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一讀】互聯網讓傳統組織加速坍塌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編者按

互聯網時代,無論是媒體、企業還是個人都面臨著轉型。《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認為,互聯網并沒有讓天下大同,“內容為王”是一句鬼話。互聯網正在把人群切成一小塊一小塊,以往全套的傳播方法論正在崩塌。只要有資源,就能造浪,沒有勢能,跨界協作也很難發生。想一個營銷點子不難,但持續造浪很難。以下是羅振宇在騰訊希格瑪大廈的演講實錄。周末愉快!

互聯網讓傳統組織加速坍塌

演講 | 羅振宇


目前大家都有互聯網思維焦慮癥,連馬化騰都有,他不敢離開中國去硅谷考察,怕離開幾個月公司都沒有了,FACEBOOK非常想進中國市場,因為美國的年青人現在已經不用它了,中國是他最后的救命市場;風頭一過,人人自危,剛剛給自己的成功寫本書,或者剛上好市,公司就快完了。這就是大家為什么有這些焦慮?因為變化太快了,但大多仍然考慮的是怎么在網上賣東西,今天我談的主要是這輪轉型的本質是什么,底層邏輯是什么。


互聯網不是新的技術,但他能改變人協作的方式。


工業社會的三大邏輯,就是通過“組織化”協作產生效能,“產品化”規模產生效能,“中心化”傳播產生效能。


“組織化”協作產生效能。


農耕文明是沒有大規模組織協作的,大家自己耕田自己織布,通過村鎮宗祠連接在一起。直到近代化戰爭,才出現一方正面傷亡70%仍不崩潰的現象,這就是組織化帶來的變化。工業社會以后,就有了上班這件事。從國家領導人到一般藍領工人,都要上班,上班就意味著組織化,意味著高度的分工協作,從此人類的財富開始噴發。


互聯網對公司組織的沖擊,是在組織體系內部。大家逐漸發現90后員工不太好管了。董明珠規定手機不能帶進辦公室,因為她發現所有員工都在公司發工資的時間用手機上網,看微信,上淘寶,打游戲。但是,沒有人用手機的公司有未來么?馬克思曾經說過,到了共產主義是沒有分工,沒有組織的。他在1846年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說過,“共產主義社會未來是早上打魚,中午狩獵,晚上討論哲學。”人是沒有分工的,到了共產主義,小到婚姻關系,大到國家,所有的組織形態都將解體消失。


我們身邊混得越好的人物,越說不清自己是干什么的。亂拳打死老師傅,每個行業原來歷盡艱辛爬到金字塔尖的精英,現在都面臨被外行顛覆的可能。現在各行各業的老二、老三很難受,因為他們發現自己一直在追趕、在學習的行業老大也很難受,追上他又怎么樣呢?他們都在問自己一個全中國保安最愛問的三個問題:“你是誰?你從哪里來?你到哪里去?”。雕爺牛腩,黃太吉煎餅,這些在餐飲行業掀起軒然大波的人,都不是原來行業內的人。未來是屬于外行的。


我們現在一天都在手機里活著,以秒為單位切換著我們的身份,像在開著無窮無盡的會。我們在這個群里潛水,在那個群里活躍,這在個群里主導,在那個群里打醬油。工業時代強加給大家的確定身份沒有了。我們的身體被手機剁得跟肉末一樣。


……公司能干的人紛紛出走,因為市場會給他各種各樣的獎勵,騰訊如果不能用足夠的股份拉住張小龍,讓他覺得出去創業也不過如此,也是留不住這樣的精英的。互聯網會讓未來組織解體的速度會進一步加快。


“產品化”規模產生效能。


產品化就是物化。物質時代表達情感的方式很蒼白,不通過物的形式,情感很難表達。比如給老婆買個包,買個鉆戒。產品化的邏輯是,假設消費者全部是理性的,他們需要東西越來越好,價格越來越便宜,但工業時代的邏輯給自己挖了一個墳墓,現在已經進入了豐裕社會,產品同質化,豐富化,人類只剩下一個器官無法得到滿足,就是自己的大腦。消費者越來越在意產品能給她帶來的體驗感,能否“嘚瑟”,我的合伙人吳聲老師換了一臺iphone6,吳聲老師真的需要一臺iphone6么?他就是為了氣我,他也達到了目的,我就很羨慕。


“中心化”傳播產生效能。


我們的世界,正在變成一個又一個的小世界。雖然中心化的結構不存在了,但媒體人仍在努力,他們提出了“內容為王”,這也是一句鬼話。做好內容就行了?貨好就行了?我很佩服和喜愛《南方周末》,很早之前就付費下載了《南方周末》的電子版,但恕我直言,我一次都沒有看。你的內容好,我也很欽佩,但我就是沒有時間看。我只看我信任的人,我喜歡的人,在網上轉發的文章。


互聯網正在把人群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以往全套的傳播方法論正在崩塌。


第一種思維是“人格思維”


我們要從物化的、外在的東西,重新變回人的層面進行思維。前段時間我們在羅輯思維的網店里賣柳桃,我們一天賣了一萬箱,天貓一周賣了八百多箱。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差異?因為我們在微信中用了柳傳志先生的語音,他在語音中點名求教,問幾個網絡大咖如何賣好柳桃。人格的力量是巨大的。羅輯思維推出了廚娘李倩,私房菜60秒鐘席位一搶而光。接下來還會推出一米八五的大帥哥CEO做的私房菜。工業社會用物來連接大家,互聯網社會要用人來連接大家。未來大家可以用自己的人格、自己的稟賦,為自己創造價值。


工業時代的反面是小而美,李宇春粉絲希望她的演唱會門票一定比張靚穎的貴,蘋果手機的粉絲希望iphone是手機里面最貴的。未來成功的“小而美”,連接的界面是人,連接的方式也是人。錘子手機是羅永浩,他把人露了出來,賣SOHO的潘石屹也是把自己的臉露出來了。他用自己的人格担保房子,用承担無限責任的人帶來的價值,當然比有限責任的公司大。


第二種思維是“勢能思維”


工業社會一直在造塔。品牌就是塔,因為地基堅實,不會改變,只要有錢有時間,你就能造出塔來;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只能造浪,因為沒有地形,急劇變化,我們只能像造浪機一樣,羅輯思維很多舉動,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我們永遠不會再賣月餅和柳桃了,造浪你要搞得起,還要摁的住。第一次賺到錢了,就要摁住再賺的念頭,因為第二次就是工業化的重復;羅永浩砸了一次西門子冰箱,絕不會再砸第二次,他只能和方舟子斗,再和王自如斗,用這種方式保持他斗士的姿態。基業長青是工業時代的妄念,移動互聯網時代不會再有長久的商業勢能,還不如自己漂亮地結束。造浪是為了知名度,是為了讓他人來找你,利益來自其他資源,我們做了柳桃,與大佬柳傳志合作了一把,現在又有幾個大佬趕來跟我們談合作。只要有資源,就能造浪,沒有勢能,跨界協作也很難發生。想一個營銷點子不難,但持續造浪很難。


第三種思維是“生態思維”:


“鐘”與“云”。有人曾經問我,如果你不在羅輯思維了,你這個社群怎么玩下去?我說,你不就是想問假如我死了羅輯思維這個模式怎么辦么。世代傳承永續經營,是工業時代的妄念。將一個公司經營多少代,有什么意義?所有的社會都是生態的,既然是一個生態,就不是活下去,而是把基因傳下去。把自己的資源整合起來,讓別人在自己的平臺上創業,就是基因的一種傳承。1955年卡爾·波普爾曾經說過,世界上有兩種模式,一種是鐘,一種是云。鐘就是內外界線清楚,用不同的零件構成,有分工,可以畫出藍圖,可以不斷優化,可以復制;云沒有一模一樣的,沒有界線,內外一致,沒有分工,沒法復制,每朵云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羅輯思維我想堅持10年,雖然目前比較火,但我估計最多一年,市場上就會有更多的其他社區出來;我希望在社區內部找到一切有出息的人,請到平臺上,我們對他進行支持,這就是基因的傳承啊。


一切堅固的東西都將煙消云散。如果把人類社會的發展的兩個線索“人的延伸”和“跨界協作”用一個詞代替,就是“連接紅利”。


騰訊思享會 2015-08-23 08:43:29

[新一篇] 那么多人在朋友圈賣貨,到底能不能賺到錢?

[舊一篇] 作為知識分子,蘇珊·桑塔格比魯迅更完美? 紀念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