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理學故事的啟示:用錯獎勵,會害了孩子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激勵孩子是個技術活,那么基本的原則是啥?為什么有的激勵會起作用,而有的就沒用呢?

  今天的文章,就從心理學上一個很有名的、關于獎勵的故事講起。

  從前有位老人生活中一個嫻靜的村莊里。老人很喜歡恬靜的獨處時間。但不知何時起,他家門前的空地開始喧鬧起來。空地中央有一塊向日葵田地,村里的孩子們都喜歡拿向日葵玩耍。于是,那里就變成了孩子們的游樂場。

  為此,老人發過火,攆過孩子們,但每每只能得來一時的清靜,沒過多久,孩子們又聚眾嬉鬧起來。百般無奈的老人左思右想終于想出來一個好主意。老人把玩耍的孩子們招呼過來,向他們提出一個建議:“看到你們玩得這么開心,我也很高興。以后你們每來玩一次,我都給你們每人發一塊錢。”

  孩子們聽到原本兇巴巴的爺爺突然變得和藹,都犯暈了,但真的得到一塊錢以后,就高興得不得了,每天都來空地里玩。幾天后,老人又向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們說了這樣一句話:“孩子們,我手頭的錢不多了,以后每天只能給每人發五毛錢。”

  這樣一來,孩子們都一臉不高興地說:“五毛錢?我們才不會為那點錢來這里玩呢!”從此以后,孩子們再也沒到空地里玩,老人也得以怡然自得地安享晚年。

  為什么孩子們原來在院子里玩得那么開心,可后來再也不來了呢?原因在于,孩子們所獲得激勵,因為老人的智慧,悄悄發生了轉變。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是這樣的:

  產生激勵的途徑可分為內部和外部兩種,內部激勵是指活動本身就能帶來滿足感和樂趣,所以從內心里產生自覺的主動性的驅動力,驅使我們做出相應的行動。而外部激勵則是指外在的獎勵(表揚、金錢、榮譽等)促使我們做出被動的行動。外部獎勵如果使用得當,能進一步調動人的積極性,激發人的自我完善,如果使用不當,反而會壓制人的內部激勵。

  心理學家曾對兩組喜歡畫畫的學生進行過研究。一組在畫好畫以后可以得到一張證書,而另一組卻只畫畫而沒有證書。兩組孩子都很高興地畫畫。不過,幾天后當實驗者再讓兩組孩子畫畫時,第一組孩子明顯比沒有另一組孩子積極,而且沒有得到獎勵的孩子對畫畫變得更感興趣了。

  研究者由此得出結論:外部強化壓制了內部激勵,并把這種現象稱為“過度合理化”。過度合理化讓孩子的激勵由內部轉到外部,而那些曾經得到獎勵的孩子一旦得不到獎勵,他們對畫畫的興趣就會降低。

  用這個原理再回頭看本文開頭那個故事。

  就是因為老人用發錢獎勵的方式,成功地將孩子玩耍的內部激勵轉移到外部激勵。然后再對外部激勵做了智慧的“技術處理”——孩子本來是因為活動本身有趣才在向日葵園玩的,可是老人給他們錢,就讓孩子產生被雇傭的感覺,他們的內部激勵被外部強化壓制了,而當老人給的錢越來越少時,孩子們就感覺付出和收入不相符,已經沒有了再去“陪老人玩”的興趣。

  有一位父親,將故事里老人的智慧用在了“制止孩子打游戲”的事情上。當發現孩子喜歡上網游后,他并沒有責罵孩子,只是跟孩子說:“嗯,看來游戲也是一種工作,你做得非常認真,我想我必須付給你酬勞才行。”于是,每天看到孩子玩網游時就給他工資,和上述故事中的老人一樣,前幾天,他給孩子10塊錢一天,慢慢減少到5塊,再慢慢減少到2塊,再后來不給工資了,孩子漸漸地就沒有以前玩得那么起勁了。

  看到這里,有沒有覺得這個方法和“孫子兵法”里的“欲擒故縱”有點相似?

  當然,現實中也常常有父母因為不懂得,看起來也是在激勵孩子,卻起到了相反的效果。譬如:孩子本來是喜歡音樂的,父母想要孩子彈得更好,希望他能堅持練習,于是跟孩子說“只要堅持彈一個小時,我就給獎勵你一個冰淇淋”,于是,孩子內心對彈琴的喜歡就會轉移到物質獎勵上,漸漸地,說不清楚是真正喜歡鋼琴,還是喜歡冰淇淋的獎勵了。如果哪天沒有冰淇淋的獎勵,孩子對彈琴說不定就沒有那么大興趣了。這樣,孩子內心對鋼琴的興趣就不那么純粹了,熱情也降低了。

  想要確保有效獎勵,父母們需要把握以下三個原則:

  1.父母的激勵,最好與孩子的自我評價和預期一致

  比如上面我們所列舉的那個孩子,他本來就喜歡彈鋼琴,孩子對鋼琴的興趣、熱愛以及投入本身,本是應該得到肯定和激勵的,但父母的激勵做法卻是“只要你堅持彈一個小時琴,就給你買……”,完全和孩子彈得好壞沒有關系。這樣,這個孩子就極有可能變成我們上面分析的,對鋼琴的興趣反倒逐漸被“激勵”削弱了。

  還比如一個孩子不喜歡彈琴,琴也彈得差強人意,但是為了讓孩子堅持練習,父母采用表揚的方式,說“彈得真好啊,簡直就是天籟之音,只要堅持練習,以后肯定能成為一個鋼琴家。”這個脫離實際的評價和孩子的自我認知并不相符,對孩子同樣起不到激勵的作用,反而會覺得是個心理負担。

  因為心理學家門研究發現:每個人對自己的表現都有一個自我評價,如果獎勵和自我評價相符,那就會產生激勵作用;如果獎勵與自我評價和心理預期不相符,那么就可能產生壓制內部激勵的結果,降低人的熱情。

  2.發現孩子對某件事有興趣,要具體鼓勵,而非泛泛表揚

  若孩子很喜歡彈琴,那么在他彈得好、有進步的時候,可以大膽地對他進行夸獎——可以夸他在哪些地方又有了進步,也可以夸他比昨天有了進步,也可以夸他給你美妙的聽覺感受等等(具體的夸獎比泛泛的夸獎更能顯出你的真誠)。

  當你的夸獎正好和他的自身感受相一致時,他自然會接受,那么這時候的夸獎就不會壓制他的內部激勵,反而會將讓他的激勵升溫,驅動他繼續練琴,彈得更好。

  3.慎用物質獎勵,但是如果孩子表現出色,并期待相應的物質獎勵時,盡力滿足他們吧

  比如,若孩子表現出色的時候,想要吃冰淇淋來犒勞一下自己,那么就給他獎勵一個冰激淋吧,不用担心偶爾的冰淇淋獎勵會壓制孩子將內心對彈琴的喜愛。

  當他表現出色時,他心里會期待和表現相匹配的獎勵,這時候如果不能滿足,反而會影響到孩子的自我感覺,感到自己不被愛,叛逆期的孩子甚至會以不繼續彈琴來抗議。這里說的冰淇淋的獎勵只是舉個例子,也可以是言語上的夸獎,或者其他的物質獎勵。

  可如果孩子哪天累了,或者情緒不好,不想彈琴,可千萬別用“堅持一個小時,可以吃一個冰淇淋”的獎勵方式,以免給孩子造成不被理解的心理壓力。

  如果孩子并不喜歡彈琴,或者表現并不好,那么并不是獎勵越多就越能改變孩子的態度。這時候,父母要做的不是琢磨用哪種獎勵的方式,逼著孩子堅持練習彈琴,而是幫孩子找到問題的根結:是遇到了困難需要調整,還是另有其他喜好,從而給孩子提供恰當的支持,陪伴孩子遵從自己內心的選擇。


成長公社 2015-08-23 08:49:09

[新一篇] 10個值得講給孩子聽的勵志故事

[舊一篇] 怎樣培養一個開朗幽默的高情商孩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