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黃埔軍校 巾幗英雄千古流芳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巾幗英雄千古流芳(1)
  大浪淘沙,造就了英雄,淘汰了落伍者。
  黃埔軍校女生隊從1927年2月12日分校開學到7月中旬分校停辦,共有5個月的時間。時間雖短,但在許多女生的人生道路上卻是一段不平常的經歷。她們中也有個別人在后來的斗爭中經不起考驗,成為落伍者,甚至成了變質者,但風起云涌的時代,終于把這個群體中的真正英雄推到了歷史舞臺的前面,造就了近現代中國的第一代女革命軍人。她們不僅在大革命高漲時期表現突出,而且在大革命失敗后堅持斗爭,除少數學生外,有的參加了南昌起義、廣州起義,有的回到地方堅持斗爭,參加工運、農運等革命活動,還有的在白區做地下工作。
  1927年7月20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女生隊頒發的畢業證書黃埔軍校在所培養的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而浴血奮斗,為中華民族團結統一而奔走呼號的眾多黃埔生中,很快產生了一批令人景仰的女軍官、巾幗英雄。武漢分校女學生英雄輩出,有的成為喋血沙場的革命英烈,有的成為難得的紅軍女將,有的成為聞名全國的抗日英雄,等等。著名的革命英烈有游曦、胡筠、趙一曼等人。
  游曦(1908~1927),原名游傳玉,出生于四川省巴縣嘉陵江畔的大陽溝(后劃入重慶市)的一個手工業家庭。1924年,她考入重慶女二師學習,在蕭楚女老師的啟發教育下,積極投身社會活動,并參加了共產主義青年團。1925年冬,她考入重慶中法大學學習,入學不久即轉為中共黨員,并担任黨支部委員和共青團中法大學支部書記。1926年初,她負責重慶市婦聯的籌備工作,同年4月被選為重慶市婦聯宣傳部主任。暑假期間,她動員女學生中的黨團員到磁器口、菜園壩的絲廠去做女工的教育工作,并在磁器口辦起了夜校,建立了工會組織。1926年底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在四川招生時,她毅然投筆從戎,入選名單在《新蜀報》公布后,她的母親和親友都勸她不要參軍。她說服了母親,頂住世俗偏見,乘船東下武漢。武漢分校解散后,她隨葉劍英等領導的教導團南下,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發動的廣州起義,任第4軍軍官教導團女兵班班長。在廣州長堤的一次阻擊戰中,與數倍于己的敵人展開殊死搏斗,浴血奮戰,女兵班除1人奉命回指揮部報告,其余全部壯烈犧牲。游曦犧牲時年僅19歲,實踐了她投筆從戎時“獻身革命”的諾言。
  胡筠(1898~1934),湖南平江人,1925年加入中共,1926年入武漢分校。北伐時任葉挺獨立團政治處宣傳員。大革命失敗后返回平江老家,組織了一支秘密游擊隊,在幕阜山下發動農民暴動。她自任暴動委員會主任,4個月組織20萬農民暴動,點燃了武裝斗爭的革命烈火。1928年7月,彭德懷領導發動平江起義,胡筠率游擊隊協助作戰。起義勝利后,大家一致推選她首任平江縣蘇維埃政府主席,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等都是她屬下的委員。不久宣布成立的平江游擊司令部,她青年時代的趙一曼又兼任總司令,是遠近聞名的神槍手。此后,她又相繼担任紅5軍第1縱隊黨代表、紅16軍獨立團團長、中共湘鄂贛省委書記、紅軍學校第5分校女生團政委等職。她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為湘鄂贛紅色政權的鞏固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她革命堅決,打仗勇敢,被譽為紅軍的“難得女將”。1934年1月的“肅反”運動中,胡筠被王明“左”傾路線執行者以“反革命”的罪名秘密殺害。1945年,中共“七大”追認她為革命烈士。
  趙一曼(1905~1936),原名李坤泰、李淑寧,又名李一超,四川宜賓人,1926年從重慶投考武漢分校,正是在軍校求學時,她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開始投身于革命斗爭的洪流中。大革命失敗離開武漢后,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8年冬天回國,在上海、江西等地做地下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被黨組織派往東北黑龍江地區。1935年春任珠河縣鐵道北區區委書記、滿洲總工會組織部長,后任東北抗日聯軍第3軍第1師第2團政委等職,同年11月在與日軍作戰中負傷被俘。她在獄中堅貞不屈,絕不向敵人低頭。1936年8月,她在臨就義前給年幼的兒子寫下一封信:“寧兒: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斗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母親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沒有再見的機會了。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我最親愛的孩子啊……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犧牲的。”8月28日,趙一曼在珠河英勇就義。她走上刑場時,許多老百姓掩面流淚。她犧牲后,老百姓開始傳說,趙政委沒有死,她是騎上一匹白色的飛馬,飛到深山老林里去了。這位黃埔女兵、著名的抗日女英雄,正如她遺詩中所寫:“一世忠貞新故國,滿腔熱血沃中華。白山黑水除敵寇,笑看旌旗紅似花。”
巾幗英雄千古流芳(2)
  原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女學員、時年82歲的胡蘭畦題字。武漢分校女學生中還有不少人成為千古流芳的巾幗英烈,如鄭梅仙、陳覺吾、廖德璋、盛業煌、鄧蘇、李蘊瑞、邱繼文、王也華等。
  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的這批女學生中,又有許多人成為20世紀中國婦女界的知名人士,如傳奇人物胡蘭畦、謝冰瑩、危拱之等。
  胡蘭畦(1901~1994),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祖上胡大海是明代洪武皇帝的開國功臣,是“反清復明”的世家。她記事時母親就教她背諸葛亮的《出師表》、岳飛的《滿江紅》、文天祥的《正氣歌》,懂事時就崇拜革命女杰秋瑾,“五四”時期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洪流。武漢分校女生隊遣散后,她走過的人生道路坎坷曲折。她先是在上海、江西一帶參加平民教育運動,之后參加鄧演達的反蔣運動,是大革命時期四川第一個婦女聯合會的組織者,婦聯主席。1930年留德,在德國由廖承志、成仿吾介紹加入德共中國語言組,并加入中共黨組織,1931年又被開除。為參加反法西斯活動,她被捕入德國女牢。后經宋慶齡、魯迅等名人在上海以人權保障大同盟的名義,向德國領事館提出嚴正抗議后,才獲釋。獲釋后被驅逐出境,先后流落到法國、英國、蘇聯。在柏林,她曾兩次會見過世界婦女領袖蔡特金,在莫斯科以中國作家身份,參加蘇聯第一次作家代表大會。并多次見過高爾基。高爾基逝世時,她為之執紼到紅場送葬。回國后,為實現黨的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主張,促成抗日統一戰線,而奔走于國民黨上層之間。她當過李濟深的代表,做過宋慶齡的助手,辦過報紙,組織過群眾運動。1937年曾與黃埔軍校時的校友、多年的知己陳毅建立過戀愛關系,后終生未婚。抗日戰爭時期,她組織了勞動婦女戰地服務團,輾轉于7個省的抗日前線,并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少將軍官視察抗日戰區。解放戰爭中,她不顧個人安危去搶救被捕的同志,四處發動國民黨將領起義。上海解放前夕,為保護住上海的各界名流,而盡過職。她一輩子做了許多有重要影響的大事,后在成都度過了她的晚年,著有《胡蘭畦回憶錄》。
  謝冰瑩謝冰瑩(1906~2000),湖南新化人,喜歡寫作,1926年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后,寫了大量的文章,是著名左翼作家聯盟成員。在武漢分校西征間隙,完成了《從軍日記》,在《中央日報》上發表,使她名噪一時。1930年夏,與潘漠華等共同籌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北京分盟。“九·一八”事變后,從日本回國參加救亡運動。1932年1月,她與魯迅、茅盾等43名左翼作家在上海聯名發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書》,呼吁全國人民奮起抗日。1940年,在西安主編《黃河》文藝月刊。1948年,到臺灣從事教學和創作,1972年移居美國舊金山。
  危拱之(1905~1973),又名危玉辰,化名林淑英、魏晨,河南信陽人。她7歲入私塾,9歲進教會小學。稟性剛強,為了學好體操課,毅然扯去裹腳布,爭得一雙“解放腳”。1922年到汝陽道立女子師范學校讀書。1924年夏,考上私立河南第一女子中學。1926年11月到武漢,加入共青團,后考取武漢分校女生隊。廣州起義時,她和女生隊隨葉劍英率領的教導團參加攻堅戰斗。在紅4師政治部當宣傳員時,參與創辦《紅軍生活》報和《造反》雜志。1929年到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31年回國,在閩粵贛軍區司令部宣傳科工作,后任紅軍學校俱樂部主任、八一劇團委員會委員、工農劇社總社副社長,組訓了幾十個紅軍劇團,培養了一批文藝人才。中央紅軍長征時,她跟隨干部團行動。1936年在延安任人民抗日劇社社長兼導演。在延安時期與葉劍英結婚。“西安事變”時,她作為中共代表團內務成員馳往西安。后任中共陜西省委婦女部長,河南省委秘書長、組織部長,赤峰市委副書記、書記。1949年初,因過本書作者1991年與黃杰老人在北京柳陰街寓中合影度勞累,積勞成疾,她的肺結核病很嚴重,不能堅持工作而休息。1973年2月8日在北京病逝。
巾幗英雄千古流芳(3)
  此外,后到第4軍教導團中的曾憲植、張瑞華、黃杰、黃靜汶等10多位女生隊學生,參加了廣州起義、海陸豐起義,有的后來還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她們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從事了軍事、政治、婦運等各方面的工作,成績卓著。她們中有不少人在新中國成立后,走上了一些部委和全國婦聯、中紀委的領導崗位。其中,曾憲植曾任鄧穎超的秘書、全國婦聯副主席,徐向前元帥的夫人黃杰、聶榮臻元帥的夫人張瑞華后担任全國政協常委和委員等職,黃靜汶任上海市婦聯副主席、國家衛生部婦幼衛生局局長等職。
  黃埔軍校武漢分校之所以能夠在短期內,培養出這樣一支優秀的女生隊,首先是當時風起云涌的時代召喚和鍛煉了軍校女學生,當年“打倒列強,除軍閥”這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形勢,使得她們從一些普通的女青年,在短時間內迅速鍛煉成長為時代的精英;其次,中國共產黨的培養和重視是她們迅速成長的重要原因。女生隊的許多戰士,在各自的戰斗崗位上,為革命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如同圣潔的革命花,開遍祖國的大地。她們無論在當時或者是在后來,多是大有建樹,為當年黃埔軍校的盛譽美名,增添了更加奪目的光彩。她們敢為天下先、英勇無畏的精神,永遠值得后人敬仰。
  黃埔軍校武漢分校開辦女生隊,是“破天荒的大事,是中國教育史上的創舉”,這一歷史功績,是值得千秋頌揚的。原武漢分校女生隊一些女學生自豪地說:女生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批女兵”,是“20年代青年婦女的驕傲”。黃埔軍校前幾期畢業的老大哥評價說:“女生隊的出現,的確在中國婦運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對那時封建保守的社會風氣,黃埔軍校武漢分校舊址無疑是一個有力的沖擊”,“這不僅是震驚中國的大事,在當時的世界范圍內也是創舉”。
  自黃埔軍校《中國軍人》雜志掀起“女同志軍”的爭論,中國20世紀初的女兵思想起源于黃埔島后,其浪涌就像那珠江入海口岸邊的大潮,喚起了無數中華女性,以勇于捐軀的壯舉,向世俗觀念展開了挑戰。黃埔女生們考入軍校時,正是風華正茂、年輕有為之時,她們懷著強烈的愛國熱情,由衷的報國之心,毅然投筆從戎。其情其行,令人可敬可佩。
  黃埔軍校從1924年成立至1949年遷往臺灣,軍校在大陸招收的23期學生中包括4屆女生,畢業的女學生總數約為800人。她們分別是1926年北伐戰爭時期的黃埔武漢分校(第6期),1938年抗戰時期的黃埔第7分校(第15期),1939年黃埔第3分校(第16期),1940年黃埔成都本校第18期第2總隊(駐蘇干部培訓班)。第15期的女生,于1938年2月、3月間分兩批考入,共200多人,編入黃埔軍校(時稱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7分校第2總隊特科大隊女生隊,在陜西鳳翔縣受訓,1939年4月全隊奉命轉入西安戰時工作干訓團第4團,同年5月畢業后分配到各部隊工作。第16期的女生,于1939年初在江西吉安入伍,隨第3分校輾轉遷移到后方正式開學,男女合校共3000人,其中女生300多人,經過短期培訓后于1939年冬畢業。第18期的女生,于1940年初招收,共60余人,編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18期第2總隊,1940年2月在江蘇東臺縣入學,由第3分校第16期畢業的張祖年担任女生隊長,1940年畢業時還剩有24人。抗戰時期入校的這3期女學生,宣布畢業后即馬上開赴前線與日軍作戰。
  黃埔軍校在20世紀初首倡女同志軍、招收女學生的偉大功績永垂史冊。
 


網載 2013-08-27 16:12:34

[新一篇] 中國黃埔軍校 成立女生隊--武漢分校的創舉

[舊一篇] 中國黃埔軍校 校軍東征北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