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中學歷史教師教學行為的調整策略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當前,我們正置身于一個教育開發、教育改革、教育整合的時代,傳統的教育理念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低效、陳舊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成為素質教育的障礙。要提高教學質量,不僅要改革教學的內容、方法和手段,更要調整教師的教學行為。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它可以反映教師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標,體現出教師不同的教學行為。本文試對教師教學行為問題作一些探討,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更新教學理念,探究學科內涵
    教學理念是教學活動的主導,教師如果缺少先進教學理念的支撐,其教學行為必然是落后的。教學理念體現了教師對學科內涵的理解。歷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應該以鼓勵學生自主發展為旨趣,以教育與愛為核心與基石,以正確認識人、尊重人、信任人、開發人的心智與提升人的道德修養為指南。因此,要調整教師的教學行為,必須更新教學理念。
      1.要激發學生學習中的主體精神與探究精神
    課堂教學的基本前提是要引起學生的學習意向,激發其學習動機,讓學生形成想學的心理基礎。“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這種個人同他人的關系的根本轉變,是今后幾十年內科學與技術革命中,教育所面臨的最困難的一個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探究意識,是教師良好教學行為的重要表現。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問題,培養學生尋找答案、探索規律的熱情。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和羅斯福新政等,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人類社會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會發生變法、改革乃至革命?這些變法與改革有什么規律可循?為什么變法有成有敗?從中可以得出怎樣的哲學思考?這一系列的問題對于激發學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具有積極作用。
    教師良好的教學行為,還應該體現在確實到位的師生互動過程中。師生互動不在于形式的熱鬧,而應該是師生情感的交流和心靈的碰撞。只有在提高和拓寬學生思維含量的前提下,師生互動才是有價值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理解、歸納,得出一個科學的結論時,通過自身努力,對社會現象、社會本質具有相當深刻的認識時,他們會獲得成功的喜悅。這種成功感就是學生主體性和探究性萌發的源泉,是創新思維與求異思維產生的原動力,也是教師良好教學行為的折射。
      2.要重視學生人格的塑造與人文精神的熏陶
    人文性的缺失與人格培養的忽視,是當前歷史教學的一大遺憾。某影星的“軍旗裝”事件,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一現狀。歷史教學在傳授人文知識時,應該注重培養學生通過知識的內化,形成自己良好的氣質修養、人文精神。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一個忽視人文精神的民族,是不會有很高的國民素質的,也是沒有競爭力的。
    歷史教師優化教學行為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幫助學生掌握多少歷史知識,而在于使學生能從知識中得到反思與感悟,從中汲取智慧,為他們今后的成長提供借鑒。當我們引導學生通過質疑各種情境中的問題、現象,從而對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深刻認識的時候,學生就會跳出狹隘的認知主義范圍,進入到認知與情意和諧統一的軌道,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
      二、克服教學隨意性,明確教學任務
    歷史課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等知識,而且還要承担熏陶學生的道德價值、審美價值和人文價值的任務。中學生正處于樹立正確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的時刻,而歷史正是幫助他們樹立正確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的重要課程之一。忽視歷史學科的這一功能,必然會陷入機械學史的境地。
    這些年來,許多教師積極進行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研究,這當然是需要的,但往往忽視對教學目標的探討。實際上,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都是為目標服務的。李秉德教授在《教學論》中將教學模式分解為指導思想、主題、目標、程序、策略、內容以及評價七部分。教學模式的確定,首先必須有理論基礎,其次要有明確的目標設定,然后才能分析研究方法與策略。在目標設定時,我們應該充分了解教學目標所具有的指導教學、引導學生學習和測評三個導向功能,運用“死去活來”的方法來探求實現目標的途徑和方法:“死”指歷史學習中記憶力與觀察力的培養,落實基本的歷史概念和歷史常識;“活”指從基本的歷史概念和常識學習中掌握歷史發展線索、揭示歷史發展規律、培養歷史思維,從而形成對歷史的正確看法。只有深入分析每堂課的教學目標,明確教學任務,才能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師生雙方根據各自的定位,自覺地按照其規定性完成各自的任務。但我們發現,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某些教師的教學隨意性較大: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計劃不能按時完成,教學方法隨機草率,對學生的情況知之甚少。這是一種不良的教學行為,這樣做是不可能顯現出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的。
    調整教學行為,還要求教師對于每節課的內容、學生的興趣點和需要、學生認知水平和發展方向以及應該采用的教學方法與策略心中有數,并能對教學中可能出現的教學問題和教學效果進行預測。德國法西斯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希特勒這個戰爭狂魔早已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可有些學生為什么會對希特勒產生崇拜心理?應該如何讓學生鑒別美丑?這類問題,教師都要給學生正確的說法,而不能聽之任之。當然,這需要教師具備高度的敬業精神和良好的業務素養。
      三、拓展教學思路,豐富教學方法
    教學行為是為實現目標服務的。課堂教學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綜合體,教師的教學行為應該是多樣性的。教師只有對教學進程、教學方法、學生的反映等,隨時保持有意識的反省,從原有的大綱意識、教材意識、教參意識里跳出來,使學生、教科書、教學情境等構成一種生態系統,并運用多種方式使這一系統科學運轉,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1.教學設計要科學、務實
    教學設計體現了一個教師的教學功底。教學設計表現為兩方面:A.教學過程的設計。就歷史學科而言,過程表征為歷史學科的探究過程和探究方法,歷史的概念、結構、體系,只有通過探究,才能使學生的理智過程和整個精神世界獲得實質性的發展和提升。探究的核心就在于教師能否讓學生把握教學中的重點、化解難點、提煉觀點,著眼于總結歷史經驗,揭示歷史發展的規律。B.教學內容的設計。“學校的歷史教育是以教科書為依據,以實現教學大綱的教學目標為目的,把史實的傳授和科學的歷史思維的教育完美地結合起來,從而發掘歷史文明,創造時代精神。”教材是教學的依據,歷史教材按照歷史事件發生的年代順序編寫,條理較為清楚,但有時學生對某些歷史事件會產生中斷或分散的感覺。如,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鴉片戰爭后開始逐步解體。然而,它解體的過程如何?它在什么時候徹底解體?教材沒有明確交代。而這一內容對理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形成都是非常必需的;中國的四大發明對西方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具有極大影響,西方國家日益走向文明、發達、開放,而四大發明的發源地——中國,卻逐步陷入保守、落后的深淵,這就需要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來分析這一復雜的歷史現象。教師只有引導學生揭示教材的內在聯系,發現隱藏在教材中的有關理論問題——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善于抓住歷史的本質,把握歷史的發展方向,其教學行為才是科學的。
      2.選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教學是一門藝術,而且是一門要求較高的藝術。其中,教學方法的藝術化是教師教學行為的重要體現。教學方法必須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應該遵循適應、恰當的原則。如果一味追求方法的多樣化,會不恰當地占用學生的思維時間與空間,削弱學生思維的廣度與深度。多媒體是一種有效的現代化教學輔助手段,但機械的多媒體教學往往會約束教師的教學靈感,束縛學生的學習敏銳性,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意識都受到壓抑,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究竟應采取什么教學手段,必須遵循為教學服務,有助于啟發學生思維,有助于化解教學難點和重點,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的原則,不能追求形式與數量。
      3.合理地控制教學節奏
    一堂優質課,就如同一曲動人的樂曲:語言是它的音符,知識是它的樂章,節奏則是它的節拍。教學節奏的把握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教師是否拖堂,而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否很好地駕馭課堂:不能語速過快,必須抑揚頓挫,富有美感;重點內容重點把握,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思考、討論,得出認識;對教材的處理詳略得當,節奏緊湊等。
      四、提升教學目的,涵育人文精神
    課堂教學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教學目的不能設定在掌握知識、提高成績的程式上,而應該以培養學生人格、發掘人性作為最終目的。
      1.重視人文熏陶,完善人格素養
    黑格爾曾說過:“人們常常從歷史中希望得到道德的才識,因為歷史學家治史常常給人以道德的教訓,不消說,賢良方正的實例足以提高人類的心靈,又可以作道德的教材,以灌輸善良的品質。”革命志士譚嗣同面對生與死的抉擇,他心中所涌現的是“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流血而犧牲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的不怕犧牲的精神。正因為有這樣的精神支柱,譚嗣同面對敵人的屠刀,視死如歸,臨刑前寫下豪邁的詩句:“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革命先驅瞿秋白被俘后,面對敵人兇神惡煞般地逼問,坦然回答:“人愛自己的歷史,勝過鳥愛自己的翅膀,請不要撕破我的歷史。”不管敵人是威逼還是利誘,瞿秋白始終保持沉默。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槍口,他大義凜然,無所畏懼。譚嗣同、瞿秋白為革命流血犧牲的精神,使我們的感情都得到了升華,體驗到革命先烈為改造中國而英勇獻身的革命精神之可貴。因此,教師必須關心學生的精神世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關素材,讓學生感受歷史學科所具有的人文內涵,完善人格素質。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從歷史學習中學會進取與拼搏,養成謙讓與關愛,懂得誠信與合作,體會公正與科學等人文精神。
      2.增強歷史意識,明確自身責任
    “歷史意識”(historical consciousness)所指的不僅僅是已經成為史學家(或思想家)體系的理論和歷史解釋,而且也包括一般人(包括學生)有關歷史的思維和立場、觀點。歷史意識就是指人們通過歷史學習而形成的對社會的看法。
    歷史意識涵蓋面極廣,它包括全球意識、國際意識、多元意識、社會問題意識、環境保護意識、整體意識、責任意識等。對于中學生來說,歷史意識的養成需要多次的思維碰撞,需要無數的心靈溝通。如果我們在每一堂課中都能挖掘其中一兩個思維的交匯點,讓學生從多元的角度分析、解決復雜的社會現象,用全球視野、人類視野來認識、對待中國和世界的歷史與現實,認清世界的發展趨勢,明確自己的責任,我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培養學生的社會成員的角色意識,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使他們懂得生命的價值,最大限度地開發自己的潛能,這才是教學的最高目的之所在。
      五、完善教學行為,突出教學個性
    教學是教師組織和指導學生認知、達成教學目標的活動。在這個活動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行為起著關鍵作用。教學效果的好壞,取決于教師的教學行為的合理與否。學生正是通過教師的教學行為,來理解教師的要求,掌握知識、發展自身能力、培養健康的個性品質的。因此,教師能否調整好自己的教學行為,使之有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就成為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素。
    教師必須在使教學符合科學性的基礎上,按照自身的優勢來選擇合適的教學行為,根據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個性品質,形成自己的個性化教學,創造獨特的教學風格。獨特的教學風格包括獨特的教學設計(包括對歷史問題的科學、獨特的看法)、獨特的教學流程以及獨特的教學方式。但應該注意的是,獨特并不是簡單的不負責任的標新立異,而是在科學基礎上的大膽創新。它的前提是教師自己要有不斷鉆研的精神和大膽質疑的勇氣。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是很難創造出獨特的教學風格的。義和團的殺洋人、挑鐵路,表達了對帝國主義侵略者的仇恨,反映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抗爭精神。我們應該肯定義和團的斗爭精神,但也要指出他們的一些舉動是愚昧無知,是逆世界之潮流而動的。不畏強暴、勇于抗爭是支撐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是我們應該引以為自豪的民族魂。但是,我們也不應該過分地渲染義和團的所謂“刀槍不入”和“中原不準有洋人”的說法,因為它與科學精神和世界潮流相脫節。我們的教學行為應該合理地反映這一復雜的歷史事件,不隱惡,不溢美,力求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只有在對歷史事件有一個客觀分析和全面闡釋的基礎上,才能正確把握教材,選取科學教法,形成獨特的教學個性。
    總之,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只有適時、合理地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激活學生封存的記憶,提升他們的學習技能;才能開啟學生幽閉的心智,培養他們面向社會的習慣;才能夠開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這是提高歷史教學效率,培養合格的社會公民的基本前提,也是素教學月刊:中學版杭州76~80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朱20042004This poem was written by a terminally ill young girl in a New York hospital and was sent by a medical doctor,Dr.Dennis Shields.1.As/Since 2.because 3.for/because 4.because...because/5.Since/As/6.Because 7.because/for 8.Because 9.Since/As 10.for/because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成果,課題編號D/2001/01/023閻鳳橋劉Just Another Day
  by Charlotte"Charlie"Volnek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keeps a educational concept and mode absolutely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education,which is full of human concern guided by "the human orientation thoughts"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education, the course especially concentrates on the development, need, growth, value and personality of human.朱可 浙江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31000 作者:教學月刊:中學版杭州76~80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朱20042004This poem was written by a terminally ill young girl in a New York hospital and was sent by a medical doctor,Dr.Dennis Shields.1.As/Since 2.because 3.for/because 4.because...because/5.Since/As/6.Because 7.because/for 8.Because 9.Since/As 10.for/because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成果,課題編號D/2001/01/023閻鳳橋

網載 2013-09-10 20:53:23

[新一篇] 試論《小學語文教學法》的特性

[舊一篇] 試論中學地理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