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正午-隋唐五代的另類歷史 血火總破溫柔鄉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
血火總破溫柔鄉(1)
---------------


  血火總破溫柔鄉——前蜀末帝王衍與后蜀末帝孟昶
  平素無聊,喜歡翻閱古畫帖,特別是對那些工筆人物、禽鳥、閣臺,尤為注意。觀五代畫家黃荃的作品,形神兼備,筆法纖密,構圖巧妙,用意精湛,使人對這個公元十世紀生活在成都的畫家興趣頓生。仔細研讀黃荃的生平,發現這位畫家竟然大半生都生活于被中國文人稱為“季世”的混亂黑暗的五代時期,而且作為御用畫家侍奉過前蜀王衍和后蜀孟昶兩個歷史上有名的昏庸君王。
  王衍、孟昶與南唐主李煜和宋微宗趙佶一樣,雖然政治上昏庸無能,耽花湎酒,終至亡國,可他們在藝術上的造詣都可稱得上是真正的大家,無論詩詞歌賦畫文,皆臻至逸品和神品之境。
  相傳,前蜀后主王衍得到唐朝畫家吳道子的《鐘馗捉鬼圖》,上面畫鐘馗正用右手食指剜出小鬼眼睛準備當小吃的場景。王衍也是內行,他自忖,如果把鐘馗描畫成用大拇指剜出小鬼的眼睛,效果可能會更好,更顯襯出鐘馗的昂然氣勢。黃荃受命后,回家琢磨,怎么想怎么不對,皇上的旨命又不能違背。無奈之余,黃荃就重新畫了一張鐘馗用大拇指剜小鬼眼睛的畫,然后,他把兩張《鐘馗捉鬼圖》一并奉給王衍。王衍大為不解,忙問黃荃為什么不在吳道子原畫上面修改。黃荃答道:“觀吳道子所畫鐘馗,整幅人物的氣力、眼神、筋骨皆落于右手第二指上,如果改為用大拇指著力,原先的人物姿態一下子就散掉了,整幅作品就會喪失原有的人物神采和光芒。而為臣我畫的鐘馗,人物力道著于大拇指,以此奉上,特供參考。”王衍琢磨一番,大為稱贊,遂成一段畫壇佳話。
  此外,后蜀末帝孟昶,與這位黃荃大畫家也有一段“藝術交流佳話”。后蜀廣政七年(公元944年),南唐與后蜀結為“友邦”,送來六只江南特有的白仙鶴。喜愛丹青文辭的孟昶忙命人宣黃荃進殿,讓大畫家為這六只仙鶴圖形寫真。黃荃落筆如飛,濃點淡染,不大功夫,六只仙鶴或理毛、或整羽、或唳叫、或翹足、或驚恐、或啄苔,“體態鮮活,有愈生者”,喜得后蜀末主孟昶大嘆不已,把作畫的偏殿也命名為“六鶴殿”。畫幅懸于殿中,這位皇上朝夕臨視,流連不已。
  于黃荃而言,可幸也可悲!可幸的是,兩個君王皆是彬彬文士,品畫作詩的高手,言語謙謙,和藹可敬;可悲的是,兩人都是盛世亡國之君,只知沉湎于“藝術”,不知體恤政情民意,真個是“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丹青”,其結果,皆是國破家亡,命喪人手!
  前蜀末帝王衍
  說起王衍,不得不交待他老爹王建。
  王建,字光圖,許州舞陽人。此人隆眉廣面,狀貌不俗。但王建年少時是個遠近有名的無賴之徒,以殺牛、偷驢、販私鹽為生(很像黃巢,不過規模不如黃巢大,文化修養方面更比不上這個給唐王朝致命打擊的強盜頭子),當時,鄰居都送給王建這位“混混”一個綽號:“賊王八”,可見當時他是多么地討人憎厭唾棄。后來,趕上唐末亂起,王建也趁機投軍,從小兵做起,漸成隊將。黃巢攻陷長安,唐僖宗奔逃于蜀地,恰值王建當時為都頭,與忠武軍將領鹿晏弘一起西迎僖宗,喜得蒼惶如喪家狗似的唐皇如撈救命稻草,號王建等諸人所率軍隊為“隨駕五都”。大太監田令孜(當時任十軍觀軍容使)也收王建為養子。唐僖宗還長安后,王建一下子躍為御林軍宿衛將領。
  僖宗光啟元年,大將王重榮和大太監田令孜爭權奪利,兵端又起。王重榮舉大兵直攻長安,唐僖宗依舊又是“三十六計走為上”,向鳳翔狂奔。
  光啟二年,僖宗又逃往興元,任命王建為“清道使”,背負玉璽以為開路前鋒。一行人跑到當涂驛時,棧道被焚,王建冒死牽控僖宗御馬,從濃煙中一溜小跑,剛剛奔離,身后棧道轟然蹋斷,落入萬丈懸崖之下。夜晚露天宿營,唐僖宗枕王建膝方能安眠。半夜醒轉,悲從中來,這位荒唐半輩子的帝王忽然被眼前這位出生入死的將軍所感動,解身上御衣賜與王建。
  兵亂稍息,大太監田令孜覺得自己在皇帝身邊不安穩,就以皇帝名義下詔,自己委派自己去給當時任西川節度使的同母兄弟陳敬瑄當“西川監軍”。當時王建正擁軍在外,帶著一幫八千之眾的亡命之徒四處攻城掠地,這讓陳敬瑄很憂慮。田令孜知道此事后,對陳敬瑄說:“王八吾兒也,派人召他來可為我們效命”。
  王建聞召大喜,忙選精兵二千奔往成都。騎兵到達鹿頭關時,陳敬瑄又后悔“引狼入室”,派人阻止王建。王建大怒,也顧不得什么干爹田令孜的情面,攻破鹿頭關,取漢州,攻彭州,大敗陳敬瑄五萬兵,俘擄萬余人,橫尸四十里。陳敬瑄驚嚇過度,親率七萬兵與王建相持三個多月,雙方久攻不下,互有勝負。此時,唐僖宗已死,有名無實的唐昭宗連忙派人諭和,又派韋昭度為西川節度使,替換陳敬瑄。唐廷又分邛州、蜀州、黎州、雅州為永平軍,拜王建為節度使。
  陳敬瑄當然拒絕聽命。唐昭宗命韋昭度和王建一起討伐。韋昭度是個文臣,沒什么本事,數萬兵馬在他指揮下,向陳敬瑄發起數次攻勢,皆無功而返。王建趁機讓韋昭度回長安繼續作他的“太平將相”,勸說“師久無功,您遠在蜀地又沒什么好處”。

//

---------------
血火總破溫柔鄉(2)
---------------


  韋昭度遲疑不決。王建就派遣軍士把韋昭度從長安帶來的一幫師爺親兵一骨腦抓住,在軍門內捆上,碎剮了下酒。然后,王建自己沖進帳內稟報韋昭度:“軍士饑餓,正需這些人當飯吃!”韋昭度這種京官哪見過這陣勢,嚇得差點拉一褲子,馬上把符節等等拱手相讓給王建,單人匹馬慌忙離開四川。待韋昭度離去,王建派兵把守劍門,四川由此同中原完全隔絕。
  轉回頭,王建集中注意力收招陳敬瑄、田令孜兩個“甕中之鱉”。很快,資州、簡州、戎州、邛州等諸多州府相繼降附,王建包圍成都。無奈之下,陳敬瑄與田令孜開門出降。王建先把干爹、干叔囚于雅州,不久就派人把這有老二的干叔和沒老二的干爹都干掉了。接著,王建又降黔南節度使王肇,殺東川節度使顧彥暉,又降武定節度使拓撥思敬,于是并有兩川兼三峽之地。唐昭宗乾寧三年,唐廷封王建為蜀王,不得不承認這位割據一方的地方梟雄。
  唐昭皇帝天佑三年(公元907年),朱溫滅唐,派使人諭曉王建。王建不納,并馳檄四方建議各地軍事勢力會兵討梁,“共復唐室”。“四方知其非誠實,皆不應”,可見,王建當時的名聲確實不怎么樣。
  同年,閉起山門、恃險而富的王建也在秋天九月即皇帝位(比朱溫晚五個月),封諸子為王。由于中原戰亂不已,唐末許多士人名族都逃入四川避難,所以王建的大臣“皆唐名臣世族”,雖然王建“起自賊寇,人多智詐”,但他善待士人,善于量才授用,一時有明帝之稱。
  王建晚年,逐漸昏庸奢侈。太子王元膺與大臣唐襲相互傾軋攻殺,“窩里斗”的結局是雙雙喪命。不得已,王建立幼子鄭王王宗衍為太子。本來王宗衍于王建十一個兒子中年紀最小,因其母徐賢妃最有寵,故得立為皇太子。
  王宗衍繼位后,更原名“宗衍”為“衍”,尊其母徐氏為皇太后,尊其姨母(也是王建的妃子)為皇太妃。這兩個婦人不知是何出身,王衍初掌國柄,兩人就教唆王衍賣官求財。“自刺史以下,每一官缺,必數人并爭,而入錢多者得之”,情形和現在的公開拍賣如出一轍,果真荒唐得令人瞠目結舌。
  王衍年少繼位,生于深宮之中,養于婦人之手,渾然不知經營天下的辛勞和他老爸開疆拓土的艱難。按理講,依王建那“賊王八”的窮出身,應該幾代教養下來才有貴族氣象。至王衍則不然,其父雖是猛戾武夫,這寶貝兒子們倒天生藝術家、大詩人的料兒。
  王衍繼位后,把國政交給平日伺候他的太監宋光嗣、王承休等人,自己與韓昭、潘在迎一幫文士終日吟詩飲酒,歡笑怡然,并下命興建重光、太清等數座宮殿,興筑名為“宣華苑”的皇家園林,其中遍充美婦人,清唱侑酒,酣飲終日。
  王衍有個宮人名叫李玉蘭,容貌姣美,音聲清麗,王衍特作《宮詞》一首,令玉蘭美人歌之:“暉暉赫赫浮五云,宣華池上月華春。月華如水浸宮殿,有酒不醉真癡人!”
  王建的義子嘉王王宗壽是明白人,看見皇帝弟弟如此溺于酒色,也想在酒席宴上斗膽進諫一次,他起立行禮,言發淚下,嗚咽地勸王衍要以社稷為重,經營國事。未等王宗壽講上幾句,韓昭等文士在旁一起嘲謔起哄,譏笑地說:“嘉王這是喝多了撒酒瘋呵。”舉座嘩然,笑語紛紛,王宗壽不得已退回原席暗自傷悲。
  “蜀人富而喜遨”。王衍也不例外。他常常率領成千上萬的隨從扈駕東游西走,游玩打獵,每次出發都旌旗戈甲,連亙百余里。王衍往往出發時走山道,歸來時又換行水路。蜀地江河湖泊,常見王衍的龍舟畫舸于其中逡巡,遮天蔽日,當地人民為這位皇帝的出行弄得苦不堪言,勞苦至極。民間雖苦,絲毫不減王衍的“雅興”。
  有一次,他在劍州西部山區游逛,忽然密林中竄出一只猛獸,從隨行人群中咬叼住一個役夫,如入無人之境一般,擺尾掉頭回山。王衍并未派兵去“虎口救人”,反而大叫刺激,命群臣以此情狀賦詩。
  文士王仁裕作詩道:“劍牙釘舌血毛腥,窺算勞心豈暫停。不與大朝除患難,惟于當路食生靈。”言語之間,對猛獸還有斥責之義。翰林學士李洪弼不甘落后,也隨口賦詩一首“崖下年年自寢訛,生靈餮盡意如何?爪牙眾后民隨減,溪壑深來骨已多。天子綱紀猶被弄,客人窮獨固難過。長途莫怪無人跡,盡被山王稅殺他。”后主覽詩大笑,以為此詩作詩巧妙。狎客韓昭也不示弱,急智吟詩,大拍王衍馬屁,頌揚皇上巡游不是以玩樂為目的,而為了安定邊疆。其詩曰:“吾王巡狩為安邊,此去秦宮尚數千。夜昭路岐山店火,曉通消息戊瓶煙。為云巫峽雖神女,跨鳳秦樓是謫仙。八駿似龍人似虎,何愁飛過大漫天。”王衍聞詩大喜,也自作一詩,和之曰:“先朝神武力開邊,畫斷封疆四五千。前望隴山登劍戟,后憑巫峽鎖烽煙。軒王尚自親平寇,蠃政徒勞愛學仙。想到隗宮尋勝處,正應鶯語暮春天。”
  王衍五年,在一次“嘉年華”宴會上,這位皇帝乘著飄然酒興,親自唱吟唐朝韓琮的《柳枝詞》:“梁宛隋堤事已空,萬條猶舞舊春風。何須思想千年事,惟見楊花入漢宮”。樂極生悲,眾人不覺泫然。奇怪的是,太監宋光嗣估計是一直替王衍判行政事,對蜀國的政務靡爛有較清醒的認識,也知道虎狼般的強鄰唐國(李存勖的后唐)虎視眈眈,也乘醉詠胡曾的詩以應之:“吳王恃霸棄雄才,貪向姑蘇醉綠醅。不覺錢塘江山月,一宵西送越兵來。”以越王勾踐滅夫差故事,諷諫醉醺醺的帝王。王衍何其聰穎,半醉半醒仍一下子明悟宋光嗣所吟的詩意,果然不快,為之罷宴。

//

---------------
血火總破溫柔鄉(3)
---------------


  太監王承休在成都呆膩了,求王衍放外任,到秦州做天雄軍節度使。這位太監很有意思,自己沒有“那話兒”,也要個貌如天仙的嚴氏做妻子,估計覺得自己是“封疆大吏”,怎么也應該得有個老婆做擺設。王衍和王承休等人名義上是君臣,關系卻哥們一樣,一來二去,皇上私下和嚴氏打得火熱,時時通奸。王承休攜家眷赴任后,王衍很想念嚴氏,便托言巡視民情,帶著大隊人馬去秦州看望老情人。秦州路途險遠,又有強鄰窺境,眾大臣都勸諫不止,連太后也哭哭嚷嚷鬧絕食阻止王衍前去。先前曾任秦州節度判官的薄禹卿上表陳言,內容最為中肯:
  “先帝艱難創業,欲傳之萬世。陛下少長富貴,荒色惑酒。秦州人雜羌胡,地多瘴癘,萬眾困于奔馳,郡縣疲于供役。鳳翔久為仇讎,必生畔隙;唐國方通歡好,恐懷疑貳。先皇未嘗無故盤游,陛下率意頻離宮闕。秦皇東狩,鑾架不還;煬帝南巡,龍舟不返。蜀都強盛,雄視鄰邦,邊庭無烽火之虞,境內有腹心之疾,百姓失業,盜賊公行。昔李勢屈于桓溫,劉禪降于鄧艾,山河險固,不足憑恃!”
  這篇諫表王衍沒有看到,為文臣韓昭截留。這位佞臣手拿諫表,對蒲禹卿惡狠狠地威脅道:“我先把你這篇表章留著,等主上巡境之后回成都,肯定會派遣獄吏依據你的奏章逐字逐字地來審你!”韓昭一個詞客,當時竟然官居禮部尚書、文思殿大學士、成都尹的要職。
  925年冬,王衍引數萬大軍從成都出發,天氣不錯,心情不錯,大隊人馬浩浩蕩蕩向秦州而去。一行人馬行至漢州,軍使報告說后唐大軍正逼近蜀境。王衍見報,認為是大臣們用敵兵壓境的情報嚇唬自己,阻止自己巡幸游玩,很不以為然,哈哈大笑說:“我正好要耀武揚威,就讓唐軍來吧!”一路之上,他與眾文臣詞客飲酒賦詩不輟,殊不為意。
  在王衍歡宴觀光的時節,蜀國威武城已被攻克,城中數十萬斛糧食也為倍道而來的后唐軍所得。以戰養戰,很快就迫使蜀國大將王承捷等人獻數州投降。王衍行至利州,有奔逃的威武城敗兵來告,才知后唐兵真的已經入蜀境。
  王衍這才慌神,忙派王建從前的義子王宗勛等三人為招討使,以三萬兵逆戰。蜀軍士兵長年跋涉在外,親見王衍的御林親軍龍武軍錦衣玉食,臨戰之時,見到皇帝反派自身這些平素待遇低下的士兵御敵,心中甚是不平,紛紛叫罵:“怎么不派龍武軍去,我們又凍又餓,哪里能打仗!”而且,平素這些軍士扈駕,總見王衍與一幫窮酸文臣在那里“叉手搖頭”吟詩作賦,心中可氣又好笑,這時節也趁機出口冤氣:“敵兵攻來,讓那些叉手搖頭的人去打仗嗎。”
  軍心如此,后果不難想也。王宗勛等三招討一戰便敗,唐軍斬首五千,又得蜀國數州土地。蜀軍守將宋光葆、王承肇、王宗威、王承岳等多人獻城投降,“其余城鎮皆望風款附。”王衍聞訊大驚,又下令王建另一個義子王宗弼斬殺御敵不利的王宗勛等三個招討使,哪知王宗弼早已暗中與唐軍有往來,把王衍密旨給王宗勛等人觀瞧,一起決意“賣掉”王衍,投奔后唐以取新富貴。
  925年11月,王衍回到成都。百官和后宮嬪妃迎駕于郊外,王衍竟還有心思“入妃嬪中作回鶻隊入宮”,敗亡之際,仍不忘大擺排場曳隊妖嬈。歇息幾天后,在文明殿里見群臣,泣下沾襟,蜀國君臣大眼瞪小眼,“竟無一言以救國難”。
  王衍回到后宮,一籌莫展,看著周邊那些穿著道服,頭戴蓮花冠。施紅胭脂的宮人,還有心做《醉妝詞》一首:“這邊走,那邊走,只是尋花柳。那邊走,這邊走,莫厭金杯酒。”幾杯酒落肚,隱約聽到成都城外的軍旅嘈雜之聲,憂懼之情涌上心頭,又口吟周宣帝所作歌詩:“自知身命促,把燭夜行游”,命宮女們連臂舞蹈而歌,以遣漫漫長愁。
  王宗弼帶著數萬蜀軍自綿谷馳歸。王衍以為這位義兄是回來“勤王”,和太后一起親自前往營勞師。不料,王宗弼早已和唐軍有約在先,嚴兵自衛,見到蜀主及太后“驕慢無復臣理”,端坐于上,愛搭不理。
  接著,王宗弼劫遷王衍和蜀太后以及后宮諸王于西宮偏殿,收繳印綬,又派親兵把內府的金帛財寶統統運回到自己家中。王宗弼的兒子王承涓“杖劍入宮”,四面觀瞧,把王衍數位貌美的寵姬悉數取回自己府中享用。不得已,王衍在王宗弼逼迫下讓大臣李昊寫降表,親自抄錄乞降,呈進給統率唐兵而來的李繼岌和郭崇韜。
  925年丙辰,王衍“白衣、銜璧、牽羊、草繩縈首,百官衰祬、徒跣、輿梓、號哭俟命”,依例做足了國主投降的“儀式”。“(李)繼岌受璧,(郭)崇韜解縛,焚梓,承制釋罪。(王衍)君臣北向拜謝。”后唐軍隊自出師到平蜀成功,總共七十天,共得蜀國十節度、六十州、二百四十九縣、三萬兵丁,此外鎧仗、錢糧、金帛無數。至此,蜀國亡,共歷二主,共三十五年。
  后唐莊宗李存勖先是親賜詔書給王衍,讓他舉族到洛陽安置,并信誓旦旦地說:“(到洛陽來)必定列土而封,三辰在上,一言不欺!”
  “(王)衍捧詔忻然就道。”同行的還有王氏宗族及“宰相”王鍇等高官貴族,一共數千人,在唐兵押送下東歸洛陽。一行俘虜之徒走到劍閣,王衍竟也還有心思在被押送途中嘆賞山川之美,牽勾起一片詩興,吟道:“不緣朝闕去,來此結茅廬”。此時,身邊再也無人應和“激賞”,蜀中隨行人士惟默默而已,倒是王衍作詩消息傳出后,“時人笑之”,認定是北齊末帝高緯和陳后主叔寶的同路人。

//

---------------
血火總破溫柔鄉(4)
---------------


  總以為獻國歸命,到洛陽不失作一劉阿斗。殊不料,后唐內部爭斗亂起,后唐莊宗寵信的戲子景進聲稱:“王衍族黨不少,聞聽皇上親征在外,恐怕他們趁機作亂,不如斬草除根!”李存勖早忘了當初“列土而封”的許諾,頓下詔敕:“王衍一行,并從殺戮!”命令下達到中書省,已經蓋印,幸虧樞密使張居翰有仁德之心,臨封緘命令前用筆改“行”為“家”,由此,和王衍同來的前蜀高官及家屬隨從等幾千人皆免于難。
  本來王衍一行都到達了長安的秦川驛,以為洛陽不遠,可以在大宅子里安度余生。忽然李存勖詔使率數隊士兵前來,宣敕已畢,拉出王衍一族,切瓜砍菜一般,開始行刑。縱有綿繡詞心,雌黃辯口,王衍此時一個字也“吟”不出,眼睜睜白光一閃,刀下頭落。徐太后臨刑,也心有不甘,大呼道:“我兒以一國迫降,不免全族被殺。信義俱棄,我知汝行(后唐李存勖一家)受禍不遠!”老婦人雖昏庸愛財兼生養個庸君兒子,臨死這一席話卻板上釘釘,再準不過!
  后蜀末帝孟昶
  講后蜀末帝孟昶,一定要講講滅前蜀王衍的后唐莊宗李存勖、郭崇韜以及孟昶的親爹孟知祥。
  李存勖的老子李克用是沙陀族人,在唐末戰亂中一直以唐王朝“忠臣”面目出現,與篡唐的大流氓朱溫打了半輩子仗,負多勝少,臨終之際,交給李存勖三支箭,一支要他討伐忘恩負義的河北劉仁恭,二支箭要他擊滅背信棄義的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三支箭就是要攻滅代唐建梁的草頭賊朱溫。李存勖青年繼位,不辜負老爹厚望,身著喪服,先是把劉仁恭抓住斬首,又大敗常常南來窺境的契丹人,最后攻破梁國都城汴州,滅亡了朱溫所建的后梁。
  完成父親三大遺愿后,李存勖稱帝建國,由于他以唐室皇脈自居,國號唐,史稱后唐。這位本來英明神武的皇帝登基后迅速腐化,成日與一幫唱戲的優伶在一起廝混,咿咿呀呀,自封藝名“李天下”,是中國歷史上地位最高的“票友”。
  郭崇韜是后唐戰勛卓著的將相人物。自李克用時代,郭崇韜就效力軍門。李存勖繼位后,郭崇韜與李克用的侄女婿孟知祥等人一起參決機要。當時皇帝門下有個中門使的要職,李存勖要孟知祥去担任。此位雖重要,但常常會因瑣事得罪皇帝左右,前兩任中門使均下場凄慘,被殺法場。由于孟知祥畢竟是皇親,通過老婆在太后前泣訴,請求外任為官。唐莊宗無法,就讓孟知祥推舉個替代他的人。孟知祥便推舉郭崇韜。
  郭崇韜在中門使任上如魚得水,幫助李存勖出謀劃策,多次使唐軍轉危為安,并最終擊擒梁國名將王彥章,誅滅朱溫子孫。由于功勛顯著,郭崇韜獲封為趙郡公,領鎮州、冀州兩州節度使,賜鐵券,恕十死,位極人臣,頗有令譽。
  滅梁之后,后唐莊宗李存勖奢侈之心漸起,大修宮室,郭崇韜進諫,君臣之間開始產生猜嫌。李存勖左右的宦官也不時大進讒言,講了不少郭崇韜的壞話。郭崇韜對此也有警省,上書請辭所任官爵,朝廷“優詔不許”。正好后唐要征伐王衍,李存勖想立他寵愛的魏王李繼岌為太子,便任命李繼岌為伐蜀元師,以郭崇韜為副手,率眾征西。后唐莊宗的立意很明顯,唐軍伐蜀得勝后,功勞首歸魏王李繼岌,立他當皇太子就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情。當然,李存勖也有知人之明,在歡送征西諸將時,他對郭崇韜說:“(李)繼岌未習軍政,卿久從吾戰伐。西面之事,屬之于卿。”
  受皇帝顧托,郭崇韜竭盡忠誠,兩個多月就平滅蜀國,王衍親書降表,面降出城。前蜀降將王宗弼奉獻郭崇韜珍寶美女無數,求托他上言后唐莊宗封自己任蜀地地方長官,剛剛擊滅一國的郭崇韜也飄飄然,率然答應下來。由于蜀地實際主持軍政的人物是郭崇韜,將吏賓客終日奔走于門下,車水馬龍;反觀魏王李繼岌,牙門素然,門可羅雀。王衍投降后,也沒有多少人上官送禮送錢,“所得不過匹馬、唾壺、麈柄而已”,一直在李繼岌身邊任馬步都指揮鹽押的宦官李從襲心中深為恥恨,不斷挑拔魏王和郭崇韜的關系。
  王宗弼見任命自己為蜀中統帥的任命一直沒消息,隨風一變,又帶著一大幫降官降將面見李繼岌,要求郭崇韜留駐當地為統帥,本來王崇弼是想給自己今后找個大靠山,不料卻給了李從襲等人進讒的大好借口:“郭公父子專橫,現在又支使蜀人請求他自己留當地為帥,其志難測!”由此,魏王李繼岌與郭崇韜開始相互猜疑。不久,王宗弼又截留軍晌,幾乎引起唐軍嘩變,郭崇韜趁機族誅了開門迎降的這幾個人,并沒收他們的財物,以平民憤。
  郭崇韜出征王衍之前,為了報答當年孟知祥對自己的推舉之恩,就對李存勖講:“臣等平定蜀國后,陛下如果選擇守西川的將帥,再既有比孟知祥更合適的了。”唐兵破蜀后,李有勖馬上任命孟知祥為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準備前去接收兩川之地。
  雖然唐軍攻占了成都,但蜀中盜賊群起,很不安定。郭崇韜確實也一心為公,命令諸將,策劃征討,因此一直在蜀地逗留。莊宗李存勖不放心,派太監向延嗣前往蜀地催促郭崇韜回師。郭崇韜由于先前受過莊宗身邊太監的擠兌,對這些“沒把兒”的公公很不感冒,相見時態度倨傲,一點面子也不給。他還當眾勸過魏王李繼岌:“大王以后繼位當了皇帝,騸馬也不可騎,更甭提任命宦官了!應把他們從身邊驅除干凈,專用讀書人。”上上下下大小太監知曉這番言語后,無不對郭崇韜恨得咬牙切齒。

//

---------------
血火總破溫柔鄉(5)
---------------


  魏王李從襲和前來催促郭崇韜回朝的向延嗣是“鐵哥們兒”,兩人相見之時竟也憂悉哀泣:“郭公專權,諸軍將校皆其黨羽,魏王此時等于寄身虎口,一旦有變,吾輩死無葬身之所!”向延嗣回朝,馬上向魏王李繼岌的媽媽劉皇后“泣訴”,劉后又向莊宗李存勖“泣訴”。
  李存勖早聽說蜀人懇請郭崇韜為師的消息,已感不快;閱撿蜀國的府庫冊薄時,問:“人言蜀中珍寶無算,怎么冊子上這么少啊?”剛剛回來的向延嗣乘問答腔:“臣聽說破蜀之后,珍貨皆為郭崇韜所有,共有黃金萬兩,白銀四十萬兩,名馬千匹,因此,歸送國庫的東西才這么少。”李存勖聞言,怒形于色,殺心頓萌。
  孟知祥臨行,辭別莊宗李存勖。莊宗說:“聽說郭崇韜有異志,愛卿到蜀地后,為朕誅之!”
  孟知祥是明白人,勸說道:“郭崇韜是國家的大功臣,應該不會有反逆之心。為臣我到蜀地后一定詳細察驗,如確無其事,應該護送他回洛陽。”
  孟知祥從洛陽出發后,后唐莊宗仍不放心,又派衣甲庫使馬彥珪(也是太監)騎快馬至成都伺察郭崇韜舉動,并授命有權和魏王一起見機行事。馬彥珪雖是太監,做事不乏機敏,他去成都之前又向劉后密報:“據向延嗣的報告,蜀中事態憂在旦夕,今主上當斷不斷,不能下立斬郭崇韜的決心。成敗之機,間不容發,怎能在三千里之遙還有時間等待皇上親授斬殺之權呢。”劉后急忙奔到李存勖處,謂他下令斬殺郭崇韜。莊宗不聽,說:“傳聞之言,未知虛實,怎能這么快就下命令呢?”劉后不得已,回宮后自己親寫書信,命魏王與眾太監殺掉郭崇韜。
  孟知祥才走到石壕,馬彥珪半夜叩門宣詔,催促孟知祥盡快赴鎮上任。“知祥竊嘆曰:亂將作矣!”于是他晝夜兼行,心知已經對郭崇韜救死不得,只能是希望能及時趕到,安定眾心,再以觀他變。
  926年正月,馬彥珪馳至成都,以劉皇后密教示于魏王李繼岌。李繼岌雖然是個年青王爺,也知此事關系重大,說:“郭崇韜沒有任何叛逆的兆端,怎能行此負心之事!而且皇上也無敕令,以皇后教信殺招討使,怎能行得通!”太監李從襲等人“泣勸”:“此事已發,萬一郭崇韜知曉,中途為變,大事去矣!”不得已,魏王李繼岌手書信函召郭崇韜來府議事。郭崇韜見魏王來請,不敢怠慢,快馬加鞭,馳至府邨。剛上臺階,埋伏的殺手(魏王的仆人李環)就從后躍上,用鐵錘擊碎郭崇韜的腦袋,并殺其二子。
  郭崇韜為人,以天下為己任,忠心不貳,誠為后唐忠臣。可畢竟他武人出身,剛愎自用,不體物情,輕言不慎,使得莊宗和魏王身邊的太監們一直窺伺其隙,最終不明就里地一命歸西。至于他收受王宗弼金寶答應為對方“求為主師”之事,《新五代史》中稱郭崇韜“許之”,而《資治通鑒》則稱是“陽許之”,即“假裝”答應王宗弼的請求。史載,郭崇韜幫助后唐莊宗剛剛平滅梁國時,也“稍通賂遺”,漸漸接受梁國舊將的賄賂財富。親朋好友中有人諫助,郭崇韜自明道:“我備位將相,俸祿和賞賜巨萬,別無可求。但偽梁舊習,賂遺成風,現今周圍州城的守將,多是梁國降人,如果我堅拒他們的賄賂,說不定會引起他們的疑懼而反叛。所以,接收他們的東西,也是為了安定人心。這些金寶放在我這里,跟放在國庫里也沒什么兩樣。”果然,在回洛陽的凱旋儀式上,郭崇韜把所有的家財都獻出以供國家賞賜軍士之用。由此,可見他接受王宗弼的金寶賄賂也不定是僅僅由貪婪所致。
  不久,孟知祥趕至成都,宣布郭崇韜死訊,(魏王李繼岌等人殺了郭崇韜后忙引起兵變,一直封鎖消息),慰撫吏民,賞賜將卒,這才使蜀地保持安定,沒有妄起兵端。
  馬彥珪回洛陽后,添油加醋,把郭崇韜講得罪大惡極。莊宗大怒之下,遍誅郭崇韜在洛陽諸子,又派人殺掉郭崇韜的女婿、保大節度使李存義。諸位太監一不作二不休,連進讒言,又下詔族誅義成節度使李繼麟。一時之間,朝野駭驚,人心大亂。當時,洛中諸軍饑窘,謠言四起,有傳聞說“郭崇韜在蜀中自立為帝,已殺魏王李繼岌”,又有傳聞說“劉皇后怪魏王之死責在皇上,已經在宮內弒掉皇帝,”謠言種種,不一而足。
  不久,后唐多部軍率叛亂,皇甫暉、趙在禮等擁兵攻掠,連莊宗左右的御林軍軍士王溫等也趁機作亂。李存勖不得已,派自己一直心存忌諱的義兄李嗣源去征討鄴都的叛兵。正當集軍于城下將要進攻之際,兵士嘩變,反而里外合兵,一起劫持李嗣源為主,逼他帶軍隊返攻洛陽。李嗣源是厚道人,還想束身歸朝自明,被女婿石敬瑭勸阻(就是后來那位大名鼎鼎的后晉“兒皇帝”)。
  李存勖眾叛親離,就率兩萬五千御林軍親征,沒多久兵士就逃亡殆盡,不得已半路又回軍洛陽。喘息之際,剛剛吃了口飯,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率兵叛亂,亂兵攻入內殿,李存勖中流箭而死。他臨死前口渴至極,求劉皇后找口水給他喝。劉皇后看也不看他一眼,自己逃命而去。
  這位后唐皇帝,英武、荒唐集一身,是個非常復雜的人物,特錄其小詞幾首,以窺其心智一二:
  其一: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鳳。長記別伊時,

//

---------------
血火總破溫柔鄉(6)
---------------


  和淚出門相送。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如夢令】
  其二:薄羅衫子金泥縫,困纖腰怯銖衣重。笑迎移步小蘭叢,
  亸金翹玉鳳。嬌多情脈脈,羞把同心拈弄。楚天云雨卻相和,
  又入陽臺夢。【陽臺夢】
  其三:賞芳春,暖風飄箔。鶯啼綠樹,輕煙籠晚閣。杏桃紅,
  開繁萼。靈和殿,禁柳千行斜,金絲絡。夏云多,
  奇峰如削。紈扇動微涼,輕綃薄,梅雨霽,火云爍。
  臨水檻,永日逃繁暑,泛觥酌。露華濃,冷高梧,凋萬葉。一霎晚風,蟬聲新雨歇。惜惜此光陰,如流水。東籬菊殘時,嘆蕭索。繁陰積,歲時暮,景難留。不覺朱顏失卻,好容光。且且須呼賓友,
  西園長宵。宴云謠,歌皓齒,且行樂。【歌頭】
  李嗣源為眾人所推,稱監國(代理皇帝)。劉皇后與李存勖的弟弟申王李存渥一起逃跑,并亡途中還不忘私通,真正的淫婦王八蛋。不久,申王李存渥、永王李存霸皆被軍士所殺,薛王李存禮和李存勖的四個幼子皆“不知所終”,估計是被忠于李嗣源的軍士殺掉。
  魏王李繼岌從成都出發,回師至渭南,莊宗敗訊傳來,部下大驚,士兵駭散,得勝振旅之師頓成奔亡潰敗之兵。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太監李從襲此刻“勸說”魏王:“時事已去,王宜自圖。”明白無誤地告訴這位年青的王爺趕緊自殺,省得落入叛兵之手。“繼岌徘徊流涕,乃自伏于床,命仆夫李環縊殺之(李環也正是用鐵錘擊碎郭崇韜腦袋的那位殺手)。”天日昭昭,誠不虛言。由此,也可見出帝王子弟大多籠中之鳥,遇亂自危,彷徨無計,連掙扎的勇氣都沒有,只得聽憑太監、軍士宰割。劉皇后在晉陽削發為尼,不久也被殺掉。李存勖兄弟子侄多人,只有一個邕王李存美因半身不遂得免,軟禁于晉陽。至此,后唐開國皇帝李克用后代幾乎被殺光。李存勖自食其言,殺光王衍一族,王衍的媽媽徐太后臨死憤言詛咒。也就幾十天的功夫,已成事實!
  李嗣源繼位,是為后唐明宗。后唐明宗繼位后馬上為郭崇韜等被殺大臣平反。此時,遠在蜀地觀變的孟知祥已有在蜀地自立為王的念頭。為了約束孟知祥,后唐明宗一面任孟知祥為侍中的顯官,一面派客省使李嚴為監軍,來蜀地監視孟知祥。李嚴此人,后唐莊宗時朝廷最早派他到蜀國以國使身份敦鄰國之好,他回國后就力勸莊宗伐蜀,因此蜀人恨他要死。李嚴名士才人自居,又有明宗手令在身,大搖大擺地回到成都,以為會受到孟知祥禮敬。宴客度上,酒未喝一口,孟知祥就派人把他拿下,斬于軍門口。后唐明宗聞訊,也無可奈何,就做個順水人情,派人把孟知祥的老婆瓊華公主和兒子孟昶等家屬一同送去蜀地。此舉目的,本是想“以恩信懷之”,不料正了卻孟知祥的后顧之憂。
  后唐明宗李嗣源日后因軍事需要,屢屢遺使讓孟知祥出錢出兵相援,孟知祥都陽奉陰為,總是搪塞敷衍。不久,據兵東川的董璋反唐,孟知祥也一道興兵。后唐明宗派女婿石敬瑭等人討伐,大敗而回。又過了一陣子,唐明宗過后誅殺了常講孟知祥壞話的重臣安重海,并下詔赦免孟知祥和董璋。
  孟知祥派人要董璋和他一起向朝廷致歉,董璋很氣憤,回復說:“朝廷把我在洛陽的家屬殺個精光,孟公宗屬獨存,我憑什么道歉!”孟知祥抓住借口,派大兵相攻,很快滅掉董璋的部隊,又并有東川。董璋死后,孟知祥索性把連向后唐明宗道歉一事也免了。李嗣源倒大度,又遺使臣諭示招撫。孟知祥乘機派人來朝,請封蜀王。明宗也知孟知祥遙不可制,就派大部尚書盧文紀入蜀,于長興四年五月(933年)封孟知祥為蜀王。同年11月,明宗病死。
  934年正月,孟知祥即皇帝位,國號蜀,史稱后蜀。孟知祥即位沒幾個月,就患腦溢血死去。他在位期間,輕徭薄賦,吏治較為清明,又修繕蜀地不少農田水利設施,確實促進了西川地區的經濟和農業發展。
  孟知祥死后,孟昶繼位,是為后蜀末帝。
  后主孟昶在位期間,中原多事。后唐明宗李嗣源死后,他的兒子后唐閔帝李從厚不久就被李嗣源義子李從珂推翻。李從珂稱帝不久,又被李嗣源女婿石敬瑭借契丹兵打敗。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給契丹,建立后晉。經過數年屈辱,石敬瑭的兒子石重貴又被契丹軍隊俘虜,后晉大將劉知遠乘機建立后漢,到了兒子那輩,又因殘暴不仁被摳密使郭威推翻。郭威建立后周。郭威由于諸子皆被后漢隱帝所殺,死后由其內侄(其妻柴后之侄)柴榮繼位,即英明神武的后周世宗。柴世宗聰察如神,南征北討,軍政嚴明,頗有一統天下之志。可惜天不假年,柴榮于三十九歲壯年得暴疾而崩。后周幼主繼位,不久陳橋兵變,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至此,在三十年左右的時間內,孟昶的后蜀一直是沒有什么大事發生。
  孟昶,是孟知祥第三子,繼位時年僅十六歲。同前蜀末主王衍不同,孟昶姿質端凝,少年老成,個性英果剛毅。孟知祥晚年,對故舊將屬非常寬厚,大臣們依恃是“老人”,放縱橫暴,為害鄉里。孟昶繼位,眾人更是以少主視之,更加驕蠻,往往奪人良田,毀人墳墓,欺壓良善,全無任何顧忌。諸人之中,以李仁罕和張業名聲最壞。孟昶即位數月,即以迅雷之勢派人抓住李仁罕問斬,并族誅其家,“川民為之大悅”。

//

---------------
血火總破溫柔鄉(7)
---------------


  張業是李仁罕外甥,當時掌握御林軍。孟昶怕他起內亂,殺李仁罕后不僅沒動他,反而升任他為宰相,以此來麻痹對方。張業權柄在手,全不念老舅被殺的前鑒,更加放肆任性,竟在自己家里開置監獄,敲骨剝髓,暴斂當地人民,“蜀人大怨”。見火候差不多,孟昶就與匡圣指揮使安思謙謀議,一舉誅殺了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權臣。藩鎮大將李肇來朝,自恃前朝重臣,倚老賣老,拄著拐杖入見,稱自己有病不能下拜。聞知李仁罕等人被誅死,再見孟昶時遠遠就扔掉拐杖,跪伏于地,大氣也不敢喘。
  收拾服貼了父親孟知祥的一幫老臣舊將后,孟昶開始恭親政事,并在朝營增設“舉報箱”以通下情。宋代史臣所作的《新五代史》等史書,總把孟昶說得荒淫不堪,其實是為宋太祖代蜀找依借口。據民間野史和一些逸史筆記資料記載,“(孟昶)性明敏,孝慈仁義,能文章,好博覽,有詩才,”可以講,在繼位初期是個不錯的皇帝。他還親寫“戒石銘”,頒于諸州邑,戒令官員:“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長,撫養惠綏:政存三異,道在七絲。驅難為深,留犢為規。寬猛得所,風俗可侈。無令侵削,無使瘡痍。下民易虐,上天難欺。…………爾俸爾祿,民旨民膏。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爾為戒,體朕深思。”由此,可見孟昶愛民之心,在五代十國昏暴之主層出不窮的年代,確實難得可貴。
  孟昶雖好文學,但殷鑒不遠,繼位初期他還多次以王衍為戒,常常對左右侍臣講:“王衍浮薄,而好輕艷之詞,朕不為也”。為了能使文化經學更加流傳廣泛,孟昶還令人在成都立石經,又刻木版大量印刷古代典籍,宋代刻本最早實際上興起于蜀,后世人言及“宋版”,都以蜀本為上佳之品。還有一事值的一提的是,中國人新春貼對聯,也始于這位孟昶,他所撰寫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幅春聯如下:“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
  后晉被契丹滅之后,趁后漢劉知遠立足未穩,孟昶也曾想趁機染指中原,“永日志欲窺至中甚銳”,但終于所將非人,大敗而歸,不能成事。周世宗柴榮在位時,由于孟昶上書不遜,周軍伐蜀,蜀軍大敗,丟掉秦、成、階、鳳四塊土地。情急之下,孟昶忙與南唐、東漢等周邊小國聯合,以謀抵御。
  孟昶在位后期,特別是中原那邊后晉、反漢、后周交替迭興之際,各家都注力中原,無暇顧及川蜀,孟昶的外部壓力減輕,據險一方,正好“關起門來作皇帝”,他年青時一直壓抑的“打球走馬”、“好房中術”的壞習慣一下子釋放出來,逐漸奢侈放縱,連尿盆都嵌滿珍珠寶玉做裝飾,豪侈至極。
  孟昶有個寵臣名叫王昭遠,“惠黠陰柔”,自小就伺侯孟昶,兩人一起長大,深受孟昶親狎。后來,權高位重的朝廷樞密使一職缺空,孟昶竟讓王昭遠補缺,事無大小,一以委之。國庫全帛財物,任其所取,從不過問。
  如果王昭遠僅僅是個智識庸下的寵臣,也不會惹出太多事端,偏偏這小子平素還好讀兵書,裝模作樣,處處以諸葛亮自詡。山南節度判官張廷偉知道他的“志向”,乘間拍馬屁獻計:“王公您素無勛業,一下子就担當樞密使的要職,應該建立大功以塞眾人之口,可以約定漢主(北漢),我們一起出兵夾擊,使中原表里受敵,能盡得關右之地。”王昭遠大喜,稟明孟昶,獲得同意,便派了三個使臣帶著蠟丸帛書去和北漢密約。不斷,三個使臣中有一個叫越彥韜的,偷偷帶著蠟書逃往宋國,把秘書獻給宋太祖趙匡胤。
  立國不久的趙匡胤正愁攻討蜀國無名,得趙彥起獻書后大笑,“吾西討有名矣!”962年11月,宋太祖命忠武節度使王全斌為主師,率兵騎六路大軍分路進討,同時,他又下命在汴梁的右掖門為蜀主孟昶修建宅邸,待其歸降,顯示伐蜀的必克之心。
  此時的孟昶仍沉浸在溫柔鄉里,自忖外面有王昭遠這個“諸葛亮”鎮撫,大可安枕無憂。聽說宋兵來伐,孟昶派大臣李昊“歡送”王昭遠出兵迎敵。王昭遠手執鐵如意,一派儒將派頭,左右前后指揮,看上去很像摸修樣。酒至半酣,王昭遠對李昊講:“我此行出軍,不僅僅是抵御敵兵,而是想率領這兩、三萬虎狼之師一直前進,奪取中原,易如反掌!”
  “諸葛亮”出發后,孟昶又派他的太子孟玄喆率數萬兵守劍門。大軍出發之際,這位太子爺用豪華的繡輦抬著他好幾個愛姬隨行,并攜帶了大批樂師和樂器,“蜀人見者皆竊笑”。隨行大軍也儀甲燦爛,“旗幟悉用文繡,綢其扛以錦”,很像是一只演戲的大部隊。
  孟昶渾然不知災禍將至,做了近三十年太平天子,總以為天佑神庇,加之蜀道險遠,定能使宋師無功而返。蜀中清夜之時,與美人花蕊夫人云雨一度,孟昶爽得可以,作《玉樓春》一首以感懷:“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繡廉一點月窺人,欹枕釵橫云鬢亂。起來瓊戶啟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屈指西風幾時來,只恐流年暗中換。”情景交融,香艷撩人,意境深遠。
  這邊后蜀末主正在溫柔鄉中,那邊宋軍節節進取。王全斌等人連取興州等地,一路深入,并修治被蜀軍燒掉的棧道,直取天險大漫天寨。王昭遠來迎擊,三戰三敗,狂跑至利州,宋軍追至。沒辦法,他又繼續狂逃,退保劍門,依恃天險拒守。宋軍從來蘇小路急行軍,忽然出現在蜀軍身后,雙方猝然交戰,王昭遠驚懼交加,癱倒胡床上不能起身。劍門失陷,王昭遠“免胄棄甲而逃”,沒多久在東川被宋軍抓獲,“諸葛亮”變成“豬狗浪”。

//

---------------
血火總破溫柔鄉(8)
---------------


  后蜀太子孟元喆一路上笑語喧喧,游山玩水。忽然劍門敗訊傳來,嚇得他和幾個隨從“棄軍西奔”,逃歸成都。
  至此,孟昶才如夢方醒,知道宋軍已兵臨城下。惶駭之間,他忙問左右退敵之策。良久,才有一個老將出主意:“東兵(宋軍)遠來,勢不能久,請聚兵堅守以敵之”。
  孟昶思忖半晌,嘆息道:“吾父子以豐衣美食養士四十年,一旦遇敵,不能為吾東向發一矢。現在要拒守孤城,誰能會賣命呢!”
  “德高望重”的蜀國司空李昊勸孟昶“封府庫請降”,無奈之下,孟昶只能聽從,命李昊替自己起草降表。前蜀王衍滅亡時,降書也是這位李大人所為,因此,有人連夜在李昊大門上寫了幾個大字:“世修降表李家”。
  四十一年之后,李昊文思不減當年,他攔擻著精神,筆走龍蛇,依仿孟昶的語氣,在降表中寫道:
  “臣用三皇御宇,萬邦歸有道之君;五帝垂衣,六合順無為之化。其或未知歷數,猶味存亡,至興天討之師,實懼霆臨之罪。敬祈英睿,俯聽哀鳴。
  伏念生自并門,長于蜀地,幸以先君之基構,得從幼歲以纂承;只知四序以推遷,不識三天之改卜。幼年接位,不識大勢;皇帝明光出震,盛德居乾,聲教被于退荒,度澤流于中外。當凝旒玉殿之始,缺以小事大之儀。
  蓋蜀地居偏僻,阻隔徽猷,已慚先見之明,因有后時之責。今則皇威赫怒,圣路風行;干戈所指而無前,鼙鼓才臨而自潰。山河郡縣,半入于提封;將卒倉儲,盡歸于圖籍。
  但念臣中外二百余口,慈母七十余年,日承訓撫之恩,粗效孝愛之道,實愿克終甘旨,冀保衰齡;其次則期子孫之團圓,守血食之祭祀。伏包容之若地。蓋之如天,特軫仁慈,以寬危辱。臣輒敢征其故實,上瀆震聰:竊念劉禪有“安樂”之封,叔寶有“長城”之號。背思歸款,得獲生全,顧眇昧之余魂,得保全而為幸,庶使先君陵廟,不為樵采之場;老母庭除,且有問安之便。見今保全府庫,巡遏軍城,不使毀傷,終期照臨。車書混其文軌,正朔術于靈臺,敢布腹心,恭諾。”
  果真是寫“降書”的大家,把孟昶的恭順、惶恐、求生之情寫得活靈活現,并以劉禪和陳叔寶自比,以求宋太祖能保全“微命”。
  王全斌大軍至成都升仙橋,孟昶備齊亡國之禮,跪于軍門上降表。自宋軍發兵汴京,到孟昶歸降,總共才六十六天。宋朝共得四十六州,二百四十縣,五十三萬四千戶。后蜀亡。
  963年7日,孟昶家族至汴京,于明德門外素服待罪。宋太祖下詔釋罪,賜孟昶冠帶、襲衣,并封他為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兼中書、秦國公。七天后,這位蜀降王就暴卒于家,估計是大英雄宋太祖知曉孟昶年青時勇毅英果,恐為后患,派人毒酒毒藥什么的暗害了他。
  孟昶忘國之君,怯懦不能死社稷,這也是文人皇帝的通病。王衍、李煜、趙佶等皆是如此。錦繡陣里,玉臂交繞,淺斛低唱,銷解了帝王應有的一腔英氣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豪邁情懷。為了保全蟻命,數十萬精甲利矛大軍放下武器,束手就縛。千里迢迢押護之下,如果象劉禪和陳叔寶那樣能安享后半生,也不失富貴榮華的遺夢。然而,遙遙路途之苦還未盡消,只七天就被一瓶毒酒或一條白帛送回地府,倘知如此,孟昶還不如當初于內宮舉劍自裁,既可保全一城生靈,又可免去亡國獻俘之羞。話雖如此,“平日慷慨成仁易,事到臨頭一死難。”讓一個享受了三十年奢華生活的文人帝王一逞英杰之烈,絕非我們臆想的那么容易。
  孟昶亡國,沒有什么新鮮出奇之處。而其寵姬花蕊夫人,逸史筆記中多有記載。
  花蕊夫人姓費,青城人,不僅相貌清麗,且善作宮詞。孟昶死后,宋太祖召花蕊夫人入宮。此前太祖早已聞知花蕊夫人有才名,命其作詩。這國亡國靚女隨口成誦,賦《國亡》詩一首:“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越匡胤品玩久之,心中大悅。這花蕊夫人也是冰雪聰明,一方面“妾在深宮哪得知”擺脫了女色亡國的嫌疑;一方面“十四萬人齊解甲”,而宋兵才五、六萬兵,反襯出了大宋天朝的氣運正隆,以少勝多。難怪宋太祖大悅,忙擁著這位有才有貌的絕色佳人同赴巫襄,想來定別有一番滋味。
  宋人筆記《鐵圍山叢談》中講,宋太祖得花蕊夫人后,日久迷戀,有誤政事。太祖兄弟趙光義(后來的宋太宗)借打獵機會,忽發一箭立斃花蕊夫人于馬下,太祖也不責備。筆者認為,此誠為揣測、小說之言,不足可信。否則,正史上肯定會濃墨重筆,大書宋帝的“輕色重國”之仁。
  至王安石時期,市間又發現了花蕊夫人《宮詞》三十二卷,共百余首,當時名噪一時,情景仿佛今天張愛玲又被重新“發現”一樣轟動。后來戰亂,其詞其詩又多散佚,現附錄數首于后,一則顯示花蕊夫人才華,二則讀者可憑借花蕊夫人的描寫重溫孟昶浮華、孟浪、而又不失溫柔的帝王生活。
  “五云樓閣鳳城間,花木長新日月閑。
  三十六宮連內苑,太平天子子住昆山。”
  “東內斜將紫禁通,龍池鳳苑夾城中。
  曉鐘聲斷嚴妝罷,院院紗窗海日紅。”

//

---------------
血火總破溫柔鄉(9)
---------------


  “立春日進內園花,紅蕊輕輕嫩淺芽。
  跪到玉階猶帶露,一時宣賜與宮娃。”
  “太虛高閣凌波殿,背倚城墻面枕池。
  諸院名分娘子位,羊車到處不教知。”
  “修儀承寵住龍池,掃地焚香日午時。
  等候大家來院里,看教鸚鵡念宮詞。”
  “六宮官職總新除,宮女安排入畫圖。
  二十四司分六局,御前頻見錯相呼。”
  “春風一面曉妝成,偷折花枝傍水行。
  卻被內監遙覷見,故將紅豆打黃鶯。”
  “梨園弟子簇池頭,小樂攜來俟燕游。
  旋炙銀笙先按拍,海棠花下合梁州。”
  “殿前排宴賞花開,宮女侵晨探幾回,
  斜望苑門遙舉袖,傳聲宣喚近臣來。”
  “殿前宮女總纖腰,初學乘騎怯又嬌。
  上得馬來才欲走,幾回拋空抱鞍橋。”
  “自教宮娥學打球,玉鞍初跨柳腰柔。
  上棚知是官家認,遍遍長贏第一籌。”
  “新秋女伴務相逢,彩畫船飛別浦中。
  旋折荷花伴歌舞,夕陽斜照滿衣紅。”
  “早春楊柳引長條,倚岸緣堤一面高。
  稱與畫船牽錦纜,暖風搓出綠絲絳。”
  “婕妤生長帝王家,常近龍顏逐翠華。
  楊柳岸長春日幕,傍池行困倚桃花。”
  “月頭支給買花錢,滿殿宮人近數千。
  遇著唱名多不語,含羞走過御床前。”

//


梅毅 2013-08-20 13:23:33

[新一篇] 帝國的正午-隋唐五代的另類歷史 認得胡兒做“父皇”

[舊一篇] 帝國的正午-隋唐五代的另類歷史 有國有家皆是夢為龍為虎亦成空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