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語文 學歷認證折射出教育的異化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導語:學歷認證,不合時宜?


據《南方周末》報道:出國、求職、入戶、職評、加薪……學歷認證適用范圍之廣超乎想象。上網2元錢可查詢,卻要額外支付至少95元獲得一紙證明,且大多數地方認證要半個月。但官方認證慢,卻可通過中介加急辦理——由官方承辦,“實際上就是教育系統內部的一種營利行為”。


本來可以數字化解決的事情,自視甚高的教育部卻生生地設置了一層障礙,要求你到認證中心去辦紙面認證。先不談收費,也不談要花長達半個月等候認證報告,單單說個技術問題,難道一個網絡化的社會,這么點小問題都不能通過在線解決么?如今有媒體站出來質問了,也不知道教育部該如何捂臉。


一、學歷認證里的生意

學歷認證應該說是教育信息化的一部分,在高度信息化的當下,從技術層面而言,不過是個小問題而已。教育部只要發布一條規定,要求各高校將歷年畢業生信息錄入教育部官方網站,之前沒有錄入系統的,也可以由學歷頒發所在院校來補錄,然而向全社會免費共享,做到信息公開、透明,這樣既方便學生,又方便用人單位,直接在線鑒定。


然而,自視甚高的教育部卻生生地設置了一層又一層的障礙,將其轉讓給一個公司——認證中心獨家經營,硬性要求你到它那里去辦紙面認證,不僅要收取價格不菲額外費用,而且還要花半個月等候這個認證報告。早前就有媒體反映這個學歷認證的亂象:比如黑龍江高校畢業生找工作辦學歷認證,竟要通宵排隊;再比如有人反映自己幾百里幾千里地兩地奔波,除了辦證費還要額外收25元快遞費……真是典型的勞民傷財。


從《南方周末》的深度報道來看,認證中心越看越像個怪胎:

其一,機構性質不明。說認證中心是政府事業單位,可是你要求它公開學歷認證每年的收費情況,它卻說是商業秘密;你把它當企業吧,可是它卻向全國發文件,通過教育部稱它是全國學歷認證的唯一合法機構。


其二,有亂收費之嫌。這種收費到底合不合法?對于學歷認證收費教育部是否經過聽證?教育部有沒有自行決定收費的權力?是否需要國務院、人大批準?就算收費許可,也是不合實際的亂批。


其三,存在尋租空間。學歷認證由于適用于出國、求職、入戶、職評、加薪等方面,因此催生出一條“隱秘”產業鏈,在人才市場周邊出現一些代辦學歷認證的機構,通過“在學歷認證中心有朋友”來提供學歷辦理加急業務。


現在國家教育投入的經費每年在遞增,而學生的學費、輔導費也年年看漲,教育部不差這個錢,學校也不差信息錄入的人手,為什么偏偏還會弄出“妾身不明”的認證中心和收費不菲的紙面證明?只能說,教育部在學歷信息公開這個事上,存在不作為的表現;在學歷認證收費這個事上,又存在亂作為的表現。


因此,認證中心被媒體指為教育部的錢袋子、小金庫,借公權力巧立名目、巧取豪奪,也是在所難免,如今《南方周末》前來打臉,不知教育部如何捂臉了。



二、嚴重被異化的教育

教育部門又何止一個學歷認證在牟利自肥,其社會職能已經嚴重錯位了。作為教育的主管部門,不是想著如何向社會提供優質、便捷的服務產品,而是只想著什么來錢就干什么,只把教育當作牟利的工具:借教材牟利、借培訓牟利、借學術牟利、借職業資格考試牟利……挖空心思勞民傷財,與民爭利。


其實,中國教育跟中國足球相似,原因是官僚機構導向的產業化,形成了巨大的利益集團,教育實際上變成一個教育利益集團牟利的祭壇,干什么事都是向錢看齊了,只想著坐地收錢。


當今教育汲汲于功利,辦學只知牟利不知育人,許多地方政府將教育產業化當作一種發展經濟的手段,利用政府掌握教育資源的分配,打著教育“產業化”、“精品化”的旗號,熱衷于制造幾個所謂名校,為了收費高額的學費,甚至有意把公辦學校轉為民辦學校,并把手中掌握的教育資源優先投入到這些學校中去,又把優質生源吸干殆盡,往往是“站起來一個,倒下一大片”,就像一個資源黑洞一般,把所有最好的教育資源都集中在那些所謂的名校里,比如把“小升初”推優比例有意向這些學校傾斜。而其他的學校只能弱者更弱,接受劣質的師資、劣質的生源。


更為嚴重的是,地方政府和地產商、學校玩起來了合作辦學的新花樣,將教育與房產兩相結合,推高房價,其實這是政府越管越亂的一個典型。學區劃分教育局一手操控,開發商一心牟利大賣學位房,業主逐校而居擠爆所謂名校。最近有一個新聞比較狗血的新聞足以說明這種亂象,有業主驚呼,花近700萬買下的學位房,最后竟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可見,學位房害死人,始作俑者,即是政府一手遮天的學區劃分。


須知教育乃樹人之計,縱然教育與市場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教育也絕不能依附市場。然而我們現在的教育,辦到了無比扭曲的程度,無不利字當頭,政府為牟利產業化,學校為牟利辦學,教師為牟利授課,學生為了前途聽課……


羅素說:“教育造就的當是一種理念。”如此只知牟利不知育人,能教育出什么樣的人才?我看也只能教育出身體和精神都長成駝背的學者,或毫無主見的跟屁蟲,或籍知識牟利的市儈,或虛榮心十足的凡夫俗子——這四種人精神是死的,肉體是臭的。


二、政府要當好“守夜人”角色

其實,這種與民爭利的現象,何止于教育領域,很多本來屬于社會公共事業,由于公權力野蠻的滲透,很多部門都存在著與民爭利的傾向,甚至在傷害社會,比如環保部門的環評機構牟利、民政部門的慈善機構牟利,醫療領域的公立醫院牟利……這些部門本來是要提供社會服務的,卻無不滑入了與民爭利甚至謀財害命起來了。這些部門、這些機構,意識是拜金,本質是腐敗,導致一個矛盾重重的社會出現。


記得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講到:“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斗目標。”


這個講話很貼近民生,溫暖人心,確實說出了廣大民眾的“中國夢”,極大地喚起了民眾對本屆政府的期待,但是二年多時間過去了,在教育、醫療、環保、養老等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有多少改觀呢?不能說沒有,但可以說是成效甚微。特別是轉變政府職能、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喊了N年,一直以來還是處于“雷聲大,雨點小”的尷尬局面,根本沒有轉化為實際行動。需要明白是,政府如果不從經濟主導型向公共服務型轉變,那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可能性幾乎為零。


更令担憂的是,政府依然存在著嚴重性的改革誤區,一說到改革就馬上玩起市場化了。要知道,許多領域和市場化是沒有多少關系的,就像最基本的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根本就不能夠過度的市場化的,只能和必須神圣化,國家必須全力保障人類掌握知識的教育、人類生命的醫療人類居者有其房的住房,那是一個政府的神圣使命。但是,現在政府在這些方面的投入很少且不說,而且從中牟利的想法卻越來越強烈,簡直已經成為榨干老百姓血汗錢的抽血機了。


誠然,現在處于反腐空前高壓勢態之中,但不能只反腐,不搞改革。反腐的目標是什么?不就是促進社會的公平與正義?不就是能夠讓政府回到“守夜人”角色,去保障公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嗎?我們不能夠忘記或者偏離這個目標。


民眾最希望得到與自己息息相關的切身利益,是殷殷期盼政府兌現改善他們教育、醫療、養老、居住等的承諾,能夠早日告別“學不起、病不起、死不起”的生活現狀。他們支持反腐,也是希望藉此為實現這些夢想掃清障礙的。基于此,何不從社會最關心也最痛心的教育作為切入口,真刀實槍地改革,轉化成這一輪高壓反腐的成果,轉化成這一屆習李改革的成果?


結語

當下的中國,缺的不是錢,而是人心!不能把教育、醫療、住房都產業化,“改成”牟利工具,終有一天會發現得不償失!中國的前途很美好,但有些人有些部門必須正視民眾的幸福,否則就是添亂!



天涯觀察 2015-08-23 08:49:37

[新一篇] 楊恒均:中國特色的監督讓西方人羨慕

[舊一篇] 楊恒均:一藏族青年說,漢人對信仰比藏人更執著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