大論壇也開始看到很多「我如何靠 Gigacircle 月入XX 元」,或是「點擊就能賺錢!」的廣告。
這樣沖流量下來,Gigacircle究竟能賺多少錢呢?根據創始人 Jeremy Chieh-Wen Cheng 的在facebook上的介紹,Gigacircle 「每 1,000 人瀏覽本站」會公益捐款2元,每個月Gigacircle 可以捐款「幾萬元」。
如果照這個說法,我們取中位數每月捐5萬元預估,Gigacircle月瀏覽大約2,500 萬次。而 從廣告商傳來的消息則指出 Gigacircle 的月營收超過100 萬以上,這稍微比較接近大流量、靠廣告聯盟賺錢的行情。
此生意要轉起來,前提是網站營運成本必須低于售價。Gigacircle付給發文者每千次點擊文章(CPC)$2 ~ $4美金的成本(約 60~120臺幣),但廣告的行情卻只有CPC 20 元臺幣(而且點擊率超低)。Gigacircle 怎么可能賺錢?
可能的情況就是通過扣量,也就是Gigacircle 報給發文者的點擊數,低于實際的點擊數。例如Gigacircle告訴發文者的流量是獨立訪問者數(UV),但賣廣告則以點擊數(PV)計算。另外則是付給發布者按照CPC 計算,收廣告費則以每千次瀏覽(CPM)計算。
這樣數字上似乎對得起來,但即便這方法可行,Gigacircle 短時間內就能找來支撐臺灣Top 10 的巨大流量仍然非常不可思議。因此另一種更暗黑的可能是「假帳號」。換句話說,Gigacircle 的直銷模式只是幌子,背后仍然是靠假帳號、 殭尸粉絲團、點擊聯盟、大量轉載文章來沖流量。這種模式在交友網站最常出現。
換句話說,雖然Gigacircle 給發文者的利潤分成非常高,但大部分的分潤可能都給了Gigacircle的自己人,或是自己的機器人。那當然是大賺特賺。虧的是買到無意義的流量的廣告商。否則這種高分成的生意是難以為繼的。
那么這種「沖流量」思維到底有沒有未來?會不會在天朝被人大量復制呢?
今天我如果另外開了一個xxx,用一樣的商業模式與一樣的傭金價格(以及一樣的黑暗兵法),它恐怕也能瞬間沖進流量榜前列。
在廣告商改變「買流量」的計算方法之前,Gigacircle 還是會過得不錯,賺很多錢。但這種創業值得稱贊嗎?我平常非常樂見其他創業家成功,但實在無法替它開心。
特別是身為內容創作者以及創業者,看到聚合網站的手法心中更是五味雜陳。一方面我能理解它是靠著資訊不對稱 系統化的廣告投放運算法則無法分辨點擊的價值 而套利。另一方面看著創作者辛辛苦苦的內容,被秤斤論兩而感到寒心。
我相信媒體是一種品牌,其價值來自不斷的重復提供觀眾高品質的服務或產品。就算是直銷,也必須提供品質一致的產品才能立足。套利型的創業在商業上或許成功,卻沒有替社會帶來價值。
以上僅作為一種現象供大家探討,反思!
網載 2014-07-21 22:16:08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