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錄》 十六國第一名將慕容恪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
十六國第一名將慕容恪(1)
------------
 
  (上)
  借著八王之亂的契機,一個叫做鮮卑的古老民族逐漸強大起來,成為中國北方新興的霸主,三百年以后,甚至可以理解為鮮卑統一了中國。 
  傳說鮮卑人的祖先是黃帝最小的兒子,被封在遙遠的北土,在一片叫做“紫蒙之野”的地方建立了自己的部落,叫做“東胡”。在秦朝的時候東胡被正當盛時的匈奴擊敗,退守大鮮卑山一帶,因此更名為鮮卑。 
  當時的鮮卑人沒有文字,所以這些記載于口頭的傳說只能作為大致的參考。幸虧后來歷史學家發掘了大鮮卑山的遺址,這樣看來可以考證的鮮卑史還能推到秦漢時期。而魏書上言之鑿鑿的鮮卑從黃帝到漢朝的六十七代首領和后來的名字等,只能等待將來的考證了。 
  幸虧鮮卑慕容氏的歷史離我們還不算太遠,也比較可信。到漢朝時經過長時間的繁衍和匈奴的衰落,鮮卑擴張的勢頭似乎大了起來,許多匈奴部落都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以大鮮卑山為中心向四周遷徙輻射的鮮卑人,這樣一來鮮卑人的勢力就逐漸地散居到了中國北部邊境。其中就有一支在三國初期由大興安嶺輾轉向南遷徙到遼西一帶,他們的首領叫做莫護跋,曾被魏國聘請當雇傭兵配合司馬懿剿滅了遼東公孫淵的叛亂,建立了不大不小的戰功,被加封為率義王(上節說過對少數民族首領一般都會賞賜一個王的頭銜,但王也有大有小,這個率義王在名頭上似乎就比鮮卑嫡系的代王小得多),在大棘城附近得到了一小塊封地,因而建立了自己的國家。 
  遼西地區由于長時間作為中國的領土,漢化程度已經很深了。還處在原始社會的這支鮮卑人因而迅速地漢化,速度之快令人驚訝,僅過了兩三代就基本跨進了封建社會(到后面慕容恪、慕容垂這一代,除了多了一份天生的冒險意識和不屈精神外,和漢人已經沒什么兩樣了)。據說莫護跋很喜歡當地人戴的一種高帽子,而且據說帽子越高越大就越好(如同三國時期遼東隱士管寧戴的那種白帽子),這樣走起路來帽子就晃來晃去的,被稱為“步搖冠”。莫護跋頭戴步搖冠走路的樣子很有趣,這些鮮卑人都稱呼他叫“步搖”,但傳來傳去不知怎么就變成“慕容”了。這就是“慕容”姓氏的來歷(還有一說是莫護跋慕二儀之德,繼三光之容,就改姓為慕容。但我估計此人的學問還沒大到這個程度)。 
  慕容莫護跋死后,兒子慕容木延繼位,不久他也死了,他的接班人叫做慕容涉歸(雖然有了姓,這些名字還非常地鮮卑化)。
  由于魏晉時期國力比不上漢朝,因此就逐漸喪失了對遼東等地區領土的實際控制權,慕容部落就被加封為鮮卑單于(注意這和劉淵的匈奴大單于是兩回事,這個頭銜只能看作遼東鮮卑慕容部落的單于),被連騙帶哄地趕到比較荒涼的遼東當戍邊民族去了。 
  沒多久慕容涉歸也死了,繼承慕容部落單于之位的是一個叫做慕容廆的新人。他年齡和劉淵相仿,性格經歷也差不多,慕容部落由此進入了第二個大擴張時期。
  慕容廆小時候和劉淵一樣被派到晉朝過了一段半學習半人質的生活,他拜會了晉朝已經掌握大權的張華,張華對他很贊賞,認為慕容廆將來一定很有出息,會成為“命世之器”和“匡難濟時者”,所以把自己的衣服帽子和頭飾送給他,表示慕容廆將來一定也會穿上這樣的官服。 
  慕容廆果然沒讓張華看走眼,他本來就對漢族文化研究得很深,繼位后又大力起用漢族知識分子,慕容部落迅速在四周的小國和部落中脫穎而出。慕容部落四處擴張,把周圍的小部落打得落花流水,還經常入侵晉朝領土,劫掠糧食財物。成為晉朝邊境的勁敵。 
  司馬炎正忙著滅吳,沒空收拾慕容廆,等晉朝統一中國后就集中兵力痛打了慕容廆一頓。慕容廆吃了敗仗,只好向西晉求和。西晉也無力收復遼東的領土,當然同意停戰,這樣大家都有面子。慕容廆安分了幾年后,正好趕上晉朝進入“八王之亂”時期,慕容廆又自稱鮮卑大單于,受晉朝幽州刺史王浚的聘請担任雇傭兵進攻成都王穎,后來還搶劫了長安。 
  這里還要提一個小插曲。慕容廆即位后,他的哥哥吐谷渾(由于是庶出,似乎還保留著鮮卑式名字)也分得了一部分家產,就在慕容部落的西面游牧而居。后來兩個部落放牧的馬匹打架,慕容廆很生氣,大罵吐谷渾說:“父親把家產都分好了,你怎么不滾遠點,讓馬來打架?”吐谷渾聽了后很是傷心,對弟弟慕容廆說:“馬是畜生,它們打架是常有的事,為什么要遷怒于人呢?我會滾遠一點的,我要到離你萬里遠的地方去,這樣你就再也找不到我了。” 
  慕容廆心里很后悔,派人去給哥哥賠禮道歉。吐谷渾就說:“兄弟兩人因為馬的原因而分離,那么你們就把我的馬給領回去吧。如果馬愿意回去,我就回去。” 
  慕容廆的使者就找了兩千人來牽吐谷渾部落的馬,結果走不了多遠,吐谷渾部落的馬都悲鳴不前,掉頭回到吐谷渾部落的人群里,反復十幾次都這樣。吐谷渾就這樣帶著他的族人頭也不回地向西遠去了,兄弟兩人從此就再也沒有見面。 
  慕容廆很想念哥哥(也許是想念吐谷渾的馬吧?),寫了一首《阿干之歌》來紀念哥哥吐谷渾(鮮卑方言把哥哥叫阿干)。后來吐谷渾部落流落到青海一帶,成立了自己的國家,就叫做吐谷渾。一百年后慕容廆的后裔全部戰死,還是吐谷渾部落里的一部分人改姓為慕容,才讓這個傳奇的姓氏得到了延續。 
  慕容廆死后,兒子慕容皝繼位,國家又陷入了內亂,遼東一帶的鮮卑段氏聯合慕容皝的哥哥慕容翰進行武裝干涉,在幾乎滅掉慕容部落的時候,慕容翰卻反悔了,停止了對慕容皝的進攻。慕容皝趁機喘息過來,平定了國內的叛亂,反過頭來要吃掉段氏首領段遼。但段遼根基深厚,慕容皝短時間內無法打敗他,慕容皝就向后趙君主石虎求援。 
  石虎這人的脾氣大家都知道,那就是貪得無厭。他正愁找不到滅掉遼東諸小國的機會,這次接到了慕容皝的邀請,他馬上親率大軍一下子就把段遼轟走了。然后石虎找個借口連帶著要把慕容部落也滅掉,這樣一來,反而造就出了公元四世紀在中國最著名的家族——慕容家族。
  后趙帝國這次出動的兵力有多少,史書上并沒有明確記載,只說先鋒是陸軍桃豹十萬,水軍姚弋仲十萬,那么算上石虎的主力,后趙此次出動的兵力少說也得三四十萬。而且隊伍中是精銳盡出。石虎本身就是百戰百勝的牛人,桃豹則是當年跟隨石勒一起當土匪起家的,也是曾經和東晉大將祖逖斗智斗勇的老將,姚弋仲是羌族大酋長,當時就是后趙帝國的一員猛將,石虎都不敢得罪他,后來平定十萬高力衛兵叛亂。姚弋仲的兒子姚襄、姚萇、姚碩德都是后來十六國的風云人物。在這支龐大的軍隊中,還有一位當時叫做石閔的人,在《五胡錄》里我們已經知道他就是后來的冉魏開國皇帝冉閔,后來成為慕容家族多年的勁敵。
 
------------
十六國第一名將慕容恪(2)
------------
 
  率領這數十萬軍隊的都不是等閑之輩,但他們都成為了一位后來在十六國歷史中大放異彩的少年人慕容恪的陪襯。 
  慕容皝有六個兒子,其中有四個后來成為了當時在中國呼風喚雨的人物,他們是:次子慕容俊,后來成為前燕皇帝;四子慕容恪,十六國時期第一名將;五子慕容垂,后燕的開國皇帝;小兒子慕容德,南燕的開國皇帝(慕容皝真牛,生了一窩皇帝,呵呵)。 
  當后趙的數十萬軍隊包圍棘城四面攻打十多天后,慕容皝的手下勸說他投降,慕容皝的回答很簡單:“孤方取天下,何降人乎?”他的秘密武器就是年僅十五歲的慕容恪。在某一天凌晨他派遣慕容恪帶領兩千騎兵突襲后趙的陣地,后趙軍就“互相驚擾,棄甲而遁”了。然后,“恪乘勝追之,斬獲三萬余級。” 
  無法想象慕容恪這位十五歲的年輕人的勇武(注意十五只是他的虛歲,實際年齡應該是十四歲,擱現在正是上初中二年級的時候),他用兩千騎兵就擊破后趙數十萬精銳,真正是以一敵百,還斬首三萬余。是后趙軍都變成熊包了嗎?似乎不是,因為就是這些被慕容恪擊敗的軍隊緊接著又投入了和東晉的大戰,石虎從里面抽出五位后趙將軍(其中還有被趕回來的石閔)各帶一萬人緊急增援位于湖北邾城的戰場,殺得邾城一人不剩,東晉名將毛寶無處可逃,被迫投長江自盡,東晉大權臣庾亮被迫申請辭職,不久氣死。 
  也有一說是后趙軍在撤退中遭到慕容恪的突襲,《資治通鑒》認為是石虎因不能克棘城而主動撤退。但仔細想一下這種說法似乎不成立,哪有圍城十天就撤退的道理?而且當時“趙諸軍皆棄甲逃潰,惟游擊將軍石閔一軍獨全”,以兩千追擊數十萬,就算是撤退造成的混亂,那些人的水準也差太遠了。 
  慕容部落因此而坐大,逐漸成為后來中國境內最強大的國家,慕容恪可謂是功不可沒。 一名武將一生中能指揮一次這樣的惡戰,就可以稱其為名將了。而慕容恪指揮的這種關鍵性戰役就達六次之多,因此慕容恪在五胡十六國這段名將輩出的歷史中更是名將中的名將。 
  
  鮮卑一十六國第一名將慕容恪
  (下)
  兩年后,慕容恪十七歲,就担任大元帥征討盤踞在吉林東部的高句麗。他率領的這支軍隊可謂十六國時期的最強組合、夢幻陣容。他的參謀官是能百步穿楊的慕容翰,先鋒官是后面專門列出一節介紹的十三歲娃娃將軍慕容霸(后來奉詔改名為慕容垂)。 
  漢朝滅亡后,從西北到東北的諸少數民族都迅速坐大,并且都或多或少地參加了中原五胡十六國大戰,但位于吉林東部到朝鮮國東北部的高句麗大概是其中最不幸的一個了。因為擋在他前面的是當時中國最具活力的慕容家族。當時的高句麗國王高釗(朝鮮史書叫國原王)雖然也很有本事,但卻遠不是慕容家族的對手。 
  高句麗的都城在丸都(今吉林省集安縣境內),從慕容部落到丸都有兩條路,高句麗的軍隊都守在大路上,小路沒人把守。因為就算慕容部落的軍隊從小路進來了,高句麗軍隊把小路一堵,慕容部落的軍隊不都餓死了? 
  大家都這樣想,慕容恪就非得要走一走。在十三歲的娃娃將軍慕容霸的帶領下,慕容恪果然闖進了丸都城,高釗只好狼狽逃跑,估計一邊跑一邊憤憤地罵:“別看今年鬧的歡,小心將來拉清單!” 
  慕容恪大殺了一通之后打算回去,高句麗軍隊果然把小路給堵死了。慕容恪的軍隊人少,又身處敵境,回去的惟一通路又被敵人重兵把守,怎么辦? 
  慕容恪想出了一個損著,他派人挖了高釗的祖墳,抬著高釗他爹的棺材回去,又抓住了高釗的老媽。這回高釗再也沒什么高招了,只好放他們回國。 
  經過這次慘敗,高句麗就斷了爭霸中原的念頭,向慕容部落稱臣,好不容易才贖回了棺材,老娘卻還是被扣著當人質。高釗覺得慕容家族不好惹,便帶著自己的族人南遷到了朝鮮半島,徹底成為中國的境外政權。 
  但經歷了這么一次教訓對高句麗來說并不全是壞事,不到一百年時間,強大如慕容家族者也都煙消云散了,而高句麗的后人卻在荒涼貧瘠的朝鮮半島上繁衍生息下去一直到今天。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圣人早有明訓,是耶非耶?稱霸中原的想法又成為南柯一夢了。 
  慕容家族以不可阻擋的氣勢統一了中國東北地區,下一步的目標就是和天下英雄共逐一鹿的中原腹地。這時慕容家族遇到了盤踞在河北的軍政合一的新生強大帝國冉魏的挑戰。 
  冉魏的創始人冉閔,在石虎圍攻棘城的時候就和慕容恪交過手。當時數十萬后趙大軍在慕容恪的攻擊下紛紛潰散,冉閔的三萬軍隊卻巋然不動,也沒有一人傷亡。這位定力非凡的名將受到普通士兵的瘋狂膜拜,由于他出身漢族,在苦不堪言的后趙帝國下層百姓階層中就有一個充滿希望的傳說,說當年縱橫天下的西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后化作天上的星宿,終有一天會重新下凡來拯救漢人于水火之中,而冉閔就是西楚霸王項羽投胎轉世的化身。實際上,冉閔也是慕容恪一生中遇到的最強勁的對手。 
  冉閔生性堅忍,他下令滅絕了整個羯族,但他這個人又愛兵如子,深受下層百姓和士兵的擁戴。在和慕容恪交戰前,這位融殘忍和威嚴于一身的羯族人的煞星已經滅亡了不可一世的后趙帝國,他的所作所為確實也讓漢族百姓們心里充滿了希望。但這個希望不久就被慕容恪徹底擊碎。沒有戰亂的和平日子一直到三百年后才姍姍來到。 
  公元352年4月,冉閔帶領一萬多步兵視察邊境的安喜(今河北定州)地區。慕容恪得到情報后,指揮數萬騎兵四面集結,冉閔仍渾然不覺,走到了常山(今河北正定)被慕容恪的大軍包圍。冉閔且戰且退,一路行至廉臺(今河北無極)附近的樹林里和慕容恪展開了決戰。有萬夫不當之勇的冉閔親自上陣殺敵,冉閔所率領的步兵都是他親自訓練的死士,他們借助叢林地形的掩護襲擊敵人,慕容恪的騎兵竟然十戰十敗,士氣十分低落(這也算是慕容恪一生中惟一的一次小敗,不過我們說慕容恪一生不敗是指戰役層次)。晚上慕容恪也效仿冉閔到軍營里給士兵打氣,并接受參謀的建議,用騎兵將冉閔軍引到平地去作戰,并埋伏了他發明的最新式武器——五千連環馬陣。 
  第二天清晨雙方展開了最后的決戰。和昨天的戰斗一樣,在天神下凡般的冉閔的指揮下,冉魏軍又把慕容恪的軍隊打敗了。當冉閔揮軍殺到敵人大營前時卻撞進了慕容恪精心布置的“連環馬”陣里,終于陷入重圍,手下七千多人全部戰死,冉閔也在突圍時被俘。
 
------------
十六國第一名將慕容恪(3)
------------
 
  讓我們靜下心來想象這場慘烈至極的惡戰:初夏的清晨,冉閔騎著朱龍寶馬站在山頭上,命令早已集結好的軍隊向山下的敵人發動最后的突擊。慕容恪的騎兵昨天已被冉閔嚇破了膽,但在慕容恪的嚴令之下仍然不顧死活地攻殺從山頂上沖下來的冉閔步兵。慕容恪率領的一直所向披靡的騎兵部隊在冉閔精心訓練的步兵面前竟然毫無效果,冉魏士兵三五個一群使用長矛大戟阻攔敵人如同潮水一般涌來的騎兵,舉起的兵刃組成一片刀山,形成一道天然的死亡線,四面八方沖過來的騎兵到了冉魏軍陣面前就紛紛倒下。突然冉魏的陣形里發出一聲怒吼,士兵們紛紛往兩邊閃開,一位胯下紅馬身穿黃金戰甲的將軍殺了出來,他左手使一柄雙刃長矛,右手使一柄連鉤戟,坐下一匹炭火般通紅的戰馬,那些騎兵都知道是冉閔來了,發一聲喊四處逃散,但怎么跑也跑不過神駿異常的朱龍寶馬,冉閔一路追殺,連斬三百余人,前方就是慕容恪的中軍大旗。 
  站在旗幟下的慕容恪也為冉閔的神勇所震撼,和身經百戰的冉閔相比慕容恪畢竟還是個年輕人,萬一冉閔真的像傳說中的那么可怕,“連環馬陣”把人和馬用鐵鏈拴在一起,如果被冉魏軍包圍了,那將會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不管他,豁出去了。于是,冉閔成為歷史上“連環馬陣”的第一個犧牲品。 
  把戰馬連起來包圍敵人的戰術在兵書上聞所未聞,冉閔自然也沒見過,所以天不怕地不怕的他就抖擻精神前來沖陣,但五千騎兵用鐵鏈連在一塊,人死了馬仍然在前進,即使個別膽怯的騎兵要逃跑也左右不了整個隊形,不久冉閔和他的軍隊就被團團圍住,即使再有天生的神力也無法應付殺不完的騎兵。 
  戰斗從早晨殺到中午,冉閔的精力終于枯竭,冉魏步兵越殺越少,慕容騎兵越圍越多,在拼死突圍的冉魏士兵掩護下,冉閔終于殺出包圍圈,但那匹和冉閔一樣勇猛的朱龍戰馬卻因過度疲勞而倒下,于是冉閔被俘,他的手下仍然在機械地和敵人拼命,掩護隨軍的其他重要官員撤離戰場,一直殺到最后一人(何其壯烈!!!)。 
  慕容恪滅掉了冉魏,慕容部落也終于有了自己正式的國家——前燕,成為能和東晉、前秦、前涼平等對話的新興勢力。 
  后面的三場大戰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詳述,無論是平定青州叛亂、平息慕輿根政變和奇襲洛陽,都只突出了慕容恪個人的天賦,對整個慕容部落和中國的影響不如前三次戰爭意義重大。所以,這里把慕容恪的履歷表一下子翻到最后一頁,占領洛陽后的前燕,東晉、前秦無人敢應戰,慕容恪處于旭日中天的時期。 
  這時的前燕應該是東晉歷史上最害怕的敵手。北方胡人雖然武勇過人,但大都不會讓東晉上下一致畏懼,即使是后來強大如前秦者,也有成天樂呵呵的謝安來對付。當時的前秦苻堅剛接過王位,苻融才十幾歲,王猛也剛出道不久,在前燕和東晉眼里前秦還算不上什么威脅。當時讓每個國家都感到恐慌的只有野心勃勃的慕容俊和戰爭天才慕容恪統治下的前燕,這種恐慌《晉書》里暴露無遺。 
  “宣英(慕容俊的字)文武兼優,加之以機斷,因石氏之釁,首圖中原,燕士協其籌,冀馬為其用,一戰而平巨寇,再舉而拔堅城,氣詟傍鄰,威加邊服。便謂深功被物,天數在躬,遽竊鴻名,偷安寶錄。猶將席卷京洛,肆其蟻聚之徒;宰割黎元,縱其鯨吞之勢。使江左疲于奔命,于是陷金墉而款河南,包銅城而臨漠北,西秦勁卒頓函關而不進,東夏遺黎企鄴宮而授首。當此之時也,非夫天厭素靈而啟異類,不然者,其鋒何以若斯!” 
  注意《晉書》是把東晉當作正統的,所以前燕就變成了大反派,也就有了這段充滿酸葡萄心理的評論(房玄齡的文才確實厲害,寫得又酸又有氣勢^0^)。能夠讓自己的敵人聞風喪膽是一個武將的最大心愿,慕容恪就如愿以償了。 
  慕容恪統帥軍隊并不是靠嚴明的軍紀,而是靠讓后人大跌眼鏡的放羊式管理。他的御兵思想有點像漢朝的李廣,即使手下犯了錯誤他也故意縱容,但他的手下卻沒有因為上司的縱容就故意犯錯的。因為他們一旦犯了錯誤,慕容恪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替他們遮掩,第二件事就是自扣幾個月的工資(史書上記載的原話是:官屬、朝臣或有過失,不顯其狀,隨宜他敘,不令失倫,唯以此為貶。時人以為大愧,莫敢犯者。或有小過,自相責曰:“爾復欲望宰公遷官邪!”)。所以才有了一種奇特的現象,慕容恪越縱容部下,部下們就越是自覺維護自己的形象。所以才有“恪為將不尚威嚴,專以恩信御物,務于大略,不以小令勞眾。軍士有犯法,密縱舍之。營內不整似可犯,而防御甚嚴,終無喪敗。” 
  當然,如果單論打仗慕容恪可能還是比后來的赫連勃勃略遜一籌,但評價一個武將的能力要看綜合素質。就像《三國志》游戲里的趙云和呂布的差別一樣。如果論一對一單挑或者兩人各帶一支軍隊對拼的話,呂布贏的面要大得多,但趙云性格嚴謹沉著,打仗時派趙云當統帥絕對是“他辦事,你放心”,而從游戲《三國志3》打到《三國志8》的玩家們恐怕沒有一個會拿呂布當統帥的,叫呂布當統帥出去打仗的話,打完后八成他就要造反,如果他不造反的話他管的百姓就一定要造反。 
  慕容恪并不是單純的武將,他后來出將入相,全心全意地輔佐幼主,成為一個相當優秀的政治家。能夠做到“恪虛襟待物,咨詢善道,量才處任,使人不逾位。朝廷謹肅,進止有常度,雖執權政,每事必咨之于評(指慕容評,慕容恪的搭檔)。罷朝歸第,則盡心色養,手不釋卷。”如同輔佐阿斗的諸葛亮那樣,慕容恪對侄子的輔佐也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大力起用慕容垂等人,把前燕帝國治理得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比諸葛亮還要諸葛亮(當然這和個人經歷有關,諸葛亮是長于政事,短于治軍,不是說諸葛亮不會打仗,而是說他在內政方面的才能比軍事方面更大。慕容恪正好反過來,這樣鄰國就只有倒霉的份兒了)。
  說慕容恪是十六國時期的第一名將,不光是指政治方面,更多的還是軍事方面。十六國時期身經百戰一生不敗的名將很多,而只有慕容恪一人在他掌握軍權的幾十年里,不光他自己指揮的戰斗連戰連勝,整個前燕帝國的所有軍事行動幾乎都取得了勝利(再回過頭來對比一下同樣是昏庸小皇帝在位卻越打越衰的蜀漢)。
 

火焰塔 2013-08-22 22:34:20

[新一篇] 《五胡錄》 讀《五胡錄》之煮酒論英雄

[舊一篇] 《五胡錄》 東晉二遺臭流芳本一身的桓溫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