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國外的孩子很少被打罵自由放養卻很少看見搞破壞的熊孩子?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從備孕開始,很多媽媽就時刻記得“前輩們”的忠告:

一定要控制脾氣!萬不得已多想想“親生的親生的親生的……”

等有了孩子才發現,自己的娃是天使沒錯,可一旦熊起來,10個小惡魔也比不過他!

國內一系列的社會新聞或者話題也很吸人眼球,叫做“熊孩子闖禍”,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個刷新認知下限熊出天際的倒霉孩子出現,引起輿論一片嘩然:

什么潑火鍋湯燙人臉啊;往電梯上撒尿啊;20樓往下扔瓶子啊;用可樂洗鋼琴啊;甚至鬧出各種人命的……

一部分媽媽看到此類新聞都會產生或多或少的擔心,怕自己的孩子有一天也會做出新聞中的類似事件,這時還有一堆媽媽跳出來說,這些孩子就是欠打!

打孩子對于他們的規則意識真的有用嗎?如果孩子挨多少揍和行為規范真的掛鉤,那些立法禁止打孩子的歐美國家,應該滿街都是無法無天搗蛋作亂的熊孩子才對。

但事實好像正好相反。

歐美有些孩子給人第一印象,確實好像是挺自由放任無法無天的,無論男孩女孩個個都活潑好動,沒有一個“乖巧”的。

如果你經過一個典型的北美的兒童游樂場,可能會懷疑里面亂竄的孩子都處于某種半瘋狀態:

孩子可以甩掉鞋子,光腳踩在沙子地上亂跑,可以在地上亂爬,滾得滿身都是土,可以放肆的嬉鬧,沒命的追趕奔跑,登高爬低一刻都不停……沒有任何人覺得這有什么不妥。

整個游樂場看起來是極端無序混亂,像一鍋沸騰的粥在翻滾,隨時就會爆炸。

但是說也奇怪,這么多孩子在場子里瘋鬧,卻幾乎沒有什么沖突發生,孩子們好像會自動自發的排隊輪流,避免沖撞。

為什么能保持著這種喧囂下的和諧呢?

因為有人管啊!場子里的孩子可以說是一個蘿卜一個坑,每個孩子旁邊都有一個成年人在緊緊的盯著,手機都不拿出來,就算是嘴巴里和別人聊天,眼睛也一直在追著孩子,一方面是為了保護孩子安全,一方面是看著孩子的行為,只要發現自己孩子侵犯到他人,無論是有心的還是無心的,一定會有大人在五秒鐘之內做出反應。

美國孩子和中國孩子相比,確實要普遍顯得“野蠻奔放”一點,有的孩子興奮起來甚至有點瘋瘋癲癲的,基本看不到一個沉穩的“小大人”。

但是貌似他們再怎么瘋怎么淘,在公眾場合都會有基本教養:

他們可能會在公園的泥地里亂爬,但是絕對不會在超市里橫沖直撞;

他們可能因為情緒崩潰而大哭,但是絕對不會在安靜場合故意喊叫喧嘩;

他們可能吃飯吃得滿臉都是,但是絕對不會在吃飯的時候下地亂跑;

他們也會孩子氣十足,會大哭大笑,會莽撞沖動,但是行為舉止卻非常有分寸底線,甚至內化成為一種無意識的習慣。

而教養這么好的孩子,其實并不需要挨揍才能實現,美國父母不光不打孩子,連厲聲斥責都很少看到,和孩子說話從來都是溫溫柔柔的。但是該有的原則卻是異常堅持,如果孩子公共場合行為舉止欠妥,又拒絕改正,家長一定會不顧孩子哭鬧把他帶離現場,讓孩子知道他的行為不被接受。

天長日久,即便不用打罵,孩子也知道不該做什么。

所以說,這世界上哪里有什么熊孩子,那些所謂的“孩子小”,“不懂事”,“太淘氣”,“管不了”,都是推脫的借口。

每個公眾場合喧嘩,搞破壞,騷擾他人的熊孩子背后,都站著一對不負責任的父母,他們害怕孩子的反抗和哭鬧,不想承擔對孩子“管教”的重任和壓力,于是放棄了自己作為父母的權威,把本該在家庭里就解決的問題,踢到了社會上,讓公眾來承擔了教育成本,這才導致了種種“熊孩子闖禍事件”。你看那些事件里,哪個孩子是父母監管到位的?

但是一提到管教孩子,很多中國父母除了打屁股和吼一頓好像就沒有其他手段了,其實打罵是最差勁的管教方式:你越是用肢體和語言暴力來“修理”孩子,孩子反而會在你身上學習到這種行為,他會認為肢體和語言暴力是沒問題的,爸爸媽媽都這樣做,而我現在之所以不能這么做是因為我相對爸爸媽媽太弱小,當我找到比我弱小的家伙的時候,我就可以用暴力發泄我的情緒或者命令控制他了。

所以說,有的家庭,越是打罵孩子,越是讓孩子的行為問題變得更嚴重。

那么,不打不罵如何能管教孩子?

其實哪里有什么妙招,都是日復一日堅持下去的笨功夫:

01

別怕孩子哭,一定要原則管教

在管教孩子上父母必須做到原則管教。無論孩子如何哭鬧,做侵犯他人的事情就是不被允許,一旦看到孩子打人搶東西等不妥的行為,請閉緊嘴巴,第一時間用行動阻止,把孩子帶離現場,等孩子情緒平復之后再開口和他講道理。

在堅持「原則管教」時最難處理的,就是面對孩子的眼淚。但父母必須明白,孩子可以不打不罵,可以用民主方式來對待,但在原則管教上,一定要讓孩子清楚明白,規矩就是規矩,不容侵犯。

02

批評行為,但是愛孩子

蹲下身子,直視孩子的眼睛,用平靜的語氣告訴孩子,你是個好孩子,媽媽愛你,但是你這個行為是不對的,需要改正,不可以這樣做,如果再這樣做,媽媽就只好帶你離開這個地方了。

03

多一點耐心,傾聽孩子

嘗試著多一分耐心,問問孩子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當家長的心思已經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面的情緒。

04

同孩子做協商

不要總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連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小大人,當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協商,各退一步也許是很好的方法。

05

修正對孩子的期望

有時家長真的太過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標準來要求孩子。

(或許是家長自以為能夠做到,但實際上從來沒有做到過!)要知道,孩子年齡還小,有好動、固執、健忘等表現都很正常。

家長如果真的要對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成長狀況,不要總是拿放大鏡去看待孩子的表現。

06

真誠對待孩子

在與孩子做溝通的時候,總是喜歡用指責或命令式的語氣,這常常讓孩子難以接受。親子之間的溝通應該是真誠而沒有距離的,家長可以很誠實地將自己的擔心或情緒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了解他的行為會讓你難過,或是會讓你擔心、懼怕。

07

重復一百遍一百遍

不要指望孩子被教育幾次就能改正壞行為,有些不妥行為是年齡特點,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教育才能真正有效果。切莫著急,在孩子心靈種下一顆善意的種子,等時間靜靜流淌,孩子一定會變好。

要么就是完全放任不管,孩子完全沒有邊界和規則,變成無法無天的熊孩子;

要么是管得太死了,把孩子管到一種害怕父母的狀態,壓抑自己的情緒,偽裝成一幅乖巧懂事的樣子,做什么都要看父母眼色,失去了孩子的應有的活潑和童真。

這兩種狀態都是不對的。

愿每個父母能修煉自己,不單要管孩子,還要用正確科學的方式來管。

愿我們的孩子,都能早早的清楚邊界和底線的所在,習慣用善意待人,在社交當中獲得快樂。

更愿他們能在愛與鼓勵中成長,可以擁有放肆的笑容和瘋狂的念頭,成為一個孩子該有的樣子。


2024-10-08 19:14:05

[新一篇] 諾貝爾獎得主中村修二,高調質疑東亞教學模式,稱之為浪費生命

[舊一篇] 不打不罵!外國家長是這樣教育孩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