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 簡體 傳統 |
昨天下午開選題策劃會時,就跟編輯們說了我要在“說會”中評這個題,大意是應該選柴靜當人大代表。昨天晚上一直很糾結,想寫這篇文章,可“曹林說會”選題策劃開會忙了一天,第二天還要起早寫其他一堆文章,深夜太累太困了--可第二天再寫的話就趕不上早上報社官方微信推了,兩會開始后再拿這個做《曹林說會》也有點滯后了。猶豫了幾次,最后還是用涼水抹了把臉、喝了杯咖啡,堅持寫了。有表達沖動,不寫覺得對不起柴靜的這個調查。一個母親盡心盡力做了這么大的一件事,我沒有能力做,只能用這樣的評論去贊一下推一把了。我也覺得我所供職的媒體在這件事上不能缺席失語,輿論需要形成合力。這篇文章今天發在了本報的微信公號。 這兩天微博微信被柴靜的霧霾調查《穹頂之下》刷屏,史無前例地全面被刷屏,一打開朋友圈就看到熟人都在轉發推薦,不到12小時數千萬的驚人播放量見證著全民的刷屏。頻發霧霾已讓公眾麻木不仁,紀錄片以觸目驚心再次刺痛人心。你抑制不住不去轉發,無法做到不被刷屏,從家到國,從母愛到對國家之愛,她真正擊中了人們的痛點。很多人做不到像柴靜這樣,只能通過刷屏向這個公民這個母親這個紀錄片致敬。 有人說,柴靜的這個調查之所以能觸動全民的心弦,除了作為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一個記者對職業的追求、一個公民對社會的責任外,除了她的真誠、深刻、專業、良心和關于講故事外,還有時機很好。剛過去的春節很多城市又經歷了一輪霧霾鎖城,中央吹響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又是全國兩會開幕前夕,這個時間點上以這樣的方式談霧霾更能形成沖擊。不知道柴靜團隊推出這個調查時有沒有時點上的考慮,這確實是一個好時機,成功地提起了一個嚴肅并重大的議題,并可能引領代表委員的思考和影響全國兩會的輿論場,甚至影響決策者,促成向霧霾宣戰的重大改革出臺。 全國兩會快開幕,柴靜的調查就是一份絕佳的議案,也是人大代表的一份教材。柴靜不是人大代表,但她花自己的錢做了人大代表應該做的事;柴靜寫的不是議案,但我不知道哪個人大代表寫過的議案比這個調查更像議案。我覺得每一個政府官員,每一個人大代表,每一個公民,都應該看看這個雖然有點長卻很厚重的調查。除了同呼吸共命運外,官員可以感受到壓力,公民可以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人大代表在汗顏之后可以學到如何更好地參政議政。 一個公民能夠自己花百萬去調查事關公共利益的霧霾問題,追問霧霾是什么?從哪兒來?我們該怎么辦?被賦予了監督政府之權、承載著公眾期待、花著納稅人錢的代表們更應該去做這樣一件事。 提案議案應該怎么寫?就需要柴靜做霧霾調查這樣的姿態。沒有停留于對霧霾簡單的批評、抱怨和憤懣――這樣的情緒泡沫太多了,每個人都在發泄霧霾情緒,以至于如今都麻木了――而是從個體家庭承受的痛開始,以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歉疚和痛感直抵每個人心,并沒有沉浸于母親的痛感中,而是迅速轉向了嚴肅的追問。沒有停留于以網絡上鋪天蓋地的霧霾資料為依據去拼湊一個眾所周知的大道理,而是帶著問題意識、以記者的專業去為心中的種種困惑求解,問相關企業,問相關專家,回到不遠的歷史中去探尋大眾忽略的問題,遠渡重洋求問異邦的治霾之策。也沒有帶著某個成見去證明某個結論,而是對每一個流行的觀點進行著專業的求證。 當然,更沒有像很多流行的批評那樣站在道義高地將矛頭指向體制或政府,用抨擊政府和利益集團來消費大眾的霧霾情緒,而是傳遞了一種積極的公民道德觀,她的這句話尤其打動人心:人類與污染之間的戰爭,就是千千萬萬個普通人,有一天他們會說不,我不滿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諉,我要站出來做一點什么。我要做的事,就在此時,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在此生。調查未必觸及真相和本質,也未必很專業,但充滿了建設性,向社會輸送是超越情緒的正能量。 人大代表參政議政,寫議案提建議,不正需要這種代議士的情懷嗎?需要關心這種重大、嚴肅、且關系到民之生存的社會問題,避免無關痛癢和雞毛蒜皮;關心需要超越淺層的牢騷、抱怨和清淡清流式的批評,避免流于集體吐槽和全民渲泄;需要獨立客觀的判斷,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迎合;需要專業深入的調查,而不是閉門拍腦袋鍵盤寫議案;需要將心比心的公共情懷,謀利當為天下利,而不是一己一群一企業一部門之私利。 柴靜的調查破了題,該人大代表們來接力了。
博客中國 2015-08-23 08:45:51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