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懋:當代世界發展大趨勢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文章來源:共識網

嘉賓簡介:陳啟懋,1929年12月生于上海。早年在上海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學生運動。曾先后任中共地下黨組織南洋模范中學支部書記、暨南大學總支部委員、交通大學總支副書記。1949年10月后任中共交大總支書記。1951年起從事青年工作,曾任共青團上海市徐匯區團委書記、團上海市委副書記、上海市青年聯合會主席。1981年至1991年任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1987年1月被評為研究員。期間曾長期兼任上海國際關系學會會長、上海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副總干事、副主席。曾任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顧問、教授、上海環太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理事長。近年辭去一切兼職在家休息、讀書、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久前的全國宣傳工作會議的講話中提到,要引導人們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這不只是對宣傳部門,而且是對全局工作有深刻意義的指示。

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毫無疑問,全面客觀地認識和把握世界發展大勢,對今天正在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的中國人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在歷史上,中國之所以會走“文化大革命”這樣的彎路,是跟我們對當時世界和時代的錯誤認識有關系的。而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中國之所以能夠取得經濟上的飛速發展,也跟我們正確地認識到“和平與發展”是世界的主題有關。

那么,今天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外部世界?美國、歐盟、日本、俄羅斯以及為數眾多的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趨勢是什么?它們對當下中國的發展和轉型有何啟示?

帶著這些問題,共識網專訪了曾任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上海國際關系學會會長、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的陳啟懋先生,他為我們提供了看待當代世界發展大趨勢的一種視角。

當前世界仍是資本主義占主導的世界

蔣保信:自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后,有人開始唱衰資本主義,對此您怎么看?

陳啟懋:自從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歐盟經濟先后陷入嚴重危機。美國至2013年才開始復蘇,歐盟至今尚未完全擺脫困境。日本通貨緊縮、經濟不景氣已蔓延20年,近年才剛有起色。許多發展中國家也受到危機的影響,經濟出現波動,一些國家出現了政治、社會動蕩。在此情況下如何估計、看待當今世界大勢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熱議的問題。有些同志認為這次危機再次證明了列寧的分析,資本主義已經日薄西山,壽命不長;有些認為資本主義的危機已從經濟發展為“政治、社會、生態的全面危機”;有些認為西方國家已陷入全方位、長時間的困境;有些認為現在人類已經進入了一個“艱難的世界,而且是越來越嚴峻的兩難的世界”。在西方出現經濟復蘇跡象后,有些同志認為這只是資本主義從“急癥”轉成“頑癥”,“痼疾”依舊,今后將“陷入持續的經濟危機”。

為了全面、客觀把握世界發展大勢,我認為我們首先要看清一個基本事實,就是當前這個世界,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不能不承認還是資本主義占主導的世界,而且看來資本主義還要發展相當長的時間。近年來發生的這次金融、經濟危機雖然是二戰后最嚴重的一次危機,其嚴重性僅亞于1929-1931那次大危機,但并沒有改變這個基本事實。

蔣保信:為什么這么說?

陳啟懋: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一、現在資本主義還是在推動生產力的發展。馬克思說過:“無論哪一種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生產力全部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1現在資本主義還在領導生產力的發展,很多新的科學技術發明都是美歐發達國家搞出來的。無論從哪個方面說,還遠不能說資本主義制度所能容納的生產力已經到了頂。

二、從整個世界范圍看,資本主義的歷史使命還沒有完成。資本主義的歷史,如果從1640年英國革命算起,至今不過370多年。在這370多年的時間里,資本主義真正搞好的,已經趨于成熟的也就是25個左右的國家,10億左右人口。還有相當一大批國家、人口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時間還不長,有的剛剛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有的還正在向資本主義轉型,或者尚未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所以從世界范圍內來看,資本主義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資本主義社會代替封建社會、奴隸社會或部落制度,無疑是歷史的一大進步。畢竟人類社會只有經過資本主義階段才能發展到更高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階段。因此不能說資本主義今天壽命已經不長了。從社會發展的觀點來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都各有一、二千年的歷史。資本主義社會迄今只有三、四百年的歷史。如果資本主義社會從發生、發展、成熟到衰亡持續六、七百年,那也不能算長。

蔣保信:有一種觀點認為,隨著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南非等一大批發展中國家的興起,南北力量對比正在發生重大的變化,南方發展中國家興起,北方發達國家衰落,世界出現了“非西方化”的趨勢。言下之意是現在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恐怕不能再起主導作用了。

陳啟懋:持這種觀點的同志其實是把兩件事混淆起來了。一件事是這些年來南北力量對比確實是發生了有利于南方的重大變化。根據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24個發達國家2003年經濟總量占世界的比重達78.12%,2007年降到71.7%,2009年進一步降到64%,2012年又降到59.92%。不到10年下降了18個百分點,也就是南方國家上升了18個百分點2,速度不能說不快。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非西方化”,或者說非資本主義化。

我們要看到,南方國家力量的上升并不意味資本主義力量的下降。南方國家中除了中國、越南等少數社會主義國家外,絕大多數是發展中的資本主義國家,它們的上升也就是資本主義力量的上升。就是幾個社會主義國家也都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為了實現現代化需要在一個相當時期利用資本主義的積極性。所以不能因為南北力量對比發生變化而否定資本主義在當今世界仍起主導作用這個基本事實。

在認清這個基本事實后,我們就可以看到,目前各類國家,包括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盡管都面臨很多困難,面臨著這樣那樣的危機,有些危機確實是很嚴重的,但整個世界仍在發展,在轉型中向前發展。困難是發展中的困難,危機是轉型過程中的危機。這個世界是在轉型中不斷戰勝困難、危機前進的世界。

美國目前仍是引領世界生產力發展的火車頭

蔣保信:接下來,我想請您談談當今世界上比較重要的幾個國家以及國家集團的轉型。首先,請您談談美國。

陳啟懋:美國是世界最大的發達國家,也是當今唯一的超級大國。全面客觀認識美國才能全面客觀認識世界。

怎么看美國?我認為對美國的看法,要一分為二。美國是霸權國家,但又是先進國家。對美國的先進性可以從許多方面來說,這里只著重說兩個方面:

一是美國領導著世界先進生產力發展的新潮流。美國是十九世紀末以來幾次世界科技、產業革命的發軔地。特別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起從美國開始的信息革命對整個世界發生了廣泛、深刻的影響。個人電腦、互聯網、微軟的軟件、蘋果的IPAD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風行全球,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工作、生活方式。美國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金的人數最多,遠超其他國家。當前美國又在醞釀著以頁巖氣為新能源、以三D打印機為制造業新工具的一輪新的科技、產業革命。美國目前在全球生產力的發展上還是一個火車頭,這是無法否認的事實。

美國對世界進步的推動作用不容忽視

陳啟懋:二是美國對世界進步的推動作用不容忽視。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貢獻是眾所周知的,對戰后世界進步的推動作用也不容忽視。如戰后初期美國領導的對德(西德)意日三個前法西斯國家的改造基本上是成功的。這些國家都被改造為民主法治的國家。又如美國搞了馬歇爾計劃幫助西歐國家復興經濟。這固然也是美國自己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需要,但對歐洲國家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對西歐各國人民以至對世界經濟的發展無疑是十分有利的。

蔣保信:您對美國在冷戰中的作用如何看?

陳啟懋:這個問題提得好。我認為今天我們應該超脫傳統的意識形態,實事求是地加以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西歐國家由于在戰爭中遭受了很大的破壞,經濟困難,國力疲弱。而蘇聯雖然也受到嚴重的戰爭創傷,但它在戰爭中培育出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對西歐國家構成壓倒性的優勢。一旦東西方發生戰爭,如果沒有美國介入,包括瑞典、挪威、丹麥等北歐國家在內的西歐(除英國外)很快就會被紅軍拿下。根據現在公開的檔案材料,當時斯大林、莫洛托夫等蘇聯領導人確有“抓住這個唯一的機會,讓社會主義擴大到整個歐洲”的想法3。事實上蘇聯也已有所行動,如在把東歐納入勢力范圍后進一步力圖控制希臘、土耳其、伊朗,并把手伸向北歐,在芬蘭建立了軍事基地,等等。美國與西歐國家結盟,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主要是為了防止蘇聯向西擴展,而不是為了向蘇聯控制下的東歐擴展。美國主導建立和加強北約,當然是為了與蘇聯爭奪勢力范圍,鞏固自己的霸權,鞏固自己在資本主義國家中的盟主地位。但客觀上遏制了蘇聯對西歐的擴張勢頭,保護了西歐各國的獨立和發展。

試想一想,如果西歐落入蘇聯的勢力范圍,被迫推行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這對西歐的國家和人民是好事還是壞事?從是不是“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有利于國家的安定團結和社會進步”的標準來衡量,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一分為二地看待美國的霸權主義

蔣保信:怎樣看待美國的霸權主義呢?

陳啟懋:我認為也要一分為二地看。

一方面,美國利用其超級大國地位和超強的軍事力量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在全球范圍內擴展勢力范圍,經常違反聯合國憲法和國際關系準則干涉別國內政;以種種借口發動先發制人的戰爭搶占戰略要地、控制重要資源。在歷史上,美國曾支持蔣介石政府,插手中國內戰;干預印支革命,參加越南戰爭,顛覆柬埔寨合法政權;對古巴長期封鎖;在智利策劃推翻阿連德政府…等等。最近,美國前情報人員斯諾頓揭露的美情報機構對世界各國包括其盟國的領導人進行大規模監聽的事件,也充分暴露了美國的霸氣。

同時,美國又利用其霸權地位竭力確保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對一些可能威脅美元地位的新興國際貨幣(如歐元)總是設法加以打壓。美元這種獨霸地位使美國在世界經濟貿易中獲得大量好處。它可以用美元購入大量廉價商品,攫取大量廉價石油和原材料,通過不等價交換牟取暴利,需要時又可輸出通貨膨脹,轉嫁危機。美國利用其優勢的經濟、軍事、政治力量控制戰略資源產地,攫取了大量廉價石油和原材料,使美國社會得以維持遠超世界一般水平的高消費。美國有時還放縱、支持其龐大的投機資本沖擊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美國的霸權行為和強權政治是人們有目共睹的。

但是另一方面,美國作為霸權國家(他們自稱是領導國家)確實也在不少場合維護了聯合國憲章和國際關系準則。例如:

1969年蘇聯對中國進行核威脅,甚至企圖對我國實行“外科手術式”的核打擊。當蘇聯就此事試探美國的態度時,美國當時雖然與中國處于敵對狀態,但對蘇聯意圖明確表示反對,并立即制訂了應急計劃,還在報刊上揭露了蘇聯的企圖,使蘇聯不敢妄動3。美國這樣做當然是從與蘇聯爭奪霸權的大局出發,但客觀上有利于中國的安全。

1979年12月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立即聯合西方國家進行強烈譴責,要求蘇聯撤軍,并對蘇聯實行制裁。美國還對阿富汗抵抗力量進行物質上、軍事上的援助,對阿富汗人民抗蘇斗爭的最后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如果沒有美國組織聯軍打敗伊拉克,科威特就被伊拉克并吞了。

美國在一定程度上扮演著維護國際秩序的“世界警察”的角色,雖然這個“警察”往往不能很好履行自己的職責,有時濫用職權,有時又不作為,未能盡到責任。例如1994年盧旺達發生族沖突和種族滅絕事件,80多萬人死于殺戮。美國和英法等國就未能及時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后來克林頓為此作了檢討并對盧旺達人民表示道歉。4

漸進改革將推動美國向更高的社會形態轉型

蔣保信: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社會的發展有著什么樣的趨勢?

陳啟懋:對美國社會也要全面分析。

一方面,美國社會仍舊存在生產高度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這個基本矛盾以及由此產生的資本主義的種種固有的弊端。美國貧富差距十分突出,基尼系數在0.4以上,是西方國家中特別高的,而且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年來差距有擴大的趨勢。一些大企業主富可敵國,個人的資產總值比十幾個貧窮的低收入國家一年的國民生產總值的總和還要高,但仍有不少窮人要吃救濟。據2013年公布的數據,目前有1/7的美國人(4800萬人)依靠聯邦政府的食品救助計劃生活。迄今美國仍有3200萬人沒有醫保,這在發達國家中是罕見的。輿論稱美國已成為“最不平等”的發達國家。不久前美國紐約等城市興起的“占領華爾街運動”,反映了美國人民要求改變這種不平等、不公正現象的越來越強烈的愿望。

但是另一方面要看到,美國社會不是停滯不前的,而是處在緩慢的不斷演變、轉型中。美國有改革、改良的傳統。二十世紀以來,大的社會改革運動就有三次:一次是二十世紀初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和威爾遜總統領導的“進步主義運動”,這次運動有力地打擊了當時的官商勾結、政界腐敗、不法商人弄虛作假牟取暴利等丑惡現象。一次是三十年代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領導的“新政”,這是對美國資本主義進行的一次全面的包括金融、工業、農業、稅收、社會保障、社會救濟在內的激進的改革,使美國擺脫了1929-1931年那次嚴重危機,重新煥發了生機。一次是六十年代的約翰遜總統主導的建設“偉大的社會”計劃,把美國進一步推向“福利國家”的道路;與此同時的人權運動和“反越戰運動”,推動美國在反種族歧視上邁出了重要步伐。這三次社會改良運動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美國的面貌,推動傳統資本主義轉型為現代資本主義。

美國經濟、社會的改革和進步與美國較早發現了壟斷的危害而采取措施限制壟斷資本有關。美國在1890年就制定了“謝爾曼反托拉斯法”。這個法律制訂后一段時間里受到壟斷財團和各種勢力的牽制,沒有執行。老羅斯福任總統期間對反壟斷動了真格。他根據“謝爾曼反托拉斯法”,解散了摩根財團的北方證券公司(控制美西北部鐵路運輸)和美國煙草公司;并把洛克菲勒財團的美孚石油公司拆為三個,還在司法部內成立了反托拉斯局,使反托拉斯機制化。5以后歷屆政府都認真執行反托拉斯法。認真反壟斷使美國經濟、社會能夠避免列寧在《帝國主義論》中說的“停滯”、“腐朽”而不斷進步。

羅斯福、威爾遜、約翰遜等人領導的改革,其主觀意圖都是為了挽救資本主義,但客觀上使美國的資本主義社會萌生了一些新的因素、新的社會胚胎: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使城鄉、工農差別基本消失,中產階層擴大,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也呈現縮小的趨勢;這些都為美國今后向更高的社會形態轉型準備著條件。目前的奧巴馬政府也在繼續推行改革。如他力圖通過醫療改革法案,解決至今未能享受醫保的人群的醫療保障問題,但法案受到重重阻力。這反映美國各種既得利益集團以及傳統習慣勢力的強大,使改革步履維艱。隨著美國新一輪的科技、產業革命,美國有可能在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繼續克服各種阻力,逐步把改革推向前進。這種漸進的改革總將緩慢地推動美國向更高的社會形態轉型。

現在人們談論著美國的衰落。不錯,如果與戰后初期美國一國的GDP占到世界GDP的40%以上的情況相比,美國是衰落了。根據IMF的統計,2012年美國的GDP為世界GDP的21.87%。6但如果稍微認真觀察一下,就可以看到,這個國家的創新機制、吸引人才的機制仍十分強勁,糾錯機制較健全,仍然富有生氣,看不出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跡象。

北歐、西歐國家在資本主義的轉型發展中走在前列

蔣保信:您怎么看待歐洲這些年來的發展和危機?

陳啟懋:歐洲是產業革命的發源地,是資本主義的發源地,是現代工人運動的發源地,是現代科學文明的發源地,也是社會主義的發源地、馬克思主義的發源地。歐洲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戰爭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苦難,也給人民以深刻的教育。二戰以后,歐洲的傳統的殖民帝國主義又經受了全球民族解放運動的沖擊和洗禮,痛苦地轉型為現代資本主義。由于這種種歷史因素,使歐洲(主要是西歐和北歐)走到了社會轉型發展的前列。

這種轉型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從各自為政的分散的獨立民族國家向大一統的、聯合的歐洲的轉型。歐洲自16世紀起,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成立了幾十個大大小小的民族國家。這是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是各民族獨立自主成長的需要,是歷史的進步。但隨著戰后生產力的高度發展,這種分散的、狹隘的市場成了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障礙,于是產生了歐洲聯合的運動。迄今歐盟已發展到27國。2002年歐盟實行統一貨幣,已有17個國家用歐元取代了它們各自的貨幣。2004年歐盟簽署了歐盟憲法條約,建立了歐洲議會、歐洲理事會。歐盟簽訂了申根協定,加盟各國人民可在歐盟范圍內自由來往。當前盡管歐盟內部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矛盾、爭吵、困難,盡管歐洲還有一些國家沒有參加歐盟,但歐洲聯合的基礎已經奠定,架構已經建立,歐洲統一的大趨勢不會改變。歐盟的建立與發展給人類帶來了希望。既然曾經打得你死我活的歐洲國家今天可以聯合,既然像法、德那樣的世仇今天可以和睦相處,那么再經過二、三百年或者更長的時間,人類社會為什么不能走向世界大同呢?

二是西歐、北歐的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向更高社會形態的轉型。在這些國家中,走在最前面的是北歐的一些國家:瑞典、挪威、芬蘭、丹麥等。長期以來,這些國家在社會民主黨的領導下在資本主義制度框架內推行社會改革,使生產力得到解放,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經濟繁榮,城鄉差別、工農差別、體力腦力勞動差別基本消失,社會福利涵蓋到全體人民而且“從搖籃到墳墓”都管到了,政治民主,人民自由得到充分保障,特權消失,社會平等。

有些同志認為這些國家事實上已實現了北歐特色的社會主義。但這些國家并沒有承認自己是社會主義國家,包括社會民主黨也不承認。它們認為自己還是資本主義,政治上仍然實行多黨制,輪流執政。盡管如此,這些國家里的社會主義因素確實很多,在向更高的社會形態轉型上站在前列。

其次是英國、法國、德國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這些國家隨著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對原有制度作了許多改革。它們都在市場經濟基礎上實行適當的國家調控,英、法國有經濟占一定比重,德國實行社會市場經濟。它們都在國民中建立了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形狀態,即窮人、原來意義上的無產階級數量越來越小,大富翁也是少數,中等收入的中產階層占了社會的大多數。

與昔日比較今天這些國家的資本主義確實大變樣了。難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王震副總理在英國訪問考察后對陪同人員說:“我看英國搞得不錯,物質極大豐富,三大差別基本消滅,社會公正、社會福利也受到重視,如果加上共產黨執政,英國就是我們理想中的共產主義社會”7。在西歐,英、法、德、荷、比是領頭羊,其他參加歐盟的國家逐步跟上,程度參差不齊。

歐盟在轉型中的陣痛

蔣保信:歐盟在轉型中遇到的挑戰有哪些?

陳啟懋:轉型總是伴隨著陣痛,有時是劇烈的陣痛。

歐共體(歐盟前身)成立后碰到了各式各樣的困難,遭遇的大的危機就有1973年的石油-能源危機和七十年代后出現的“滯漲”。近年又爆發了主權債務危機。危機來勢很猛,不僅波及整個歐盟,而且影響全球經濟。但這仍然是轉型中的危機。危機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國家福利搞過頭,超越了財政負担的可能性,也就是超越了生產力發展的水平。這原是福利國家經常碰到的一個問題。有人認為,這反映效率與公正難以兼顧,是個“世紀難題”。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債務危機中,實行高福利的北歐國家除冰島外都沒有受到大的影響,歐洲國家中經濟實力最強的德國經濟也很好。這說明效率與公正的矛盾并非不能解決,問題在于切實提高生產效率,并適時進行調控,使福利水平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水平。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債務危機的重災區,主要是較晚加入歐盟的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它們的危機影響整個歐盟。這也反映歐盟發展中的問題--在各國財政體制沒有統一的情況下就把歐元區擴展到現有規模。調整福利水平使之與財政收入相適應往往遭到選民的反對,是個政治難題。

但問題總是要解決的,人們總不會因害怕忍受一時緊縮的痛苦而無所作為,坐以待斃。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經過艱苦、反復的協商、談判,已采取若干調整、緊縮措施,情況已有所好轉。

日本對戰爭罪行和軍國主義思潮清算不徹底的歷史原因

蔣保信:日本的走向,是人們非常關心的問題,尤其是亞洲人民最為關心的。請您談談這些年來日本的走向。

陳啟懋: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后,美國占領當局采取一系列措施對日本進行了系統的改造:包括解除武裝、解散原來的財閥企業、審判懲處戰犯、為日本制訂了“永遠放棄戰爭”“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的和平憲法,剝奪了天皇的實權(憲法規定天皇僅為國家的象征,無“參與國政的權能”),等等。這個改造從總體上說是成功的,使日本從一個軍國主義的法西斯國家轉型為議會民主制國家。缺點是對日本的戰爭罪行和軍國主義思潮清算得不徹底。這里有主客觀原因。

客觀原因是日本投降時,以美國為首的盟國為減少士兵傷亡而接受了日本保留天皇制的條件,因此日本的投降實際上是有條件的投降。作為統治集團首腦的天皇保留下來了,統治集團中的許多人除了少數臭名昭著的戰犯外,也保留下來了,戰后初期的日本政府仍然是這些人掌權。他們當然不會主動去清算戰爭罪行和錯誤思潮。這與德國的情況完全不同。1945年德國是在首都柏林被攻克,全境為盟軍占領的情況下投降的。希特勒自殺,法西斯統治集團被徹底摧毀。戰后在德國政府中掌權的多為原來受法西斯迫害的人,他們自然對肅清法西斯殘余及其影響很起勁。

主觀原因是冷戰的發生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勝利后,美國改變了原來抑制日本的政策,改而采取扶植日本作為其反蘇反共助手的政策,對清算日本戰爭罪行就更放松了。不少犯有大小戰爭罪行的人不僅沒有受到懲處,反而當上了高官。像曾被作為戰犯起訴的岸信介就當過日本首相。所以日本長期以來對侵略戰爭的罪行缺乏正確的認識和態度,與德國的情況成為鮮明的對照,是有歷史原因的。對此,美國無疑負有重大的責任。

日本抓住了二戰后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機遇,很快成為第二經濟大國

蔣保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很快就從戰爭的創傷中走了出來,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這是怎樣做到的?

陳啟懋:戰后初期日本的吉田內閣審時度勢,采取輕軍備、重經濟的方針,利用美蘇矛盾的空間,大力恢復與發展經濟,取得很大成功。以后日本的歷屆內閣繼續奉行這個方針,使日本經濟高速發展,連上幾個臺階,到1968年就成為世界成為第二經濟大國而且一直保留到2009年。日本在經濟高速發展中注意提高國民所得,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控制收入差距,所以日本的基尼系數長期保持在0.3左右。日本雖然也有不少世界一流的跨國大企業,但貧富懸殊的現象卻沒有美國那樣嚴重,因此社會比較穩定。自上世紀90年代起日本經濟陷入困境,困難了差不多二十年,期間內閣更迭頻繁,有一段時間一年就要換一個政府,但社會卻很平靜,沒有聽說過發生什么動亂。因為老百姓比較富裕,生活安定。

這次轉型被稱為日本繼明治維新以后的第二次歷史性的選擇。這次選擇起初是被逼的,但后來日本主動抓住戰后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機遇,走上了和平發展的道路并取得了優異成績。歷史證明這是一次成功的選擇。

由于對戰爭歷史問題態度不端正,日本想要成為“正常國家”并不容易

陳啟懋:日本成為經濟大國后,國內的保守主義、國家主義思潮抬頭,統治集團提出日本要成為“政治大國”的口號,后來為了減少對國際的刺激,把“政治大國”改為“國際國家”,以后又進一步改為“正常國家”。意思就是要摘掉日本戰敗國的帽子(用他們的話說,就是要“擺脫戰后體制”),提高日本的國際地位,使日本成為與其實力相符的正常大國,包括能“堂堂正正”地擁有國防軍(現在叫“自衛隊”)。這個“正常國家”的訴求在日本有一定的社會基礎。“二戰”結束已經60多年了,不能說這個訴求完全沒有道理。同樣是戰敗國的德國早就做到了。但因為日本在對待戰爭歷史問題上態度不端正,未能如德國那樣正確對待自己的戰爭罪責,所以這個訴求得不到國際社會的諒解、支持,受到過日本侵略的亞洲國家尤其持懷疑態度。因此要實現這一企圖并不容易。

今天日本不可能重走軍國主義老路

蔣保信:當前日本正在走一條怎樣的路?

陳啟懋:當前日本正面臨第三次歷史性的選擇。在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加速發展,中國崛起并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今天,日本走什么道路?是繼續走和平發展的道路,還是走霸權主義的道路?

安倍是日本具有濃厚鷹派色彩的右翼政治代表。他上臺后在政治上積極推行一條右傾路線:一再散播言論要否定對侵略戰爭和殖民統治表示反省的“村山談話”和有關慰安婦問題的“河野談話”;帶頭參拜供奉有日本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竭力散播“中國威脅論”,攻擊中國“要掠奪他國領土”;公然否認中日邦交正常以來兩國領導人關于擱置釣魚島爭議的默契;挑動東盟與中國的關系,妄圖構筑所謂“自由與繁榮之弧”以圍堵中國;積極推動修改或“重新解釋”和平憲法,以解決所謂“集體自衛權”問題,也就是要打破憲法規定的自衛隊只能用于自衛,不能向海外出兵的規定;以“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代替原來基本上禁止武器出口的“武器出口三原則”,以促進“防衛產業”的發展,并向一些周邊國家輸出武器。

安倍這樣做究竟意欲何為?有一種看法認為,安倍正在把日本推上軍國主義道路,有的甚至認為日本已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現在日本的情況類似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前的情況。我認為這種看法是不符合實際的。今天日本不可能重走軍國主義老路。走軍國主義老路就是要廢除和平憲法和戰后建立的議會民主制,建立以軍人為核心的法西斯政權,這在今天的日本是不可想象的。日本人民決不會同意這樣做。統治集團的主流、財界也不會贊同。日本戰后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取得很大成功,發了大財。那些大財團、統治精英們覺得,不搞侵略也可以做生意,投資,賺大錢,何必回頭走那條曾讓自己碰得頭破血流的老路呢?而且日本如搞軍國主義,必將遭到國際社會包括美國的堅決反對。所以,在日本鼓噪軍國主義的人只是極少數,成不了氣候。

安倍正在改變和平發展的路線,走霸權主義的道路

陳啟懋:冷靜分析,安倍推動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并主張修改和平憲法,主要還是為了加速推進日本成為“正常國家”的過程,使日本不僅是經濟強國,而且成為政治大國、軍事大國,以加強日本的戰略地位,為日后美國勢力逐步淡出亞太后與中國爭奪亞太地區領導權做準備。日本沒有能力遏制中國,但日本也決不會甘心做“小三子”,必欲與中國一爭雌雄,至少要爭一個并起并坐的地位。這說明,安倍正在改變和平發展的路線,走霸權主義的道路。日本工業發達、技術先進,軍火產業(包括制造核武器的能力)潛力巨大,日本如在朝野對戰爭罪責缺乏認識的情況下擺脫和平憲法的約束大規模發展軍事力量,必然構成對亞太地區甚至世界和平的威脅,人們不能不提高警惕。

安倍內閣的極右傾向不符合日本的利益,將只是一個短暫插曲

陳啟懋:安倍的右傾路線不符合日本的利益。日本是一個資源貧乏、國土狹小而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島國,在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歐盟、北美等區域性經濟集團形成的今天,日本只有與中、印、韓、東盟等國家合作,加速區域經濟一體化,才能使自己獲得進一步發展的空間,而與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中國的合作當然是關鍵性的。要與中國搞好合作,就必須遵守《中日聯合聲明》、《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明確規定雙方不在亞太地區謀求霸權,也反對其他國家在亞太地區謀求霸權。中國無意也不會在亞太地區謀求霸權,也反對日本謀求霸權。日本如走霸權主義道路中日就無法很好合作。中日兩國經濟相互依存、互補性強。日本如不謀求霸權,繼續走和平發展道路,則中日兩國在政治上并無根本的利害沖突。釣魚島主權爭議、東海海洋權益爭議,從兩國關系的全局來看,還是屬于局部性質的利害矛盾。只要日本承認并遵守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談判以及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磋商過程中關于擱置釣魚島爭議的默契,矛盾就可以得到緩解。中日雙方都認為對釣魚島具有不可爭辯的主權,兩國間在對島嶼主權存在爭議是明擺的事實,日本否認爭議完全是自欺欺人。

安倍要修改和平憲法,推動日本走上霸權主義道路并不容易。安倍及其內閣成員的否認戰爭罪責、參拜靖國神社等言行,遭到國內外輿論的譴責,包括美國官方的批評、質疑;在內外壓力下安倍內閣不得不收回其某些錯誤言論。安倍推動修憲以解禁集體自衛權遭到國內多數民眾的反對,困難重重。安倍的政策損害了日本的經濟利益,2013年日本外貿出現了赤字。日對華出口貿易連續兩年下降,2013已為韓國超過,失去其對華第一出口大國的地位。財界担心失去中國這個全球最有潛力的市場,對安倍的政策不滿。日本公共債務沉重,安倍內閣增加消費稅以緩和矛盾,但增稅可能影響經濟復蘇。安倍的執政正面臨考驗。

從長遠來看,日本人民必能做出正確的選擇。日本總將走和平發展、與地區經濟加強合作融合的道路。安倍內閣的極右傾向,只是一個短暫插曲。日本將在繼續和平發展道路上前進并推動社會進步,逐漸向更高的社會形態轉型。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是前進了,而不是在倒退

蔣保信:俄羅斯也是當今世界政治中不可忽略的一個重要國家。怎樣看待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的轉型?

陳啟懋: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就從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轉型為資本主義國家,這個轉型至今沒有結束,仍在進行中。如何看待這個轉型?俄羅斯是前進了,還是倒退了?按照“三個有利于”(有利于生產力發展、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有利于社會穩定和進步)的標準來衡量,很明顯,俄羅斯是前進了,是在現代化的潮流中前進了,不是倒退。

首先要看這次轉型是解放、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還是束縛、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斯大林的“社會主義”模式從經濟上說是一種備戰體制。在20世紀30年代戰爭危險逼近的形勢下搞這種經濟體制有其合理性,使蘇聯能在短時期內實現了初步工業化,為后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但為此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特別是30年代在農村強制搞“全盤集體化”嚴重破壞了農業生產力,造成大饑荒,原為蘇聯“糧仺”的烏克蘭在這次饑荒中非正常死亡就達到394.1萬人。8戰后蘇聯農業也一直萎靡不振。蘇國土遼闊,資源豐富,但在斯大林的“社會主義”模式下,農業一直過不了關,糧食產量直到1991年解體時還沒有趕上沙俄時的最高水平。蘇聯工業在戰前雖取得很大成績,但在戰后和平環境下仍然堅持原來的備戰體制不改,就阻礙了其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勞動生產率遠低于美國。蘇聯解體前其官方公布的經濟總量為美國的三分之二,但其中水分很大。據世界銀行估計,實際上其經濟總量只有美國的十分之一。俄羅斯轉型后有一段時間(1992-1998)里經濟急劇下降,大致下降了一半。但自1999年起經濟開始回升、起飛。據世界銀行專家2007年4月17日發布的關于俄羅斯經濟的報告,從1999年到2006年,俄經濟年均增長6%,經濟總量增加70%。9至2007年,俄經濟總量已恢復到1990年水平。2012年GDP更達到2萬多億美元,約為1990年的一倍。10俄農業也有很大發展,現在已成為糧食出口國。

其次,看轉型是否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上述世界銀行的報告還特別指出,俄羅斯的經濟增長是“符合窮人利益的經濟增長”。從1999年到2006年俄經濟增長70%,但人均收入增加了500%,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實際增長200%。11俄羅斯在轉型初期雖然很困難但仍保持了蘇聯時期的福利制度。隨著經濟的恢復與發展,俄各級政府在改善人民生活上采取了很多措施。據訪問者反映,俄羅斯目前不僅實行免費教育、免費醫療,而且住房、水、電的價格特別低廉,對困難家庭、多子女家庭有各種補貼,最低工資水平也在不斷提高。轉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已明顯高于蘇聯時期。

再次,看轉型是否促進了政治上的民主、法治和社會的安定、團結。蘇聯解體后過去領袖專政時期那種駭人聽聞的大規模破壞法制的事件進一步被揭露出來。據蘇共原政治局委員雅科夫列夫在他的《訪談錄》中揭露,在斯大林專制統治下,不僅戕害了列寧的戰友和許多老布爾什維克,打出了一個又一個的“反黨集團”,處決了一批又一批“人民的敵人”,而且迫害了數以百萬計的農民、工人、軍人、知識分子、舊官吏、舊軍人及其家屬、被俘的紅軍官兵、少數民族的普通百姓······受害者總數達3000萬之眾。12現在俄羅斯已轉型為民主法治國家,這種可怕的現象已一去不復返了。

俄羅斯的民主雖帶有威權主義色彩,但民主法治的框架已經建立起來

陳啟懋:俄羅斯的民主雖然被一些人批評不夠完善,還帶有較濃厚的威權主義色彩,但現在俄各級領導人和議員是選舉產生的,俄實行了言論、出版、集會、結社自由,“寡頭”干政受到打擊、限制,社會穩定,轉型初期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動亂已經平息下來。民主法治的框架已經建立起來,大趨勢已經確定。這對有長期專制主義傳統的俄羅斯來說無疑是歷史性的大進步。在俄羅斯,雖然現在還有些人懷念蘇聯昔日超級大國的雄風,但真正想回復到過去那個時代的可以說是絕無僅有了。

俄羅斯的轉型確實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如前所述轉型初期經濟下降了一半,這一時期社會也動蕩不安。其原因有人主要歸咎于當時俄領導人經濟改革決策的失誤,有人認為主要是由于轉型過程中一些特權階層人士趁機大肆劫掠國家財富,造成混亂。筆者認為,這些固然是重要因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蘇聯在赫魯曉夫下臺后改革長期停滯,以至喪失了時機(上世紀六十、七十、八十年代),到戈爾巴喬夫搞改革,已經晚了,國家已經病入膏肓,很難挽回局面,再加上戈爾巴喬夫在改革的方針、策略上犯了一些錯誤,蘇聯終于解體了。所以俄羅斯這次轉型是被動的。這就難免要發生較大的動蕩,付出較大的代價。俄羅斯轉型給我們的經驗教訓是要不失時機、抓緊改革,主動轉型,不要畏葸不前,喪失時機,最后被動轉型。

發展經濟,實行民主法治,是發展中國家的努力方向

蔣保信:對于世界上為數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據您的觀察和研究,它們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陳啟懋:發展中國家中除拉美國家較早脫離殖民體系獲得獨立地位外,大部分都是“二戰”前的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屬國,是在二戰后的民族解放運動中先后獨立的。獨立后除少數國家由于特定的歷史條件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外,大部分都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這些國家中也有不少在獨立之初受蘇聯和中國的影響曾打過社會主義旗號,有一個材料說二戰后一段時間內自稱社會主義的國家有70多個,其中有些確實也想搞社會主義,13但先后都失敗了,還是走了資本主義道路。目前除委內瑞拉等少數拉美國家外,打社會主義旗號的國家大多偃旗息鼓了。

發展中國家中有一部分(主要是拉美的一些國家、轉型的東歐國家和少數東亞國家)經濟已有相當發展,人均GMP已達到7000美元以上。這些國家可以認為已進入資本主義發展的中級階段,被西方稱為“新興工業化國家”或“中進國家”。其中有些大國近年來發展很快,形成了新興大國群,如包括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南非在內的“金磚五國”(BRICKs);包括墨西哥、印度尼西亞、尼日利亞、土耳其在內的“薄荷四國”(MINTs)等。但除了社會主義中國外,這些國家走的都是資本主義道路,它們發展的方向很明確,就是努力加入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行列。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的韓國、新加坡就是它們的榜樣。

大部分發展中國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時間還不長,經濟剛剛開始發展,人均收入不高,政治上也不大穩定。這些國家還處于資本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發展經濟,實行民主法治,是這些國家的努力方向。

在發展中國家中,還有一些國家還處于前資本主義階段或正在從前資本主義階段向資本主義轉型的過程中。其中有些石油資源豐富的國家在經濟上已納入全球市場體系,國家很富,人民生活水平不低,但政治上仍滯留在封建王族統治或神權統治,社會生活中傳統勢力仍很強大并在很大程度上處于統治地位。還有些國家部族勢力強大,雖建立了全國政府,但地方上仍是部族酋長統治、軍閥割據。資本主義因素已經或多或少在這些國家產生,但政權還不掌握在資產階級代表人物手中。這類國家大多數都很貧窮,人均產值不到1000美元。屬于聯合國確定的最不發達國家。由于貧窮落后,再加上外部因素的介入,許多國家政局、社會動蕩不定,內戰、內亂不止。這些發展中國家遲早要打破封建專制、軍閥割據、閉關自守等等落后狀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發展中國家在轉型過程中所面臨的兩大困境

蔣保信:發展中國家在轉型中將會碰到什么問題?

陳啟懋:一是政治轉型中的動蕩。發展中的資本主義國家出現民主化的浪潮,這基本上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補課的性質,是這些國家在發展或轉型中應有之義。但由于一些國家教派、民族、種族矛盾復雜,爭斗不已,民主化過程中往往矛盾激化,引發動亂甚至內戰。而外部勢力的插手使情況更為復雜、糾結。現在拉美、東亞的一些國家已基本上或初步過了這個民主化的關,還有一些國家和中東、非洲的許多國家則正處于過程中。2011年起的“阿拉伯之春”,當前埃及、也門的動亂,敘利亞的內戰都是政治轉型過程中的動蕩。伊拉克、利比亞、阿富汗雖在美國及其西方盟國強力推動下實行了民主轉型,也仍然免不了大大小小的動蕩。

西方有些評論家見到一些發展中國家民主化過程中的動蕩、內亂,就驚呼民主出了問題,或者認為發展中國家根本不適合搞民主,這是沒有道理的。我們只要看一看那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像英國1640年開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間經歷了內戰、獨裁和復辟,到1688年才建立了穩定的君主立憲政體,歷時48年。法國在1789年爆發大革命,中間交織著進步和反動,共和與帝制、革命的恐怖和反革命的恐怖,內戰和外戰,到1875年成立第三共和國,才穩定了下來,歷時86年。發展中國家在政治轉型中出現一段時期的動蕩,有什么可以大驚小怪的呢?

二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進一步轉型升級碰到困難,陷入滯脹。拉美首先碰到這個問題,所以稱為“拉美陷阱”。后來東亞一些國家也碰到了同類問題,所以又稱為“中等收入陷阱”。一個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直接原因是它未能隨著世界市場的變化、產業的改組轉移而與時俱進地推動自己的產業轉型升級,使之適應新的市場需求。而這些國家之所以未能轉型升級自己的產業則又有政治、經濟、社會、戰略、政策等多種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處于同樣條件的亞洲“四小”都成功地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而實現了現代化。這說明“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是發展中國家、地區命中注定不可避免的。

整個世界都在遵循社會的客觀發展規律,向更高的社會形態發展

蔣保信:我注意到,當您提到美國和歐盟的發展時,都提到它們在向更高的社會形態轉變。

陳啟懋: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有自身客觀規律性的“自然史的過程”。14從以上幾類國家和國家集團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整個世界都在遵循社會的客觀發展規律,在不斷克服困難、危機中轉型前進。總的來說是要向更高社會形態發展。

在資本主義國家中,發達國家走在前面,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這些國家內的社會主義因素也會越來越增加,終究會克服種種阻力,逐步向更高的社會形態轉型。其他國家也會逐漸跟上去,處于資本主義中級發展階段的國家向發達國家發展,處于資本主義初級階段向中級階段發展,處于前資本主義階段的向資本主義轉型。

現在的社會主義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都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將經過長期艱苦奮斗,在經濟上趕上發達國家,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現,和發達國家內社會主義因素的進一步增長,將使整個世界形勢發生轉折性的大變化。

今天的世界存在各種風浪,但主題仍是和平與發展

蔣保信:在您看來,整個世界都在轉型,那么現在國際社會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最近俄羅斯與西方國家間為烏克蘭問題鬧得很緊張,有爆發戰爭的可能性嗎?

陳啟懋:當前國際社會面臨的一些全球性的問題,如環保問題、氣候問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的防控問題,以及各種傳統的和非傳統的安全問題,如歷史遺留下來的地緣政治矛盾、種族沖突、主權領土爭端、恐怖活動,都是很大的問題、與全人類命運攸關的問題,也是很難解決的問題,但終究是人類在前進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困難。人類社會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充滿各種風浪的,多災多難的,但前景是明朗的。

孫中山先生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民族解放運動高潮過去后,世界就告別了革命和戰爭的時代,進入了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凡能抓住機遇的國家和地區就能享受和平紅利并得到顯著發展。中國在“文革”前一個時期所走的曲折道路與對時代認識的滯后有密切關系。八十年代鄧小平指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才為我國的改革開放發展指明了方向,使我國經濟取得了大發展。今天世界上仍然存在各種風浪。我們要冷靜沉著,牢牢掌握住和平與發展的主題不動搖。

最近俄羅斯與美、歐圍繞烏克蘭問題爆發了新一輪激烈爭斗,雙方相互指責,還各自舉行針對性的軍事演習,西方對俄羅斯實行了制裁而且逐步升級。有些西方輿論驚呼“冷戰再起”,有些担心可能發生熱戰,甚或“第三次世界大戰”。

其實冷靜觀察一下,就可以看出,這不是新冷戰,而是后冷戰時期的冷戰余波,是冷戰時期大國爭奪勢力范圍斗爭的繼續。冷戰與熱戰不同。近代每次熱戰都通過戰勝國主導的國際會議劃分了勢力范圍。例如一戰后通過召開凡爾賽會議劃分了勢力范圍,二戰后期美英蘇通過雅爾塔會議劃分了勢力范圍。而冷戰的結束是在和平條件下實現的,不可能像一戰、二戰那樣召開戰勝國會議干凈利落地重新劃定勢力范圍。這樣就出現了冷戰雖然宣告終結,但大國重新劃分勢力范圍的斗爭卻沒有結束。

東西德統一時美國總統老布什和德國總理科爾曾向蘇聯保證決不搞北約東擴。但由于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在轉型初期經濟急劇下降,國力一落千丈,西方國家把不搞東擴的諾言置之腦后。1997年至2004年北約先后搞了兩輪東擴,把東歐的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斯洛文尼亞和波羅的海三小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都納入了北約。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發動的科索沃一戰,不僅進一步肢解了南斯拉夫,而且進一步削弱了俄羅斯在前南地區以至整個東歐的影響。然而西方還不滿足,繼續步步緊逼。現在企圖把原蘇聯除俄羅斯外最重要的一個加盟共和國烏克蘭拉出俄羅斯主導的獨聯體納入西方勢力范圍,這就不能不引起俄羅斯的強烈反應。當前雙方雖然舌劍唇槍,矛盾尖銳,但都不愿與對方徹底鬧翻。歐盟國家毗鄰俄羅斯,目前相當一部分石油、天然氣靠俄羅斯供應,更不愿與俄的關系搞得太緊張。估計雙方經過反復較量,達成妥協的可能性較大,熱戰的可能性很小。烏克蘭內部的族群矛盾比較糾結、麻煩。對烏克蘭來說,最有利的還是妥善處理好國內俄、烏兩大民族矛盾,與東西雙方都保持良好關系。

吸取蘇聯的教訓,不失時機,抓緊改革,主動轉型

蔣保信:剛才您分析了世界上一些重要國家和國家集團的轉型以及發展趨勢,它們對中國當下的轉型有何啟示?

陳啟懋:進入二十一世紀,在信息革命的推動下,全球化正在加速發展。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國際多極化、社會公正化四股大潮,洶涌澎湃、勢不可擋。中國處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中,我們一定要如習近平同志所說的,更加全面客觀認識這個轉型中的世界,看清楚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大潮流,同時要更加全面客觀認識我們自己。

中國同樣處于轉型過程中。我國從農業的、封閉半封閉的傳統社會向工業的、開放的現代型社會的轉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從一元化的公有制經濟向以公有制經濟為主導、多種經濟并存的多元經濟的轉型,已經邁出了重大步伐,但還沒有完成,仍在進一步進行的過程中。我們的經濟增長方式正在艱難地從以投資、出口拉動為主向以內需拉動為主,從高消耗、低效率向低碳經濟、集約經濟、環保經濟轉型。我們的政治體制正在從適應革命和戰爭需要的高度集中的威權體制向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民主法治轉型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經濟總量雖已位列世界第二,但仍是一個人均GDP低于世界人均GDP水平的發展中國家。15我們處于并將在較長時期中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先進國家比,我們不僅在經濟、科技上而且在社會發展總體水平上(如文化、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生態環境、法治環境、國民素質、基尼系數、城鄉差別、管理水平······)仍然有很大差距。我們一定要順應世界潮流,與時俱進,抓緊改革,主動推進轉型,不要延誤時機,陷于被動。改革必然要付出一定代價,要承担一定風險。有計劃、有步驟主動改革,迎著風險上,就有可能勝利實現轉型并把代價減少到較小程度。害怕風險,不敢觸動、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和傳統思想,長期拖延不決,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爆炸,引發政治、社會動蕩、動亂,最后還是要轉型。但這是被動的轉型,必然要付出重大的代價。

蘇聯解體、蘇共垮臺是我們的前車之鑒。我們要正確吸取蘇聯--俄羅斯轉型的經驗教訓,抓緊時間,克服種種困難,打破重重阻力,全面深入推進改革,主動轉型。




網載 2015-08-23 08:38:15

[新一篇] 茅于軾:社會將邁向我說的方向

[舊一篇] 陳行之:天堂和地獄都在人的心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