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晚明變革與中國近代化 >>> | 簡體 傳統 |
利瑪竇
明清之際,西洋傳教士來華及西學東漸,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方面。基督教各派在唐、元時代曾先后傳播于中國,但元朝滅亡后一度沉寂。明代中葉以后,由于地理大發現的進展,東西新航路暢通無阻,天主教修會———耶穌會便派遣大批傳教士來華,形成西學東漸的一次高潮。當時,來華傳教的西方教士有數百人之多,其中對后世影響較大者的沙勿略、羅明堅、利瑪竇、龍華民、羅如望、龐迪我、熊三拔、艾儒略、鄧玉函、湯若望、羅雅各等。雖然當時天主教在世界其他地方都有了很大發展,但明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要進入中國,需要克服重重障礙。
沙勿略:歷盡艱辛,未能如愿
天主教在中國傳播的先驅之一是西班牙人方濟各·沙勿略(Francis Xavier1506—1552年)。1540年,沙勿略成為耶穌會的首批傳教士,奉教廷之命前往東方的印度、日本等地傳教。1541年,他從里斯本出發來到印度,隨后到達日本。在那里,他的傳教活動獲得了極大成功。他發現,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很深,于是決心盡早訪問中國。
當時,外國傳教士要進入中國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除了官方正式派遣的使節外,中國禁止一切外國人進入。沙勿略打算返回印度,組織一個赴中國使團———只要能獲準進入中國,參見皇帝,就可以在中國傳教了。在商人朋友的幫助下,他很快組織了一個赴中國的使團。1552年4月,他離開印度果阿。但事情遠沒有預期的那么順利,抵達馬六甲時,使團被扣留下來,沙勿略的計劃失敗了。
失敗反而更堅定了沙勿略進入中國的決心,他把距離中國海岸很近的上川島作為基地,開始探索新的入境方法。島上的商人們告訴他,通往內地的每條道路都被警衛封鎖和防守著,外國人要登陸是不可能的。沙勿略表示,要不惜一切代價偷渡。后來,他說服一個商人偷偷送自己在中國海岸登陸。商人計劃讓沙勿略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偷渡,還答應在登陸后讓他藏在自己家里。但是,因為商人的反悔,沙勿略的計劃再次破產。1552年12月,沙勿略不幸染上瘧疾,由于缺乏醫藥,不久便去世了,年僅46歲。他后來被安葬在印度,1662年被教會列為圣徒,他的墓地也成為朝拜的圣地。
沙勿略未能進入中國傳教,但他的努力激勵著他的同道,直至撞開中國的大門。在葡萄牙人搶占澳門之后,耶穌會士開始以此為據點,設法向中國內地滲透。
羅明堅:疏通官府,首次入華
1582年,意大利那不勒斯人羅明堅(Michele Ruggieri1543—1607年)得到兩廣總督陳瑞的批準,第一個進入中國內地,在廣東肇慶天寧寺居住,正式開始傳教。
羅明堅于1579年7月就到達了澳門,在進入中國內地之前的3年里,他一直在學習中國語言。為了進入中國內地傳教,羅明堅決定跟隨葡萄牙商人一起,疏通中國的一些官員,以獲得居留的權利。1580年(明萬歷八年),住在澳門的葡萄牙人擅自選舉首席法官,并在當地實施葡萄牙法律。1582年新任兩廣總督陳瑞奉命前往查辦此事。澳門葡方派出與中國官員關
系密切的司法官本涅拉和羅明堅為代表去與總督周旋。他們對陳瑞大加吹捧,又把隨身帶去的一批天鵝絨、水晶鏡等價值超過1000金幣的厚禮送給陳瑞。陳瑞不再譴責澳門葡方的違法行徑,并允許他們在澳門繼續居留。
有了這一次的經驗,羅明堅又給陳瑞送去鐘表和幾只三角形的玻璃鏡。這對中國人來說可是新鮮玩意兒,陳瑞隨即分派給羅明堅他們一座寬敞的住所———天寧寺,還經常送去食物和用品。傳教士們在遭受了來自各方面的反對和打擊后,終于開始著手建立在中國內地的第一個傳教根據地。
中國第一個公開信仰天主教的人來自最底層。羅明堅找到一個得了不治之癥、被家人拋棄在路邊的人,告訴他說,治療肉體疾病已無希望,但仍有辦法照顧他的靈魂,引他得到解脫和極樂。這個病人很樂于接受這種教義。于是,羅明堅把他帶回家,叫中國仆人替他搭了一間干凈的小茅屋,一邊照看他,一邊把天主教的基本教義教給他,他成為中國內陸第一個接受洗禮的人。盡管幾天之后,這個人便死了,但傳教士們認為這是他們偉大事業的良好開端。
羅明堅還在澳門的時候,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被耶穌會派到澳門,跟羅明堅學習中文,協助他共同打開中國的傳教局面。
利瑪竇:儒服漢語,學術傳教
利瑪竇(Matteo Ricci1522—1610年)于1577年(明萬歷五年)報名參加耶穌會前往印度的傳教團。他有著豐富的神學、哲學、歷史和自然科學知識,在葡萄牙候船期間,又進入耶穌會訓練東方傳教團的中心進行了短暫學習。1582年(明萬歷十年)4月,利瑪竇從印度果阿出發,四個月后到達澳門。
1583年(明萬歷十一年),羅明堅和利瑪竇來到廣東肇慶,并很快與肇慶知府王泮搞好了關系,被批準擇地居住和修建教堂。教堂建成后,總督和知府先后張貼告示,禁止任何人在此擾亂。肇慶府的其他官員也爭相與兩位神父交往。但當地士紳百姓與他們存在隔閡,稱他們為“番僧”,不時發生矛盾沖突,有人甚至往他們的房屋上扔石頭。
為緩解當地百姓的敵對情緒,利瑪竇等穿起中國式的大褂長袍,決定暫時不談宗教,并出重金聘請當地有名望的學者介紹中國情況,講解經書,以便與中國知識分子有更多的共同語言。他們
又用西方科學技術、新奇的西洋方物等吸引中國人,博取當地民眾的好感。他們積極學習中國文化,將天主教義融合進中國的古代經籍之中,從《中庸》、《詩經》、《周易》、《尚書》等書中摘取有關“天”和“帝”的條目,比作西方天主教義中的天主。
為吸引中國人目光,利瑪竇還公開展覽西方先進的機械制造產品和科技成果,如鐘表、三棱鏡、圣母像、地圖等。為迎合中國人“中國是中央帝國”的觀念,利瑪竇還改變了世界地圖在西方的原始面貌,使中國剛好位于地圖中央。這些引起了中國人的濃厚興趣,利瑪竇的住宅門庭若市。他利用在國內所學的知識,致力于制造天球儀、地球儀,成為西方先進自然科學知識的傳播者。
此后,利瑪竇又在南昌、南京傳教游歷十多年,他的漢語越來越純熟,中國的民俗也越來越深刻地影響了他,他結交了許多中國朋友。但在大多數人眼里,他仍然只是一個西洋雜貨郎。利瑪竇聽從了中國朋友的忠告,換上儒裝,一邊學習翻譯中國的四書五經,一邊接近中國的士大夫階層,如徐光啟等人。他頌揚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糅合中西方兩種哲學觀念,并用先進的科技產品敲開了貴族、官員們的大門。
利瑪竇更關心的是教會在整個中國的發展。1600年(明萬歷二十八年),利瑪竇帶領部分隨行人員再次向北京進發,終于在1601年1月24日抵達北京。
萬歷皇帝對利瑪竇的禮物非常感興趣,特地在皇宮內為自鳴鐘蓋了一座鐘樓。萬歷皇帝第一次看見那座高大的自鳴鐘時,鐘還沒有調好,于是他命令立刻召見神父們。其實,他不僅對傳教士們進貢的禮物有興趣,也想看看這些送禮的外國人。但最后他并沒有親自接見傳教士們,而是派了兩個畫師去給利瑪竇畫了像。傳教士們被允許在北京長期居住,明政府每隔四個月給他們發一次津貼。
由于在首都定居的影響,傳教團的地位在短短幾年之內就變得十分穩定,天主教的信仰在各地滋長起來,中國成為利瑪竇神父主持下的獨立傳教區。1610年(明萬歷三十八年)3月,利瑪竇因病在北京去世,萬歷皇帝為他在阜城門外撥了一塊墓地。
利瑪竇的譯著有《坤輿萬國全圖》、《天學實義》和《幾何原本》等。那時候,沒有一個西方人在中國的影響比得上利瑪竇,他被尊稱為“利西泰”。
來源:環球時報
劉靜 2010-07-18 14:07:37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