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百年(四):北洋割據時期(7)——北洋軍閥混戰(下)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5月15日

趁梁士詒內閣親日賣國行徑遭到全國輿論聲討之機,吳佩孚聯合直系蘇、鄂、贛、魯、豫、陜六省督軍接連發出討梁通電,宣布與內閣脫離關系,并請總統徐世昌罷免梁士詒。迫于內外壓力,梁士詒于1922年1月底托病出京,其內閣就此倒臺。然而,這一切卻成了后來直奉戰爭的導火線。

其實,奉系張作霖此前一直在積極準備戰爭。前面介紹過,沒能染指長江流域的張作霖與皖系背景的浙江督軍盧永祥結盟,盧永祥為對抗直系以保浙江,便于奉系走到了一起,奉系與皖系段祺瑞形成聯盟。不僅如此,張作霖還聯絡了廣東的孫中山(當時孫中山已經回到廣東組織了第二次護法運動,并正在進行北伐,這部分我在后面的文章中介紹),于是便形成了所謂孫、段、張“反直三角聯盟”。另一方面,張作霖還積極鼓動張勛重整旗鼓,加入到反直隊伍中來。

民國百年

1922年4月9日,張作霖派兵入關,以圖控制局勢,然而天下事不如人意者十常八九,張作霖的如意算盤在這時一一落空。首先,段祺瑞雖然叫得挺歡,但出力甚少,態度也日趨消極,其余皖系大員也大多都在天津不作活動,只有張敬堯、張宗昌、吳光新躍躍欲試;其次,本想東山再起的張勛因舊部零散、離心離德而力不從心;另外,孫中山的北伐軍方面也因受制于陳炯明而沒能按期發兵;其它各省督軍也因各種內外原因沒能及時策應。

直系方面,曹錕兄弟一直都不愿意與奉系刀兵相見,因此吳佩孚可謂孤掌難鳴。1922年4月11日,直系在保定召開會議,與會者一致主張抗張拒奉,曹錕不得以將其主和的兄弟曹锳撤職,并將直系全軍指揮大權交給吳佩孚。此時,因孫中山的北伐軍未能及時出動,吳佩孚得以將駐湘直軍北調參戰。

1922年4月29日,張作霖向奉軍下達了總攻擊令,第一次直奉戰爭正式爆發,直系和奉系軍隊在東西兩線同時開戰。東線奉軍以騎兵沖擊直軍,使其潰退,奉軍一度對直軍形成包圍之勢。西線方面,直奉兩軍在長辛店和琉璃河之間展開激戰,雙方屢進屢退,死傷無算。起初,直軍堅守,雙方相持一晝夜,至4月30日,吳佩孚親臨西線督戰,下令反攻,并派主力迂回到盧溝橋奉軍側后;奉軍腹背受敵,又趕上吳佩孚援軍抵達,攻占了豐臺,自己軍隊中還有一個師倒戈,于是被迫放棄盧溝橋、長辛店,向東北方向撤退。東線奉軍聽聞西線潰敗,也開始撤退,張學良所部雖然期間打了一些勝仗,但于事無補,奉軍大勢已去。此時,直系軍隊乘勝出擊,在馬廠一帶消滅奉軍7000余人,奉軍敗退,后又在軍糧城與直軍2萬人展開苦戰,奉軍再敗,直軍前鋒直抵蘆臺,奉軍至此全線失敗,士兵戰死2萬,傷與逃萬余,被俘近4萬,入關部隊所剩不多。

奉軍兩線戰敗后,張作霖匆忙回到天津,并下令總撤退,同時積極部署防御。接著,徐世昌飭令奉軍退出關外。5月10日,北京政府下令裁撤東三省巡閱使,免去張作霖本兼各職,聽候查辦;12日,張作霖在灤州宣布獨立,改稱奉軍總司令,脫離北京政府;6月3日,東三省議會選舉張作霖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4日,張作霖就職,宣布東北三省實行聯省自治。6月8日到13日,直奉兩軍再次展開戰斗,雙方互有勝負,張作霖也在各國駐沈陽領事的勸說下接受停戰。6月18日,直系、奉系兩軍代表在秦皇島海面的英國軍艦上簽訂了停戰條約,次日,奉軍撤出關外,直軍也大部撤回原防區,第一次直奉戰爭正式結束。但是,對于張作霖的地位問題,北京政府拒絕撤銷5月10日的處分令,張作霖則仍然對北京政府保持獨立的姿態。

第一次直奉戰爭后,北京政府大權全部由直系所控制。

在日本,奉軍戰敗后,那些因吳佩孚曾攻擊親日派而不喜歡他的政客積極主張支持張作霖搞東北獨立。可惜他們看錯了張作霖,張作霖不是可以收買的——實際上,奉系張作霖最令人欽佩的就是他有獨立的人格和意志,絕不肯做賣國之勾當,張作霖雖然戰敗,但仍有能力自保東三省,日本人想乘奉系戰敗自保之際,予以支援,借以在東北獲取更大利益,簡直是白日做夢。
 
這里,要插播一段內容,那就是民國初年的外蒙古局勢。

在辛亥革命期間,外蒙古的一些王公僧侶在沙俄的支持下于1911年12月宣布獨立,隨后外蒙叛軍和沙俄軍隊聯合趕走了駐外蒙清軍,并成立了大蒙古國,成為了沙俄的傀儡。1913年,民國政府在與沙俄簽訂的聲明文件中,規定中國承認外蒙的自治權,俄國承認中國在外蒙的宗主權,外蒙仍為中國的一部分。1914年,沙俄派軍侵入中國唐努烏梁海地區,隨后宣布將該地區置于俄國保護之下,強占了約17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歷屆中國政府均未宣布放棄對這一地區的主權。1915年6月,中俄蒙三方簽訂《中俄蒙協約》,中國僅僅保留了一個形式上的宗主權,沙俄則保持自外蒙“獨立”以來所攫取的全部特權。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后,蘇聯政府雖然在1919和1920年兩次發表對華宣言,宣布“廢除沙俄與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放棄從中國掠奪的一切”,但在外蒙問題上,蘇聯歷屆政府卻都支持其“獨立”。1919年11月,北洋政府派徐樹錚帶兵進入外蒙,強行通過政令,取消外蒙自治和廢除1915年前的條約,民國政府駐軍庫倫。1921年,外蒙再次鬧起獨立,由于當時中國正處于軍閥混戰,無暇北顧,因此遠東白俄勢力趁機侵入,占領庫倫,扶植外蒙活佛、王公獨立;其后,受蘇聯支持的蒙古共產主義勢力組建“臨時人民政府”,并請蘇聯紅軍以清剿白匪為名出兵占領了庫倫,后來還占領了外蒙古全境,并組織了君主立憲政府,宣布外蒙古獨立。北洋政府對此雖然表示抗議,但也無可奈何。

1924年11月26日,在蘇聯的支持,外蒙古政府宣布廢除君主立憲制度,成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國”。對此,中國政府不予承認,當年簽訂的《中蘇協定》中也承認外蒙是中國的一部分。

二戰后期,1945年2月,蘇、美、英三國首腦在雅爾塔舉行會議,在商討對日作戰問題時,斯大林提出蘇聯對日作戰的條件之一是“外蒙古的現狀須予維持”,羅斯福和丘吉爾對此表示同意,并在沒有中國代表出席的情況下做出決定,還商定在一段時間內對中國保密。6月15日,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奉命把雅爾塔協定的內容正式通知了蔣介石,蔣介石雖然憤怒,卻又無可奈何,只得同意派行政院院長宋子文、外交部長王世杰和蔣經國赴莫斯科談判。中蘇談判中,斯大林幾乎是以威脅的口吻對宋子文說:外蒙古必須獨立,否則蘇聯將不出兵中國東北對日作戰。當時的中國已無力管理外蒙,更何況外蒙和內蒙此時正準備聯合起來搞大蒙古共和國,這將危及華北安全。無奈之下,蔣介石同意接受蘇聯的條件,并于8月簽署條約,規定在日本戰敗后,舉行公民投票以確定外蒙的獨立。日本投降后,外蒙古舉行全民公決,全票通過獨立。

1949年中共奪取政權后,鑒于和蘇聯的特殊關系,默認了外蒙古獨立的既成事實,并很快就與其建交;其后,中共雖然曾向蘇聯新領導人赫魯曉夫提出過此事,但仍遭拒絕。而退守臺灣的民國政府則以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身份,以蘇聯違反《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為由,在聯合國狀告蘇聯,此即所謂“控蘇案”,聯合國對此予以承認,因此一直到今天,臺灣的中華民國地圖上仍包括外蒙古。蘇聯在外蒙的駐軍直到其解體后的1992年才撤出。

民國百年

三鑒齋 2010-07-20 14:59:11

[新一篇] 民國百年(四):北洋割據時期(6)——北洋軍閥混戰(上)

[舊一篇] 民國百年(四):北洋割據時期(8)——第二次護法運動(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