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 簡體 傳統 |
蔣介石與蔣經國。
2012年12月8日新華網首頁「讀書欄目」有一篇文章的題目很招眼《蔣經國在蘇聯:靠乞討吃地溝油改善生活》。為什么蔣經國會落到這個地步呢?
1925年11月底的一個傍晚,蔣經國和一群中國熱血青年抵達莫斯科。上岸不久他發現自己已經成了人質。蘇聯當局數度駁回了蔣經國請求回國的申請,斯大林采納了王明的意見,認為「讓蔣經國回國,他一定會成為蔣介石的得力助手,所以我們要把他留在蘇聯」。
1931年秋天,蘇聯當局把蔣經國從中山大學(當時改名列寧大學)中國學生訪問團的助理團長的職位上,調派他離開莫斯科,被送到莫斯科近郊的謝可夫村,被調職的原因,是他在列寧大學的一次會議上,公開抨擊共產國際中共代表王明。在謝可夫村,沒有床睡,沒有飯吃,讓他自生自滅。但是天無絕人之路,蔣經國遇到了莎烏婭老太太,收容他到家里住,給他面包、紅糖。
在俄國12年,他做過苦工,從做粗工開始,做翻砂工,用鐵錘把鐵板錘平。蔣經國在謝可夫農村耕過田,還做過衛生管理員,專門負責掃廁所。斯大林把他充軍到西伯利亞那個最苦的地方,在烏拉爾地方做礦工,工作強度大,但是卻吃不到足夠的面包,如果工作沒有做好,還會挨皮鞭。
蔣經國在俄國身無分文,還討過飯。有一回,蔣經國發覺一家餐館后面的水溝里,漂著一層油水,他餓得頭暈,想辦法把這水溝里的油水刮起來,用一只罐子裝好,再找東西來燒,就吃煮熱的地溝油填肚子。天下大雪,夜里冷得不得了,蔣經國找到一個大垃圾桶,在桶子中間挖個洞,他委身蹲縮在桶里,度過寒夜漫漫。
一次,蔣經國在半路上病倒了,多虧遇到另一個要飯的孩子「小彼得」,把每天討來的飯,比較好的東西給他吃,才沒餓死。后來,小彼得為搶救公共財產三進火海,最終沒有再出來。
蔣經國、方良和兒子蔣孝文、
女兒蔣孝章。
1932年,蔣經國被派往西伯利亞當技術工人,在那里認識了剛從技術學校畢業出來的蘇聯姑娘費娜,蔣經國后來感慨的說,除了費娜,當時沒有人給他一點好臉子。1935年倆人結婚。費娜后來的中文名字叫方良,他們在蘇聯生了兩個孩子,兒子蔣孝文,女兒蔣孝章。
1936年中共被國民黨打的落花流水,眼看要完蛋。1936年底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楊虎城的妻子就是中共黨員。蘇聯以放蔣經國回國為條件,來換取蔣介石不再剿共,并與中共重新合作,蔣介石被迫答應。1937年3月,蔣經國攜妻子兒女離開莫斯科。一回到中國,蔣經國就寫下他在蘇俄12年的痛苦經歷,決心與共產黨徹底絕裂。
在國共內戰期間,蔣經國奉命到上海任經濟督導員,專門打擊貪官污吏。在上海設立「人民服務站」,讓老百姓告密。蔣經國大義凜然,對奸商高官毫不留情,把上海警備司令部的科長、稽查隊長和不少奸商處以死刑;將近70名百萬富商,包括杜月笙的兒子,被以貪污罪判處徒刑,甚至連孔祥熙的兒子也被蔣經國逮捕起來。
1942年,蔣經國在江西省崇義縣當地方保安專員和縣長,是一位受人稱道、不擺架子的實干家。在那里他寫過一篇文章《永遠不要掛起白旗》,其中提到那位照顧他10個月的俄國老婆婆莎烏婭和患難之交小彼得。
新華網鏈接方式都與世界不接軌!
新華網的那篇《蔣經國在蘇聯:靠乞討吃地溝油改善生活》的文章說「后來,小彼得死了,蔣經國還寫過一篇文章《永遠不要掛起白旗》,來紀念這位患難之交。」「永遠不要掛起白旗」這幾個字還做成個鏈接。最初以為是鏈接蔣經國原文,結果鼠標一點,里面出現五篇鏈接文章,與蔣經國和小彼得都毫無關系,其中一篇居然是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文章《不要希望每個人都寫出經典》!
由于好奇紀念小彼得與「永遠不要掛起白旗」之間到底有什么關系,于是上網搜尋,一番折騰后還真找出來了,是蔣經國寫的原文。蔣經國是從善良俄國老婆婆莎烏婭和救命恩人小彼得的逝去談到一個人應該如何活著。他寫道:「一個人可以做無名英雄,但是,絕對不要渺視自己看輕自己,不要把自己變成寄生蟲,活一下就毀滅了。我們要做人,我們要做中國人,我們要做有血氣有骨干的人!死并不算什么稀奇,不過我們一生永遠不要掛起白旗來,向任何敵人投降!要拿出最大的力量舉起斗爭的旗幟,勇敢地走向前去!我們要成功!要光榮!我們在自己將死的最后一秒鐘,還應當作最后的一次笑,譏笑敵人的無用,歡笑我們的勝利!」
難怪新華網沒有鏈接蔣經國原文,而把中共文學界的官方代表莫言給塞了進去。蔣經國鼓勵人們要與共產黨對抗到底,而中共要求百姓莫言!△
陳東 2013-07-05 13:31:20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