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百年(五):南京國民政府的黃金十年(2)——蔣中正“清黨”與“寧漢分裂”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8月28日

北伐軍占領湖北武漢后,總司令蔣介石赴江西督戰。1926年11月26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定將國民政府遷到武漢,并派人赴武漢籌備遷都。不料,12月12日,蘇聯顧問鮑羅廷宣布成立“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暨國民政府委員會臨時聯席會議”,以共產黨人徐謙為主席,執行最高權力。在此情況下,抵達南昌的國民黨張人杰、譚延闿等遂于1927年1月3日召開中央政治會議,在蔣介石的支持下,決定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暫駐南昌,武漢方面鮑羅廷和徐謙自然是不能接受。1月24日,武漢的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抵制軍權、反軍事獨裁、反蔣介石活動;2月21日,國民黨中央在武漢召開中央執、監委員和國民政府委員擴大聯席會議,決定國民黨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即日在武漢正式開始辦公,這場“遷都之爭”暫時告一段落。

3月10日,國民黨在漢口召開二屆三中全會,對黨內干部人選和國民政府體制進行了改革:廢除了黨的主席制,設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執行黨的最高領導權,并以汪精衛、譚延闿、蔣介石、孫科、顧孟余、譚平山、陳公博、徐謙、吳玉章九人為常務委員,共同對中央執委會負責;此外,國民政府主席也被廢除,而設置了國府委員28人,并選孫科、徐謙、汪精衛、譚延闿、宋子文五人為國民政府常務委員,實行常委集體領導制,處理國家政務;政治委員會主席制改為主席團制,軍事委員會主席制也改為主席團制。這一系列的改革實際上是撤銷了蔣介石的國民黨中常委主席、中央組織部長、軍人部長、國民政府政治委員會主席、軍事委員會主席的職務,限制了他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權力。1927年3月20日,武漢國民政府正式成立,國民黨和國民政府大權基本落到了國民黨左派和中共手中。

面對來自黨內左派和中共的壓力,蔣介石開始準備反擊。在當時,如果貿然將矛頭對準黨內同志(指國民黨左派),不免惹來非議,事倍功半,因此蔣介石把反擊的突破口放在了中國共產黨身上。北伐期間,中共在蘇聯和國民黨左派的支持下日益壯大,并按自身的發展策略,不斷組織工人、農民運動。在北伐軍尚未攻入上海前,中共在上海就組織了工人運動,既起到了里應外合的作用,又給后來上海的治安以及政權的統一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蔣介石對此極為不爽。農民運動方面,中共在湖南的成就最大,從老弱婦孺到有志青年基本都被發動起來,成立地方組織,甚至村自治政府。此外,中共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依附蘇聯,打擊美英列強,而蔣介石向來對英美頗有好感,這也是造成蔣介石厭惡中共的原因之一。

在蔣介石看來,或者說按照臺灣歷史教科書的說法,北伐期間,中共的所作所為是對當時國民政府和革命陣營的分化(指中共與國民黨左派共同控制武漢政府),是在為國民黨施加來自外部的干擾(指蘇聯和第三國際),所以蔣介石最終選擇了與中共決裂。

1927年2月底,蔣介石親臨上海;3月27日,北伐軍占領南京,由于蘇聯一直指使中共在軍隊中煽動反帝情緒,因此進入南京的北伐軍制造了引起很大國際麻煩的“南京事件”——打死數十名歐美外交人員,強奸外國婦女,武裝侵擾外國領事館、教堂——以致美英軍艦在長江上炮轟南京進行報復。為避免惹惱歐美列強使其干涉北伐,蔣介石下決心分共,鏟除造成這一切“災難”的根源。4月2日,中央監察委員會召開會議,蔣介石決定清黨。4月5日,汪精衛和中共領袖陳獨秀聯名發表《國共兩黨領袖汪兆銘、陳獨秀聯合宣言》,宣布中國共產黨堅決承認中國國民黨及國民黨的三民主義在中國革命中毫無疑義的重要。只有不愿意中國革命向前進展的人,才想打倒國民黨,才想打倒三民主義。”,宣言最后還說,國共兩黨將為中國革命攜手到底,絕不受人離間。汪精衛旋即離滬返漢,這實際是表明了對蔣介石清黨政策的反對。但汪精衛的反對并沒能阻止蔣介石的步伐,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出動軍隊,將中共組織的上海總工會糾察隊3000余人繳械,清黨正式開始。

4月13日,上海工人總罷工,游行抗議者達10多萬人,蔣介石下令解散上海總工會,查封革命組織,并開始大肆逮捕、屠殺中共黨員。4月15日,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決定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并推舉胡漢民為主席,通過了查辦共黨分子案;同日,國民黨中央第二屆常委會第七次擴大會議也在武漢召開,會議聲討蔣介石并決定開除其黨籍,免去本兼各職。

首批被蔣介石通緝的中共骨干包括鮑羅廷、陳獨秀、譚平山、林祖涵、毛澤東、劉少奇、張國燾、瞿秋白、劉伯承、徐謙等197人。大逮捕和大屠殺不僅發生在上海,廣州方面也對黃埔軍校內的中共組織進行了清查,南方其它地區,如無錫、寧波、杭州、福州、廈門、汕頭等地都有中共黨員遭到追捕,用共產黨的話說,那就是一片“白色恐怖”。另外,在北方,奉系張作霖控制的北京政府也出動軍警逮捕了在北方的中共領導人和國民黨左派,李大釗就是此時被逮捕絞死的。4月26日,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決定在各級黨部進行徹底的清黨;5月7日,中央清黨委員會成立,不久發布了《清黨條例》,海外和各省的清黨委員會相繼組建,清黨工作遂遍及南方,各地被逮捕、殺害或逃匿的中共黨員不計其數。

1927年4月18日,蔣介石在江浙和上海企業界的支持下,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亦即南京國民政府,該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對立,史稱“寧漢分裂”。

對于蔣介石的這次清黨,中共方面將其稱為“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我本人對“反革命”這個提法歷來心存反感,加之本系列是以中華民國為主角,因此在行文中沒有采用中共的這一措辭,而是接受了臺灣方面所提之“清黨”這一較為中性的說法。對于“四·一二”的歷史真相,由于國共兩家說法差異甚大,至今已經無法說明真相之全部了。按照中共后來的說法,蔣介石到上海后,糾集流氓、地痞等組織了“中華共進會”和“上海工界聯合總會”,以對抗中共控制的上海總工會;同時還一面發布文告限制工會和工人糾察隊的活動,一面假惺惺的給工人糾察隊送去親提的“共同奮斗”的錦旗,來麻痹工人;而這時中共領袖陳獨秀(所謂右傾投降主義一派)沒有和蔣介石進行斗爭,也不做應對突然事變的準備,只是一味妥協退讓,結果被蔣介石利用,發動了政變。此外,中共還說:“四·一二”當天,是蔣介石自己派出了“青紅幫”成員,向分駐上海總工會等處的工人糾察隊發動突然襲擊,然后在工人反抗時,便借口“工人內訌”,派軍隊強行將工人糾察隊繳械,進而開始屠殺共產黨人。

不管怎樣吧,蔣介石的清黨確實給中國共產黨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使中共的勢力嚴重受挫,據說當時被殺的共產黨人就有十幾萬之多,所以也難怪共產黨對老蔣恨之入骨。在“四·一二”之后,國共關系破裂,到后來的“七·一五”之后,國共之間已經是水火不能相容了。在共產黨的歷史書中,認為這些事件標志著“大革命”的失敗,而中共所認同的旨在驅逐軍閥、打倒列強的北伐戰爭也于此時終止,后續者不算。

1927年4月,中共五大在武漢召開。當時“寧漢分裂”,在武漢還有一個國民政府,共產黨在這個政府中還有一定的勢力,或者說還沒有遭到排擠,所以大會才得以在武漢召開。這次大會是在“四·一二”之后不久召開的,因此會議自然最關心今后共產黨何去何從的問題。在重大危難面前,中共領導人陳獨秀自然是難辭其咎,遭到了黨內反對派的一致聲討,但他并沒有因此失去最高領導權,中共也又在“黑暗”中摸索了近十年。

民國百年

三鑒齋 2010-07-20 14:59:48

[新一篇] 民國百年(五):南京國民政府的黃金十年(1)——艱苦建國的十年

[舊一篇] 民國百年(五):南京國民政府的黃金十年(3)——“寧漢合流”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