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深入傳統文化及個人修身養性 >>> | 簡體 傳統 |
Nothing's gonna change my love for you
這是Glenn Medeiros古時候唱的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
相當好聽,應該說是一首好聽到任憑誰唱都不會難聽的歌。
然而,這句話是真的嗎?
這樣問不就表示我不支持這句話嗎?其實不然。
一般而言,答案雖然是否定的,真實的狀況似乎是
"EVERYTHING" Gonna Change My Love For You
幾乎沒有一種戀愛是不會改變的
不過你若繼續問 :"這不是很糟嗎?"
我的回答卻是"不一定,it depends"
通俗而論,愛的改變可能是愛變多,也可能是愛變少
搞心理學的人常常喜歡講這種欠揍的答案,為了避免被揍得滿頭包,還是說一下depends on what好了
有一些大家耳熟能詳,不好的change
"因為我發現當初愛的感覺只是一時沖動,現在變得沒有那么愛你了"
"因為我遇到更好的人,我開始猶豫是否要留在你身邊了"
"因為我漸漸了解你原來是什么樣的人,我開始不那么愛你了"
"因為我發現我愛自己遠比愛你還要多,我必須重新估量我是不是夠愛你"
"當初我愛你是因為難得找到一個人如此愛我,但現在我更想要的是自由。"
比方說,你上一次分手是什么時候?
各年齡層的研究結果均一致地顯示,人在"環境轉換"時最容易分手(年級間的寒暑假后、換工作、年底春節圣誕等)基于許多研究的受試者都是大學生,也把分手高峰月拉到9~10月(剛開學)
為什么呢?
可能是因為原先在同一個環境共享的東西消失了
可能是發現原來他也沒有那么特別,不用他也可以活
不過更有可能的是,在新的環境成長了,發現新的自我,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人或事
連最簡單的環境都能"輕易"地改變我們對一個人的愛,那我們的愛豈不是很脆弱?
樂觀一點,縱然有不好的change,但也有好的change
舉一些好的change的例子:
"因為我漸漸發現你越來越懂我,我變得更愛你"
"因為你開始懂得替我著想,而不是只顧自己,我越來越愛你"
"因為很久沒見面,我好想你,不知道為什么,這樣的感覺讓我覺得自己更愛你"
"當初我愛你只是因為你對我很好,但現在發現你讓我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怎么讓自己的愛一直是好的change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還是得先回答另一個問題
"你為什么愛她?"
這個不近人性的問題似乎在許多年前就被痞子蔡推翻了:
“ 如果我還有一天壽命,
那天我要做你女友。
我還有一天的命嗎?
..沒有。所以,很可惜。
我今生仍然不是你的女友。
如果我有翅膀,
我要從天堂飛下來看你。
我有翅膀嗎?..沒有。
所以,很遺憾。我從此無法再看到你。
如果把整個浴缸的水倒出,
也澆不熄我對你愛情的火焰。
整個浴缸的水全部倒得出嗎?..可以。
所以,是的。我愛你...
……"如果愛你需要理由…,所以我并不愛你""
于是大家開始信仰真愛是不需要理由,不能用科學解釋,沒有邏輯的。
不過,我想是因為大家把"理由"看得太"膚淺"所造成的。
比方說,我以前最怕女朋友問我,我愛她哪一點
因為通常劇情會變成:
"因為你很可愛。"第一次被問的時候就會有如此蠢的回答。
"那如果我不可愛你就不喜歡我了?"然后用骨碌碌的眼睛看著我。
后來我學會引用《挪威的森林》里面的臺詞。
"因為很可愛,看到你我就會想到春天草原上的小棕熊,搖搖晃晃地走過來,然后揮揮手跟我說:"我們一起在草原上翻滾吧!",是這樣的可愛!"
但經過一次這樣的響應后我再也不這樣說了。
"那你干嘛不去跟小棕熊在一起?"
正因為可愛、幽默風趣、體貼、善解人意、忠厚老實、腳踏實地等等
"每一個"特質理由"都是可以被其它人所取代的",所以如果回答這些理由,勢必會遭逢"你為什么不找別的具有這些條件的人當你的伴侶"之類的囧問題。
不過有一些理由,相對而言是相當獨特,且只成立在兩人之間,這些原因,幾乎都是很難讓其它人取代的。
因為這些理由,都是需要"這兩人"相遇,相知,相惜,才能達成換成別人,這些理由都不再容易成立了。
研究也顯示,那些喜歡對方的理由漸漸由"可替代原因"轉變成"不可替代原因"的人,相較于那些無法如此做的人,有更好的關系質量與交往穩定度。
而能確定關系中的自己是什么、對方是什么、對愛情的感覺越確定的人,相較于那些還不清楚彼此為何而愛的人,有較高的心理安適感。
總而言之,人是很容易受情境影響的
幾乎"EVERYTHING" Gonna Change My Love For You
不過,改變本身不見得是不好的,更多的情況反而是對彼此有益的。
只是,隨著交往的時間越長,
我們必須從彼此關系中發現更多的不可取代的理由,而不是只在"容易被取代的特質理由"打轉。
中國情聖學院 2012-03-11 21:33:32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