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關閱讀 |
![]() |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 簡體 傳統 |
《中國歷史地圖集(共8冊)》(以下簡稱《圖集》)按歷史時期分為8冊:第一冊:原始社會•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第二冊:秦•西漢•東漢時期;第三冊:三國•西晉時期;第四冊: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第五冊:隋•唐•五代十國時期;第六冊:宋•遼•金時期;第七冊:元•明時期;第八冊:清時期。按年代分為20個圖組,共有304幅地圖(不另占篇幅的插圖不計在內),549頁。地圖上的內容包括:已知原始社會遺址和其他時期重要遺址的分布,中國歷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權的疆域政區或活動范圍、民族分布,秦以前見于記載的全部可考地名,自秦代開始全部縣以上地名、一二級政區的界線,可考的長城、關津、堡寨、谷道、陵墓、庭帳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嶺、海岸線、島嶼等,共收地名7萬多個。各冊均有中、英文的編例和地名索引。
譚其驤(1911年2月25日—1992年8月28日),字季龍、筆名禾子,浙江嘉興嘉善人。中國歷史地理學家,是中國歷史地理學科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1930年畢業于暨南大學歷史系,1932年畢業于燕京大學研究生院。新中國成立前,先后任教于輔仁、北京、燕京、清華、浙江、暨南等大學。
建國后,歷任復旦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國家歷史地圖集編委會副主任兼總編輯。1960年獲全國文教先進工作者稱號。九三學社社員。第三至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現代歷史地理學科的創始人之一。1934年與顧頡剛等發起成立中國第一個歷史地理的學術團體——禹貢學會,創辦《禹貢》半月刊。早年研究地理沿革、疆域史地和民族問題,自成體系。1955年起主持編纂《中國歷史地圖集》,并致力于黃河水系的研究,對黃河史研究作出貢獻。
主編《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等,《中國歷史地圖集》1986年獲上海(1979-1985年)哲學社會科學特等獎。譚其驤先生主持的《中國歷史地圖集》被稱為史學界的兩大基礎工程之一(另一工程為二十四史的點校),從開始設計到完成歷時30年之久,為歷史地理學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方面是解決了許多長期沒有解決的問題。
錢穆先生曾在武大講過,治史兩大工具,歷史地理與制度史,兩者皆不可臆造,嚴耕望先生蓋在此後,專治二者,有《唐代交通圖考》、《唐仆尚丞郎表》等等出世。
言歸正傳,此書是對《讀史方輿紀要》的提高,雖然現在看又有些許不足(畢竟是80年代的作品,上海人民的《歷史地理》叢書中有部份修正),但現今還沒有一部完整性歷史地圖集能夠超越。
本書對每個歷史時期的方輿地裡均有詳細的說明。均是一張全圖配上各州(郡、國)的詳細地圖。具體說來,前期(包括先秦,秦漢,三國,西晉等等)均是數個(多少不一定)州(郡、國)並列,到後期便多列出每一州(郡、國)並列,且趨于精細。
如果說不是需要考證或詳細查閱,《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完全可以勝任,如果需要精益求精,那就另當別論了。
中國歷史地圖集(共9冊), 這套叢書還有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八冊》《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七冊):元、明時期》《中國歷史地圖集 第一冊》《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五冊):隋、唐、五代十國時期》《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四冊: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 等 。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1)——原始社會圖組、夏、商、西周圖組
2023-06-20 11:21:04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