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傳統佳節美好祝願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今天為夏歷的七月初七(8月16日)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夕節又被人們稱為“中國情人節”,是個最具浪漫色彩的中國傳統節日,“它”起源于古老的神話傳說──牛郎和織女的故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也是百貨業、餐飲業商業促銷的一大良機。

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從鵲橋渡天河相會的日子。人們心中的織女是個勤勞善良、心靈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這天晚上,年輕的姑娘和少婦都要出來行拜祭的禮儀,并向織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織女一樣有雙靈巧的手,有顆聰慧的心,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七夕”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歷史,在中國黃歷七月初七慶祝(日本在明治維新后改為陽歷7月7日),來自于牛郎與織女的傳說。
 


臺北市松山與內湖兩區的彩虹橋,情侶們在此寫下心中的愿望向月老祈福,并用相機拍下這美好的畫面作為愛的見證。


牛郎織女銀河會

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最早相傳于漢代,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二六引《淮南子》:“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

相傳人間的牛郎與本為王母娘娘外孫女的織女喜結良緣后,互敬互愛,生兒育女,然而天帝聞知織女下嫁人間,勃然大怒。王母娘娘于七月初七奉旨帶著天兵天將,捉住了織女,悲痛欲絕的牛郎經原為仙牛的老耕牛之幫助,用籮筐挑著一雙兒女追上天去,眼看就要追上時,王母娘娘撥下金簪一劃,牛郎腳下立刻出現一條波濤洶涌的天河。

遙隔兩岸的織女和牛郎只能遙望對泣,哭聲感動了喜鵲,霎時無數的喜鵲飛向天河,搭起一座鵲橋,牛郎織女終于可以在鵲橋上相會了,王母娘娘無奈,只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于七月初七相會一次。

從古代典籍的記載看,民間認為織女聰明美麗、多才多藝,在七月初七晚間,向織女乞求智巧,可以除去笨拙,變得眼明手巧,故亦稱為乞巧節;又因為參與乞巧活動的大多為閨閣婦女,因此又叫女兒節。

婦女多于七夕節在庭院聚會,穿新衣、拜雙星(即牛郎星和織女星)、擺香案、供果品,穿針引線、搭接彩縷,進行各項乞巧活動。

中國的情人節比起外國的情人節更是專指向“愛情”。因為外國的情人節,原旨是人與人之間的互愛,或親情、或友情、或愛情,并非只限于男女之情。但是中國的七夕情人節,則是描述一對情侶的故事。


臺灣宜蘭縣政府在冬山河搭建長約220公尺的鵲橋,并加上浪漫燈飾營造浪漫氣氛。

商家巧思賺錢

久遠雋永的浪漫故事,令人難以遺忘,到了現代,七夕節一到,百貨業、餐飲業更趁此大撈一筆,被商家作為商業促銷的一大良機。

廣州有照像館推出牛郎織女七夕情侶優惠套餐,租件牛郎、織女衣服,照張牛郎織女照。有些照像館因生意太火,而限制每天只接待前50名顧客;還有商家推出“浪漫七夕游”,80后反應熱烈;網上的螢火蟲、孔明燈、燈籠、如意鎖等等禮品也大銷。


臺北市商家推出應景的情人節花束。


  
人間七夕 乞巧相親忙

有民俗專家反對稱“中國情人節”,認為牛郎織女已婚,七夕表達的是已婚男女間的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而不是表達婚前戀人的情感。
 


連結臺北市松山與內湖兩區的彩虹橋,獨特的S型橋身,加上鄰近知名景點,如饒河街觀光夜市、五分埔商圈、慈佑宮等地,讓彩虹橋成為臺北市重要地標與景點之一。觀光局表示,這座現代版鵲橋“彩虹橋”,希望未來能成為情侶約會的新景點,讓民眾也能在休閑時刻來此區欣賞美麗河濱風光、享受休閑浪漫的時光。


臺北市長郝龍斌夫婦將與99對情侶相聚彩虹橋,祝天下有情人幸福久久。由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主辦戀戀錫口、幸福久久活動,募集99對情侶,訂在七夕前夕(15日)相聚成美左岸河濱公園彩虹橋,讓彩虹橋變身現代版鵲橋。

沈陽市一家商場15日舉行了一場《約見愛情》的萬人相親大會,主辦方為不同年齡段的征婚者設立征婚專區,吸引了上萬名單身男女及家長前來尋覓姻緣。現場人頭攢動,相親的人數遠遠超過預期的萬人,但親自到現場相親的“剩男”、“剩女”并不多,絕大多數是父母到現場,舉著牌子替子女相親的,據主辦者介紹這種情況已成為時下的潮流。

8月14日,來自全國的30多位網友身著漢服相聚南京瞻園舉行“七夕乞巧”活動,穿針引線、才藝表演、牽紅線配對等豐富多彩的互動游戲,活動者感受到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魅力。

廣州乞巧文化節天河黃埔“爭巧”,爭相舉辦,天河的珠村今年還特地打造漢服盛宴,號召一群漢服愛好者的白領人士,身著漢服到公園過七夕。

武漢東湖落雁景區14日舉行七夕鵲橋會活動,通過各種互動游戲和信息墻,近千名江城男女在月老樹下尋找他們的另一半。

線上游戲也不落人后,喜鵲、靈鵲齊出,推出線上七夕活動與玩家共渡浪漫七夕。

揚州市一位年輕女士也趁七夕湊熱鬧,不惜花費1,000余元(147美元),為寵愛的母狗和剛剛配對的公狗在七夕這一天舉辦熱鬧的“婚禮”。

另外,臺灣竹南民俗專家張楊希說,七夕也是五文昌之一魁星爺誕辰,傳統上這一天以木當筆畫出“魁星踢斗圖”可帶來考運與財運,竹南鎮民俗學家張益銘張益銘說,魁星爺是五文昌神之一,掌管考試,也是文財神,畫魁星需要選在農民歷的文昌日,以農歷七夕魁星誕辰最為靈驗。

臺灣臺南:舉行“做16歲”儀式

臺灣研究學者畢黎麗則指出,在臺南七夕當天,滿16歲的少女會在父母陪同下參加“做16歲”儀式。其實七夕更應該是未婚少女的節日;在日本,乞巧是唐代時期從中國傳進日本皇宮、再傳到民間的,亦是少女的節日。

香港:漸被遺忘的七夕節


在香港,七夕節“拜七姐”要準備一個紙制的“七姐盆”,按次序排列先后放上“七姐經”、“七姐衣”’“牛郎衣”、“牛郎帽”等,還有供奉七姐的針線、剪刀、首飾、胭脂水粉等女孩子喜愛的東西。

時至今天,在香港,越來越少市民進行拜七姐的節日活動,市面上見不到有太多的人在拜七夕,年輕的婦女問10個,10個都表示不拜:“現在唔興的啦!幾十年前就話興!”有市民表示,三、四十年前,自己都在拜,但現在,年輕的子女自己賺錢自己用,根本不思嫁娶,拜來沒有意義。不過,也有市民多年還堅持要拜七姐,但大多年齡較大。

每年都在拜七夕的李太近60歲,她說,幾十年來都沒有停止過拜七夕。另一位太太說,拜七姐是在每一年的七月初六,他們會在庭院擺上七姐盤、七姐粉、七彩衣、盛載水果、點心,和珠寶拜七夕,還要特地把貢品擺在庭院到第二天“初七”早上,讓貢品滲透潮濕的夜露霧水,據說過霧水的七姐粉可醫治熱痱。

岑太太表示,小時候,聽父母說,在七月初七晚上凌晨時份所盛得的露水洗面,對皮膚會很好。有紙扎鋪老板表示,近來買七夕盤的人也多起來了。另一位紙扎鋪老板說,一份七姐盤里面有給牛郎織女的天神衣,市民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加添七彩街衣,奉送金銀珠寶,以表對牛郎織女的心意。

梁小姐回憶兒時說,在郊野鄉村之地,孩童和家人在庭院里乘涼觀星之時,總有長輩指著那隔著銀河東西遙望的牛郎織女星。一次次的講述牛郎織女的故事。她說,在鄉下,每年的七月初七前夕,天空中總會見到三五成群的喜鵲在天空中嘰嘰喳喳的鳴叫著朝一個方向飛翔,爺爺奶奶總會說,看來七月初七快到了。喜鵲要趕飛到銀河撘鵲橋,幫助牛郎織女相會。

據了解,流傳了千百年的“牛郎織女”故事的起源地,一直在河南魯山、山西和順、山東沂源和陜西等地爭執不休。中國民協先后同時命名山西和順縣和河南魯山縣為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在文化傳承日漸受重視的今日,大陸各地政府為了拉古人共襄創收之美景,今年號稱牛郎織女故鄉的各地又開始引經據典的證明其正宗性。
 


唐人 2010-08-16 07:45:03

[新一篇] 怎樣重建中國文化

[舊一篇] 歷史上唯一一位坐過牢的皇帝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