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 簡體 傳統 |
一戰激發了中國民族主義的覺醒 姚中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關于“一戰對中國思想之激變”,我不想局限在1914年7月28日那一天,而是要看從1914年到1918年整個一戰對中國人的觀念有什么影響。一戰在歐洲爆發,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把全部精力集中在歐洲戰場上,沒有更多人關心中國。于是東方一個小小的鄰國——日本,一下變成了世界政治中的主宰性力量,這個意義非常重大。戰爭開始,日本成為影響中國特別重要的力量,一戰把它強化,從此之后一直到今天。中日關系一直對中國不是最重要的,但也為最重要的之一,或者說凡是對中國做出破壞性影響的第一個因素。一戰爆發,日本在中國的支配性力量,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因為日本的因素導致了一個觀念上的生發——民族主義的興起。剛才馬老師跟我們講到“二十一條”,根據我有限的閱讀,這是中國民族主義的第一次覺醒。在此之前,中國其實沒有民族主義。早先我們也不斷地打敗仗、簽訂條約,但是從文獻中看不到一個特別清晰的民族主義表達,雖然義和團也有那樣的情緒。系統的民族主義,尤其是貫通整個社會的,從精英到大眾的民族主義情緒,是在日本變成一個支配性因素之后出現的。這對中國的影響非常巨大,整個20世紀都貫穿了民族主義的線索。這是第一點。 一戰刺激了社會主義在中國興起 第二點,戰爭進程中的特殊條件,以及戰爭結果,導致諸多現代意識形態在中國廣泛的流行。我這兩天一直在看一些材料,比如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流行,跟一戰有密切的關系。其中一個線索是戰爭后期有大量的中國人到歐洲去參戰,比如到法國。而且參戰人員的構成很特別,一部分是勞工,也有大量的知識分子。因為參戰,他們深度介入到當時的法國社會,就在法國城市生存、生活,對當時法國的政治觀念不僅僅是熟悉,而是直接作為一個主體參與。比如,當時的中國人在法國大規模舉行游行幾十次,變成了法國的中國社會主義者,包括在法國勤工儉學的中國人。因為有中國人深度介入到法國當時最重要的政治中,從而對社會主義有切身的理解。不像簡單地說你去留學,你在大學里面,僅僅跟知識分子有所接觸,他是直接參與到法國政治領域,所以社會主義變成了他的一種技藝,它不僅僅是一種理論、一種學說,而是他掌握了社會主義運動的技巧,這其中就包括知識分子和工人的結合。以前中國人沒有這個想法,恰恰是因為在歐洲特殊的經歷,讓一大批知識分子知道了,我要開展社會主義運動,最重要的就是和工人階級結合。這一下子對后來的社會主義運動在中國的興起,以及共產主義在中國的興起,發揮了重要作用。所以說,一戰對于社會主義在中國的興起,起了決定性作用。 梁啟超的《歐游心影錄》,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一戰標志著歐洲自由主義的死亡,從此整個世界就要走上民主社會主義之路,這是一個信念。一戰讓中國知識分子,普遍地對表現為帝國主義的自由資本主義,徹底喪失了信心。所以大家都認為,社會主義是世界發展的唯一方向,人類必須要走向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在一戰中間包括在之后,迅速地傳開了。那時候看中國,所有人(知識精英)都是社會主義者,幾乎沒有例外。當然還有一個影響,就是共產主義。一戰結束以后,蘇聯的巨大變化,它所帶來的共產黨體制,這當然對知識分子有很大的沖擊。 在我看來,一戰對中國最重要的影響,仍然是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這是因一戰而在中國興起的兩個最重要的觀念,而且這兩種觀念的影響極其深遠,整個20世紀的中國政治都在這樣的觀念支配下展開的。 一戰促使中國精英群體角色轉換 第三點,精英群體的轉換。一戰對于中國,本來可以產生正面影響,但是當時的政府不能做出任何有效的回應,這是政治的失敗。雖然失敗有很多原因,但恰恰在這時候,新一代的知識分子也成長起來了。1902年新政把書院廢除設立學堂,1905年廢科舉,有很多青年到日本、美國、歐洲去留學游學,尤其是以日本為主。但“二十一條”一簽訂,幾千名青年學生從日本回到中國,正是因為民族主義的劇烈刺激。包括陳獨秀這些人,他們就是這時候回國的,然后開始主導中國的觀念、文化、教育與政治領域,創辦了大量的大眾媒體。所以在一戰中間,大概爆發一兩年,中國社會的領導階層就發生了根本的轉換,從傳統的士紳轉換到了現代知識分子。士紳階層因為在民國初年政治中的無能,而被知識分子取代。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同情孫文的第二次革命。你這樣的玩法、北洋的政治游戲完全是無能的,所以必須要重建政治結構。這跟當時青年的情緒是有某種契合之處的,大家都覺得原來的政府是失敗的,所以需要重找新路,很多知識分子走向了反傳統之路。一方面,一大批知識分子政治觀念興起,另一方面,孫文的革命理想不斷持續地發酵,這兩種力量到了一戰結束之后,很快就把中國的政治徹底改變了。
騰訊思享會 2015-08-23 08:38:52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