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帝國的悼詞 —— 中國大陸的自由狀況及前景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作者簡歷

  余杰,一九七三年十月生于四川成都。十三歲開始嘗試寫作,中學時代發表文學作品十余萬字并多次獲獎。承接八十年代思想解放運動之余緒,崇尚自由之精神、獨立之人格。

  一九九二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二零零零年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在北大求學期間,除了致力于研究近現代思想史、文學史之外,還創作了近兩百萬字的文化評論和思想隨筆。一九九八年,部分作品結集為《火與冰》出版,在北大百年校慶的大背景下,以其對北大現狀和中國社會、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尖銳批判,在讀者和學界引起巨大反響,短短兩年間該書印行上百萬冊,被視為九十年代以來知識分子批評立場回歸的標志之一。

  評論界認為,余杰的作品最打動人心之處,是對苦難大眾的深切悲憫和對社會正義的勇敢堅守,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陳耀南指出:“當代三位名馳兩岸以至海外華區的余姓才人,余光中教授于人權法治較佳的港臺數十年,不會有足夠表現‘大勇’的機會。余秋雨暴得大名,剛愎傲滿,錯過了許多‘勝者強’,表現大勇的機會。唯有最年輕的余杰,英銳剛正,斥奸邪,罵暴君,不只表現對國族文化最真摯深沉的大愛,更從基督教的終極關懷與超越價值中,取得精神資源,表現了‘順從神,不順從人,是應當的’的大勇。”(《勇哉余杰》)

  此后數年間,致力于文化批評和時政批評的寫作,是近年來若干文化論戰的重要參與者。同時,也從事小說、游記、詩歌、報告文學和電視記錄片等跨文體寫作,并繼續展開近現代文學史和思想史方面的研究。迄今為止,已經出版作品十余部、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處女作《火與冰》被席殊讀書俱樂部評為一九九八年“十大好書”(文學類)之一;評論《為自由而戰》獲《亞洲周刊》(英文版)“二零零零年度最佳評論獎”;二零零二年獲紐約萬人杰基金會之“萬人杰文化新聞獎”;二零零三年入選美國國務院“國際訪問者計劃”訪問學者;二零零四年為法國外交部訪問學者;二零零五年以獨立中文筆會副會長的身份赴澳洲出席“亞太作家論壇”;二零零六年赴德國柏林出席國際筆會大會;長篇小說《香草山》獲香港湯清基督教文藝獎基金會之“二零零六年年度文藝獎”。曾受邀擔任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先后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法國巴黎大學、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澳洲悉尼科技大學、莫納什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法蘭克福大學等大學和學術機構訪問和演講。

致帝國的悼詞

——中國大陸的自由狀況及前景

目錄

余杰《致帝國的悼詞》序言(胡平)

我的生命被這天分成兩半

      ——紀念天安門屠殺十六周年(自序)

第一章 朽黨與污吏

  從趙紫陽與胡錦濤的分野看中共的未來

  從未存在過的“胡溫新政”

    胡錦濤為何紀念胡耀邦?

    江胡對立的“江湖”

    溫家寶談“六·四”

    誰是真正的“愛國者”?

    中共向朝鮮學什么?

  胡錦濤正在步齊奧塞斯庫后塵

  誰是新聞自由的“第一殺手”?

  像老鼠一樣膽怯的“世界第一大黨”

  特務治國:從朱由檢到胡錦濤

  秘密警察能捍衛“鐵桶江山”嗎?

  上海合作組織峰會:獨裁者的盛宴

  溫家寶的“大師夢”

  忠心耿耿的黨員之死

    ——紀念北京西單工地坍塌事故中的死者周緒湘

  誰是松花江大污染的罪魁禍首?

   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背后的秘密

   溫家寶的眼淚再也無法感動民眾

   謊言治國才是最不穩定的因素

   專制政權禍害全球

  緣木求魚的“革命傳統”教育

    ——評“井岡山干部學院”等中共干部培訓基地的開學

  死抱馬列,飲鴆止渴

   ——評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第二章 自由之敵

  從體制外異見作者的真實處境說起

   ——兼論鄢烈山先生的文風問題

   人分體制內外,文無體制內外

   鄢烈山認為中國已無文字獄

   異見作家群的真實處境

   坐穩奴隸的人無權辱罵不愿做奴隸的人

  中央電視臺是黨的喉舌,還是皇帝的尿壺?

  宣傳部是個什么部?

   宣傳部是個腐敗部

   宣傳部是個流氓部

   宣傳部是個劊子手部

  抓住“冰點”事件的幕后黑手李東生

  公審鄔書林為期不遠

  是資本巨鱷,還是末世怪胎?

   ——從原健力寶總裁張海被捕談起

  毛澤東與泰森:兩頭“野獸”的會面

  監獄里的“正義”

   ——從郭光允和歐陽懿的獄中遭遇說起

  “海龜”禍國論

   周濟:荼毒中國教育的禍首

   閔維方:扼殺思想自由的幫兇

   御用學者的“專制優越、民主無用”論

   “愛國導師”楊振寧愛的究竟是哪個“國”?

   八九學生領袖丁健變成網絡自由的克星

  這樣的審判只能用荒謬來形容

    ——抗議湖南省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判處師濤十年徒刑

  沒有民營傳媒,何來新聞自由?

   ——評《國務院關于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

  誰把網絡當作洪水猛獸?

   ——評國務院新聞辦、信產部《互聯網新聞信息管理規定》

  自唾其面的恥辱

    ——就王光澤被解聘事件致《二十一世紀報道》發行人沈灝的公開信

  中國大學正在迅速納粹化

    ——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

  我們為什么要有基本的是非判斷?

   ——就盧雪松事件中“告密者”的定義與崔衛平女士商榷

第三章 自由之魂

  從圖圖與林義雄的會面看天安門事件的未來

  “冰點”之殤與中國新聞界的覺醒

  讓我們像林昭那樣為真理和自由而戰

   ——獨立中文筆會二零零五年度(第一屆)“林昭紀念獎”頒獎詞(余杰草擬)

  弱女子撬動“潛規則”

   ——向兩位同齡的女教師宋飛和盧雪松致敬

  致光明之子陳光誠

  陳光誠重于溫家寶千百倍

  走出“黑名單”,活在光明中

  給漢語以自由,給心靈以自由

   ——序《詩歌與坦克:獨立中文筆會會員作品選》

  言論自由神圣不可侵犯

   ——關于鄭北京“爆破作文”案件的感想

  荊棘中的過客

   ——評易大旗的雜文

  中國的人權與澳洲的安全

  人權對話必須堅持下去

   ——與德國駐華大使史丹澤博士會談側記

  誰是說真話的人?

    ——悼念劉賓雁先生

  網絡寫作的自由與危險

    ——在二零零五年澳洲墨爾本“亞太地區作家論壇”上的對公眾演講

  在沒有出版自由的國度,作家何為?

    ——在二零零五年澳洲墨爾本“亞太地區作家論壇”上的大會發言

  表達的自由與憲法的保障

——從昝愛宗網絡言論自由訴訟案說起

案件背景

我們為什么需要言論自由?

憲法司法化是表達自由的真正保障

第四章 真偽歷史之爭

  拆除北京的“靖國神社”:毛主席紀念堂

  破除毛澤東崇拜是知識分子的責任

    ——駁陳小雅《不必用“毛式思維”對待毛澤東》

    毛澤東何以成為一種“信仰”?

    可以利用毛澤東來“以毒攻毒”嗎?

    徹底否定毛澤東難道就是“毛式思維”嗎?

  誰是中國最大的賣國賊?

    ——評謝幼田《中共壯大之謎》

    中共抗戰真相

    潘漢年為什么必須死去?

    告別賣國賊毛澤東的幽靈

  這是紀念抗戰,還是歪曲歷史?

    ——評中共中央“關于紀念抗戰勝利六十周年的通知”

  專制之下無信史

    ——評《東亞三國近現代史》

  兩個母親,一個時代

——對李南央《我有這樣一個母親》和老鬼《我的母親楊沫》的比較閱讀

真實是第一位的

沒有母愛的母親

人性的恢復由此開始

  寫作是一種捍衛記憶的努力

  國府時代的新聞自由

    ——讀《陸鏗回憶與懺悔錄》

   “長征”與“鬼地方”

  廖亦武:一個人的“大屠殺博物館”

  活著,記憶著,懺悔著,控訴著

    ——讀魯禮安之文革回憶錄《仰天長嘯》

    文革研究的缺席狀況

    一個人文革史與另一種“紅衛兵”

    誰是罪人?誰當懺悔?

  反右運動與中國的現代奴隸集中營

    “反右運動”的起源與勞教制度的確立

    納粹德國、蘇聯與中國的集中營之比較

    對右派集中營的個案分析:夾邊溝勞教農場

余杰《致帝國的悼詞》序言

胡平

  讀余杰的書,眼前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在十六年前的六四之夜,在川西平原的一個小鎮,一位十六歲的少年,徹夜守候在收音機旁,傾聽著天安門廣場的槍聲和哭喊聲,熱淚滾滾而下,稚氣未脫的臉上顯現出無比的悲憤與剛毅。他從心底發出一個偉大的誓言――為自由而戰!

  余杰今年三十二歲,十六年前的一場六四事件,使十六歲的余杰“一夜之間完成了自己的成年禮”。余杰說:“那天晚上,我在淚水中看清楚了究竟什么是善、什么是惡,究竟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奴役,究竟什么是黑暗、什么是光明。從此之后,沒有人能夠再次欺騙我、再次愚弄我,那座靠謊言來建構的宮殿像紙房子一樣坍塌了。有一種聲音在啟示我,有一眼泉水在召喚我。我的生命從此改變。”余杰寫道:“對我來說,坦克和鮮血是最為直接的啟蒙。我發誓要說真話、要拒絕謊言、要擺脫奴役、要捍衛自由、要過一種有尊嚴的生活。”十六年過去了,余杰以三百多萬字的文章,實踐了他十六歲時的偉大誓言。

  余杰是六四之子。是六四使余杰成為今日的余杰。然而六四并非私人事件。六四是公共事件。由于發生在信息時代,六四還是全球性的公共事件。通過報紙,通過電視,通過收音機,全世界該有多少人感同身受地經歷了六四。該有多少人在同一時刻感受到同樣的震撼,同樣的悲痛,同樣的憤怒。有如此多的人在同一時刻為同一事件而同仇敵愾,這在人類歷史上是相當罕見的,縱非絕后,也是空前。

  然而,在六四過去十六年后,那些當初有過相同經歷和相同感受且一度攜手并肩的人們卻呈現出巨大的分化。

  一位電視臺記者在今年六四前夕,花了幾乎整整一夜的工夫,把自己保存的有關六四的錄像帶重新播放了一遍。事后他對我說起他在屏幕上看到了一個又一個熟面孔:某某手持抗議信帶頭沖進領事館,某某在學自聯成立大會上慷慨陳詞,誓言要和鄧李楊殺人政權血戰到底,某某在抗議集會上聲淚俱下,痛不欲生,等等等等。如今呢?某某成了美國某名校教授,多次發表論文高度肯定共產黨領導的偉大成就;某某成了著名的海歸,擔任金盾工程的技術指導;至于某某則下落不明,在這十六年的任何紀念六四的集會上都見不到她的蹤影……。這位記者朋友和我都十分感慨:真不知如今的他們怎樣面對當年的自己。

  讀余杰的文章,你能強烈地感到青春的血性。血性當然并不只屬于青春,但青春尤其屬于血性。說來也是,青春難道還能沒有血性?青春如果沒有血性,那還叫什么青春?但遺憾的是,在余杰這一代人中,血性竟然是稀有元素。一位在大學教書的朋友告訴我,六四之前,他在講壇上闡述自由理想,堂堂爆滿;六四之后,他在課堂講同樣的內容,卻聽者寥寥。他感慨說:“現在的年輕人太實際了。”“不,”我說:“是現在的年輕人太犬儒了。”年輕人變成犬儒實在是最可悲之事,他們還不曾追求,就已然放棄;他們還不曾長成,就已經衰老;他們還什么都不知道呢,就已經什么都不相信了。可是,和前幾代年輕人相比,余杰這一代年輕人難道不是有著更廣闊的視野,更豐富的知識和更多樣的個性?和余杰相比,他們欠缺的是什么?依我看,他們欠缺的就是青春的血性。

  廖亦武在《證詞》一書里提到一位姓卓的警察,在他出獄后常去看望他,這位警察朋友勸廖亦武就一句話--“別那么熱血。”真是一語破的。這年月,你知道的事情誰不知道呢?在私底下有幾個人真的和你看法不一樣呢?區別在于:他們能對那些事背過臉去,保持沉默,而你卻不能。區別在于:你的血比他們熱。

  在今日中國,一種很流行的理論是,把人的行為解釋為欲望與理性的組合。欲望讓人追求自己所欠缺的事物,理性或算計則告訴人獲得它們的最佳方法。簡言之,人類行為的基本原理就是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按照這種觀點,連自由民主的建立也無非是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人們相互之間多次博弈的產物。然而,這種觀點無法解釋為什么在暴政之下有人不是調整自己以適應暴政從而獲得最大化的利益;而是甘冒風險,寧可失去物質利益乃至人身的安全,選擇對暴政的頑強抗爭。必須看到,人除了有欲望和理性之外,還有一種東西。按照柏拉圖所說,這種東西叫做“氣魄”,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血性”。在很大意義上,它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道德義憤。道德義憤驅使一個人在和自己直接利益無關的事情上,甘冒風險而采取某種行動。你明知這種行動未必會給自己帶來什么利益,往往還很可能會給自己招致若干損害,但正是在這種行動中,你才會最強烈地感覺到自己是堂堂正正的人。正如福山所說:一個只有欲望和理性的人,注定了只會生活在“體制”之內。但一個具有氣魄或曰血性的人,就會為了自己的尊嚴和同胞的尊嚴,投入反抗壓迫的偉大斗爭。

  最后,錄梁啟超詩一首,與余杰共勉:

  獻身甘作萬矢的,著論求為百世師。

  誓起民權移舊俗,更研哲理牖新知。

  十年以后當思我,舉國猶狂欲語誰?

  世界無窮愿無盡,海天寥廓立多時。

——二零零五年十月二十七日于紐約

我的生命被這天分成兩半

——紀念十六周年(自序)

  我的生命被這天分成兩半

  那邊是十六年,這邊也是十六年

  那邊是單純的田園,這邊是光陰的碎片

  在受傷的那一瞬間

  我告別了憂傷的童年

  我是一棵受傷的水仙

  選擇居住在脈脈的溪水邊

  溪水里流淌著黑色的血泊

  由于時間的久遠

  血泊的顏色比漆棺材的墨還要濃烈

  作為植物,我的飛翔

  沒有翅膀

  我就在這黑色的血泊中生長

  我的身上也有一道創傷

  傷口中滲透著一滴一滴仍然殷紅的血

  神說,當與哀哭的人同哀哭

  哭聲從遠方而來,從隧道中而來,從墓穴中而來

  我以哭泣和陽光作為這個世界的蜜與奶

  以漆黑如鐵的綻開

  宣示自己不屈從的存在

  我一邊流血一邊歌唱

  這帶著口吃的歌唱如同燃燒的火焰

  它本身就是一種不可遏止的紀念

  為著黯淡而恥辱的昨天

  也為著“要有光,就有光”的明天

——二零零五年六月三日夜


2022-12-08 19:12:02

[新一篇] 胡若望的疑問

[舊一篇] 輿地志輯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