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 上)評介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由課程教材研究所歷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寫、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簡稱“實驗教科書”),已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初審通過,并從2001年秋季起在各實驗地區使用。本套“實驗教科書”從裝幀印刷形式到內容編排都代表著當今國內歷史教科書的較高水平。與10年前使用的舊版初中歷史教科書相比,本套新教材不僅薄了、漂亮了,而且科學性和實用性也更強了,在實驗地區受到了師生們的普遍歡迎。
  實踐證明,“實驗教科書”是全體編寫人員與時俱進,銳意創新,踏實工作的辛勤結果,它較好地解答了時代進步對中學歷史教材所提出的一些新課題,以較高的標準滿足了廣大歷史教育教學工作者以及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需要。現總結其中的幾點新意和成功之處,以便于大家更透徹、更充分地理解和使用本套教材。
   一、全面落實國家歷史課程標準,堅持正確的理論指導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是最具實力的編寫、出版中小學教材的專業機構;半個多世紀以來,它培養和造就了一支專業水準高、老中青相結合的編寫隊伍,積累了豐富的教科書編寫和出版經驗。為適應教科書由統編統一使用到經審定選擇使用的體制變化,本次新課標實驗教科書的編著者——課程教材研究所歷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廣泛借鑒了中外歷史教科書的編寫經驗及教訓,長年堅持調查實踐和課程教材教法的專題研究,為實驗教科書的編寫和出版作了扎實而充分的準備。他們聘請教育學、歷史學等學科的專家、學者做顧問,吸收有實踐經驗的高校歷史系學者和優秀的中學歷史教師、教研員參加編寫。這樣就建立起歷史研究、歷史教育科學研究與城鄉中學歷史教學實踐的有機聯系。
  由國家教育部制訂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對歷史學科的教育目標、知識體系以及課時安排做出了明確而具體的規定。供初一年級使用的“實驗教科書”全面落實國家歷史課程標準,在教育目標方面突出歷史學科的特有的教育價值和國家提倡的素質教育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實驗教科書”根據初一起始階段的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精簡文字,生動版面,注意通過具體的史實、淺顯的材料、真實的圖片和生動活潑的課程設計,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選取對學生全面素質提高有益”的歷史知識和歷史表述方式,使歷史的借鑒作用更突出,更明白。本套實驗教科書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精心設計了多種“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欄目。歷史活動課的設置則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探究性學習的空間,為課程改革和學生的健康成長開辟了新的天地。
  歷史學科是知識性學科,又是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重要陣地之一。“實驗教科書”以歷史科學為基本素材,堅持歷史教育的嚴肅性。全書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為指導,正確闡述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盡管篇幅有限,編寫者們還是適量增加了翔實、準確、與文字相配合的插圖、地圖,使歷史教學更直觀可信,更方便有趣。通過真實的圖片及自由閱讀卡、“動腦筋”等欄目將許多傳統的難點和疑點化難為易。中國歷史古代部分涉及民族問題較多,講述和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實驗教科書”精心選材,科學闡述,正確地反映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軌跡和各民族的歷史。如第3課“華夏之祖”,增添了黃帝的“發明傳說”(第12~13頁),就成功地書寫了中華民族形成發展的第一筆。第14課“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第71~75頁),把民族間的發展與和平相處歸為主線。第20課“北方民族大融合”,以北魏的馮太后教育孝文帝的故事做導入(第106頁),深淺適度,循序漸進地講述了鮮卑民族的進步及其在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歷史上的重要作用。這樣,就使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的教育落在了實處。“實驗教科書”還把一部分歷史規律的發現、歷史觀點的總結、重要人物與事跡的歸納與評價,留給學生自己去完成。很適合初一起始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同時也符合了探究創新的時代精神。
   二、把握時代精神,貼近學科進步,堅持科學性與教育性的統一
  “實驗教科書”體現時代的精神,貫徹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思想。在教育理念上,“以學生為本……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創造條件。”“著重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并注意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學習技能,以利于終身學習。”(實驗教科書《簡介》)
  “實驗教科書”根據國家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我國歷史教學的實際需要,篇幅有了較大幅度的精簡,從而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担。全書14.3萬字,比1992年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教科書第一冊的20萬字減少了1/4。由于欄目改進和分層次的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文字量精簡幅度更大。適當減少歷史頭緒和概念,盡量減少空洞的議論,使得科學性和教育性更強了,歷史知識體系也更簡潔完善了,展現給學生的歷史發展過程也更生動了。“實驗教科書”貼近歷史科學的進步。增添了一些舊版教科書所未能反映的代表歷史學研究新發現和新進步的史料,如歷史文物圖片或復原圖,河姆渡的水井、玉器、陶器(第6-10頁)。此外,一些歷史學研究的新成果也在教材中得到了及時反映,如依“夏商周斷代工程”最新研究成果《夏商周年表》明確了奴隸社會的年代,改寫了相關內容(第126頁)。反映最新發掘和研究成果的西漢長安的平面圖(第69頁)等。總之,粗略統計新增的史實、圖片總計在百處以上。與歷史學科的新進展保持近距離的聯系,是“實驗教科書”的一次成功的嘗試。科學是樸素的、真實的,科學是有情趣的、是藝術的。增強科學性就是增強了教育性。
  “實驗教科書”努力實現嚴謹的科學性與教育的實踐性之間的有機統一。在單元題目上,用“中華文明的起源”“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統一國家的建立”等,使教育內容和教學目標更加明確。在文化類課文中,用“燦爛的青銅器文明”(夏商西周)、“中華文化的勃興”(春秋戰國)、“昌盛的秦漢文化”,“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等題目標志,準確勾勒出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軌跡。加之圖文并茂,有利于進行生動形象的中華文明發展歷史的教育。
  即使是傳說或古跡的運用,也恰當地將科學與思想的教育貫徹其中。如“導入框”設置如同文章的引言,多以故事典故開頭。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用亞當與夏娃,以及女媧補天造人的傳說導人(第1頁)。人人耳熟能詳,置于書首確有點石成金的妙用。這樣做不僅破除上帝造人的神話,又為理解遠古社會的人類做了鋪墊。第2課“原始的農耕生活”,用伏羲和神農的傳說,提出疑問“究竟我國原始農耕是怎樣開始的呢?”(第6頁),實際上意在闡明生產力發展和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基本觀點。第14課,“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題目以“和”先于“戰”,以及在呼和浩特的青冢昭君墓故事后,又引出董必武“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見識高”的詩句,都點出民族的團結與共同發展的主題(第71頁)。生動的故事配以精美的插圖和想象畫,更給學生留下喜歡教科書的第一印象。
  科學常識教育是“實驗教科書”的優點之一。如“尋找歷史”的活動課設計(第16頁)。活動與探究的“仿制青銅器”(第26頁),自由閱讀卡的“你能識別錦、繡、絹、紗嗎?”(第99頁),活動課“溫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第123頁),如此點滴而親切的科學介紹,其教育效果是相當好的。注重社會生活,把教育、生活、社會發展有機聯系在一起,使歷史教育更易被接受,這樣無疑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尤其是人生觀的形成有深遠的意義。
  義務教育給全體適齡少年兒童以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教育無論怎樣發展也做不到使全體學生的實際水平相同。社會發展使學校之間的差距在擴大,不同條件的學校在師資水平和教學手段上有許多差異。“實驗教科書”精簡頭緒,強調歷史本身的多方位多層次的聯系、適度的學科知識延伸,在課堂教學內外為學生的發展創造了新的空間。“實驗教科書”既明確了基本的內容和要求,又給學生有選擇的探究性學習提供了方便,這就基本上滿足了不同層次和不同水平的學生的學習要求。
  “實驗教科書”還注意結論性歷史知識的教育作用。在盡量減少空洞的議論和結論式的語言的同時,對應該明確的結論決不含糊其辭,避免以往歷史教科書由于錯讀或誤解造成的疑惑和爭論。如,“我國是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第3頁);“河姆渡原始居民還制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第7頁);“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第34頁);“人們測出一年24個節氣,以便安排農業生產。這是歷法上的重大成就。”(第40頁);“佛教的傳播,對我國文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第86頁);這些結論科學、恰當、簡潔。前不久出現的所謂“歷史教科書爭論”,其中的一個基本原因就是許多教師局限于課本,而對課本以外基本的歷史材料和歷史理論了解甚少。在教科書編寫方面的教訓則是有些內容應當有結論的沒有下結論,或議淪過于空泛。人民教育出版社從事件中吸取教訓,凡關鍵處一定寫明白。同時留給教師和學生一定的自由探究空間,但導向一定是明確而嚴肅的。因為沒有原則的思考或探究,與科學性、教育性是相違背的,不僅不能促進教師和學生的探究與發展,而且還會造成思想和觀念的混亂。
   三、更新教育理念,完善中學歷史教科書的新體例
  “實驗教科書”在一定意義上是改革開放新時期歷史教育發展進步的總結。在新的時代要求面前,廣大歷史教師在正確的教育方針指導下正在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并總結、摸索優秀的教學經驗。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初級中學教科書》在編寫體例上已有所創新與探索,本次“實驗教科書”在此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具體體現在本套教材由十幾個互相聯系的部分或欄目組成。這次《中國歷史》(七年級上)教科書的導言——“致同學們”,作為使用本套教科書的指導,就介紹了每課的構成方式。
  1.“導入框”,最先進入眼簾。
  2.“正文”,是學習的主要內容。
  3.“閱讀文字”,開闊眼界,引發學習的興趣。
  4.“文獻資料”專欄,告訴學生先人是怎樣記載歷史的,可以同今天的看法相比較。
  5.課文中穿插的“動腦筋”,培養思考、分析、探究的科學方法。
  6.“練一練”,是培養自主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課堂活動。
  7.“活動與探究”,開發創造思維的潛能,還可以感受歷史和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8.“自由閱讀卡”,拓展知識內容,增強學習興趣,能增長知識,開闊眼界。
  9.“活動課”,目的是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同學們的探究性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同學們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活動課等自主學習部分,成為“實驗教科書”最鮮明的特色。
  “實驗教科書”構建了適合時代特點的新教科書體例,我們不能以一般的歷史著述體例論之。它的基本內容可以分為三大塊。一是主體,即正文及其附屬部分,包括閱讀文字和配屬的插圖。如第13課“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兩漢經濟的發展”的分標題,正文內容如下。
  漢武帝時期,黃河下游決口,十幾個郡縣遭受洪災。武帝下令治理黃河,親臨治河工地,命隨從的文官武將都去背柴草,堵塞決口,經過這次治理,有八十多年,黃河下游沒有發生過大水災。
  西漢末年黃河水患又嚴重起來,東漢明帝令水利專家王景主持修河。經過幾十萬人一年的辛勤勞動,浚通黃河,修筑了千余里的黃河大堤。黃河下游幾十個縣,被淹的土地又變成良田;而且在以后八百多年里,黃河沒有改道。
  以上文字內容不足200字,卻將黃河與農業的發展有情節、有形象、有結論地交代了個明白。閱讀文字一反映了丞相田fén@①為維護個人田產阻止武帝治理黃河的故事,從而揭露了封建官吏的貪婪和殘暴。閱讀文字二介紹了犁耕技術的發展和“千里桑麻”的農業繁榮景象,輔以導入框中對開鑿白渠的敘述以及“漢代牛耕圖”和“耬車”兩幅插圖,全面展現了兩漢的農業進步(第66~67頁)。
  第二部分是學生自主學習發展的空間,如動腦筋、活動與探究、活動課等。如:第十課的“活動與探究”包括下面幾個內容。
  1.小討論:討論一下秦始皇的歷史作用?說一說在你原先的印象中,秦始皇是一個怎樣的人?你在影視劇中了解的秦始皇與歷史上的秦始皇有沒有差別?
  2.小游戲……感受秦始皇統一文字的重要意義(第55頁)。
  活動課一,尋找歷史(第16頁)。
  活動課三,運用歷史地圖學習歷史(第119頁)。
  第三部分是歷史學科知識和歷史教育的延伸。在正文以外,主要是文獻資料專欄、自由閱讀卡和附錄部分,以及好書推薦和歷史學習網站推薦。它們有的是生活知識的介紹,如“遠古的石器是怎樣制造的?”(第5頁),“占卜和甲骨文”(第42頁),“塔的由來”(第90頁),“文房四寶”(第118頁);有的是科學技術的常識,如“鐵氏三兄弟”的區別是什么?(第37頁)青瓷的來歷(第105頁);好書和網站是開放的學習窗口,可以任學生在感興趣的歷史天地進行探究性學習,自由發展。
  教材中必須掌握的內容、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以及知識與教育的延伸三部分成為互相聯系的有機整體。廣大師生只有全面把握新教科書的這些特點,才能收到最佳的使用效果。
  教科書是需要在使用和學習過程中逐步完善的。“實驗教科書”也有可供商榷之處。如版式分布稍顯零碎,自主的選擇性閱讀與探究在課堂使用時可能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教學;個別部分的選材不一定恰當,如介紹青瓷(第105頁),不如改為陶瓷,因為這樣就可以把陶器、黑陶、白陶等都講清了。教科書編寫思想和內容的變化,必然引起教學設計和學習方法的變革。怎樣使用?特別是怎樣把握課堂教學與自主探究的關系?這都是亟待解決的新課題。希望人民教育出版社以適當的方式予以指導。或者,將實驗地區試教的成功經驗及時總結推廣,我們相信,在與廣大教師共同創造改進的前提下,一定能使“實驗教科書”發揮出最大的功用和價值。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蟲加分
中小學教材教學京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楊潤平20022002楊潤平 河北省張家口市第一中學 作者:中小學教材教學京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楊潤平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0:49:46

[新一篇] 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1(必修)》說明

[舊一篇] 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2(必修)》編寫說明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