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語感,夏丐尊先生曾形象地作過這樣的解說:“在語感敏銳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紅色,‘夜’不但解作晝的反對吧。‘田園’不但解作種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見了‘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旨趣,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寥等等說不盡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字也在此。”葉圣陶先生更概括地指出:“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一種正確豐富的了解力。”這就是說,語感是對語言文字敏銳的感受力和正確豐富的了解力。而語感能力又與語文素質有著密切的相關性,它是語文素質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內容。那么我們該怎樣在閱讀教學中提高小學生的語感能力呢?筆者認為應從提高語文素質的角度,從形成語感的兩種基本能力即語言揣摩能力與語言想象能力入手,以及這兩種能力所包含的五個方面著力,大概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一)語言揣摩能力的培養
  語言揣摩能力,是指對語言文字的反復思考、推敲,以求獲得豐富而正確的了解力的思想能力。在小學,對語言的揣摩主要包括對語言正確性的揣摩、對語言形象性的揣摩和對語言情感性的揣摩,也就是說語言的揣摩能力要從這三個方面進行培養。
  1.對語言正確性的揣摩,是對語言文字正確理解、認識的最基本要素。它可以提高對語言理解的思維廣度:從對某個字、詞、句的理解擴展到這些字、詞、句所在的語言環境中去。在訓練中,我們可以抓住小學生容易混淆的某些語言,通過對比的方法,認識其正確性。
  比如對課文《繁星》(中年級課文)中的“我躺在艙面上,仰望天空。深藍色的天空懸著半明半昧的星”的教學,我們可以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句子用“躺”而不用“睡”,用“懸”而不用“掛”呢?學生通過對比揣摩,會領悟到“躺”才能“仰望”,“睡”閉著眼就不能仰望了。“掛”是有一定牽連的,而星星沒有牽連,只能用“懸”。
  再如《一個降落傘包》(中年級課文)有這么一句:“飛機失去了平衡,機翼掠過了一座座山峰”。我們可以這樣啟發學生:“掠”有哪些近義詞呢?為什么課文要用“掠”呢?比如“飛”吧,“飛”只是高高地經過。而“掠”卻是緊貼著高速地經過。下面是一座座山峰,稍不小心飛機就會粉身碎骨。一個“掠”字把飛機可能遇險的情勢顯示了出來,從而更突出周總理在危險的關頭,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亡的危險留給自己的高尚品格。
  當然,對語言正確性的分析還應包括:抽象的語法分析、邏輯分析,以至思想、感情、觀點與風格的分析等等,這里就不一一贅言了。
  2.對語言形象性的揣摩,是對語言文字正確理解、認識的中介環節。它可以提高對語言的再現能力——從抽象的語言文字符號回到所代表的事物與現象中去。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具體形象的教具和聯系生活現象來幫助實現。
  比如低年級課文《小壁虎的尾巴》,課文分別用了“搖”、“甩”、“擺”來形象小魚、老黃牛、燕子尾巴的動作。如何幫助學生揣摩這三個詞的形象性,進而體會其正確性呢?我們可以通過下面表格的做法來實現:
    用詞 小魚用“搖” 老黃牛用“甩” 燕子用“擺”方法 特點想起有關事物 船上的櫓等 馬戲團的鞭子等 墻上的鐘擺等體會形象特點 窄而長   細而長     寬而短體會活動特點 較慢    快且靈活    有節奏感
  文學的形象性常常通過一定的修辭手法來實現,尤其是比喻、比擬等等。我們可以啟發學生從喻體的特點去揣摩本體的形象性。比如四年級《我愛故鄉的楊梅》中的:“細雨如絲,一棵棵楊梅樹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甘露。它伸展著四季常綠的枝條,一片片狹長的葉子在雨霧中歡笑著。”
  作者把楊梅樹當作可愛的動物,甚至人物來描寫。我們可以啟發學生抓住有關詞語從所比擬的喻體中揣摩到經過嚴冬的楊梅樹對春天春雨的渴求;揣摩到春天春雨對植物生長的有利條件,植物在春天春雨中舒適地生長的競頭;揣摩到大地回春,萬物竟發,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情態。從喻體到本體有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在揣摩其形象性的過程中,小學生大可以在心中創造出自我塑造的形象出來。
  3.對語言情感性的揣摩,是對語言文字深層的認識。它可以使讀者與作者進行神交。
  對語言情感性的揣摩,一般可以通過文章所描述的形象或抒情性的語言來進行。
  比如講授古詩《江上漁者》(中年級課文“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著一葉舟,出沒風波里。”)我們可以幫助學生在頭腦里呈現出這么兩幅圖景:一幅是在江邊上的酒樓茶館里大口大口地品味著鱸魚美的王孫公子;一幅是駕著一葉扁舟,為捕幾尾鱸魚出沒在波浪滔滔的江面上的險景,兩相對照從而體會出作者對漁者所寄予的深切同情。
  再如《送孟浩然之廣陵》(五年級課文)一詩的最后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我們可以邊繪簡筆畫,邊啟發學生體會詩句所寄托的感情。
  這兩句溶合了作者的所見所感。作者在與友人道別時站立于江邊,直至友人所乘之舟在視野中消失仍久久不愿離去。
  上句一個“孤”字意味深長:在茫茫的江岸上船只頻頻,但作者的眼中只有友人所乘之舟,其它已視而不見,可見作者心系友人。再者,“孤”字既表現了友人離去后自身的孤寂之感,也反映了作者認為友人離開自己也一樣會感到孤寂。一個“孤”字形象連起了多種感覺。
  下句的“唯”字是作者的概嘆:友人在江岸上消失了,瞬時間好象宇宙萬物都隨友人離去而失卻了,滾滾的長江也形象地表現了作者當時奔激之情。教學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把握住一兩個形象性的詞語進行分析,學生便自然而然地體會到作者在語言文字中所寄托的深情厚誼了。
  抒情性的語言常是直抒胸臆的,它以散文居多,如《繁星》(四年級課文),《再見了親人》(五年級課文)等等。這類課文可啟發學生在聽范讀,在吟誦中,從聲音的抑揚頓挫里揣摩出作者的情感。
  當然從文字到形象到情感均要憑借想象。
      (二)語言想象能力的培養
  語言文字具有間接性的作用,它是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中介物。讀者要從抽象的語言文字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取得正確而豐富的了解力,就必須要進行再創作,這個再創作過程靠的是想象力。可見,想象力是提高語感的重要手段。對小學生來說想象能力的培養,主要抓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再造想象,另一個是遷移性想象。
  1.再造想象力的培養
  閱讀中的再造想象,是以學生生活表象為基礎,再現作品中的生活圖景的思維過程。這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使學生入境入情入意的關鍵。
  小學語文教材主要是記敘文。記敘文所記敘、描寫的對象主要是人物、事情與景物。
  人物的再造想象,要啟發學生從人物的動作、語言、外貌、神態、內心的描寫語言中作綜合想象。從而體會出人物的總體特征。比如我們可以啟發學生從東郭先生(四年級課文《東郭先生》)藏狼、躲狼、與老農對話中可以綜合地再現東郭先生的形象并體會出其迂腐愚蠢的品性。
  《少年閏土》(五年級課文)中閏土的健康、活潑、勇敢、機敏、知識豐富、聰明能干的形象,是通過閏土的外貌描寫、閏土刺猹的行動和閏土的講述的捕鳥、撿貝殼、看瓜、跳魚的事情中構建出來的。我們啟發學生從所構建的各因素中作綜合性的再現想象,人物的總體形象特點就從學生的心里呼之欲出了。
  事情的再造想象牽涉的內容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從典型環境的再現中體會事情的意義,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對《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教學時,我們可以幫助學生再現小說中那美麗的小女孩喪生的大年夜的環境,并對比著引導學生再現自己在大年夜里家庭團聚時,歡樂、熱鬧、溫馨的情境,從而喚起對小女孩的同情,對小女孩所處社會的憎厭。這樣就與作者產生了感情的共鳴,便達到了對語言準確而豐富的了解的目的了。
  再如《飛奪瀘定橋》(五年級課文)一文的教學,如果我們能幫助學生再現瀘定橋的自然天險;再現紅軍所處的情勢環境:前有重兵后有援軍,整天沒吃飯、全身淋濕、摸黑前進、時間緊迫等等,就能體會出紅軍機智、勇敢、為革命奮不顧身的偉大精神,從而領會到題目中的“飛”和“奪”所包含的意義了。
  景物的再造想象則應抓住有關視覺、聽覺的描述去進行。例如《瀑布》(四年級課文)我們可以啟發學生抓住“好像疊疊的浪涌上岸灘,又像陣陣的風吹過松林”去再現瀑布那宏亮的聲音;從“千丈青山襯著一道白銀”去領略瀑布的色彩;從“珍珠的屏”、“如煙、如霧、如塵”中體會瀑布的形狀。
  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四年級教材)從視覺上的黃(鸝)、翠(柳)、青(天)、白(鷺)和晶瑩的千秋雪,從聽覺上黃鸝之鳴叫為我們構建了一幅聲、色,動、靜,遠、近,線、點、面結合的絢麗而生動的春天立體畫。只要教師啟導得當,這幅美麗圖景便會從學生的心靈中涌現出來并能透過圖畫體會出作者希望社會動亂早日結束,以便乘船離開四川的心情。
  2.遷移性想象的培養
  閱讀教學的遷移性想象,是根據文字語言材料在再造想象的基礎上的創造性思維活動。它的特點是由此及彼地進行開發。這個開發,一般包括從局部到整體,從表層向深層,從單向往多向的思維過程。這是對語言文字獲得豐富了解力的關鍵。
  從局部到整體遷移,是從典型到一般性的遷移開發。它有如“一葉知秋”,有如“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其思維起點在理解與把握局部與整體的共鳴點上。
  比如在《桂林山水》(六年級課文)一文的教學中,啟發學生嘗識了桂林山水美之后進而遷移體會到祖國山河的錦繡壯麗。它之所以能遷移是因為其類別相同,均是山水,也因為其屬性相同——都有氦人美的特征。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善于抓住共鳴點,善于把握學生的心理表象才能啟發學生提高這種遷移的能力。
  從表層向深層的遷移,是挖掘語言文字深層意義的縱深性的思維。這個思維過程的軌跡組合必須合乎一定的邏輯序列。比如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可以從對小女孩的同情,遷移到對小女孩所處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憎恨,再遷移到對我們社會主義祖國的愛。這個遷移過程是符合邏輯的。
  從單向到多向的遷移,是一種多層次、夠角度的放射性遷移。它是從局部到整體與從表層向深層思維的綜合。比如在教《泊船瓜洲》(五年級課文)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時,我們可以幫助學生遷移出如下種種的心理圖境:一是和煦的溫柔的春風景象;二是江南春色美景的總和意象;三是從嚴冬的冰封景色到春和景明的變化過程;四是作者美好的心境等等。
  在語感培養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論采取哪種方式方法都必須緊緊貼著學生的接受水平,依靠著學生的心理積蓄,包括:知識、見聞、感情等等,從素質角度進行綜合性、沉淀性與開發性的教育;在教學手段運用中都應大量地運用能強化學生感受的圖表、模具、電化手段以及默讀、朗讀等等。
  語感教育可以促進語文素質,以至心理素質的發展,在研究探索語感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將會不斷地發現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經驗和理論。
  (作者單位:廣州市荔灣區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周潔華)
  
  
  
教育導刊廣州21-23G39小學各科教學岑世禎19961996 作者:教育導刊廣州21-23G39小學各科教學岑世禎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0:50:37

[新一篇] 在英語教學中進行心理素質教育的實驗研究

[舊一篇] 在閱讀教學中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的幾個問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