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學的專業對你思維上最大的影響是什么?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Raymond Wang,lawyer

我學習法律受到的最重要的影響,就是形成了一種“冷冷觀察世界的眼光”。 正如牛頓定律也叫做“law”一樣,世界上有很多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規律(是否“客觀”則不一定),這些都可以理解為廣義的“法”。冷靜地觀察這些規律,理解其中冷酷的合理性,在利用規律的同時,盡力推動變革,是法律人應該做也可以做到的。很多人担心學法律會把人變成冷血動物,但我覺得“熱血”是人的本能,是不需要專門學習的。正如在球場上,受到對方嚴重侵犯,沖動地想去揍對方是不需要學習的,而控制自己的情緒,接受裁判的判罚,找出對方體系的漏洞,給以致命一擊才是需要學習的。

王文靜,成長的智慧不能糟蹋在變老的路上

新聞學出身,這個專業給我最大的警示:不要隨便揣測別人的心理,并把你自己的揣測當成事實呈現在新聞中。 這個教訓的得來,是慘烈的。新聞評論課上,老師留作業,讓我們針對當下的熱點新聞寫一篇新聞評論。忘記當時是因為什么由頭了,總之,我寫了吳敬璉,題目大概是《吳敬璉:我是人民的兒子》之類。 結果,我的作業被老師當成反面例子在全年級新聞系同學面前進行分析。因為我在文中寫了這樣一句話:“吳敬璉惴惴不安,但他依然選擇直言不諱”。老師只問一個問題:“你怎么知道他惴惴不安?他告訴你了?你會讀心術?”我面紅耳赤。 此后,我問自己,為什么我在寫出這句話的時候,并沒有這樣質疑自己?回想我寫出這句話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我當時看到了一張吳敬璉與該新聞事件相關的照片,通過他的表情,我自己為之命名為“惴惴不安”。對于這種不假思索就將自己的揣測當成事實寫入新聞的“行徑”,究其原因,第一,我當時并不認為這種揣測是錯誤的,我甚至認為我足夠準確的描述了新聞當事人的狀態;第二,在我印象中,無論是報紙、電視還是廣播,這種報道方式(或者說錯誤)并不鮮見,換言之,我的新聞“啟蒙教育”存在根本性的錯誤;第三,盡管學習了新聞,但對于新聞的本質并沒有搞清楚,完全拘泥于新聞編輯、新聞排版、新聞寫作這些方法論上了,而新聞的本質在于還原事實和問責,而非耍花腔、砌辭藻。

GayScript

我的專業是軟件工程。因為數據庫那門課,我開始明白,在網絡上,用戶是沒有任何隱私可言的。尤其是所謂的社交網絡。 比如說知乎的匿名用戶。每個問題的匿名用戶的id是必須要設計在這個問題以及答案數據表字段里的。因為匿名可以隨時可撤銷。不管通過如何加密的形式,哪怕不允許后臺管理員可見究竟誰是匿名用戶,不可否認的是,匿名用戶的id必須要存起來,否則沒辦法撤銷匿名狀態。 再比如天涯、百度貼吧、豆瓣的帖子,或者新浪的微博,你以為真的能刪除嗎?不。在互聯網上,只要是你曾經發布的數據,一旦發布了,永遠不可能被刪除。數據庫永遠都會保存內容,甚至備份,操作日志永遠都會存在。你在微博上把一個用戶名改成另一個用戶名的記錄都會永遠保留。只不過那些刪除的內容會被數據庫標記一個字段,不在前臺顯示而已。也許你會問:那么多數據都不刪?那數據庫豈不是越存越多?答案很顯然:是。但是,一個網站之所以值錢,原因之一就在于他龐大的數據庫和用戶。另外還有一點,就那點文字的數據量,實在是不值一提的。所以不要以為你發了微博,刪了微博,就沒人知道了。那是沒人屑于查。你要真做了什么不干凈的,立馬就能找到你。連QQ聊天記錄都是沒有隱私可言的。再有,你的ip等等一系列痕跡,除非你是絕頂黑客,否則是抹不掉的。就算你是黑客,不要忘了,要黑你,還是人外有人的。另外,最讓我惡心的是人人網。你修改名字后,居然以前給別人的留言記錄還是從前的名字和頭像。雖然有個所謂的“注銷賬戶”的功能,卻保留一切用戶數據,自以為可以方便恢復賬戶,殊不知真心想注銷的,沒幾個想恢復了。太不安全了。惡心至極。不知道多少大學生在人人上發日志發照片寫一些有關生活的狀態(人人網的粘性到底在哪里?),即使你注銷賬戶了,別人還是能查看得到,完全沒有隱私可言。相比較而下,我更支持豆瓣,注銷賬號的話,豆瓣會在一周之內刪除你所有相關的用戶數據。雖然還是沒有完全刪除(也不可能,畢竟這么大的網站了),但至少比人人用戶注銷后以往的信息還完全暴露展示在別人面前的好多了。所以,不要隨便在網上發布不良信息。沒找上門,不代表別人沒這能力。你要把事情鬧大了,別人就能不動聲色地查你水表。

蔣志高,南方能源觀察執行總編輯

之前做新聞媒體:

1、這個世界沒有最糟,只有更糟。出了問題一個個面對,然后解決就好了。

2、做事一定要有deadline。

3、尺度可以通過表達技巧盡量解決。

4、日拱一卒。

現在做行業媒體:

1、找到真問題:媒體呈現的九成以上的議題是假的。

2、建立歷史感:不知道過去就不知道現在,更不知道未來。

3、呈現復雜性:當你知道得越多,你就發現自己知道得越少。

4、超越復雜性:最復雜的事情也會有最簡單的道理。

Luo Patrick,證券公司 投資銀行業務

經濟學讓我理解事實比觀點重要。 經濟學分為實證與規范兩部分,分別研究兩個不同的問題:世界是怎樣的,以及世界應該是怎樣的。

實證經濟學研究“世界是怎樣的?”,致力于描述事實、發現正確的規律。例如價格形成的機制是怎樣的,銷售與供應受什么影響,為何會發生通貨膨脹等等。

規范經濟學則研究“世界應該是怎樣的?”,致力于評價這個世界的好壞。例如怎樣的價格決定機制更合理,怎樣的銷售與供給機制更好,什么程度的通貨膨脹比較合適等等。 只有先搞清楚世界的真實情況,才能進一步判斷它哪里好或者不好,因此在經濟研究領域,實證研究發揮著先導和基石性作用。規范性研究比較像是把事實分揀出來,這個好那個不好,這個提倡那個反對,相對比較簡單,學術價值要低。事實重要,觀點不太重要,缺乏事實支撐的觀點沒有價值。 我認為其他領域的大多數爭論也是如此。

陳柏齡,男神之友

漢語言文學。

文學是一種體驗,而不是一種知識。沒有閱讀過作品而夸夸其談作品的內容是不對的。但因為自己讀不懂作品而稱那些讀得懂的人是裝逼,也同樣是不對的,因為很可能你只是沒有人家的「體驗」罷了。

文學鑒賞也需要技能點的。 「文學」是一種體驗沒錯,但是「文學史」也有自身發展的邏輯,很多作品沒有一定的閱讀基礎和文學史背景是無法理解的。我們不會要求一個初中的學生去理解量子力學,但是當我們無法理解那些現代詩歌、現代繪畫、意識流小說時,我們卻往往先從外界去找原因。 這里物理和文學的類比是說,你學習任何一件事物從來不可能從0立馬掌握到100,物理學是如此,文學鑒賞也是如此。就算古詩,一個都沒學習過《靜夜思》的人,那么也很難領會《長恨歌》的內涵。而在小說中,倒敘、插敘的手法還只是初級的運用,到了意識流小說、存在主義那里,這種技巧性的寫作方法是插敘倒敘亂敘這些手法的升級版,不是一般的讀者能夠看得懂的,都需要大量的閱讀做基礎。

文學作品的表達內容并不重要,表示形式才是重要的。文學不是思想的載體,那是哲學的任務。 舉例而言,比如:「春天花園里的花開得很美很茂盛」。——這是日常的表達方式,表達的對象是「花開得很茂盛」,語法正確,但不美。但是「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表達的也是「花開得很茂盛」,語法不正確,卻是名句。這就是文學與日常語言的區別。

藝術不表達為內容和思想,那是哲學的工作。你非要拿知識論的觀點去看待藝術,末了來一句:「我整天呆在藝術館學不到知識」,不覺得可笑嗎?!

古典作品都是在極力描繪美,現代的作品不一定要美,甚至追求丑。古典美早已發展到極致,所以有人推翻它另尋新路。因為現代作品擯棄了傳統技法,門檻便降得很低,牛鬼蛇神都可以自稱藝術家和詩人。因此欣賞現代作品的時候自己的判斷力就尤為重要。

理解作品也是要做功課的。除了多讀作品之外,也不能缺少對美術史、文學史、電影史的閱讀。起碼要了解一種文學風格、文學體裁的誕生背景和發展脈絡才能更好地閱讀作品。

作家寫自己的作品,作家花時間在自己的作品上,但作家們不需要花時間向別人解釋他們寫得是什么,如果有這個時間,他們可以寫更多的作品,解釋作品表達了什么從來不是作家的工作。作者們可以用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補充自己,寫更多的作品。如果你看不懂,請去看你看得懂的作品,或者你可以批評他們寫得東西是垃圾,但是他們沒有義務解釋給所有人他們表達的是什么,這不是他們的工作,也不是你的權利。

永遠不要浪費太多時間在自己讀不懂的東西上。因為不是你功底不行,就是這作品確實不是好作品。這只能讓你事倍功半。

合理的辯論與交流應該是以文章為單位的。要想讓一個人簡單地知道你想問題的思路,從而讓他能夠站在你的角度思考片刻,發現自己的不足,這起碼得通過一篇不短的文章來完成,因為你不僅要表達觀點,還需要證明你觀點的合理性。出書立著在我看來是最高效的交流思想和辯論方式。

我喜歡上了用只言片語表達情感的方式,但嚴重反感用所謂的「精辟」的言語來討論問題的行為。 因為高水平的交流,需要一些預備的公共知識,而那些公共的知識又需要一些預備的公共知識。幾百個字你能把自己的觀點表達清楚不被斷章取義就不錯了,更何況你還要證明自己的觀點?確實你可以用一句話來幫助自己記憶領悟,但那句話也只能說給跟你處于同一層次的人。

所有的學科都有一套自己的話語體系。你不懂那是因為你沒看過相關的書籍。比如物理的「引力」「磁場」「電場」一樣。 拿文學來說,文學理論便有「新批評」「俄國形式主義」「后殖民主義」「女性批評」等等等等一二十個理論體系,而每個體系都有自己的話語系統,比如「新批評」的「細讀」、「內部批評」、「外部批評」等;「形式主義」的「陌生化」、「變形」、「支配因素」、「框形結構」、「裸露手法」等;還有中國古代一套自成體系文學理論,其中就有興會、虛實、形神、品、識、靈、風、妙等等。說到底,它們同自然科學的理論一樣,也是人們用于觀察這個世界/作品的方式。

沒有成見,才能發現更大的世界。 update: 對于評論里那些認為文學的內容是第一性而形式是第二性的人,我只想問你們一句:

如果一部作品可以被概括為一個簡介或者某種思想某段話,那我們為什么還要去讀這部作品?

文學學科的獨立性表現為什么?是內容嗎?那么文學和哲學的區別在哪里?

如果回答不出來,請勿留言,謝謝,否則拉黑。因為我不想浪費我的時間在這種只表達觀點卻不給論據的廢話上面。 所以我會額外添加一條: 13.對無知又刻薄的人,我不會再抱任何引導的態度去和他們交流。

段小滅,心理學,熱愛互聯網

學心理的飄過,它帶給我最重要的是——完全開放的心態,能夠接受不同人群的各種行為,觀點、生活方式,擺脫了狹隘,這是最主要的。

曾舉臣,create like there is no wall

很小的時候,浩瀚的星空對我有一種神秘的吸引力,抬頭看久一些,便會感到眩暈。那時候的理想是成為制造星際旅行飛船的工程師,去看看遠方的星星那到底有些什么。一些年之后,忽然意識到我們自己便是外星人,

于是對“我是什么”這個問題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欲。在此種欲望的驅使下,一頭扎進了“心理學”這片星空里。在我眼中,心理是非常大的概念,只要對人類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的研究,都屬于這個概念里。

在這汪洋中撲騰的我

有以下一些領悟

一、能夠對生活中的很多事件給出相關解釋(不一定精確,因功力所限及人類的認識總在不斷發展)

如:

1.我的語言風格缺乏嚴謹的構架是由于我的快速轉移的注意力維度特質所決定的。

2.樓上大多數答案第一個詞用的是某某學是因為人類的隨群機制被激發的結果。

3.我回答這個問題是由于追求社會成就動機的驅使(更直白的說,是希望通過回答得到贊同,更多的贊同數和關注數能讓我有一種社會地位提升的感覺,從而獲得愉悅,這是一種較原始的生存機制)

4.(1.2.3.4)這些排序本沒有太多邏輯上的嚴密相關性,但是簡潔干凈的排版會讓人感覺內容更有序,閱讀體驗更棒,從而增加這個回答獲贊同的機會。二、一系列固有的認知被顛覆,另一些奇特卻使我確信的想法產生(因媒介原因不一一解釋想法的來龍去脈,以后視情況加上致使我思想發生改變的相關來源)

星座命理說純屬無稽之談 “潛意識學習”沒有效果(或微乎其微),例:忙碌(注意力無法保持微小專注的情況)的時候戴耳機聽英語聽力,睡覺的時候低音量放英語磁帶對英語學習沒有效果。思想改變促發源:認知心理學 “單個獨立”的靈魂并不存在,自我不過是由多個亞機制構成的一個“有序”機能罷了。 群體的人類很可能是一種層面更高的“生命”形式 時間不存在 我們每個人(包括正在看這個答案的人)都非常的蒼老(至少有幾百萬歲),也非常的年輕(就此刻我們的存在而言)每當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模式發生顯著變化時,或是領悟新的知識后,可以說我們便不再是之前的我們。 每個人都擁有相對獨特的經驗,卻有一種自然的傾向認為他人也具備此類的經驗。(例如我這些心得,對于我自己而言非常容易理解,而對于讀者而言可能非常晦澀)人是精妙的機器,這種機器和我們自己造的機器在構建方法上有較大不同。 個體行為是可以被預測然而無法精確計算的 情商和智商共同構成智力,任意一種的嚴重缺乏都可被稱作白癡。這個年代最值得警惕的是那些讓你持續愉悅的事情,一不小心他們中的一些就會將你的心智控制。電子游戲是惡魔,就和香煙、酒精、麻醉性和致幻性藥品(毒品)、賭博、A片一樣。我知道很多人要為電子游戲來辯護,辯護的核心最主要就是一點:我玩游戲,我爽,你說電子游戲是惡魔,會讓我有不好的感覺,所以我辯護。從這個核心衍生出來的表層理由是:這些東西適度使用有有益功能——適度玩電子游戲益智,香煙有提神功效,適度飲酒有益身體健康,適度試用致幻劑可以增強藝術家的創造力,小賭怡情,適度擼管有益身心健康。

可是,朋友,以上的這些活動您見過有適度使用的嗎?當然我也相信有微乎其微的人能夠適度使用它們,發揮它們的正面效應。但絕大部分的人,只是用這些表層理由來安慰自己,讓自己放心的沉迷。

當我們處于成癮狀態時,我們和實驗室養的小白鼠無異,且是非正常狀態的實驗室小白鼠,遠不如野生的大猩猩聰明。

我個人玩游戲的數量和時長可以說要超過99%的知友,高中時代便和同學翹課打牌賭博,曾經是個不折不扣的擼夫。而現在我基本都放棄了,電腦里只剩下圍棋這個“游戲”軟件,偶爾玩一玩;打牌完全放棄,正在和一個外觀算不上漂亮但非常內秀的女性朋友單純而美好的交往。雖然生活的味道有些淡,不夠刺激,但細細回想,與之前充滿刺激的生活對比,覺得現在的狀態要美好的多。因為體會美好的能力在增強,感覺自己對自己也有更好的把控力。

另:實際上在知乎上不停地瀏覽各類松散的知識、故事也是一種成癮,相對來說比較高級,外表更加華美,更難以意識到。 上面說了這些成癮性物質的危害。有趣的是,根據我現在的知識,我認為成癮的主要因素并不是這些物質或活動具有成癮性。而在于環境是否使得這些成癮性行為是相對最優選擇。例如一對父母天天在家里吵架打斗,對于兒子而言跑到網吧去不停玩游戲可能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一是在物理空間上遠離了刺激源,二是在心理維度可以進入另一個世界,忘記這個世界的不適。

大部分成癮者都有某種情感創傷或障礙。所以對成癮者而言,想要改變的話需要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同時通過自己的內在控制和外在輔助,逐步改變自己的舊有不良習慣,養成新的習慣。這是一條艱難的路,但它值得嘗試。

我們所在的這個時代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欲望刺激,對我而言,只有一種的渴求是essential的,對真知的渴求,對學習和成長的渴求,這是一種向前的力量。也是目前我們認知到的宇宙的發展方向。生活的哲理其實很簡單:不進步,就滅亡 以上與各位知友共勉 感謝閱讀 ——仁獸

徐湘楠,http://mengua.fm/ 悶瓜電臺

盲點決定騙局,重點決定框架,真誠決定眼淚,心照不宣決定笑容。 ——

騙局,最重要的不是謊言,因為謊言,就會有邏輯不合的地方,很容易從外表上就被擊穿。而盲點,往往是由既定事實或者部分事實組成,不追溯邏輯的根源,就很難被看透。決定一個故事的,無非是起承轉合,即:開始、過程、轉折、定論,那么轉折點一般就是重點,只要轉折點清晰,開始、過程、定論都會跟著清晰,脈絡就出來了。 決定眼淚的,生離死別是比較常規的做法,但不管怎么做,目的一定要觸及讀者的內心,壓抑的過程通常用來積攢情緒,然后通過“被人相信的真相”送入內心。 笑點這一塊主要是需要“在乎情理之中,出乎意料之外”。出乎意料之外會建立在“在乎情理之中”的基礎上,因此心照不宣是基礎,也是建立笑點的關鍵。

逸茗,繼續做一個純粹、實在、熱心、給力的人!

法律

一般而言,法律對人思維的影響是引導人思辨,但感覺自己的領悟還到不了thinkinglike a lawyer 的層面,僅僅粗淺地總結下法律學習和實踐給自己帶來的7點影響。 根據個人經驗,能深遠影響一個人的思維的與其說是專業,不如說是與專業有關的實踐。

在律所實習時被磨練出來的工作習慣可以深刻的影響一個人:

1、永遠不要以不懂為由交差(never plead your innocence);

2、窮盡一切可用資源(exhaustany available resource);

3、說理要一步一步來(make statements step by step),這樣別人可以回

溯到哪一步出現了分歧;

4、反復核查每個細節,包括所援引法律的效力,所引案件的本意等,力求嚴謹;

5、在工作的所有細節(無論內容、形式,包括郵件書寫的細節),特別是行文上做到用戶友好(be user friendly);

6、不斷地自學,不要畏懼新的問題;

7、一切以客戶為中心、以解決問題為導向。

上述七點有些是不少行業共有,而律師行業不斷面臨新問題或新業務、行文論理都力求嚴謹的特點對上述七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盡管最后沒有選擇律師這條路繼續走下去,卻發現這些習慣深刻地影響了自己。無論是生活或專業上遇到問題都開始通過自己的檢索、自學開始直面問題;做事也會學著從受眾的視角思考問題。

文章來源:INSIGHT CHINA

今日編輯:少輝



學術中國 2015-08-23 08:41:39

[新一篇] 張伯駒:貴族是一種人生態度 鳳凰讀書

[舊一篇] 讀詩|女兒悲,青春守空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