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教委副主任 柳斌)
我們常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是否應看到“失敗”也可能成為“失敗之母”呢?從未獲得過成功的孩子,沒有成功的體驗、機遇往往自卑、消極,甚至自暴自棄。我們應當讓孩子體驗成功的樂趣,一次成功的機會,可以十倍地增強孩子獲取新的成功的信心。
“德者智”,大體如此。從總體上講,有道德的人更聰明。強化訓練,造就能背誦多少唐詩的“神童”并不難,難的是品德修養和行為規范,它是不能速成的,卻是關系一個人一生成長的。
“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在人才,人才的基礎在教育,教育的基礎在家庭”。這段話道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無論是誰,一開始都是生活在家庭教育的環境里,家庭應該是一個人的第一個學校,家長是第一任老師。從這個意義上講“家庭是教育的基礎”,那是很符合實際的。正因如此,我們應該把家庭教育作為整個教育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十分關心它,重視它,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把家庭教育工作做好。
一般的家長都希望子女升學,特別是希望子女升大學。這種希望沒有什么錯,問題在于如何從我們國家的實際出發。目前能夠升大學的同齡人只占到6%左右,90%以上的同齡人不可能獲得上大學的機會。我們目前的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程度滿足不了這種需求。現在的小孩子包括一些受過良好教育的孩子,幾乎普遍有一種觀念,只有上大學才好。比如少年兒童的手拉手活動中,請這些小孩子講一講結對子互相幫助這些事情,可以講得非常動人,有的時候講的一些事跡催人淚下。但是當講他們的理想的時候,絕大多數城里的孩子這樣講,鄉下的孩子也是這樣講:長大了要上大學,而且要上一個好大學。為了讓孩子升學,家長施加的壓力是很大的。家長不僅僅對孩子施加壓力,也對學校校長、教師有壓力。評價學校質量往往就是看這個學校的升學率。這就帶來很多問題。據說,某省有一個學生考大學,連續考了八年,他的同班同學大學畢業已經回來到這個學校當老師了,他還在那里讀書,人家給他起個綽號,因為他姓朱,叫他“豬八戒(屆)”。這樣一門心思地奔大學,其實對一個人成長是十分不利的。如果把考上大學算做成功,沒有考上算做失敗,那么95%的人在高考面前都是扮演著失敗者,而且有很多的孩子多次扮演失敗者。這對他一生的影響是極為不利的,會使他喪失信心,喪失對人生的信心。中國有句成語:“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確實是成功之母。許多科學實驗都是在經歷過多少次失敗后才成功的。但是也還應該看到,失敗也可以是失敗之母,相當多的情況下,可能是“失敗是失敗之母”。一個孩子沒有取得成功,或多次沒有成功,很容易意志消沉,喪失對人生的信心,喪失前進的勇氣。所以我們還應該更多考慮到,不僅僅“失敗是成功之母”,“成功”也可以是“成功之母”。一個孩子有成功的體驗以后,會十倍百倍地調動進取的積極性,在一個項目取得成功后會調動他的積極性,在另外的項目上也會刻苦努力,積極進取去獲得新的成功。正因為如此,我們還是要強調能升學當然好,不能升學,也要讓孩子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不斷獲得成功。一位家長老讓孩子考大學,結果考大學三年沒考上,但是這孩子對小發明很感興趣,于是,鼓勵他在這方面努力。后來他的八項發明獲得國家專利。沒有考上大學,但是在搞發明創造方面能夠不斷有新創造,這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嗎!所以不要認為考不上大學就沒有出路,沒有希望。我覺得應該首先樹立這樣的觀念,就是不求人人升大學,但愿個個能成功。有的中學正在搞成功教育實驗。這種教育思想非常好,非常科學,很符合實際需要。
另外我們還應當進一步看到,上學求知識,固然是教育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內容。但是,教育絕不僅僅是求文化知識。作為家長還應當樹立“以德育人是大根本”這樣一個觀念。目前,我們重視早期智力開發,似乎已經重視到無以復加的程度了。一講就是早期智力開發,而且要超前,教育超前到胎教,已經是無以復加的了。重視智力開發也沒什么錯。但是只重視智力開發,只重視早期智力開發,是不夠的,不完全的。實際上,從早期教育來看,比早期智力開發更重要的是早期的品德修養,早期行為規范的訓練。對于一個孩子來講,通過強化訓練,要認識幾千個漢字,背幾百首唐詩,甚至背多少個外語單詞,或者是專攻哪一門技能,獲得這一門技能上的熟練,這都是可以做到但并不都是值得夸耀的事情。我們一些作家長的就是希望孩子都成為天才,成為神童,三四歲能認一二千、二三千個漢字,不得了,神童!其實,這些認字單純強化訓練,是可以速成的,實際上并不值得夸耀。相反,有很多東西是不能夠速成的。比如講品德的修養,行為規范的訓練,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它是不能速成的。而對一個人影響最大的恰恰是品德,是行為規范,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我們在重視早期智力開發的同時,應該更加重視以德育人,因為這才是更根本的。《家長報》十周年時,我為他們寫了三個字:“德者智”,下面加了個副標題“大體如此”。意思是說:從大體上講,從總體上講,還是有道德的人更聰明。《紅樓夢》里面就有“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的話。光追求聰明是不夠的,在追求聰明的同時,還要追求品德的高尚。我們現在教育系統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用分數評價一個人的素質,評價一個人的全面素質。這就是素質教育之所以不能很好推開的原因。分數可以測量一個人掌握知識的程度,但是并不能夠對一個人的全面素質進行評估。不久前我到四川順路參觀了郭沫若故居,看到郭沫若故居墻上,貼有郭沫若小時候的成績單。修身這門課成績35分,語文這門課55分。郭沫若小時候兩門課不及格,一門修身相當于現在的思想品德課,另一門是語文。我想如果郭沫若在我們今天,他是考不上大學的。我們小學要爭雙百分,有一個孩子語文、數學兩門考試得180分,教師要學生向家長報告,而且要家長簽字。第二天老師問學生家長是否都簽字,那個孩子說:“字是簽了,但是挨了一頓男女混合雙打。”爸爸媽媽都打他,就是因為他少了20分。郭沫若如果是在現在他很可能上不了大學。但是郭沫若并沒有因為他的兩門不及格,影響他以后的學習,相反還成為一個偉大的人物。修身不及格,他后來卻是一個偉大政治家,還獲得斯大林和平獎。語文不及格,郭沫若卻成了當代文學大師。所以,孩子還小,不能把孩子看死了。小時候某一方面表現好,某一方面表現差一點,并不最終決定這個人成才的情況。與其老是去強調神童作用,不如強調大器晚成。而對一個人的成功來講,我想:思想品德的因素、道德、意志、情感這些因素是起著更加重要的作用的。魯迅就是例子。魯迅成為這么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與他早期學的專業并不是一致的。他最早時候到路礦學堂,后來到日本去學醫,但是他卻是在文學方面、在思想文化方面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我想要強調“以德育人是大根本”,在家庭教育里面要樹立這一觀念。*
中華家教京4-5G52家庭教育柳斌19971997 作者:中華家教京4-5G52家庭教育柳斌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0: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