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藥店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在北京大柵欄林立的店鋪中,有一座古樸莊重的樓閣,這便是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由祖籍浙江寧波、明代遷居北京的樂家第四代傳人樂尊育創建的、享譽海內外的老字號“同仁堂”藥店。

  在坎坷的歲月中,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刷下,同仁堂非但沒有消逝,反而日見輝煌——由解放前的三間小門臉發展到今天營業面積為4600平方米的大樓;從過去“供奉御藥”的中藥房發展為總資產18億元、擁有6000多名員工的現代集團企業,并成為醫藥界為數不多的上市企業。其店名更成為企業德、誠、信的化身。

  同仁堂經營不少名貴藥——上百上千元的人參鹿茸,同時廉價藥品也十分豐富:一元一張的狗皮膏、幾角錢一瓶的眼藥水……他們做大生意,但也不放過小買賣,“只要能方便顧客就行”。同仁堂以“養生濟世”為己任,從不為不義之財所動。前幾年我國南方一些城市流行肝炎,特效藥板蘭根沖劑供不應求,到同仁堂拉板蘭根的汽車排起了長隊。同仁堂的職工晝夜奮戰,生產高質量的板蘭根。有人提出藥品需求量這么大,況且配料之一白糖庫存沒有了,用的是高價糖,如果按原價出廠不合算,應提高價格。但同仁堂將治病救人視作自己的天職,豈能乘人之危發難民財,藥品一律按原價出廠。

  同仁堂“德、誠、信”這一服務宗旨更是體現在藥品質量上。60年代曾發現過一批保存了幾十年甚至百余年同仁堂制作的中成藥,這些藥香氣濃郁,潤而不干,就像是近期制作的一般,其過硬的質量是不言而喻的。

  同仁堂的藥質和藥效讓人備感神奇,殊不知它的采購和制作是何等的考究。同仁堂一向不惜以高價購買上品參茸;對于不按時令采集的劣等藥材,盡管市場價格便宜,也絕不購買。對黃酒、蜂蜜等附加料的選擇也是極為重視。在制作成藥過程中,同仁堂嚴格地按照祖訓“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行事。如今,“質量第一”的宗旨不變,店內所有藥品都從主渠道進貨,“產非其地,采非其時”的藥材被拒之門外。店內的中成藥,從購進原料、炮制工到包裝上柜,要經上百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嚴格的標準。所售飲片,均需經過再加工,除去雜質方可銷售。

  三百多個春秋過去了,同仁堂藥店大了,名氣大了,但它的追求——“質量第一”卻絲毫未變。

  為了讓每一位顧客都能買到放心藥,藥店采取各種措施,杜絕假冒偽劣商品進店。藥店建立了從采購、驗收、保管到銷售,一環緊扣一環,層層把關的質量檢驗制度。在收購野山參、鹿茸、冬蟲夏草、牛黃等名景藥材時,要派經驗豐富的中藥專家親臨產地,看貨選樣。

  俗話說“丸散膏丹,神仙難辨”。傳統的中藥生產鑒別所憑借的經驗,是對藥物的眼看、手摸、耳聞、口嘗的感性認識。但鑒于現今假冒偽劣藥品充斥市場,同仁堂的產品除了傳統的鑒別方法外,要由質檢科送權威檢測部門檢驗,合格后方可銷售。

  過去的同仁堂就很注重宣傳自己:每當京城會試期間,同仁堂都要向舉子們饋贈牛黃清心、羚翹解毒等四季度時之藥,以此為同仁堂傳名。每當陰歷二月開溝時,同仁堂便制造寫有同仁堂字樣的大紅燈籠,夜晚置于開溝之地,以防行人落入溝中。同仁堂時常還做些舍粥、舍棺材的義舉……這一切都使同仁堂美名流傳。

  在市場經濟中,同仁堂人更沒有放棄對自己的宣傳。媒體的宣傳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的宣傳手段靠的是“真誠的服務”。

  多年來,同仁堂一直默默地為顧客提供著費工、費時、不見經濟效益的各種便民服務。買藥的顧客有時對藥性不清楚,或是代別人抓藥,為此同仁堂在店堂中設立了“問病服藥處”,聘請有經驗的退休老藥工為顧客免費提供咨詢。

  中藥里,湯劑的比重較大,熬制湯藥費工費時。同仁堂堅持為顧客熬制湯藥,只收取極低的工本費。此外,他們還長期代客加工中成藥,加工的丸、散、膏、丹等保持了傳統的制作工藝,用料細,做工精,有效成分保持得好,因而許多國際友人和海外華僑托人或專程來同仁堂配藥。

  代客郵寄藥品業務也是賠本的買賣,可郵寄部始終做到“有信必答,有求必應”。顧客寄來的錢剩余的多,便為顧客寄回;如果只剩下塊八毛的,就買成郵票同藥一起寄回。他們這種“計較”的態度令顧客感動不已。

  藥店還安排專人夜間售藥,設立患者和客戶急需藥品登記簿,為殘疾人送藥上門,增設ATM取款機、磁卡電話、助聽器測試儀以及外幣兌換業務,目前已可兌換21個國家的貨幣。1996年,同仁堂又本著“社會效益第一,一心為病患者服務”的指導思想,創辦了醫館,聘請26名有豐富臨床經驗的北京市名老中醫坐堂應診,為百姓解決了看專家號難的問題。由于醫館專家的醫術精湛,療效顯著,國內外各階層人士紛紛慕名而來。

  這些便民、利民的服務勝過了千言萬語的文字宣傳,因為它深入民心。

  現在,在經濟大潮中,同仁堂為維護自己的聲譽——在國內外進行商標注冊。同仁堂商標已在新加坡、泰國、菲律賓、意大利、英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以及28個馬德里協約國注冊或申請注冊。由于全面考慮商標的可讀性和可傳播性,同仁堂又在以上國家申請注冊“TONC REN TANG”英文商標,雙龍加英文應為同仁堂出口產品的專用標志。

  同仁堂對商標管理極為嚴格。同仁堂包裝廣告公司行使對集團商標的管理職能,商標問題的重大決策必須經過集團總經理主管副總經理、有關處室處長召開辦公會討論通過。使用同仁堂商標的單位,按統一表格填報申請材料,交同仁堂包裝廣告公司,申請材料經商標辦公會議審批,申請批準后要簽訂統一的商標使用許可合同,被許可人無權再轉讓他人使用。商標使用許可合同簽訂后3個月內報注冊人和被許可單位所在工商局備案;委托手續中產生的一切文書材料,同仁堂包裝廣告公司負責歸檔。使用期限最長為3年,使用期滿后如繼續使用,應重新申報使用手續。商標的制版和印刷交給工商行政部門批準的、有資格承攬該項業務的廠家負責印刷。每塊版都要有檔案,每批印刷都要登記留樣。同仁堂商標被許可使用單位要對商標標識物建立入庫、領料手續。商標管理人員定期對車間、倉庫的商標標識物、各種包裝材料的使用及倉儲情況進行現場檢查、監督,并完善使用、回收和銷毀制度。

  同仁堂“德、誠、信”的聲譽的確來之不易。

  規模、實力的壯大并沒有讓同仁堂停息前進的腳步。同仁堂人十分清楚自己的處境;中國大地上有不少中外合資、外商獨資的制藥企業。他們的西藥簡單方便、療效快的優勢對同仁堂沖擊很大。而且,歐美仍有不少國家和地區對中醫、中草藥持懷疑態度,這塊市場很難搶占。現今中國年輕一代受現代文化的影響,對“同仁堂”只有少許印象。

  面對這些不利因素,同仁堂集團公司投資3.4億元改造生產環境,增添現代化設備。他們添置的高壓液相儀、原子吸收光譜儀、薄層掃描儀等全套檢測設備,使產品質量有了科學保證。店內還完善了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各業務部銷售情況、物價、資金使用情況、人員檔案、廣告宣傳,以及水蜜丸、藥酒等的生產過程中的投料、監控等均采用微機操作。同仁堂積極鞏固國內“陣地”,在北京、香港等建立分店,電視上也出現了他們的廣告。與此同時,他們還大膽地走出國門,目前“同仁堂”已取得了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質量認證和進口許可,產品通過直接和轉口貿易形式出口4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亞洲、歐洲、大洋洲的4個城市設立銷售分公司,以拉近與這些地區的消費者的距離。為了適應國外的習慣,同仁堂集團努力在藥品的劑型、包裝、銷售等方面與世界接軌。以前董香正氣丸一次要吃一大把,外國患者不習慣。他們反復研究,生產出了濃縮的軟膠囊,每次只服兩粒,這個改進擴大了銷量。中藥的說明采用的往往是古老的四六句,老外弄不明白,且不標明毒理和病理數據,同仁堂集團把出口藥品的說明改成普通語言,標明有關檢測數據,甚至用圖解說明。這些努力在世界衛生組織及西亞太地區舉辦的首屆國際傳統醫藥大會上得以回報:牛黃清心丸獲首屆長城國際金獎,國公酒、白鳳丸獲銀獎。

  雖說從前門鬧中轟轟烈烈地殺到了國際市場這個大舞臺,同仁堂卻像往昔一般平淡:熱情的服務,一流的質量,唯有新擴建的同仁堂又增添了許多中國古老的中醫藥文化的氣息,還有門口那兩只經過細心選擇的、寓示著祥瑞之意的可愛的麒麟……

評點:

  市場經濟是一種競爭經濟,優勝劣汰是基本規律。競爭在市場上表現得日益激烈,成為調節供求關系,影響乃至決定生產者命運,促進生產發展的強有力杠桿。企業要想生存,必須牽住市場的手。

  中國的老字號在競爭上,既有優勢又有劣勢。關鍵在于不能吃老本,要思變,從服務上下功夫,抓住顧客的心。這樣老字號才能煥發青春。


123 2011-11-05 20:30:32

[新一篇] 杜君立:中國官文化

[舊一篇] 終朝采藍,古意尋微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