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評傳》第五部分:內斗內行比舊軍閥更黷武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第五部分:內斗內行比舊軍閥更黷武 1

    有名無實的統一之后,蔣介石雖高高在上,控制唯一合法的中央政府——南京政府,但事實上不過是占領東南幾省的一個諸侯。他環顧當時的中國,自南至北,除他之外,還有五個權力中心:廣州的李濟深、武漢的李宗仁、開封的馮玉祥、北平的閻錫山以及沈陽的張學良。這種國民黨內群雄割據的局面,多少由蔣一手助成。他為了建立個人的軍事勢力,不惜一再打擊黨的威信,甚至否認武漢黨中央而別立南京中央,開了國民黨內軍頭主義的先河。他又為了早日完成北伐,不惜容納軍閥余孽,并與各派軍頭妥協,允諾地盤以及其他政治與經濟利益,最后造成以國民黨新軍閥取代北洋舊軍閥的后果。   
    更糟糕的是,北伐完成,若論戰功,蔣介石的第一集團軍無論如何擺法,必然在四個集團軍中“憾”陪末座。號稱第一,實居第四,若論功行賞,欲以第一集團軍通吃其他各軍,必難以服眾。“功”之外,蔣之“德”更不堪聞問,即連始終幫蔣抬轎子的丑角吳稚暉,私底下也說:“蔣先生是個流氓底子出身,今已黃袍加身,一躍而為國府主席,自然目空一切。”(《李宗仁回憶錄》,頁三九四至三九五)“黃袍加身”是宋太祖趙匡胤的故事,明末清初大儒王船山于《宋論》中暢言,宋太祖取天下自知無德、無功,乃重一“懼”字,即懂得謹慎小心的道理,逐步杯酒釋兵權,重文偃武,使天下晏然。蔣介石若有慎懼之心,自應面對現實,認可中央與地方均權分治,在聯省自治的基礎上,更上層樓,以便避免戰禍,和平建設,逐步完成真正的全國統一。然而他既無德無功亦不懼,才會“目空一切”,悍然欲以武力征服所有的異己,以遂其迫不及待的中央集權心愿,結果弄得全國騷然,黨爭無已,兵戈不休,最后釀成中原大戰。此役為時之久、殺戮之慘、破壞之厲、百姓之苦,皆為北洋軍閥時代所未曾見,   
    蔣于動武之前,早已有一連串的動作。他于一九二八年六月九日,眼見北伐即將告成,突然宣布辭去黨政軍各職,其動機不外有二,其一于此緊要關頭,撒手不干,必獲各方呼吁挽留,以增身價;其二欲“以身作則”,誘各軍頭效法,如在辭職電文中所謂“此后軍權統歸政府”云云,以便戰后削藩。但這場戲演下來,只遂其一。果然自中央到地方欲請蔣留職的電文交馳,蔣然后于六月十七日打消辭意,要負責到底。三日之后即部署改直隸為河北,北京為北平,并任命新人事,以削閻錫山之權,逼使閻于六月二十七日辭去京津衛戍司令一職。   
    李宗仁在其回憶錄中透霹一則自稱“驚人的消息”,謂蔣在北伐剛完成時,已經企圖用武力消滅異己。這則驚人消息,是他于一九二八年七月底在李濟深家里聽到的!   
    李濟深當時住在南京鼓樓附近一座小洋房里,蓋因曾兼黃埔軍校副校長職,故家中常有黃埔學生出入。某次,有一位粵籍黃埔生去找他,并告訴了他一項特別消息。略謂:   
    蔣校長此次(十七年七月杪)自平返京道上,曾在蚌埠稍事逗留,并召集駐津浦沿線的第一集團軍中黃埔軍校出身上尉以上軍官訓話,訓話時,發給每人一小方白紙,并詢問大家,北伐完成后,軍閥是否已經打倒?認為已經打倒的,在紙上寫“打倒了”三字,若認為尚未打倒,則寫“未打倒”三字。各軍官不知校長的用意,為仰承其意旨起見,概按照事實,做正面的答復。蔣看后大不以為然,遂再度訓話說,你們認為軍閥已打倒了,其實不然,舊的軍閥固然是打倒了,但是新的軍閥卻又產生了。我們要完成國民革命,非將新軍閥一齊打倒不可。蔣氏最后更強調說,只有連新軍閥一齊打倒,你們才有出路,你們現在當連長的人,將來至少要當團長云云。(頁三九—)   
    李濟深是國民黨老軍頭,北伐初期第四軍軍長,留守廣州,并兼黃埔軍校副校長。有軍校出身軍官將此事相告,不足為奇,何況寫紙條的軍官必不在少數,人證很多,絕不可能是流言傳說。然則蔣視馮、閻、二李為新軍閥,已呼之欲出。如果國民革命軍的第二、三、四集團軍皆為新軍閥,則第一集團軍豈能例外?蔣無意之間認同了毛澤東所謂“國民黨新軍閥蔣桂馮閻四派”(見《毛澤東選集》合訂本,頁四十七)的說法!   
    動武需要準備,一口難吸西江之水,故蔣同時采取別種步驟。他于宣告北伐完成之際,立即強調軍政時期已經結束,將進入訓政時期。訓政由黨,他顯然想用黨來收軍權,然后可由他所控制的黨來控制一切。基于此一考量,他處心積慮地要建立與國民黨始祖孫中山的親密關系,造成他才是嫡傳與承繼革命法統的印象,想要挾“死中山”以令諸侯。在這一方面最具戲劇性的表演,莫過于邀集了連他本人在內的四大集團軍總司令,以及麾下蕓蕓將星,于七月六日到北平碧云寺舉行祭奠孫中山靈柩的大典。典禮于八時二十分開始,蔣主祭,馮、閻、李等襄祭,蔣讀祭文曰:   
   


第五部分:內斗內行比舊軍閥更黷武 2

    維中華民國十七年七月六日,國民革命軍既奠北平,弟子蔣中正謹詣香山碧云寺,致祭我總理孫先生之靈曰:溯自我總理之溘逝,于今已三年余矣,中正昔待總理,親承提命之殷殷,寄以非常之任,教誨拳拳,所以期望于中正者,原在造成革命之武力,鏟除革命之障礙,以早脫人民于水火……   
    此時蔣與宋美齡結婚將近一年,與孫中山已有連襟之誼,不稱姻弟,而降格稱弟子,實欲著重革命的師承關系,耳提面命之親密關系,寄以非常之任的特殊關系,而此革命之武力即由其遵孫命而建成。他以主祭者身份,祭告北伐勝利,統一大業完成,更有不辱使命、居功不疑的神態。名為祭告,實在是做給睽睽眾目看的。所以他更于開棺瞻仰遺容之際,竟當眾扶棺號哭,情同孝子。然而從相陪的目擊者如馮玉祥、李宗仁的回憶看,他們并不吃那一套(見馮玉祥《我所認識的蔣介石》,頁十六;《李宗仁回憶錄》,頁五六九),不過是在看演戲罷了。祭靈哭棺后不到三個月,蔣即議定迎櫬南下,積極準備,大肆鋪張,并定一九二九年三月十二日為奉安日期,飭令平漢鐵路局趕造靈車,向美國訂購奉安汽車,訓練杠夫百余名。尋因趕工不及,推遲奉安日期至六月一日。蔣介石親自担任奉安委員會主任委員,經由國民政府下令自五月二十六移靈之日起,全國一律下半旗七天,人民臂纏黑紗七天,并停止一切娛樂、慶典。靈車先自碧云寺移下至北平東站,掛列車十五輛,直抵浦口,由蔣介石領導迎櫬,中央大員一律藍袍、黑褂、白帽、黑履、黑襪,肅立行禮。禮畢,移靈至威勝軍艦,渡江上岸,自蔣以次,依序執紼,隨靈車到中央黨部禮堂,舉行停靈禮,仍由蔣主祭,獻花上香。然后蔣以下中央委員、特任官六十六人,三人一班,每夕輪流守靈,直至六月一日奉安之期為止。是日靈車啟行徑往紫金山,杠夫人一百零八名,由蔣介石、孔祥熙引導拾級而上,扶櫬入祭堂,舉行奉安典禮,再由蔣主祭,獻花圈,宣讀誄文,行禮如儀。禮成,移櫬入墓門,鳴炮一百零一響,蔣等依次進墓門瞻仰,最后集合眾人行三鞠躬禮,奏哀樂而禮成。(參閱《奉安實錄》)   
    如此鋪張繁費,還要全國人民戴孝,封建帝王色彩已十分濃厚,較之一九O八年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的出殯大典,有過之而無不及,真是對一個革命家的大諷刺,另一個革命家章太炎實在看不過去,做了一副極為挖苦的奉安挽聯:   
    舉國盡蘇聯,赤化不如陳獨秀;   
    滿朝皆義子,碧云應繼魏忠賢。   
    章氏早以孫中山的聯俄容共為赤化,但孫之赤化卻不如中共陳獨秀的正宗;新成立的南京政府,自蔣介石以下,人人奉孫中山為國父,豈非“滿朝皆義子”,真可直追明朝權宦魏忠賢了,而魏之墓在香山東麓的碧云寺之后,正是孫死后停靈柩之處,可謂巧合。奉安大典無疑是按照蔣介石的意思辦事,死去的革命家讓他做此“封建”安排,無可奈何。他做這樣安排,感恩圖報其次,想回收政治資本的投資,才是真的。   
    蔣介石于香山扶柩哭靈之后,就動腦筋如何整肅異己,當時他幕下已增添了不少北洋政客策士,不時獻計討好,其中有楊永泰,字暢卿,廣東茂名人,歐戰爆發后與黃興、陳獨秀等組織“歐事研究會”,戰后改名“政學會”,世稱政學系,后回任北京國會議員,事段祺瑞,北伐后投靠蔣,任參議,促效永貞朝士獻策唐順宗,削藩權歸朝廷故事,建議將地方軍頭請到中央做官,達到“離窩毀巢”的效果,推行全軍整編,以消化地方武力。蔣遂于一九二八年八月八日借在南京召開國民黨二屆五中全會之便,拋出“軍事整理案”,以冀同化異己部隊,聲稱應自“軍政時期”邁向“訓政時期”,以黨治國,并據此提議撤銷各地政治分會。但是政治分會之設立,緣由蔣于二屆四中全會上主動提出,并有案保留至三大召開時再做決定。蔣之猴急,自難以自圓其說,于是借二屆五中撤銷政治分會的企圖,只好落空。“軍事整理案”雖然列入議程,前途未卜。蔣之中央與地方角力,頓成僵持之局。此時適胡漢民回國,亦倡言黨權,主張取消政治分會,其動機或與蔣有異,然近程目標一致,令蔣頗有如虎添翼之喜。國民黨中執會常務會議乃于十月三日通過“訓政綱領”以及“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并于十月八日產生新的南京政府。蔣介石出任國府主席,譚延任行政院長,胡漢民任立法院長。馮玉祥以行政院副院長兼軍政部長,李濟深任參謀總長,閻錫山任內務部長,李宗仁任軍事參議院院長。各政治分會主席一網打盡,盡成中央大員,表面上呈現空前團結。蔣遂于十月十日國慶日率領五院院長在南京宣誓就職,敦促未進京人員盡速上任,欲彼離窩爾后毀其巢,然離窩其難也。   
    蔣出任主席后,第一件要事就是委任軍事訓練總監何應欽,積極籌劃“全國編遣會議”的召開,亦即是“軍事整理案”之實施。統一之后,軍隊需要編遣,無人置疑,亦得人心,但如何編遣卻矛盾叢生。我們覺得蔣要開此會議,原無解決問題的誠意,因無論按馮玉祥存精良的建議,或按閻錫山平均分配的建議,皆非其所愿。他真正想要的是一家通吃,只是不便明言而已。是以開會僅僅是臺面上的活動,臺面下則另有動作。   
   


第五部分:內斗內行比舊軍閥更黷武 3

    全國編遣會議于一九二九年的頭一天舉行開幕典禮,各集團軍總司令與總指揮等六十余人,一起與會參議。蔣介石在會上做了“關于國軍編遣委員會之希望”的專題報告,他希望四個集團軍,效法明治維新時代的長州、薩摩、土佐、肥前四雄藩,于大功告成之后,“深明大義,毅然決然奉還大政,歸命中央”,以及“化除藩兵,改編國軍”,統一與集中之后,才能建設現代化國家云云,其意圖已甚鮮明。他一心一意要別人“明大義”歸還大政,卻忘了自己只不過是雄藩之一,自己不率先功成不居,奉還大政,如何教人仿效?反而以明治天皇自居,豈不讓其他三雄藩竊笑?然而蔣到底成竹在胸,故討論時讓各藩爭吵,而以仲裁自居,編定《國軍編遣委員會進行程序大綱》,以收軍權于中央,如取消集團軍司令部,聽候點編等等。但閻、馮等并不滿意,主張先休整爾后編遣。結果開了二十六天的會,并無定案,反而激化矛盾,也許正是蔣所預期的。   
    一如借編遣會議想獨攬軍權,蔣擬操縱國民黨第三次全國大會以獨攬黨權。他在胡漢民的支持下,決心蠻干。只因國民黨改組派分子反對蠻干,他竟以流氓手法大打出手,攻擊改組派會場,磚石亂飛,搶奪文件,使許多人受傷,造成“三一四事件”。事后蔣干脆包辦大會,其他三集團軍總司令均不出席,李濟深則被騙到南京后遭扣留,成為蔣、胡清一色的國民黨三大,決議十分右傾,同時表達了蔣介石集中黨權與軍權的決心,并預示將不擇任何手段,達到目的。國民黨內部的決裂已不可避免,文爭武斗接踵而至,以至于演成大規模的戰爭。   
    蔣介石想當明治天皇,必須各個擊破,若其他三個集團軍聯手反擊,則必敗無疑。所以他暫時敷衍北方的閻、馮,首先向桂系第四集團軍開刀,馮玉祥于一月中旬即對此表示憂慮,有謂:“此次北伐成功,乃各集團同心協力之結果,一集團不應企圖消滅第四集團也。”(《馮玉祥日記》第二冊,頁五六四)蔣介石號稱討逆,指控桂系違抗中央,其實是中央有計劃的削藩行動,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李宗仁自統一廣西,促成北伐,率八桂子弟兵北進武漢,東下京滬,戰功輝煌,造成聲勢浩大的桂系勢力,及擊敗唐生智,更兼有兩湖,兵力益增,至第二次北伐時,形成龐大的第四集團軍。白崇禧以前敵總指揮,自武漢長驅京津,分享完成北伐之功。功既足以震主,而李、白雖以蔣為上司,并不事事遷就,羽毛既豐之后,更以方面自任,猶若雄藩。但是蔣自始至終視李、白等為異己,即于共患難時,亦處處防備,桂系與嫡系早已親疏有別。蔣于第一次下野時更散布桂系逼宮之說,載諸報端,以淆視聽,可謂自制矛盾。 (參閱黃紹《新桂系的崛起》,《晨報》一九二七年八月二十四日、八月十七日報道;《李宗仁回憶錄》,頁四七七)到北伐完成之時,桂系軍力已自廣西、兩湖,延展至平津,一字擺開,南北呼應,而李、白于編遣一事,亦洞察蔣氏心機,并不積極。就蔣氏而言,北伐功成,若不及時兔死狗烹,必至坐大而成心腹之患。再從各個擊破的觀點看,因近及遠,桂系也必然是首當其沖。   
    古今中外出師必須有名,激而成變,變則有名。桂系勢力范圍內的湖南省主席魯滌平,為譚延舊部,蔣介石因譚之關系,里通魯氏,且經由江西私運大批槍械援魯抗桂,引起桂系將領的疑懼,導致一九二九年二月十九日驅魯的“湘案”。李宗仁時在南京,自稱事前并不知情,頗恨第四集團軍在漢將領夏威、陶鈞、胡宗鐸的輕舉妄動,中了蔣之圈套。(見《李宗仁回憶錄》,頁三九六至三九七)蔣介石果然抓住機會不放,于二月二十七日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名義,免去夏、陶、胡三人武漢政治分會委員之職。然此一處分尚是前奏,又于三月七日電告李宗仁,以維持中央威信為名,調動軍隊,進逼鄂東(參閱《國聞周報》第六卷第十一期),意在動武。但蔣介石不僅僅要懲罚武漢,醉翁之意在于乘此機會,徹底瓦解桂系勢力。他為了搞垮白崇禧在平津的實力,不惜以大把鈔票支援宿敵唐生智,令其北上活動白屬唐部,迫白倉皇南逃,并于三月二十一日任命唐為第五路軍總指揮。同時蔣誘李濟深離粵,李雖系廣東重鎮,然身為桂人,與李宗仁交好,為蔣所忌。李濟深至上海后,見到自京來滬的李宗仁,對赴京原有顧慮,但經國民黨大老吳稚暉、張靜江、李石曾等一再勸說,并以蔣介石人格担保為辭,而吳、李又是兒女親家。李濟深終于前往南京,并勸告蔣化干戈為玉帛,蔣佯表同意,李信以為真,電告桂方蔣之態度,并請節制,豈料蔣私下并未停止進兵,李濟深于三月十六日得報后,知蔣無信義,即電李宗仁促“調軍討伐,以伸正義”(見《國聞周報》第六卷第十二期),但為蔣方截獲,遂于三月二十一日囚李于湯山。蔣介石不僅欺騙敵人,也玩弄吳稚暉等大老于股掌之間,手段雖然陰鷙,然于同一天內逐白囚李,獲致除去桂系南北兩翼之目的。   
   


第五部分:內斗內行比舊軍閥更黷武 4

    雙翼既除,蔣介石于三月二十六日正式下達討伐令,并親自督師于九江,以進窺武漢。武漢為第四集團軍總部所在,雖桂方巨頭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俱不在軍中,群龍無首,然在夏、陶、胡三將統率之下,擁兵十萬,實力非同小可,然而蔣軍竟能不血刃而取武漢,并非蔣介石“天縱英明”,而是事前已經收買分化,利用桂系將領俞作柏、李明瑞等不滿情緒,以高官厚祿收買,并派特務鄭介民至武漢大肆活動,內部已經分化。正當夏威出師之際,又突患白喉,恰將指揮權交給李明瑞,立即倒戈回師,打亂了陣勢,不旋踵而潰敗。蔣介石仍不罷手,于四月二十五日自武漢轉往長沙,部署直搗廣西老巢的作戰計劃。(見《順天時報》一九二九年四月二十六日報道,另參閱四月十七日報道)李宗仁等自香港經越南,兼程返桂,被迫做孤注一擲,于五月五日組“護黨救國軍”,通電討蔣(參閱《中國現代政治史料匯編》第二輯第七冊),為扭轉頹勢,自東襲取廣州。桂軍與親蔣粵軍陳濟棠等于五月十九、二十兩日,激戰于蘆苞、赤坭、白坭一帶,由于蔣命何鍵率軍自湘入桂,桂軍因眾寡不敵而敗北。湘粵聯軍遂于六月二日攻占梧州,二十七日桂系叛將俞作柏、李明瑞進駐南寧,蔣發表俞為廣西省主席。李、白、黃三巨頭建立的桂系實力及其第四集團軍,至此瓦解。桂系雖未就此煙消云散,但黃金時代已一去不返。蔣介石縱橫捭闔得逞,十分得意,但李宗仁是不服氣的,在《回憶錄》中說:“蔣先生在中國戰場縱橫數十年,他所憑借的武器,不外金錢收買和分化離間的伎倆,若從純軍事觀點立論,則蔣先生實在既不能將將,也不能將兵。”并非酸葡萄的話,征諸歷史,蔣之軍事伎倆的確不出“金錢收買”和“分化離間”的范圍。于伐桂一役,尚是牛刀小試,接著他又施之于閻、馮,作為黷武的利器。

 


李敖 汪榮祖 2013-08-19 14:57:54

[新一篇] 《蔣介石評傳》第五部分:內斗內行有名無實的統一

[舊一篇] 《蔣介石評傳》第五部分:內斗內行中原大戰誰之過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