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粹的白,是最容易被玷污的(影評)
1989,冷戰進入尾聲。當我們沿著歷史回溯,翻閱到1989,“東歐劇變”總是首先進入眼簾的詞匯。從2月6日波蘭政府與團結工會間的“圓桌會議”開始,到12月25日羅馬尼亞的共產主義獨裁者齊奧賽斯庫被槍決,東歐的波蘭、匈牙利、民主德國、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六國的劇變,就發生在1989這一年間。
這一年,哪怕是政治嗅覺最不敏銳的人,也能聞到不安定的味道。在這短短的12個月里,不僅僅是東歐,整個歐洲大陸,乃至全世界微妙的平衡格局都被打破了。蘇聯為首的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在一連串的連鎖反應下分崩離析。
而聯邦德國89年上畫的《Balance》,用并不隱晦的方式訴說:平衡是如何走到盡頭的。
我皺著眉頭看完整個短片,并非片中有很多繁蕪紛雜的意向,只是思維不經意間被全片壓抑的氣氛導向深處。
故事發生在一個陰霾沉悶的空間里,在7分多鐘的時間里,除了鞋子輕叩地板的腳步聲,盒子中傳來的微弱音樂聲和平板尋找平衡時發出的聲音,便是一片寂靜。在空中懸浮的平板上,上面站立著5個人,帶著我們想象中那個年代德國人所擁有的顯著特征:修長的身材,厚重的灰大衣,深刻的眼睛和高挺的鼻梁,擺著缺乏表情的臉。
這樣的描述,很顯然不是西德人獻給自己的,整個短片都指向柏林墻另一面的民主德國人民。東德政府推行的反法西斯借口下的限制出境和傳媒管制條例,令他們面臨物質和精神的雙重禁錮。那個歲月里的東德人民,不論行動還是言論自由,都被局限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仿佛那塊四方形的平板和四周靜默的空間。
全片探討的是“平衡”。
平板上的五個人顯然深切明白平衡的重要性,他們配合默契,在某種力量的推導下,五人行動整齊劃一:一樣的身材,一樣的著裝,甚至有著一樣的面孔,用以維持自己生存的平面不至于傾圮。影片對彼時沉悶刻板,戰戰兢兢的東德社會的嘲諷和影射,相當地黑色幽默。
打破平衡的是來自平板之外的音樂盒,它作為一個改變平衡的導火索,也代表著這個封閉空間之外的誘惑和新鮮的事物。而人們雖然在高壓之下的勉力遵從著相同的社會規則,卻不能抹殺自身對于自由和外面世界的幻想——畢竟在統一的外在背后,他們仍舊背著不同的號碼(75 35 51 77 27):人性的差異和自由性只能被壓制,卻無法扼殺。
在影片的最后,5個人為了爭奪音樂盒,展開殘酷的競爭,人性的貪婪和對新事物的渴望,終于破欄而出。他們不再追求穩妥的平衡,他人對于平衡的依賴反而成為他們互相要挾的手段。結尾處,唯一的幸存者在干掉其他4個人之后,只能遙遙望著另一端的盒子。這不但背離了原先親近盒子的本質,連開始微妙的平衡都失去了,諷刺性在最后那個人與音樂盒于兩端對望的全景鏡頭中達到高潮。
故事講到這里,脈絡也漸漸清楚。東德模式下的那種單調的機械化社會,那種高壓下的平衡是極為脆弱的,人性的貪婪,思維上的差異,外來的物質誘惑,都能輕易地破壞它。就好像1989東歐發生的故事一樣。
不過同樣的道理,由導演精心掌控下的畫面娓娓道來,顯然比乏力的說教更有說服力。這便是藝術的魅惑力。
@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