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湖黃冊庫

>>>  小樂的精彩夢想  >>> 簡體     傳統

南下,旦夕可至,弘光小朝廷手忙腳亂地開始了備戰工作。

位于北城墻之外的后湖黃冊庫,在此時已經毫無用處。有人提議,不如把那些黃冊拿出來廢物利用一下。于是禁絕了二百多年的后湖黃冊庫,終于撒去了封鎖,向世人露出真容。

大批士兵跳上湖中五島,踹開庫房大門。他們顧不上感嘆卷帙浩繁,把那些曾經悉心晾曬的黃冊一摞一摞地搬了出去,粗暴地扔上小船運走。

中國古代有造紙甲之法,把軟紙一層層相疊捶實,剪栽成甲,防御效果不錯。黃冊都是上好綿紙所制,正是做紙甲的好材料。另外明軍裝備了大量火器。火箭,將綿紙搓成細條蘸上火藥,即是上好的藥捻和引火折。

這是一幕極具象征意味的畫面。曾令大明江山永固的黃冊,在風雨飄搖中被一一扯碎。漫天的紙屑飛舞于后湖之上,萬億大明子民的戶籍化為甲胄和火器,以毀滅自己的方式,試圖成為挽救這個王朝的最后希望。

可惜這一切努力,終究只是徒勞。弘光元年(1645年)--恰好是弘光登基一周年--五月十五日,南京城落入清軍之手。在彌漫的硝煙里,黃冊庫和它所忠心侍奉的政權一起滅亡了。

從洪武十四年至弘光元年,后湖黃冊庫一共存在了二百六十四年,幾于大明二百七十六年國祚等同。

這是大明保留下來的最后記憶。在這個王朝治下的每一個人--你能想象嗎,幾乎每一個人--后湖黃冊庫都記得,大明都記得。

洪武初年在浙西耕作的農夫、永樂時遷至北京附近的軍戶、正統朝遠在云南深山打獵的土司、正德朝在淮西燒鹽的灶戶、嘉靖朝山東進學的士子、萬歷朝建陽的書商子弟……幾乎所有曾在這片土地生活過的大明子民,都在這座庫房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他們的身軀早已化為一抔黃土,名字卻永遠凝固在了這里,并和他們所效忠的朝廷再一次化為飛灰。

在這座黃冊庫里,記錄著整整一個王朝的田土盈縮、民生消長。你可以拉遠視角,注視大明王朝跌宕起伏的一生;你也可以拉近視角,看到任何一個地區任何一個家庭的生老病死。其存儲之巨、信息之豐、分列之細,是全世界檔案史上從未有過的一個奇跡。

轉眼到了宣統元年(1909 年),大清國眼看要完。這個內閣大庫年久失修,收藏急需清理。但主事人不知怎么想的,覺得最沒用的就是那些年代久遠的檔案,把它們都挑出來要統一焚毀。幸虧在學者羅振玉的堅持下,這個計劃沒得到執行。羅振玉親自下場,將這些價值千金的舊檔裝了八千個麻袋,轉移到了國子監內。

及至民國,政府籌建歷史博物館,又把這八千麻袋文件遷到午門,然后就一直扔在那兒無人問津。著名藏書家傅增湘當上了教育總長之后,委托魯迅進行整理。可惜篇卷浩大,以魯迅先生的能力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只勉強完成了二十麻袋的工作。剩下的就只能擱在原地,任由別人隨意盜取。魯迅先生曾專文介紹過這段經歷,叫《談所謂“大內檔案”》,收在《而已集》中,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

1921 年,教育部的資金入不敷出,便把主意打到了這八千麻袋上面。他們以四千零五十枚銀洋的價格,賣了十五萬斤檔案給西單同懋增紙店。紙店把這些檔案運去唐山,準備打成原漿。幸虧羅振玉得知此事,也幸虧他手里有錢。以三倍價格從紙店把這些檔案搶了回來。

羅振玉深入挑揀,從里面搜揀到了頗多明清資料,出版了《史料從刊初編》,是研究明末清初的重要材料來源。

1924 年,羅振玉以一萬六千元的價格,把這批檔案中的十二萬斤賣給大收藏家李盛鐸;1928 年,李盛鐸把其中六萬件交還溥儀,剩下的賣給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從中搶救、整理出了四十冊明清史料,尤其是明代史料最為珍貴

幾經周折,這八千麻袋內閣檔案已經嚴重縮水。抗戰開始之后,政府遷移了一部分到南京,還有一千七百麻袋的資料留在了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國家檔案局于1958年對這一千七百麻袋展開了清理工作,最后挑出三百麻袋具有史學價值的資料,其中有三千件明代的文牘檔案,收藏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至今。

往日的喧囂,就這樣逐漸遠去了。

細小的塵埃緩緩落定在破舊的黃冊封皮上,悄然累積,不再飄起。不知歷經世事的它如有靈智,是否會回想起那些年在后湖黃冊庫的日子。

時人記錄此案的筆記,多津津樂道于薛瑄與王振的斗爭,卻對這四個人鮮有關注。他們說過什么,他們想過什么,他們被拷打時有無求饒,臨死前是什么表情,連一句控訴或吶喊都沒有記載。仿佛這些人只是引發大案的若干棋子,仿佛這起案子,跟這些不幸的人已經無關。

土木堡之后,景泰即位。憤怒的朝臣們要求清算王振的罪孽,在午門將馬順活活打死,讓他成為錦衣衛歷史上唯一被毆打至死的指揮使。王振的干兒子王山,很快也完蛋了。

薛瑄很快被起用,先任南京大理丞,然后轉北京少卿。

但諷刺的是,他卻不如當年的仇人王文混得好。王文緊抱景泰大腿,堅決反對把英宗接回來,很快以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入閣,創了二品大臣入閣的記錄。

薛瑄、王文兩個人,在景泰年還交過一次手。景泰四年(1453 年),蘇州發生饑民搶糧事件。王文受命彈壓,一口氣抄了五百多戶,抓了兩百多人,統統以謀反罪名押解京城問斬。薛瑄又一次站出來,為這些人鳴冤。

王文無奈地表示“此老倔強猶昔”,只好懲處了為首的三四人,其他人都放了。

奪門之變發生之后,朝局又一次大地震。英宗復位,著手清洗舊臣。王文被誣謀反,和于謙一并處斬。

于謙之冤,天下為之不平,而王文之冤呢?

“文之死,人皆知其誣。以素刻忮,且迎駕、復儲之議不愜輿論。故冤死而民不思。”

“冤死而民不思”意思是老百姓知道你是冤枉的,可是一點都不同情。王文能得到這樣的評價,可實在是太諷刺了。

更諷刺的是,誅殺王文的圣旨,正是薛瑄親自送過去的。其實薛瑄這時候并未挾私報復,反而極力營救,為此事也惡了皇帝,很快就告老還鄉了。

不知道他們兩個面對面會說些什么,會不會談起許多年前,那四個無辜的冤魂。


2022-12-14 11:21:30

[新一篇] 游戲讓世界更美好

[舊一篇] 搜神記故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