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字學探讨《陰符經》自然觀與現實性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黃帝古稱中華中華人文始祖,是伏羲氏之後 中華遠古的傳奇領袖,據今天大約4700年。先秦至西漢留傳的《黃帝四書》一直是曆史之謎。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号漢墓出土文物中,發現有大量帛書(絲織物)包括《黃帝四書》(11000多字)包括:

《經法》:關于自然和社會規律的總體輪。

《道原經》:道的本體論及功用論。

《稱經》:修身與治國方略論。

《十六經》:對陰陽、雌雄、刑名、刑法等範疇的關系之論述。

而奇怪的是另一部用于入世的黃帝經書一直留傳,又一直爲人們所回避,敬而遠之,那便是《陰符經》;唯有晉代軍事家馬隆了解其價值極爲珍視而得以留傳。

符一般指道家的符箓,有神奇的意味,而陰被認爲是陽的負面,所以陰的符箓在後世道家看來有盜取天機的意味,和西方的普羅米修斯盜火給人類很相象,因此對天機不敢洩露。而儒家根本看不懂,更因涉及宇宙毀滅、人世滄桑大劫、曆史變化契機,所以更不被理解而歸入怪、力、亂、神之類,避之唯恐不及。因爲它與中共意識形态完全對立,現代大陸學界一概回避,另有居心者誣爲僞書,一般青年讀者更深受黨文化熏陶,視爲古老腐朽文化予以蔑視。

大陸文字改革以後,留傳七千多年的漢字在大陸已經死亡,探索中華遠古文化的根基已被消滅,如今中共發明的簡體字已被聯合國承認,同時中華遠古文化似乎已無現實價值,其湮滅并不足惜,已被中華多數子孫認同。

龍骨一直被認爲是一種中藥,對小兒科鎮驚有絕妙療效,藥商都去河南商丘殷墟采購,近代被發現是刻在牛骨上的原始文字,(而刻在龜甲上的也曾被當作滋陰中藥龜甲服用,)出現了王國維、羅振玉等極少數甲骨文專家。

現代台灣學者鹄章先生爲研究甲骨親身實踐七天在堅硬的牛骨上刻出了甲骨文,體驗了那種刀法,後世刻印在石頭上,力度無法比拟。台灣學者唐德剛先生曾說:論書法藝術之美妙,古今中外之文字,孰比大篆?雕刻在龜甲、牛骨上的遠古文字不僅古樸,尤有力度之美,其操控程度達到遊刃有餘之化境,其美學價值遠遠超過後來的大篆、小篆及隸書,文字形象之美,力度之美證明雕刻者是中華最早的知識群體,藝術高手,絕不是中共元老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蔑視的所謂誣士,其實是後代張良、諸葛亮等帝王之師的前身,他們精神專注于來自宇宙的信息及如何與宇宙溝通,而不是人世帝王的日常瑣事,這也是宋代物質極其繁榮之後,儒生中疑古派因上古缺失史料提出東周以上無史論的客觀原因。

形象文字蘊藏的文化内涵被東漢文字學家許慎發掘,寫出《說文解字》一書,簡稱《說文》,在古代學術領域,被稱爲《小學》。其實内涵大得很,比《大學》大得多,反映的是道:中華始祖們的宇宙觀。

比如︱這簡單的一豎,比羅馬字Ⅰ的含義更大,其意義不相同,但現代字典上讀爲滾當作一,還是羅馬字Ⅰ的概念。

在許慎《說文》中︱,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讀若囟,引而下行读若逻,而“囟”(音信)即脑门之囟,小儿初生者头顶上似有脉搏鼓动之处;而逻在《说文》解中有“巡逻之意”。这︱字在远古用来表示人与宇宙一线贯通:上至无极,下达地下,这是对人类的外在环境:宇宙的整体认识;尤其是对人生在宇宙之中,为宇宙所贯穿的认识,“天人合一”自在其中,是我中华祖先遗留的宇宙与生命的观念。尤其中华的“中”字在《说文︱部》:“中,内也,从口、︱,上下通也”。人的内涵与宇宙上下贯通,因而内涵丰富,博大,是具体而微的小宇宙。再如简单的一横“—”字也不仅表达“数”,在《说文一部》:“一,惟太初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一是宇宙的初始,“道”的本体所在,是万物之源,尤其“ 造分天地”一句话形象地表达了宇宙与人的界线(界限)在一字以上为天,为大宇宙,在一字以下为地,人间,小宇宙;一线以上为“形而上”的空间;一线之下为“形而下”的空间,与《易经》中“行而上者之谓道;行而下者之谓器”相应,表现了中华文化及宇宙观的统一性。因而远古传下的“道”就有具有宇宙普遍性与人世普适性,不仅具有历史性,也会具有现实性。历史分期在这意义上已不是学术问题。道家文化中向来有“绝天地通”的提法,即三皇时代结束传至黄帝时“绝天地通”也就是天与地的沟通断绝,人类已不可能与宇宙再有思维传感,一似古希腊“人神同在”的阶段结束,仅给后代留下一部远古占卜经验之总结的《易经》作为后代极少数人与宇宙沟通,获取宇宙信息的秘密经典。而对于有天赋精通“数术”的少数人以外,黄帝除教人舟、车、农、桑,典章制度一切“形而下之器”等等外,又不放心,留下一部“形而上之道”为后代五千年子孙明鉴,但是既已经“绝天地通”就只能以《阴符经》形式盗取天机,为人所用,这是道家的常解。《阴符经》开宗明义,头一句话就直截了当,明白无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全部遗嘱就凝炼在十个字中,关键两字:“道”与“行”。后世道家观察人的智慧常以“道行深浅”形容:或“道行很深”或说“道行尚浅”;后世渐读为银行之“行”;儒学也深重这种传统,孔子评价弟子把“德行”放在第一位:“德行:颜渊闵子、骞……”,把“雍也可使南面(雍可以当君主、国王)”都放在后面。强调“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人应有的道德规范都做到了,还有剩余精力,才可以学习“文化”。“道”之难在于行,而不仅要求悟性。孔子的道德规范很全面,具有人情味之温暖,道家则为完全理性化之冷静,要求把人类的追求、利益、见识、事故彻底放弃,人的生命才能升华达到高一级生命的体与用:体质与智慧,直至可以为保卫宇宙真理而牺牲人世肉体。“观天之道”除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之大德曰生”等宇宙之“善”等观念外还可能还有“天道好还”即“反者,道之动”的循环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律及“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中和律等人类不能违反的宇宙绝对法则,依俗话说有“胳膊拧不过大腿”的意味。人可以任意而为但违反宇宙法则轻者徒劳、碰壁,重者祸害宇宙,这就是“天发杀机”的根据,人有生老病死,大、小宇宙也同理:有成、住、坏、灭以至衰老朽败,比如农学中品种如何改良,退化不可避免。唐代张果永远倒骑驴,人皆以为怪异,不知其特立独行之启示意义,其实就是在演示老子明说的人类道德退化为物化的失道丧德的五个阶段或加入化外的智与信七个人性退化阶段。夏、商、周三代至东周春秋时代就已经礼崩乐坏。在《东周列国志》中有全面暴露。史学家宋初大儒邵雍把三皇、五帝、五霸、七雄比喻为春、夏、秋、冬四季,等而下之。但“反者,道之动”的历史大园轨转到唐,恰在园的中点,(即黑格尔所谓的否定)道德中兴,起死回生,文化出现盛唐局面,即大学问家,邵雍所谓“非唐不济”;而至宋朝物质文明达繁荣之极,出现印刷术,所以邵雍评价宋的物质文明为“非宋不存”对宋版书保存中华远古超人文化加以赞颂,人世间宋版书也珍贵之极,价格高昂。若以宇宙的本质“道”论:宇宙之“大”,在《说文·大部》中“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大、一:天也”“大;善也;正也;阳也;”用人形来象征宇宙之大,最好地说明了人与宇宙的关系尤其是在微型宇宙:地球上的地位。“人”在《说文·人部》 ,引而下行讀若邏,而囟(音信)即腦門之囟,小兒初生者頭頂上似有脈搏鼓動之處;而邏在《說文》解中有巡邏之意。

這︱字在遠古用來表示人與宇宙一線貫通:上至無極,下達地下,這是對人類的外在環境:宇宙的整體認識;尤其是對人生在宇宙之中,爲宇宙所貫穿的認識,天人合一自在其中,是我中華祖先遺留的宇宙與生命的觀念。

尤其中華的中字在《說文︱部》:中,内也,從口、︱,上下通也。

人的内涵與宇宙上下貫通,因而内涵豐富,博大,是具體而微的小宇宙。

再如簡單的一橫字也不僅表達數,在《說文一部》:一,惟太初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從一。

一是宇宙的初始,道的本體所在,是萬物之源,尤其 造分天地一句話形象地表達了宇宙與人的界線(界限)在一字以上爲天,爲大宇宙,在一字以下爲地,人間,小宇宙;一線以上爲形而上的空間;一線之下爲形而下的空間,與《易經》中行而上者之謂道;行而下者之謂器相應,表現了中華文化及宇宙觀的統一性。因而遠古傳下的道就有具有宇宙普遍性與人世普适性,不僅具有曆史性,也會具有現實性。

曆史分期在這意義上已不是學術問題。道家文化中向來有絕天地通的提法,即三皇時代結束傳至黃帝時絕天地通也就是天與地的溝通斷絕,人類已不可能與宇宙再有思維傳感,一似古希臘人神同在的階段結束,僅給後代留下一部遠古占蔔經驗之總結的《易經》作爲後代極少數人與宇宙溝通,獲取宇宙信息的秘密經典。

而對于有天賦精通數術的少數人以外,黃帝除教人舟、車、農、桑,典章制度一切形而下之器等等外,又不放心,留下一部形而上之道爲後代五千年子孫明鑒,但是既已經絕天地通就隻能以《陰符經》形式盜取天機,爲人所用,這是道家的常解。

《陰符經》開宗明義,頭一句話就直截了當,明白無誤: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全部遺囑就凝煉在十個字中,關鍵兩字:道與行。後世道家觀察人的智慧常以道行深淺形容:或道行很深或說道行尚淺;後世漸讀爲銀行之行;儒學也深重這種傳統,孔子評價弟子把德行放在第一位:德行:顔淵闵子、骞,把雍也可使南面(雍可以當君主、國王)都放在後面。強調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就是人應有的道德規範都做到了,還有剩餘精力,才可以學習文化。

道之難在于行,而不僅要求悟性。孔子的道德規範很全面,具有人情味之溫暖,道家則爲完全理性化之冷靜,要求把人類的追求、利益、見識、事故徹底放棄,人的生命才能升華達到高一級生命的體與用:體質與智慧,直至可以爲保衛宇宙真理而犧牲人世肉體。

觀天之道除了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之大德曰生等宇宙之善等觀念外還可能還有天道好還即反者,道之動的循環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律及一陰一陽之謂道的中和律等人類不能違反的宇宙絕對法則,依俗話說有胳膊擰不過大腿的意味。人可以任意而爲但違反宇宙法則輕者徒勞、碰壁,重者禍害宇宙,這就是天發殺機的根據,人有生老病死,大、小宇宙也同理:有成、住、壞、滅以至衰老朽敗,比如農學中品種如何改良,退化不可避免。唐代張果永遠倒騎驢,人皆以爲怪異,不知其特立獨行之啓示意義,其實就是在演示老子明說的人類道德退化爲物化的失道喪德的五個階段或加入化外的智與信七個人性退化階段。

夏、商、周三代至東周春秋時代就已經禮崩樂壞。在《東周列國志》中有全面暴露。史學家宋初大儒邵雍把三皇、五帝、五霸、七雄比喻爲春、夏、秋、冬四季,等而下之。但反者,道之動的曆史大園軌轉到唐,恰在園的中點,(即黑格爾所謂的否定)道德中興,起死回生,文化出現盛唐局面,即大學問家,邵雍所謂非唐不濟;而至宋朝物質文明達繁榮之極,出現印刷術,所以邵雍評價宋的物質文明爲非宋不存對宋版書保存中華遠古超人文化加以贊頌,人世間宋版書也珍貴之極,價格高昂。

若以宇宙的本質道論:宇宙之大,在《說文大部》中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大、一:天也大;善也;正也;陽也;用人形來象征宇宙之大,最好地說明了人與宇宙的關系尤其是在微型宇宙:地球上的地位。人在《說文人部》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即《陰符經》内說:天性,人也。人的生命生在宇宙内部與宇宙性格一緻。

《陰符經》中四種殺機的根據就是太極圖之園規定的反者,道之動其實質就是《退化論》沒有退化,就沒有衰老,就沒有死亡,萬物将永存,宇宙将無滅。事實上迄今爲止,無論大、小宇宙都有成、住、壞、滅,和人有生老病死一樣。

《陰符經》中《三盜論》對地球的退化有具體的分析:

天地,萬物之盜:

這是儒家達不到的深度,不可能理解。而且對天地稱之爲盜,儒者更深爲怪異,其實就是《道原經》中所說:

載根之徒皆取生,道弗爲少;皆返焉,道弗爲多。

萬物都從宇宙中取得生命,宇宙之道并不減少,萬物死亡,物質不滅又返回宇宙,宇宙之道也不會增多。

所以《陰符經》中有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中華文化中獨特的認識論就是從提升自己身心的品質從人體即宇宙的原理中認識生命的規律,包括層層大、小宇宙,都有新陳代謝,隻生不殺,或隻殺不生,生命和宇宙都将失去平衡。所以新陳代謝是宇宙的法則,是萬物與宇宙本身的反複循環。也就是老子所說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爲刍狗(刍狗,草紮的狗,作爲祭天地的祭物)這是天地,萬物之盜的内涵。

萬物,人之盜;

這句最爲深刻,黃帝醫經《素問三部九候論》: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說文三部》三:天地之道;三者,天地之數也;三元之功,同立于無,上下貫焉,是爲三才

《易經度》:天有陰陽,地有柔剛,人有仁義,是謂三才

《纂要》:天地曰:兩儀,以人叁之曰:三才

《禮記禮運》人者,天地之心也

都是指人與宇宙本來一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盛唐爲太極園中的中間站,成熟的唐詩所展現的風華絕代的物質世界,都生動地反映在詩人的性靈之中,都是爲人而存在的。

物在天、地、人之外,中國人常說的身外之物與人不能等同。物字從牛,從勿《說文牛部》牛,大牲也大畜也。》古代的敬神祭物。《說文 勿部》勿,旗也。以獸爲旗幟,這正好是唯物論的本質。唯物論的出現,是物質充滿人的視野之時代,隻見身外之物,已遺失了與宇宙相通的人性:自己。

人類的藝術史也反映了這個物化的過程:

莎士比亞的37個個劇本反映了物:商品,貨币對人性的排擠,銷蝕。在《馬克白斯》、(注 1),《王子複仇記》中統治者的人性變異,《威尼斯商人》中,高利貸的出現,《雅典的泰門》中對貨币萬能魔力的經典台詞,無不淋漓盡緻地表現了萬物,人之盜的原理,盜取的是人性。

在列夫托爾斯泰(注2 )的戰争與和平中發西利公爵一家,是歐洲文明時代,俄國貴族被物侵蝕而人性漸消的典型,而但丁(注3)的《神曲》反映的是歐洲文化階段的形而上的意識形态,物在其中沒有地位;歌德的《浮士德》(注 4)寫了60年,就是因爲它要反映的是人性向物過渡的整個時代,魔鬼與天帝第一次打賭,反映的是過去:天帝堅信人類精神力量不會在物化中迷失;浮士德與魔鬼的第二次打賭,反映的是人類開始物化,隻要生前盡情恣意的物質世界,死後靈魂就交給魔鬼,已不在乎,正是現代人類人生觀,玩世不恭,隻有錢是實在的;美國史詩《飄》(注 5)中,白瑞德的出現,巴爾紮克(注6)《人間喜劇》中《高老頭》的下場,《歐也妮 葛朗台》中老葛朗台,緊抱着一桌金币而死亡的不甘心與遺憾,都一步步地表現了萬物,人之盜的過程。

《陰符經》中天人合發那是因爲陰符中三盜既宜即宇宙與萬物的循環,人與萬物的循環,宇宙與人的循環的适度,已經被破壞,三才既安即天,地,人三者的和諧已不存在,清場正反映了中國大陸水不能喝,空氣不能吸的生存危機,而有毒商品外銷隻是一個信号,自然地理無國界,《陰符經》中《人,萬物之盜》正指出,人類的極端物化,無窮盡的掠奪資源:已把地球毀壞到生态滅絕的境地。現在大陸中國人,譏爲腐朽的中華文化,卻在中華大地,在三才三盜的人與自然的大循環中,取之于地球,又返還于地球,五千年來沒留一點一絲垃圾,而現在已被毀壞成垃圾世界,連人也漸成垃圾。

《陰符經》之最後說到宇宙與萬物由生到滅,向反面轉化的原因:

陰陽相勝(由陽盛轉化爲陰盛)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還是歸結到中華老祖先伏羲氏留下的太極圖之内偶外園的圖畫思維。

注:

1。莎士比亞,英國大戲劇家(1564-1616)

2。列夫托爾斯泰,俄國大文豪( 1828-1910)

3。但丁:意大利詩人,《神曲》作者

4。歌德:德國大作家(1794-1910)

5。《飄》:美國女作家瑪格利特米切爾( 1900-1948)所著之小說,改編電影,名《亂世佳人》

6。巴爾紮克:法國大作家

注:本文有節選。


今鍾 2010-07-15 08:32:48

[新一篇] 從唐太宗的一生看神意

[舊一篇] 如何長生不老?《全唐詩》中呂洞賓給出竅門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