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侃論】袁訓會:“走進”年輕一代,才有可能贏得未來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摘要
互聯網的出現和發展,確實是一場從技術到生活乃至思維方式的全方位革命,特別是最近這些年來,伴隨著移動互聯的突飛猛進,很多人、很多組織乃至各級政府,都開始跟不上社會和人心的變化速度了。

最近的一個早晨,我像往常一樣擠地鐵上班,不經意間,聽到了一對年輕夫妻之間的對話,他們邊說邊笑,出于好奇,我便豎起耳朵來聽,他們到底在說些什么,又在笑些什么。


聽了好一會,方才知道原來是男孩子的媽媽竟然將兒媳婦蘋果手機的耳機線拿去系窗簾去了,從這對夫妻對話的口氣中聽得出來,他們并沒有責怪媽媽的意思,只是覺得她的做法好笑,并且用手機拍照記錄了這荒唐的一幕,發在了微信朋友圈。


聽完這樣一則趣事,我并沒有笑,而是在想一個問題,我們的上一輩人甚至更年長者,同我們這樣一群成長于互聯網時代的后輩,在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上的差異怎么就會差這么多?


也許,在上一輩人中,做出用耳機線系窗簾這類荒誕事的在少數,但這樣一個行為卻非常有代表性,它形象地揭示了互聯網時代兩代人之間的差異和隔閡。


這個時代就是這樣,對年長一輩的人而言,它快得有點殘酷,他們中很多人,莫說微信、微博這些年輕人常用的社交軟件,只怕是連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都不會用。而最大的差異,來自于他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就像長輩無法理解年輕人天天拿個手機刷啊刷,年輕一輩也同樣接受不了自己爸媽仍舊守著電視機看各種聯播。


互聯網的出現和發展,確實是一場從技術到生活乃至思維方式的全方位革命,特別是最近這些年來,伴隨著移動互聯的突飛猛進,很多人、很多組織乃至各級政府,都開始跟不上社會和人心的變化速度了。而且,這還不是一個區域性問題,而是整個人類,具體到政治層面,就是各個國家和地區政府要共同面對的挑戰。


臺灣“九合一”大選:超越藍綠的互聯網選民時代到來


結束不多久的臺灣地區“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就因為“改革的腳步沒能跟上人民的期待”(馬英九語)而遭遇空前挫敗,“六都”丟掉“五都”,民進黨跨越長期作為藍綠分界線的濁水溪大舉北上。


誠然,國民黨此番敗選因素很多,但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國民黨的選戰思維仍舊停留在過去藍綠對決過去時,而沒有跟上年輕一代選民逐漸開始占據主導地位的網絡時代。


正如財新網特約記者徐和謙在一篇文章中描述的那樣,“這群年輕選民在成長歷程中,看盡了臺灣兩黨惡斗的結果,見證過陳水扁等政治明星形象的傾頹,反感自己投給某一候選人的選票,被其所屬政黨用以作為政爭角力的資本。更重要的是,傳統上與政黨認同相配套的意識形態,對這一輩年輕選民而言,重要性都逐漸下降。”


互聯網時代的臺灣年輕人成長起來了,“他們不會再接受藍綠陣營各種‘大詞’的規訓,而是要去創造屬于自己的新的意義”(施展語)。


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毫無從政經驗可言的柯文哲醫生登臺了。“在我前面是一道又一道、重重疊疊的高墻,有意識型態的高墻、有藍綠對抗的高墻、有統獨仇恨的高墻、更有世襲權貴壟斷的高墻。這些無形但是冰冷的高墻,不但阻礙臺灣社會的進步,更折磨我們的友情、親情和愛情。”


柯醫生在選前之夜號召自己的選民“用愛和擁抱推到這些高墻”,超越藍綠,他這種帶有后現代解構色彩的競選風格,較之有著權貴二代標簽的競爭對手連勝文,顯然更加符合網絡時代年輕人對新一代政治人物的想象,臺北“由藍轉白”(柯陣營自稱白色)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可以說,對臺灣新生代力量帶來的挑戰,不僅島內的國民黨沒有做好準備,大陸政府同樣沒有做好準備,他們應該正為接下來的對臺政策該作何調整而苦惱,因為親中的藍營大規模敗北之后,兩岸關系必將面臨不少新挑戰。



其實,臺灣新生代早在今年上半年的太陽花學運中就已經嶄露頭角,旨在加強兩岸經濟合作的服貿協議也因為這群年輕人的抗議而被迫擱置。


結合在香港持續了近80天的占中運動,臺港地區年輕一代的政治參與熱情都大大超出以往,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具備了一些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政治演進中力求“去中心化和去權威化”,抗爭也好,競選也罷,似乎都在宣稱一個新的時代——“大眾民主”時代的到來,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因為有了(移動)互聯網,正在成為一個巨大的無組織形式的組織,以主人翁的姿態去影響乃至左右現實政治。


如前所述,對臺港新生代帶來的政治生態變化,大陸政府并沒有做好充足準備。截止日前,大陸官方幾乎沒有發表對“九合一”選舉結果的相關評論。


相比之下,軍方的“鷹派”人物在對臺問題上就顯得比較有信心。12月6日,原中國軍事科學院院長劉精松上將在2015在環球時報年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時談到臺灣問題時就表示,臺灣問題不會久拖不決。“我們絕不會放棄使用武力這一條,必要時將依法用軍事手段解決臺灣問題,也是選項。”


不知道,臺灣的那群年輕人,看到對岸將軍這番表述會作何感想,我想,他們大抵是不會被嚇到的。


“顏色革命”:一個過時了的議題設置?


同樣,也是在《環球時報》的這個會上,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教授王占陽同另外幾位來自軍方的將軍在“顏色革命”這一問題上產生重大分歧,甚至一度引發爭論。



會上,被認為是自由派“公知”的王占陽公開為“顏色革命”辯護,招來現場幾位“將軍級名嘴”群起反駁,其中包括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原所長楊毅少將、中國國家安全論壇副秘書長彭光謙少將、中國國際戰略學會高級顧問王海運少將和解放軍理工大學政委、網名“昆侖巖”的宋方敏少將。


王占陽首先說:“不能簡單地否定顏色革命”,“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顏色)革命是有合理性的,不能說那個東西全部都是什么外國勢力搞的”,“說美國干預香港事務,這種說法都是推測而來,并沒有準確的根據。我的消息來源是很權威的。”


尤其讓將軍們惱火的是,王占陽指中國正在發生“顏色革命”,“這種‘顏色革命’就是周永康、徐才厚等腐敗分子搞的讓共產黨從紅黨變成黑黨的黑色革命。”他還說:“對知識分子不要担心,知識分子是秀才,不會影響這個國家怎么樣的,關鍵就是那些帶槍的腐敗分子最嚇人。”


楊毅痛斥王占陽的說法“很危險,容易誤導民眾”。他警告說:“對我們核心價值觀的誣蔑的人,已經到了我們的黨校和社會主義學院的講臺上了,對這種現象決不能繼續容忍!”


彭光謙更是怒批王占陽把中共領導的革命與西方發動的顏色革命混為一談“是荒謬的,庸俗的”,“說什么‘帶槍的腐敗’,把矛頭指向整個軍隊,是別有用心的。”


對于這樣一場意識形態上的重大爭論,雖然在網絡上引發了不小的輿論震蕩,但除了作為主辦方的《環球時報》有做簡短報道之外,國內的主流媒體基本上沒有給予相應的關注。


應當說,如同以往在中國大陸互聯網上引發重大爭議的意識形態話題一樣(比如普世價值爭論,憲政與反憲政大爭論,以及王偉光文章引發的“階級斗爭”爭論等等),“顏色革命”也是一個宏大的老話題了。


在過去的部分官媒文章中,也會經常有涉及到這個話題,比如在今年10月16日的一篇題為《顏色革命的不同版本與共有癥候》中,就將香港的“占中”運動定性為“顏色革命”,并且斷定有不少境內外敵對勢力參與了這一運動。


那么,關于這類老的意識形態話題,國內的年輕人又怎么看呢?


從互聯網上的跟帖以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上的發言來看,評價同樣呈現兩極化趨勢,以“顏色革命”爭論為例,罵王占陽為“漢奸”、“砸鍋黨”的大有人在,嗞幾位將軍“保守”、“危言聳聽”的亦不在少數,但這兩種聲音都不是主流。


在大多數年輕人心中,關心實的“打虎反腐”遠比討論虛的“顏色革命”更有意義,他們中不少人不理解為什么那些占有話語權的精英和媒體為何要將時間浪費在這類議題的設置和討論上。



梳理最近半個月在陸、港、臺發生的種種理論和現實爭議,筆者發現,這些爭議的背后似乎都有一個代際差異的問題在里邊,顯然,三地政府對年輕人的心聲和訴求都關心不夠,也就更談不上回應了。


回到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則趣事,執政集團各個層面的精英是不是應該反思自己討論的議題,以及正在做的事情,會不會在年輕人眼中,變得像那位媽媽用耳機線來系窗簾那樣可笑?而對正在成長為社會主力軍的年輕人而言,是不是應該在追求自己的理念,實現自己的訴求時,適當放慢腳步,對上一輩人給予多一些理解呢?


------------------------------


共識網 2015-08-23 08:43:30

[新一篇] 【觀點】周志興:今天,為什么懷念毛澤東

[舊一篇] 【頭條】朱成虎:中華民族缺乏危機感和國防意識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