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河山一寸血 中國遠征軍抗戰紀實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國政府為支援英軍在緬甸抗擊日本法、西、斯保衛中國西南大后方而派遣的出國作戰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抗戰爆發后,由于中國的工業基礎薄弱,急需大量物資和外援,遂于1938年初修筑滇緬公路。來自滇西28個縣的20萬民眾在抗日救國信念鼓舞下,自帶口糧和工具,風餐露宿,劈石鑿巖,歷時10個月,在高山峽谷激流險灘上,沿滇西,緬北990公里的山野,用雙手和血汗修筑了滇緬公路。其間因爆破,墜巖,墜江,土石重壓,惡性痢疾而死去的民眾不計其數。1938年底通車,從此,滇緬公路成為中國抗戰的輸血管。


  抗戰開始后,日本圖謀以武力強迫中斷“第、三、國”的援華活動。1939年冬,日占我南寧,斷我通越南海防的國際交通線。



  1940年春,日本對滇越鐵路狂轟爛炸;6月迫使法國接受停止中越運貨的要求。盡管如此如此,日寇并不罷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并與泰國訂友好條約,滇越線全面中斷。滇緬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條援華通道。 


  緬甸是東南亞半島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家。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西藏和云南接壤。滇緬公路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通線,日軍據此還可以威脅中國西南大后方。緬甸對于盟國中的中英雙方來說都有重要戰略意義。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在短時間內席卷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

  為了保衛緬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醞釀成立軍事同盟。中國積極準備并提出中國軍隊及早進入緬甸布防。太平洋戰爭爆發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于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遠征軍入緬,預定入緬的中國遠征軍只好停留在中緬邊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開進攻后,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中國成立遠征軍第1路司令長官部,開赴緬甸戰場。但是,由于已經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這主要由于英國極端堅持先歐后亞的既定戰略,戰局一旦不利,便對保衛緬甸完全失去興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國遠征軍保衛緬甸的作戰變成了掩護英軍撤退的作戰。




  但是,中國遠征軍卻仍然作出了讓英美盟國盟軍欽佩的戰績,并達到了一定的戰略目的。從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開始與日軍作戰,至8月初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歷時半年,轉戰1500余公里,浴血奮戰,屢挫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復戰等勝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戰中,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憑借一團之力與數倍于己之敵連續英勇作戰,以少勝多,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瀕臨絕境的英緬軍第1師,轟動英倫三島。其中遠征軍新38師113團團長劉放吾以一團兵力浴血奮戰、立功異域。新編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屢建奇功,掩護了英軍的平安撤退,后在翻越野人山對敵作戰中不幸受傷殉國。戰役結束后,英美政府高度頌揚,授予孫立人將軍、戴安瀾將軍(追贈)功勛章。

  緬甸失守給以后作戰帶來極為消極的影響,使日本可以直接威脅印度,也使中國徹底失去了滇緬公路這唯一的陸上交通線,以后不得不開辟從印度飛越駝峰(在喜馬拉雅山)的空中航線。但是,也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掩護英軍撤退,保存了力量,以保衛印度,并消耗日軍部分力量,阻滯了日軍進攻中國西南大后方,從而贏得時間,配合國內部隊阻敵于云南境內怒江天險,最后形成長期對峙,粉碎了日軍從緬北進攻中國西南大后方的企圖。這次遠征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來首次出國作戰,他們弘揚了中國人民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第一次緬戰日軍傷亡約4500人,英軍傷亡1.3萬余人,中國遠征軍傷亡5萬余人(絕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緬甸作戰失利后,中國遠征軍一部分退入英屬印度。在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的指導下,在蘭姆伽訓練營受訓并進行整編,并于1943年8月改編為中國駐印軍,利用美援物資配備全副美式裝備,戰斗力大為提高。

  同時,中國鑒于緬甸的重要性,積極醞釀反攻緬甸,在滇西重新組編并整訓第2批遠征軍,于1943年2月設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嚴陣以待,隨時準備與英美軍隊協同反攻緬甸。

  1943年10月,為配合中國戰場及太平洋地區的戰爭形勢,中國駐印軍制定了一個反攻緬北的作戰計劃,代號為“安納吉姆”,以保障開辟中印公路(中國昆明-印度利多)和敷設輸油管。計劃從印緬邊境小鎮利多出發,跨過印緬邊境,首先占領新平洋等塔奈河以東地區,建立進攻出發陣地和后勤供應基地;而后翻越野人山,以強大的火力和包抄迂回戰術,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奪占緬北要地密支那,最終連通云南境內的滇緬公路。

  1944年3月,我駐印軍新編第22師新編和第38師占領孟關,消滅日本最精銳的第18師團的主力,繳獲其軍旗、關防、大量文件及各種武器。繼而這兩個師又乘勝進軍,一鼓作氣,攻占緬北重鎮孟拱,再次告捷。

  此前,由國內于1944年春先后空運至印度接受美式裝備和訓練的新30師、第14師、第50師先后轉運至緬甸密支那,隨即對其發動進攻。新38師在孟拱戰役結束后,也進軍密支那。經過一個多月的激烈戰斗,8月初密支那終于被攻克。自從我駐印軍先后開出蘭姆伽后,連續作戰,屢創強敵,戰斗力較之以前大為提高,這是日軍做夢也想不到的。他們弄不清楚這支兩年前曾敗在自己手下的中國軍隊何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便成了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威猛之師。

  中國軍隊在密支那休整約兩個月后,向日寇發動了最后的攻擊,用繳獲的日軍文件上的一句話來說:“支那軍歸國心切,銳不可當”。密支那休整后,新1軍、新6軍分左右兩路向八莫發動進攻。一路上過關斬將,所向披靡。隨后,新1軍先后攻克八莫、南坎,并在畹町附近的芒友與云南西進的遠征軍會師,中印公路完全打通。中國駐印軍旋即南下,于1945年3月8日攻克臘戌,30日與英軍會師于喬梅,緬北反攻作戰結束。此時日軍因在菲律賓失敗,收縮戰線,全部撤出緬甸。至此,緬甸戰事全部結束。

  此役歷時一年半,殲滅日軍4.8萬余人,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余人,中國遠征軍傷亡4萬余人。

  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的反攻勝利,重新打通了國際交通線,使得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入中國;把日軍趕出了中國西南大門,揭開了正面戰場對日反攻的序幕;鉗制和重創了緬北、滇西日軍,為盟軍收復全緬甸創造了有利條件。

  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中國遠征軍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抗日戰爭史上極為悲壯的一筆。



  遠征軍赴緬,蔣派出了精銳嫡系部隊,導致國內的抗戰調兵捉襟見肘。赴國外與日軍作戰,其中艱辛可想而知:


  “胡康河谷,緬語為“魔鬼居住的地方”。它位于緬甸最北方,由達羅盆地和新平洋盆地組成,山高林密,河流縱橫,雨季泛濫,當地人將這片方圓數百里的無人區統稱“野人山”。中國駐印軍對胡康河谷太熟悉了,前年中國遠征軍敗退時,闖入這塊禁區,損失慘重,遺尸無數。新38師在野人山中見到的是遍地第5軍將士的白骨,常常是一堆白骨圍著槍架而坐。”


  歷時12天的同古大戰終于以中國軍隊主動撤退而告結束。日本人占領一座空城,中國軍則退守100英里外的彬文那。戰斗尚未結束,中日雙方都迫不及待在各自首都發布戰報,都稱自己取得重大勝利。雙方輿論為此沸沸揚揚,國民情緒跟著振奮鼓舞。事實上該戰役雙方損失基本相等,日本人付出重大代價攻占一座廢墟,中國人雖然后撤100英里,卻阻滯了敵人攻勢,因此公正的結論應當是:雙方都取得了應有的勝利和遭到了不應有的失敗。”


  “同古之役初步矯正了西方人對中國軍隊的歧視和偏見。它在軍事史上的意義幾乎等于零,但在認識論上的價值卻意外地獲得一個高分。《戴安瀾列傳》載:“……敵酋東條英機在日本議會上承認,同古之役為旅順攻城以來從未有過之苦仗。”《印度快報》:“韋維樂爵士:‘我原以為中國人不能做什么……現在看來他們確實能夠做點什么’。”史迪威:“近代立功異域,揚大漢之聲威者殆以戴安瀾將軍為第一人。”史迪威:“……中國戰場失敗的責任不應歸咎士兵。不是士兵怕死,而是軍官無能,不是軍隊沒有士氣,而是統帥沒有信心。”



  “迎著日軍用機關槍、步槍和炮火交叉組織的密集火網,數千名中國士兵義無反顧地端著刺刀沖了上去。敵人以逸待勞,據險伏擊,200師傷亡慘重。激戰中,一梭機槍子彈射中了戴安瀾胸腹部,身后將士趕緊將其救起。師長受重傷,剩余官兵便輪流用担架抬著他,一邊與日軍周旋,一邊艱難奔波在緬北的高山峽谷和原始密林之中。26日傍晚,200師與敵周旋至緬甸一個名叫茅邦的克欽山寨時,因傷口潰爛感染,一代抗日名將戴安瀾遺恨而逝,年僅38歲。當時緬境無木棺,將軍馬革裹尸回國。途經保山、昆明、貴陽、柳州等地,至廣西全州,將遺體安放于湘山寺內,沿途民眾無不愴然淚下,隆重奠祭戴將軍。”


  為了配合李彌的戰術,美軍把一種當時來說最新式的武器——火焰噴射器教給中國軍隊使用,這樣,日軍的死亡之神降臨了!中國士兵再不朝火網里沖鋒了,而是相互用火力掩護,從四面朝外圍的地堡匍匐前進,達到攻擊距離時,用手榴彈、炸藥包炸,大多數時候是用火焰噴射器把地堡里的日軍燒死。地堡里經常發出鬼哭狼嚎的聲音。也有一些日本兵身上帶著火跑出來射擊,但瞬間被掩護機槍掃倒。中國士兵感受到復仇的快意。于是火焰噴射器成了第8軍戰士的撒手锏。”


  “在山腳的公路上,從臘孟開始,等著過江的担架那才叫多,一個挨一個,排了幾公里長,有的重傷號,沒等過江就咽了氣,也有像我這樣的輕傷號。我們都是當地百姓組織的民夫隊抬過江去的。“聽說我們那個師(103師)打完仗以后整編,師長一看全師還剩下不到兩個連,帶頭放聲大哭”——摘自一個戰場老兵的回憶。另一位幸存士兵這樣回憶道:“訓練了兩三個月,部隊就奉命上前線,一上前線,那種場面才叫驚心動魄。死人多得沒法埋,到處都是尸體,主要是我們的弟兄,也有日本人。只好聽憑日曬雨淋,炮彈轟炸,最后烏黑的尸水把山上的草都咬死了,幾年后我路過那里,山上寸草不生。”極其慘烈的松山攻堅戰陷入了一籌莫展的境地,全軍將士,包括美軍顧問團和蔣介石,都注視著李彌。注視著這位從排長干到將軍的中國軍人,能否把戰局扭轉。”



  “由于沒有主堡,沖上去的士兵第一次沒有被日軍趕下來,但戰斗還沒有結束,激烈的爭奪戰還在進行。戰至8月29日,日軍斷糧三天,竟然砍下剛剛陣亡的中國軍人的手臂和大腿,在地堡里血淋淋的進行燒烤。(這種毫無人性的充饑方式維持了近一個星期)9月1日,蔣介石下了一道死命令,限第8軍在“九一八”國恥日前必須拿下松山,否則正副軍長均按軍法從事。于是李彌抓了頂鋼盔往頭上一扣,親自帶領特務營沖上松山主峰陣地,一連激戰數日,9月6日,他被人從主峰扶下來,據目擊者描述:……胡子拉碴,眼眶充血,打雙赤腳,呢軍服成碎條狀,身上兩處負傷,人已經走形。”


  劉偉民請美國人安排英首相撒夫人看望劉放吾,給美總統布什寫信,布什回函:“很高興從你兒子羅伯•劉處獲悉,二次大戰仁安羌戰役中,你領導中國遠征軍一一三團的英勇事跡。雖然不少勇士為戰役捐軀,在戰役大捷50周年,我愿意再代表國家,感謝你解救500余名美國記者、傳教士及數千英軍的英勇行為。”   


  “壯哉!抗日將軍,穿越地獄般的硝煙——盡顯男兒英雄本色!果然如軍事家們所料:斬開松山這道險關,立即打破怒江戰場的僵局。9月8日,潮水般的部隊和后勤輜重通過滇緬公路,開往龍陵。14日,騰沖告捷,怒江的中國軍隊左右兩翼連成一片,向龍陵合擊;而日軍迅速潰敗,向緬甸境內撤退。松山血戰歷時120天,官兵陣亡8000余人,日本守軍除一人化裝突圍全部戰死,無一人被俘或投降,雙方陣亡人數之比接近6:1。另外,中國軍人傷者逾萬。松山,宛如一座高聳的抗戰紀念碑,永遠屹立于怒江之畔,它險峻的身軀向世人昭示:犯華夏者,雖悍必誅!”



中國遠征軍部分將領


杜聿明
杜聿明

孫立人
孫立人

衛立煌
衛立煌

戴安瀾
戴安瀾

廖耀湘
廖耀湘

史迪威
史迪威

 

陳納德
陳納德




網載 2015-07-26 19:42:47

[新一篇] 煮酒論史:從諸葛亮《誡子書》看其家風的內涵

[舊一篇] 梁啟超在清華大學的演講 仁者不憂 勇者不懼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